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理解了春節也就理解了中國人

理解了春節也就理解了中國人

節日是什麼?節日是傳統。除少數國家之外,傳統在現代化大潮衝擊之下日趨弱化乃至衰落,是後發展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近年來,聖誕節、情人節乃至愚人節在中國大行其道,年輕人趨之若鶩,一時間引發了大量爭議。有人説,這是西方的文化入侵。但我認為,這未免言重了。只要看看年輕人是如何過這些所謂的“洋節”就明白,這不過是追新逐異的時髦心理和商家的營銷策略的合謀而已,熱鬧是熱鬧,但無關文化、無關心靈。

理解了春節也就理解了中國人

對中國人而言,真正重要的節日只有一個,那就是春節。春節如同寫進中國人遺傳基因裏的密碼,時序一到,自然啟動。1/5中國人會在短短一個月內構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遷移隊伍。沒有什麼比這一數字更能説明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對中國人來説,春節意味着全家團圓,意味着親情的温暖。為了這一點,中國人甘願忍受世界最擁擠的交通,毅然踏上回家的路。這看似平凡無奇的動機,卻是理解中國人的關鍵。

説起來,中國人是特別善於吟詠“鄉愁”的民族,歷代表現這一主題的詩詞歌賦不可勝計。但實際上,在農業文明時代,所謂鄉愁不過是少數文人墨客、官宦商賈的特權,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離家不可能超過交通工具所及的最大半徑。他們被經濟條件和政治制度牢牢拴在了家鄉的土地上。

而今天的中國完全不一樣了。與傳統社會相比,今天中國社會的流動性空前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家鄉長大、在異地求學、在他鄉工作,日常生活工作之地往往遠離故鄉、遠離父母。每年僅僅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就有2.5億,僅比美國人口略少一點。如此規模的人口遠離故土,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

人口的高度流動性在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弱化了家庭的聯繫、親情的紐帶。在現代化的奮鬥歷程裏,中國人收穫了很多,但同時也付出了很多。看得見的是資源、環境的損耗,看不見的是心靈的焦灼與不安。在巨大的生存壓力和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裏,能給中國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是家,也唯有家。儘管高鐵和手機縮短了時空距離,但技術永遠替代不了哪怕一個輕輕的擁抱——當它來自親人的懷抱時,就更加無可替代。

而春節的最大意義正在於,它給了中國人暫時拋下一切壓力迴歸故土回到親人身邊的理由。春節是慰藉鄉愁的節日。也只有在今天,“鄉愁”二字才脱下了它兩千多年來詩意的外衣,變成無數中國人的日常心理,結結實實,普普通通,平凡如水,難以擺脱……

節日是破解一個民族特徵的密碼。一個民族信仰什麼、看重什麼、期待什麼,往往可以通過節日一窺究竟。通過春節這面鏡子,映照出一個在現代化道路上急速奔跑但同時又不斷回望故鄉親人的身影——那就是中國人。

因此,理解了春節,也就理解了中國人。

標籤: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vop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