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重陽節 >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1

濟南的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

農曆的“九月九”是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而濟南過重陽節的方式比較特別,除了登高、飲菊花酒習俗外,還舉行柿子會、吃菊花糕、過女兒節的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柿子會

老濟南的重陽佳節民間活動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廟會,曾稱柿子會。每到農曆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盤道兩旁,處處擺着成筐成筐的鮮紅柿子,顧客隨手挑揀,攤販忙着過秤、收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在柿子會上還能買到柿餅、牛心柿和被人稱為“喝蜜”的小柿子,以及當地的其他土特產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紅棗、石榴、鴨梨等等乾鮮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濟南人重陽登高的首選,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門牌樓為中心,南從唐槐亭處一直排到山腳,甚至跨越經十路一直迤邐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中,不如趁着金秋十月,帶着家中的老人外出遊玩一番,不僅獻了孝心,還鍛鍊了老人的身體、頤養了老年人的身心。

3、飲菊花酒

從前,千佛山南側有一處賞菊崖,一到秋季,遍地金黃,賞心悦目。清風吹來,陣陣香氣。相傳,古人喜歡於重陽佳節在此飲酒賞菊。濟南這一酒俗由來已久。老濟南的重陽酒俗,除了登山賞菊飲酒外,人們講究喝用菊花釀製的美酒。菊花酒,是流傳千年的濟南名酒。據古籍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關的濟南重陽食俗,還有菊花糕。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稱重陽糕。相傳,它的古老製法為以麪粉和糖酥為餅,上粘菊花葉。古人在重陽節吃糕,圖的是糕字的吉利諧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發大財。近代以來,濟南人時興食用重陽棗糕。

5、女兒節

老濟南的重陽節和當地的一項婚嫁風俗有關,曾經稱為女節、女兒節。到了重陽節這天,嫁出去的閨女要吃花糕,即孃家製作的重陽糕。因閨女的住址不同,它有兩種吃法。家住濟南以東的,孃家給出嫁的閨女送花糕;家住濟南以西的,接閨女回孃家吃花糕。有些人家還在重陽節這天的早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説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諧音,藉以表示家長對兒女幸福成長的祝福。

九九重陽節的養生知識

九九重陽節養生之疾病

心腦血管、糖尿病患者要保暖

在這初冬之際,老年人都需要預防哪些疾病呢?

對此,記者採訪了瀋陽市中醫院鍼灸館主任醫師趙鈞,她表示,這個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每年這個季節心腦血管門診量就會大量增加。

糖尿病老人在這個季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因為糖尿病患者有末梢周圍神經病,血液循環減慢,遇寒冷後易出現疼痛,皮膚轉暗,易出凍瘡,甚至潰爛,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

華商晨報名醫堂專家、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喬光介紹,現在白內障發病率越來越高,也困擾着許多老年人,發病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遞增。喬光建議,日常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比如獼猴桃、橙子等水果可預防白內障。

重陽節養生之保暖

頭、腳、背這三個部位最重要

趙鈞表示,冬季養生應該從保暖開始。保暖的第一部曲就是要做到頭部保暖,所以在出門時應該選擇佩戴帽子,這樣有利於諸陽之會,所有的陽氣都會集中在頭部。

冬季養生的第二部曲就是做到背部保暖,趙鈞指出老年人可以選擇穿背心或者馬甲,這樣有利於保護督脈,不容易引發疾病。

冬季保暖的第三部曲就是腳部保暖,腳部保暖有利於保護陽氣,護住老年人的腎精,因為老年人的陽氣較虛,所以腳部保暖尤為重要。

重陽節養生之滋補

鹿茸、人蔘未到時 牛羊肉就好

現在還不到大補的季節,食補應該依照潤澤滋補的方法來進行,“不少患者也諮詢過我,這個季節是不是可以給老人家多食用些鹿茸人蔘來進行滋補,其實這個季節還不需要。”趙鈞説,這個季節尤其是在雨雪交加之後,可以給老人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温性的食物,現在儘量少吃鴨肉、雞肉、海鮮等寒涼性質的食物。

重陽節的健康菜譜

海帶燒排骨

日本是長壽之國,而沖繩又是長壽縣,據專家們研究,這與當地的飯菜豐富有一定的關係。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海帶燒排骨”。

