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10篇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10篇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彙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彙報可以以某個具體項目為單位進行彙報,也可以以某個階段的工作為單位進行彙報,話説回來,你知道怎麼寫彙報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節日情況彙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10篇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1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

紹興市

調查方式:

上網查找,詢問父母

風俗是世代相傳的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只有全方面瞭解一個地區的風俗,才能融入到這個地區生活。為了全面瞭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節調查報告

1、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民謠説:“二十四,掃塵日”。此時,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杆上,清掃屋頂天花,牆壁的塵垢蛛網。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着美好的願望,是中國獨特的文字形式。當人們在自己家門口上貼春聯或貼幅字時,就意味着春節即將來臨。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每户人口都會挑漂亮的紅春聯貼在門上,迎接春節的氣氛,並辭舊迎新。

3、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除夕的習俗,又稱點歲火、敖年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整夜不滅,據説這樣過後,就會使家裏財富滿滿。守歲也指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是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春節期間,我們漢族大多數以活動表示慶祝。這些活動都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2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悦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期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幹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3、查閲資料,瞭解春節習俗。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爺爺早早把我叫起來,我們一同打掃衞生,房間的裏裏外外、旮旮旯旯徹底清掃一遍。我問爺爺這時打掃有什麼講究呢?

爺爺告訴我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都要灑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衞生,立春後就不可再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爺爺忙着貼春聯和福字。

“爺爺,‘福’字為什麼要倒着貼呢?”

“哈哈,這是因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爺爺,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你呀應該多讀書了,等會兒我給你一本書,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户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説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户户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守歲

年三十的晚上,媽媽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點心應有盡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奶奶説,你這孩子,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還要守歲呢!

“守歲什麼意思?快給我説説。”

爸爸説:“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

我們有説有笑的吃着年夜飯。“媽媽,蘋果我們總吃,今晚你怎麼還擺一大盤呢?”“這你不懂了吧,這叫作‘平平安安’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説法”。

“年夜飯這麼有講究?”我纏着奶奶給我説道説道。

原來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現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看晚會,談笑暢敍。

4、放爆竹

12點的鐘聲剛敲響,爸爸就去點響了鞭炮,“啪”“啪”……聲音真大,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説是古時深山裏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製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七年級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5、拜年

七年級那天,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媽媽、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齊齊,我們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這麼積極早起,是因為這一天我會收到好多的壓歲錢。

通過查閲資料,我瞭解了拜年的許多知識。新年的七年級,人們穿戴整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中國春節的這些習俗,其實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3

一、關於“春節習俗”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説“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説“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4

調查目的:

主要是為了將農村新年習俗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7日

調查地點:

陽泉市郊區蔭營鎮西堖村

調查方法:

上網查詢、詢問村裏中老年人

調查內容:

我看語文書發現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人文風俗,特別是年俗,南北地區有所差異。例如:南部地區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餃子;四川省大年三十不吃餃子而是吃湯圓,還有他們自制的火鍋。

我們西堖村有一種習俗,正月十六晚上全村人會聚集在台底,每個人都拿上花燈遊村。遊村前先放煙花,放完煙花就開始遊村,繞着村走一圈。我記得走的時候還會拿到差不多8個牌子,集齊後可以領獎品。現在,為了保護環境,煙花禁放了。今年受疫情影響,也不遊村了。

這些年俗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它也成為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調查感受:

對我來説,沒進行這個調查之前,我對年俗沒有特別的感受,調查之後我對傳統習俗的態度有所改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5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裏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歎“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

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着鄉音、忙着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衞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説,“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裏人看看,俺在城裏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着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説,種地不交農業税,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裏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裏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説,在城裏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着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裏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敍敍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説,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裏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着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敍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6

一、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二、調查目的:

探究春節習俗,瞭解人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

三、調查內容: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説,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户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裏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裏吃、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放鞭炮: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

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豔,為佳節譜成了快樂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説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説。《神異經》上説:西方山中有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説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説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着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現未解除。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着"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説法叫做"守歲"這麼説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説,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着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着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現未解除。

4、應節活動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户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八年級、九年級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7

一、 辦年貨

1. 調查地點:家裏

2. 調查內容:特色年貨

灌香腸了!媽媽先準備了薄如蟬翼的小腸皮,再把豬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時候了:媽媽在碎豬肉裏摻上鹽、味精、料酒和各種調味品,再攪拌着。然後用灌香腸的專用工具,在小的那頭套上小腸皮,大的那頭往裏面加上豬肉。這個工藝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勻,用料均勻,這樣子做起來的香腸才好看。

香腸做好了!看着這紅白相間的精美的香腸,我讒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禮

1. 調查地點:小姑家

2. 調查內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媽媽就拉着我起牀,説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興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飛機去小姑家。

媽媽把餅乾和牛奶等禮品放在車踏板上。不一會兒,就到了小姑家。我樂呵呵地想:小姑看見我和媽媽來她家,肯定會嚇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陣門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小姑打開大門,定睛一瞧:是我和媽媽,果然頓時怔住了,30秒過後,才反應過來。連忙叫我們兩個人進門,還邊走邊“責怪”:來我家怎麼也不通知一聲?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我和媽媽只能在後面偷笑。

進了屋,媽媽叫我把“年禮”拿出來,送給表弟。弟弟傻笑着,開心地把我拉回房間吃餅乾去了。媽媽也和姑姑互報祝福。整個小屋裏洋溢着濃濃的喜慶,我們被幸福包圍着。

再來看看這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不豪華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換上了新的桌布,冰箱裏買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來臨,我們要煥發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調查地點:我家

2. 調查內容:衞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們招手了,除了買年禮、辦年貨,是不是應該做一做衞生來迎接新年呢?

