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習俗的作文六篇

春節習俗的作文六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的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習俗的作文六篇

春節習俗的作文 篇1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的習俗又都不同。現在我就講一下我們老家的春節習俗吧。

我們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七年級與元宵節為高潮。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按風俗應該吃餃子。除此之外,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灶糖。

而對於除夕,我們要在家門旁貼對聯,有時還會貼門神。到了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之後,除了小孩子與老人之外,我們都要守歲。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七年級,我們就要去拜年。對於同輩,我們要説“新年快樂”之類祝福的話語;而對於長輩,我們就應依次跪拜。拜年之後,也就是我們小孩子最愛的——發壓歲錢。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之後,可以在此逗留、玩耍。

接下來的幾天就不算高潮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便是春節的最後高潮,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天了。在這一天,我們可以聚在一起看燈會,吃元宵。而這元宵的寓意就是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們的春節習俗。

春節習俗的作文 篇2

餃子歷史悠久。兩千年前,就有餃子了。在中國,農曆新年時吃餃子,具有特別的意義,代表着吉祥和團圓。除夕夜,一家人吃過團圓飯之後,就齊聚一堂,一邊看新年節目,一邊包餃子,共享天倫之樂。餃子一般在半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鐘享用。因為這段時間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開始,與家人一起吃餃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很有意義。

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在農曆新年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此外,人們為了討個吉利,就把代表吉祥的東西包在餃子餡裏。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七年級,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着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麪食奇苑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説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説;'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説:"每屆七年級,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説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説:"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七年級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説。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着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麪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着睡衣跑進廚房説:"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着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春節習俗的作文 篇3

春節的由來與風俗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為農曆的元旦,民國時改稱為“春節”。新中國成立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

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有傳説春節始於舊曆"元旦",便是皇帝戰勝蚩尤的勝利紀念日。 也有傳説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另有一種傳説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能為人們帶來災難,通過燃鞭炮可以把“年”趕走。也有傳説 “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荷包蛋、全魚、美酒、花生、瓜子、糖果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小孩穿新衣、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舞獅子、耍龍燈等眾多活動,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春節習俗的作文 篇4

新春佳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新春佳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新春佳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着《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新春佳節。新春佳節是中國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新春佳節的習慣大概是從原始社會的時代‘臘祭’演變而來的。

新春佳節的習俗有:每家每户門口都要貼紅對聯,有的人家大門上有掛紅燈籠,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長拿壓歲錢給我們。人們都穿新衣服,舞龍,登山玩樂。

每年的新春佳節都一樣。過年這天我們穿好新衣服去跟長輩拜年,要説好話祝福語。吃團圓飯,熱熱鬧鬧的。小孩子都喜歡過新春佳節。

新春佳節是我們太倉地區一個傳統的'節日。

每年新春佳節,人們都要歡歡喜喜地慶祝一番。新春佳節將至,我們這兒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來年生活節節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團圓飯、放煙火,守歲到深夜。爆竹聲聲,從黃昏一直響到天明。大年七年級早上要吃“百歲圓”,還有菠菜和黃蘿蔔絲,“百歲圓”寓意長命百歲,永遠健康;菠菜希望人們勤儉節約,生活“把把細細”,吃黃蘿蔔絲表示祝人們財源滾滾,收入越來越多。

奶奶告訴我,年七年級不能掃地,據説七年級掃地要掃走財運的,到九年級才掃地,而且要把掃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頭,這叫“發田財”。初五早上“接財神”,要放爆竹把財神迎進家門。到了正月十五圓宵節,家家吃圓宵,吃餛飩。吃完晚飯,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高高興興地去田頭“旺田財”,預祝來年糧食大豐收。

啊,新春佳節的習俗真多,讓我搞也搞不清。

春節習俗的作文 篇5

説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説,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麼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説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説,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習俗的作文 篇6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説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温馨,多麼幸福。

正月七年級,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户外。

正月九年級,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牀)之日。凡在七年級、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七年級早,八年級早,九年級困甲飽”,意思是九年級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九年級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九年級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以上就是我家鄉——福建的春節習俗。小夥伴,一起來,更精彩喲!

標籤: 六篇 習俗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w0kr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