材料:排骨700克,幹海帶20根左右,600克,鹽、醬()和生薑適量。

製作方法:

1、將排骨用熱水氽一遍,然後放進鍋裏,加水到差不多蓋住排骨,點火燒開。

2、將水倒掉或將浮沫去掉。

3.海帶洗後,放到水裏浸泡至柔軟,剪成6~8釐米寬、10釐米長的小段,打“海帶結”。

4、蘿蔔切成小塊。

5、在鍋裏放入水和剛才預煮過一遍的排骨,大火燒開,小火煮1~1.5小時。

6、加入海帶,煮30~40分鐘後,加蘿蔔、鹽和醬油,繼續用小火燉熟即可。

7、按照沖繩的習慣,準備一點薑末,吃時隨自己的口味添加,味道會更好。

芙蓉套蟹

材料:螃蟹10只、豬瘦肉150克,水髮香茹50克、豬肥膘肉50克、冬筍肉50克、雞蛋4個、豬油50克,精鹽、麻油、紹酒及雞湯150克,澱粉、味精、葱姜未各15克,白胡椒粉2.5克。

1.將毛蟹洗淨,用繩捆好,以免掙扎造成散黃,蒸熟取出晾涼,剔出蟹肉和蟹黃,洗淨蟹殼;

2.香茹、冬筍分別切成丁,豬瘦肉洗淨剁茸,肥肉切成細丁,加精鹽、味精、薑末、葱花、白胡椒粉、適量清水,調好味攪拌成茸;

3.鍋置旺火上,下豬油燒熱,放入葱未、薑末煽炒,再下蟹肉、冬筍丁、香茹,烹入紹酒並加精鹽、白糖、味精、白胡椒粉、雞湯,燒沸後移到小火上燒4分鐘,再回旺火上續燒1分鐘,淋入麻油,起鍋盛入盤內晾涼,倒入肉茸碗內一起拌勻成蟹肉餡,分裝蟹鬥內;

4.取大盤一個,把釀餡的蟹鬥擺放在盤中,上籠蒸8分鐘取出;

5.雞蛋清用竹筷攪打成泡糊,加入澱粉、精鹽、味精,調拌均勻;

6.另取大盤1個,將蒸過的蟹鬥整齊地擺好,再將蛋泡糊淋在蟹鬥上面及周圍,趁熱上籠再蒸2分鐘取出即成。

重陽節習俗2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登高“辭青”登高“辭青”的説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説,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登高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詩詞

重陽節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過故人莊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陳志歲)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登高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九月十日即事(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結語: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可以説遍地開花,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最為著名的當屬登高,賞菊花,佩茱萸。

重陽節習俗3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的時候要喝菊花酒,還要佩戴茱萸。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重陽節登高習俗的由來。

從前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一個道士在外地遊學。一天,道士突然對桓景説:“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禍。你快些回去讓家裏每人都縫製一個香囊,再裝上一種叫茱萸的植物,然後佩戴在胳膊上。這一天,你還要帶着全家躲避到高處去,喝點菊花酒。”桓景聽了,趕緊回到家鄉,並全部按道士的話去做了。到了重九這天,桓景家中的雞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則因聽了道士的話,避免了這場災難。從此以後,每到重九這一天,人們便借登高、喝菊花酒來免除災禍。久而久之,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現在重陽節的活動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作為老年人的節日受到大家的關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重陽節習俗4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説,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送朋友的重陽節祝福語

朋友在心的世界裏,打開心靈的天窗,釋放歡樂獲取幸福,尋求美麗追索夢想,品飲孤獨宣泄痛苦,譜寫希望向往明天,在這重陽佳節把我的祝福收藏。

金秋九月,重陽又至。登高遠望,飲酒賞菊,品糕點,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鷂,重陽習俗,給您一個充實的重陽節,預祝您在重陽節吃好,喝好,玩好!

九九重陽,我用“九陽神功”,煉成祝福短信,憑着“九陰真經”,將其融入手機中,又用“九華遣書”,催動電波傳到你的手機,祝你幸福長“九”哈!