光説不做假把式,我們一家三口立刻“武裝”起來了:媽媽穿着圍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掃廚房和衞生間;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掃帚——他負責客廳及陽台;我則手提水桶,準備抹布。

因為我的管轄區是兩間卧室。

“滴答——滴答——”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三個人臉上沾滿了汗珠,但各自的“包乾區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塵不染;地面幾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鏡子一樣;桌面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就連客廳的兩盆幸福樹也被我們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費了不少力氣!不過現在看着這屋子裏窗明几淨、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暢起來了。

是什麼讓我們揮灑汗水,辛苦勞動呢?我想是新春的動力,要我們改頭換面。春節,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8

調查時間:

xx年x月x日

調查人:

劉戀

調查方式:

查資料,詢問長輩

調查目的:

瞭解春節習俗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每當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方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有很多是從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並形成了地方風俗。

調查內容: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春節的前奏要數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説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説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過了小年,便迎來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初夜,歲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了,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般指農曆二十九或三十。這天,一早起牀,男子準備貼對聯,福等。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家中女子便開始忙碌起年夜飯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我們年夜飯中一般都有雞,魚,肉,湯圓這四道菜,魚的意思是年年有餘,湯圓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熱鬧的時候,一桌豐盛的菜,和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我的家鄉每家每户吃年夜飯時會先放掛鞭炮,然後關上門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團圓飯。年夜飯過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又稱守歲錢等。因為是用紅色的袋,故又稱紅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3.湯圓

過完除夕,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接下來的幾天,父母會帶領孩子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的家鄉正月七年級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各家都會準備好果盒,糖果和各種各樣的食品。八年級,父母會帶我們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會帶上很多禮物比如煙酒飲料等,去外婆,外婆則準備一桌豐盛的伙食招待我們。接下來的幾天,便到親戚朋友家拜訪,同樣主人家會準備一桌美味佳餚招待客人。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9

年關將至,為全面營造熱烈喜慶、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滿足全鄉幹部、羣眾精神生活需求,我鄉黨委、政府組織開展了以“乾淨家園、迎接新年”為主題的春節氛圍營造活動,全力做好春節期間氛圍營造工作,積極營造與時俱進、昂揚向上,開拓進取、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為我鄉全面建成“幸福美麗新xx”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文化動力。具體工作開展情況如下。

一是懸掛主題紅燈籠,營造雞年新氣象。我鄉安排工作人員在主要街道、路口等地陸續掛上紅燈籠,營造了“喜慶、歡樂、文明、祥和”的節日氛圍。我鄉面貌煥然一新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以此為全鄉人民營造節前濃厚氛圍,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

二是進行環境大整治,形成新年新風貌。為給全鄉營造一個乾淨整潔的場鎮鄉環境,1月26日上午9時,我鄉積極組織機關幹部職工,對我鄉及周邊主要公路沿線垃圾進行了認真清理,並積極發動羣眾參與到環境整治工作中來,共同維護我鄉清潔衞生。除了對街面、牆邊等垃圾進行打掃外,還重點對一些衞生死角進行了清掃。對於環境衞生較差嚴重影響我鄉環境面貌的單位和區域,及時督促相關責任人進行了整改。

三是積極開展春節大走訪,送出新年新祝福。鄉黨委、政府組織機關幹部先後到各村貧困户、貧困黨員等生活困難羣眾開展慰問、送春聯活動,為村民送春聯、送祝福。鄉黨委書記王楷帶領機關幹部揮毫潑墨,為羣眾親自書寫春聯,送去了鄉黨委和政府濃濃的祝福,温暖了羣眾的心。

四是加強安全大巡查,確保新年無事故。春節期間,安全是頭等大事,為此,我鄉安排了專門工作人員在農貿市場、場鎮等商户相對集中,人員流動量大的地方進行巡查,對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及時進行了規範,對部分商户擺攤設點不規範的情況,責令其立即整改,對其他影響環境秩序衞生的行為,也分別進行了糾正,並教育引導業主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春節節日情況彙報10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5日

調查方法:

互聯網上收集資料

春節是我國的一個特色節日,雖然現在的社會在高速發展中,貼春聯、貼"福"字、給壓歲錢、除夕守夜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那麼,這些習俗有什麼意義嗎?他們又是怎麼來的呢?通過在互聯網上的查找,我對此有了一定的瞭解。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説,桃符是用來驅鬼辟邪的。五代時,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貼福字在春節裏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福有兩種貼法。一種是正貼,一種是倒貼。正貼是正確的鐵法,倒貼是因為舊年中家中有不幸,希望轉運。但是時間一長,人們漸漸忘記了原因,把福倒着貼是為了表示“福倒(到)了!”

關於壓歲錢和守歲,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年”,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就嚇得哭起來,發高燒,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年”。有一家夫妻他們怕“祟”來害孩子,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半夜裏,“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逃跑了。到了近代就漸漸演變成了壓“歲”錢,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總結:

由於時代的變遷,更多人忘記了春節的習俗,使年味越來越淡。希望本次調查可以給大家一點了解,讓大家喜氣洋洋的過好每一個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23vw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