今天是九月九日,九九歸一的好日子,祝你愛情天長地久,幸福由來已久,成功曠日持久,家庭長治久安,人生歷久彌新,朋友久久不忘,天天快樂到永久!

送一支山茱萸,願你永遠愉快;送一塊重陽糕,願你永遠高興;送一杯菊花酒,願你幸福久久。重陽節到了,提前祝你重陽節好心情!O(∩_∩)O哈哈~

浪漫的心情還停留在七夕,團圓的歡樂還洋溢在中秋,忠誠的'信念還回蕩在國慶,轉眼重陽節又來送福了!願這樣喜慶連連的旋律永遠與你相伴,快樂每一天!

重陽節習俗5

重陽節,又稱敬老節、重九、茱萸節、菊花節,是我國傳統的風俗節令之一,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州的重陽習俗有不少:吃重陽糕、爬山登高、賞菊吃蟹、佩茱萸、飲菊花酒等。

吃重陽糕

重陽節最主要的時令食品,就是這重陽糕。蘇州人用米粉蒸糕,大多是棗泥、豆沙餡,或加以栗子,亦有用肉者。以前店鋪或考究的人家還在糕上插上紅、黃、綠三色小旗,小孩尤其喜歡,後來代以三色制糕。“糕”,也隱含着“高”意思。始創於道光年間的蘇州黃天源糕團店,製作的糕點,頗受上海人的青睞。

爬山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最突出的風俗,故又名登高節,也是源遠流長。蘇州文人雅士都喜歡重陽節登高,明代蘇州著名書畫大師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等都要去虎丘山登高飲酒。現代蘇州作家周瘦鵑、範煙橋、程小青等人每年重陽節幾乎都相約去靈巖山登高懷古。朱德元帥的老師、愛國人士李根源除了去小王山,有時還特地去穹窿山登高。

賞菊插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須插茱萸、飲菊花酒以避邪消災。茱萸是一味中藥,味香濃,有驅蟲逐風邪之作用,能治寒熱,消積食。

菊花開在農曆九月,又稱“九花”。蘇州種植菊花歷史悠久。現在古城各園林菊花如錦,市民廣場、街心小遊園等處菊花鮮豔,花鳥市場供應菊花,居民自己養菊花者越來越多。

吃蟹

俗話説:“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陽澄湖和太湖大閘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螃蟹富含蛋白質,被稱之為優質蛋白質食物。蟹肉較為細膩,肌肉纖維中含有10餘種遊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較多,對需要補充營養的人大有益處。且螃蟹脂肪含量很低,但脂溶性維生素A、E和B族維生素較高,特別是蟹黃中富含維生素A,有益於視力及皮膚健康。

重陽節習俗6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九是陽數之極,雙九之日便稱“重陽”。又因這一天日數最大,所以又叫“老人節”。

現在人們過重陽節,大都是買些禮品回家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吃飯聊天,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也就行了。但在過去,人們過重陽節可不是這麼簡單。到了重陽節這一天,人們要在門上、窗上、牆上、房上插茱萸,插得越高越好,説是能辟邪。插完茱萸,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還要互贈蒸糕和菊花酒,説是吃了喝了能祛百病。那麼,這個風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有個叫汝河的地方。這地方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男人長得健壯,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近村落的人壽命都特別長,活到一百歲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邊上有一個叫魚頭壩的村子,村裏有一户姓恆的人家,祖祖輩輩都是長命人。到了恆景這輩上,恆家已經是六世同堂了,恆景是重重重孫子。恆景的老老太爺已經208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聲音如銅鐘,走路一陣風。堪輿家説,魚頭壩風水好,整個村子就象一條鯉魚,村口就是魚頭,紮在水裏,村後就是魚尾搭在山上,這樣下接陰氣,上接陽氣,陰陽貫通,村裏人自然長命。

堪輿家在村裏轉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後沒幾天,村裏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恆景家,恆景的老老太爺恆源泉第一個出現了異常反應。

恆老爺子是村裏年齡最大的人瑞壽星,本來身體倍兒棒,吃嘛兒嘛兒香,可自從堪輿家走了之後,恆老爺子就開始無精打采,臉色日漸蒼白。沒過幾天,恆老爺子腰也彎了,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最後,恆老爺子竟變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乾屍。恆家覺得奇怪,便請來巫醫診治。可巫醫從上到下把恆老爺子看了個遍,也沒看出什麼病來。最後,巫醫在恆老爺子榻前開壇作法,向天地鬼神打聽恆老爺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誰知,巫醫坐在壇前剛口訣唸咒,法壇竟“轟”地一聲炸了。巫醫嚇了一哆嗦,趕緊起身施禮:“在下醫術不精,法力不夠,實在看不了老爺子的病,告辭告辭。”説着,一溜煙就跑了。

連巫醫都看不了恆老爺子的病,説明那病實在是太怪了。恆老爺子就這麼奇怪地死了,恆家人身着重孝把恆老爺子發喪了。誰知恆老爺子入土沒幾天,恆景的老太爺又得了恆老爺子一樣的病,沒幾天也死了。

不到一個月時間,恆家上下二十幾口都得了怪病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下了恆景一人。恆景哭得死去活來,一家人好好的,怎麼就遭此橫禍呢?鄉親們都來勸,説生死有命,讓恆景想開點。可恆景想不開,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本來身體好好的,怎麼就一下子沒了呢?他一定要找個明白人問問清楚。

這天,恆景來到汝河邊,想擺渡過河去找訪高人。正往渡口走,迎面來了一個手拿拂塵的道人。只見道人手搭涼棚向魚頭壩觀看,看完之後,道人點了點頭,自語道:“哎喲,好大的妖氣呀,看來村中已經死了二十幾口子人了。”説着,又轉身看向汝河,閉目掐訣口中叨咕了一會兒,突然睜開眼睛驚道:“唔呀,河中妖氣更重,用不了多久,這一帶的人就要死光了!”恆景一聽,眼睛當時就瞪大了,趕緊跑上前去,給道人深施一禮,説:“請問道長,您剛才説的話是什麼意思?”道人手捻採鬚髯,説:“你問這個幹什麼?”恆景把家裏的遭遇一説,道人點點頭:“年輕人,你家的遭遇只是你們村大難的開始,以後家家都會死人,直到村裏的人都死光為止。”恆景問是怎麼回事兒,道人説,他剛才掐算了,這汝河之中有一處是陰間和陽間都管不着的地方,叫做“陰陽界”,這陰陽界本是陰間和陽間的通道,陽死陰生皆通過此處。這裏原本無人管轄,是個清幽之所,可是現在,這裏卻出現了一個瘟魔,專門吸人陽氣。待人的陽氣被他吸乾,那人便會得“乾屍瘟”而死。而這個瘟魔的功力也會隨着陽氣的增加而大長,他的道行也會因被吸食人的壽數而大增。現在,瘟魔已經吸了三十多人的陽氣,道行已經超過千年,如果瘟魔的道行超過萬年,他就成了瘟魔王,陰陽界就會被他控制,到那時,陰陽兩界就會大亂,陽間的人死了無法轉世,陰間的鬼魂無法投胎,天地又會變成一片混沌。恆景着急地問:“那怎麼辦呢?誰能治得了他?”道人搖搖頭:“天地六道,瘟魔屬阿修羅道,天道和地獄都離他甚遠,只有人道與他最接近,因此,要想治服於他,必須找一個有仙緣之人,經得道高人點化後方可將他剷除。”

恆景看看道人,説:“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嗎?快去找有仙緣的人吧!”道人搖搖頭:“貧道道行甚淺,只能算出瘟魔在此,剷除他還沒有辦法。”説着,仔細打量一下恆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輕人,把你的生辰八字報上來,讓貧道算算。”恆景説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連説:“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陰陽兩界,正是有仙緣之人。”恆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緣之人?那您快説,得道高人在哪裏?我要為家人報仇,剷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説:“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為家人報仇,救天地陰陽於水火,就馬上去吧,不過此程艱辛,你若半途而廢,這方圓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恆景使勁點頭:“我不會半途而廢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兩天能回來的,瘟魔這個時候出來禍害人怎麼辦?”道人説:“這個你放心,我在河岸邊壓一道符,瘟魔就無法從陰陽界出來,但貧道法力有限,只能將他鎮住一年,一年之後你若還不回來,他就會出來害人了。”恆景説:“我一年之內定會回來!”道人給恆景深施一禮:“貧道代陰陽眾生在此謝過。”説着,便拿出一道符,壓在了岸邊的石頭下。

道人走了,恆景趕緊回家。這幾天,又有幾户人家死了人,村裏已經人心惶惶了。恆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説,村裏人全都支持,有的牽來馬匹,有的拿來盆纏,讓他趕緊去找高人,為百姓除害。

恆景騎着快馬出發了。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一日來到泰山腳下。恆景在山下跟人打聽,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裏,可沒人知道,恆景只好上山去找。恆景在山裏轉了七天七夜,馬被大蟒吃了,他也險些葬身蟒腹。但恆景沒有退縮,繼續在山上找。又過了七天七夜,恆景身上的盤纏用完了,乾糧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圍一户人家都沒有。恆景有點心恢意冷了,心説我都快把泰山轉遍了,哪有什麼高人啊?恆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説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須心誠,不能半途而廢。於是,恆景忍着飢餓繼續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聽頭上傳來“撲啦啦”一陣響,抬頭一看,一隻仙鶴落在了不遠處。恆景高興了,有仙鶴必有仙人,便向仙鶴落着的地方走去。仙鶴時飛時停,漸漸就上了山頂,落在了一片霧氣之中,恆景也爬到了山頂,再看那仙鶴,翅膀一抖就沒影了。恆景仔細一看,山頂霧氣一片,山下羣山起伏,哪有人啊?恆景實在是走不動了,身子一軟就暈了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恆景醒了過來。睜眼一看,見一個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恆景坐起來,問:“老人家,這是哪裏?”老者一笑:“你要找哪裏?”恆景説:“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貧道雖身居高處,但卻不敢言高。”恆景聽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見老者生的仙風道骨,説話又高深莫測,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於是,恆景跪倒磕頭,把瘟魔禍害一方之一説了一遍,求老者指點,如何剷除瘟魔。老者點點頭,説:“你不畏艱險來到此處,貧道就傳你一套降妖伏魔劍法,你學成之後定要剷除瘟魔。”恆景一聽,再次磕頭謝恩。

恆景學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學成了降妖伏魔劍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説着,把一把降妖伏魔劍贈給恆景,讓他就用這把劍斬殺瘟魔。然後,老者又拿出兩樣東西,一樣是茱萸葉,一樣是菊花酒。老者説,泰山乃眾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頂之上,乃至陽之物,其陽氣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腳,乃至陰之物,用酒泡過,陰氣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結無法動彈。老者把這兩樣東西交給恆景之後,説:“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時三刻,那時天地間陽氣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劍將温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輪迴。”説完,老者傳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恆景牢記在心。

背上寶劍,拿着茱萸葉和菊花酒,恆景發愁了:明天就要趕回去,這麼遠的路我怎麼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塵在空中一揚,一隻仙鶴“撲啦啦”飛來,落在恆景身前。老者説:“騎上它,閉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説完,老者又一揚拂塵,若大一個道觀不見了,山頂上還是恆景剛來時的模樣。恆景向四周施禮,謝過老者,騎上仙鶴一閉眼,就覺耳邊颳起一陣大風,只一會兒,風便停了。恆景感覺自己的腳已經落了地,睜眼一看,原來已經站在了汝河邊。

此時,那位道人正手持寶劍被困在一團黑霧之中,見恆景來了,道士大喊:“年輕人,貧道支持不住了,瘟魔出來了!”恆景怒目圓睜,抽出降妖伏魔劍,大喝一聲刺向黑霧,就聽黑霧之中傳來一聲慘叫,“哧”的一聲,化作一縷青煙鑽進了汝河之中。道士喘着氣走到恆景身邊,説:“你來的正好,再晚一步,瘟魔就進村了。”恆景看一眼河水,説:“不怕,我已從得道高人那裏學來了降魔之術,明日是九月初九,我要在午時三刻剷除瘟魔。”道人點點頭:“好,貧道幫你。”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時。恆景和道人把村裏人都集中到村後的山頂上,每人分給一片茱萸葉和一盅菊花酒,然後讓人們站成八卦陣,茱萸葉貼在額頭,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現,恆景便念動咒語用寶劍將其除掉。

午時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卻還沒有出來。恆景有些着急了,錯過午時三刻,再殺瘟魔可就難了,怎麼辦?道人走到恆景跟前,説:“他不出來,你就把他打出來,待貧道作法,把你送進陰陽界!”説着,道人在恆景後背畫了一道符,口唸咒語,猛地在恆景背後打了一掌,恆景“哧”的一聲就飛進了汝河之中。

此時的陰陽界裏黑氣一團,瘟魔被恆景刺了一劍,正在閉關療傷。他已經好久沒吸人的陽氣了,又被恆景刺了一劍,功力大傷。瘟魔這個氣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裏再吸幾個人的陽氣,沒想到恆景半路殺出來,壞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陽氣最盛,他想過了午時三刻,再出去村裏所有人的陽氣都吸乾。

瘟魔療好傷,正打坐運氣,恆景就提着降妖伏魔劍殺了進來。瘟魔一見,亮出九陰魔鈎就與恆景打到一處。可恆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劍是太上老君丹爐中所煉,再加上那位老者傳他的劍法,温魔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只幾個回合,恆景手中的劍氣已將陰陽界中的魔氣掃淨。沒有魔氣護體,瘟魔無法在陰陽界容身,便化作一縷青煙從陰陽界衝了出去。恆景手持寶劍,大喝一聲:“哪裏走?!”便飛身追了出去。

瘟魔從汝河裏躥出來,正好是午時三刻。抬頭一看,見山頂上站滿了人,便衝向山頂,一股腦把人們的陽氣全吸盡,回頭再與恆景打鬥。就在他衝到山腰的時候,恆景從河裏跳了上來。見瘟魔已接近村民,恆景立刻念動咒語。就見村民站成的八卦陣射出萬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也溢滿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氣和菊花酒氣一薰,立刻變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機會,恆景使出降妖伏魔劍法,口中默唸“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將瘟魔斬成碎片。恆景讓村民趕緊把茱萸葉扔到還在蠕動的瘟魔碎片上,然後又用菊花酒澆。隨着一陣慘叫,瘟魔化作一團青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瘟魔被剷除,汝河一帶再沒人得怪病而死。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也為了防止別的妖魔再來,汝河一帶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處,然後酒上菊花酒。這個習慣漸漸傳開,很快就傳遍了華夏大地。於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種風俗。這個風俗流傳千年,也就成了節日。

重陽節習俗7

祭祖

重陽祭祖,許多宗族都會在重陽這天舉行祭祖儀式,墓祭或者祠祭,抑或兼而有之,如大坪房氏與惠來宗親每年重陽都會集結致祭,九月初八共同祭掃始祖公墓,大坪裔孫祭掃懷遠公媽墓。初九日大坪房氏裔孫赴惠來華房與眾宗親同祭掃始祖媽墓,並於宗祠進行三獻禮祭祀儀式,而後進餐!

重陽掃墓,切合客家山區實際,大有好處。因為山區的墓葬大多位於山邊、嶺上,周邊基本上是草木叢生,清明時節雨紛紛,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嶺掃墓難免把衣衫都弄濕了。重陽則不同,正是秋高氣爽之時,雨水偏少,這時掃墓不僅出行方便,還可登高遠眺,欣賞各處美景。況且,重陽節一般與國慶節相距很近,這時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時間回鄉與親人一起掃墓祭祖。

採抹草

抹草,芳香之物,並不利人口腹,而多用於禳祭鬼神、祛煞致祥的民間宗教儀式。芳香是正氣,可以御穢辟邪。所以,在鄉人眼裏,抹草不是凡草,而是一種擁有神祕力量的聖草,端午時,與茅草等一同煮湯用來沐浴,可以驅蚊蟲蛇蠍,益肌膚;置於窗櫺門楣,納於婚嫁聘禮,可以祛煞驅邪;點綴牲儀供品,裝飾神龕香爐,可以通神饗鬼,等等。

因此在重陽之日,客家人會採摘紫蘇花穗,晾曬風乾,密封保存,以備全年的禳祭之用。這大概也是有道理的,九九重陽,陽剛最極,此時收割的抹草自然秉有天地剛正之氣,就自有妙用了 。我不免聯想起《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鄉人的抹草崇拜或有楚越時代的某種遺風,有着某種屈子佩香草、浴蘭湯的浪漫精神,有着某種楚地尚鬼神、重祭祀的神祕色彩。千年後,莫非這人香風獨獨吹到這千里之外的海濱之鄉麼?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黃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説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重陽節習俗8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説“桓景登山避災”。

登山祈福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農曆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辭青”的説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説始於東漢,傳説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裏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説《續齊諧記》。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清明節)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説上巳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享宴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有現存文獻記載的最早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裏,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重陽節習俗9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2、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3、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4、吃重陽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5、飲菊花酒。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各地習俗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説:“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陝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説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説法。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重陽節習俗10

傳統習俗一: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而重陽登高也成為中國詩畫中一個永恆題材。

傳統習俗二:賞菊、飲菊花酒

“荒巖寂寞無俗情,老菊獨得秋氣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也極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同時,菊花也被稱作延年益壽的花,有很多畫菊花的國畫作品都題為“長壽”。齊白石93歲那一年,畫了一張《重陽生日》給生於重陽的夏衍先生慶生,畫面內容就是菊花。

傳統習俗三:親朋歡聚暢飲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吃喝玩樂也是古時重陽節的主題。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活動,在風景名勝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風、賞賞菊,喝點小酒助興,可謂愜意之極。

傳統習俗四:吃重陽糕

因“糕”與“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們過重陽節時,除了要吃重陽糕外,還要互相饋送重陽糕。

重陽節送長輩禮物什麼最合適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古有登高、賞菊花的傳統,同時也是晚輩們盡孝道,向長輩表達感恩的節日,正好趁着假期,回家給爸媽帶件貼心的小禮物,讓感動與温暖充滿這個節日。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翡翠

送禮少不了一樣東西,既不失體面,又能滿足您的孝心,還可以護身健體,什麼樣的禮物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就是翡翠、翡翠如意、手鐲、平安扣、福祿壽。這些都是您送給家裏老人的禮物好選擇,不僅可以保平安如意,還能緩解身體疼痛,是不可多得的傳世珍品。還等什麼,在這樣一個重陽敬老節,給家裏的老人送上一份平安與祝福吧!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血壓計

過去人們測量血壓必須到醫院才行,而今只要擁有了家用電子血壓計,坐在家裏便可隨時監測血壓的變化,如果發現血壓異常便可及時去醫院治療,起到了防止腦出血、心功能衰竭等疾病猝發的作用。老人平時也可以關注一下自己的血壓,如果家裏老人有高血壓那就更要注意了。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自動按摩式洗腳盆

全自動按摩洗臉盆,充分按摩足底穴位,泡出健康,重陽節就要到來,什麼禮物都不如身體健康來得實在,按摩式洗腳盆通過按摩來讓身體得到放鬆,是送父母送長輩的實用健康禮品,來為家裏的老人備一個吧。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沉默的喜歡,陪伴是最好的愛!

重陽節要吃什麼糕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人們在重陽節時必吃的一道糕點,以前有科舉,舉子的家人們會在重陽節時準備重陽糕食用,寓意“gao”中,重陽節主要是取的寓意,因此,各地的重陽糕都不一樣,所以,到了現在重陽糕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樣子,一般來説,我們將在重陽節時食用的,質地鬆軟的糕點統稱為“重陽糕”。

重陽糕的做法

主科:麪粉1千克。

配料:紅綠絲100克,糯米酒汁200克、紅豆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重陽糕怎麼做

1、麪粉入盆,加温水,兑入糯米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紅豆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熟豬油,取1/3麪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紅豆沙;

4、另取1/3的麪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紅豆沙;

5、然胡再將剩餘的麪糊攤上,蓋上蒸籠蓋,上火蒸熟後,重陽糕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稜形塊即成。

重陽糕製作經驗分享

1.揉麪粉團時要加適量的清水,既不能太濕也不能太乾,以適中為宜;

2.蒸制重陽糕時要用旺火沸水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

3.切成的菱形塊要大小均勻。

食材百科

紅綠絲:也叫青絲玫瑰絲是常用的湯圓、月餅、糕點等食品餡料,其加工原料為橘子皮、蘿蔔皮等。

重陽節習俗11

重陽節的習俗——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説,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重陽節習俗12

菊花酒

菊花盛放於秋季,經霜耐寒,有卻風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古時有飲菊花酒成仙的傳説,菊花向被視為寓意長壽的吉祥物。根據古籍的記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最遲於西漢已成定俗,並且多與重陽登高、賞菊等習俗緊密相連。菊花酒一般是在前一年的重陽節釀製,第二年重陽始熟而飲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瘻癉、治百病”的功效。

菊花酒由菊花與糯米、酒麴釀製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還有白菊花酒。

重陽糕

在中國重陽節時吃花糕的風俗早在漢代就有,據當時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其中“食蓬餌”,就是吃蓬糕的意思。“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其後重陽糕更衍生出眾多品種,名目繁多,如配以梨、橙和玉榴等不同果料的“春蘭秋菊”;以慄黃、銀杏和松子肉為佐料並捏成獅子面目的“獅蠻糕”;也有於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與“福祿壽”中的“祿”諧音的“食祿糕”。

羊肉面

重陽節吃羊肉很自然地成為中國江北和塞外的習俗,“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麪,“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以上就是關於九九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飲食習俗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瞭解了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重陽節習俗13

農曆九月初九,俗稱“重九”。九為陽數,故稱重陽。重陽節諸多習俗中,首推登高,故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在廣東,人們在重陽節的娛樂節目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放風箏等。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廣東重陽節的習俗。

廣州番禺人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羣或全家結伴來到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覽勝。許多都是在重陽日到來的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説:“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遠連州保安鎮的重陽“大神”盛會已持續千百年。每到重陽日家家户户貼門對,村村寨寨結綵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目。

佛山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舊時的重陽節,掃墓人士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帶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陽節則由上山掃墓祭祖演變為家中祭祖。

廣東省和廣西省,以客家人為主,至今仍然保留着重陽節祭奠祖先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在粵北客家地區有許多客家鄉民稱之為“九月節”,每逢這一天,客家人往往要扶老攜幼登高望遠、賞菊賦詩。

尤為獨特的是還有不少地區流傳着中原古俗——浸泡菊花酒。曬乾的嫩菊和些許菊葉與蒸好的糯米相混合後,撒上一層客家酒粬,保温發酵數日後,初步釀成菊花酒。將這些菊花酒液封壇後放置於陰涼處,直至第二年重陽,一家盡情開懷暢飲。

潮州人過重陽節不但有放風箏的習俗,還會製作美味的“油麻團”作為祭品。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

在潮州地區,當地人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裏讀“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重陽節當天,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

重陽放紙鷂也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户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重陽節習俗14

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重陽節自漢代以來就有傳統的飲食,這就是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漢晉時將重陽糕謂之“蓬餌”,“餌”,《説文解字》釋為“粉餅也”。餌,又稱為糕,揚雄説:“餌,或謂之糕。”它是將熟米搗爛或先將米磨成粉子,然後做成糕餅。

漢魏時,用麥粉製作的叫餅,用米粉製作的就叫餌。《急就章》注云:“漫米而蒸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粘而也;搜面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餅、餌的區分是很清楚的。

“蓬餌”是用蓬草加黍米制成。蓬草是一種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據《玉燭寶典》雲:“九月食餌,飲菊花酒者,黍林並收,以因私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有一侍兒名叫賈佩蘭,在宮中時,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茱萸,又命“越椒”,或者稱“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

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至於菊花酒,那是用菊花釀製而成的。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開,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因此人們每當菊花含苞待放時,採花蕾葉莖,雜以黍米釀製,待到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無論宗室貴族還是達官商賈,無不喜歡。

到了唐代,重陽糕的名目就多了起來,據《唐六典》和唐《食譜》等書記載,唐代重陽節有麻葛糕、米錦糕以及菊花糕,《文昌雜錄》中説:“唐時節物,九月九日則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可“闢除惡氣,而御初寒”。顯然,佩茱萸、飲菊花酒已經成為唐代重要的節日習俗了。

重陽節習俗15

重陽節習俗——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説,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敍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裏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説“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裏所説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製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侷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採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説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户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標籤: 重陽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ongyang/wvm0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