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放鞭炮由來故事

春節放鞭炮由來故事

傳説,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裏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春節放鞭炮由來故事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着。“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的意義

1.傳統文化的傳承

大家過春節,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為春節並不是近代才有的節日,從古代就有,是當時是舜繼王位之後,帶領民眾進行祭拜天地的時候,慢慢演變而來的,因此從古至今就有這樣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到了今天,大家在一起過春節,其實也是將古代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文化進行傳承。

2.代表闔家團圓

春節是定在每年臘月的30日,這一天過後,就是告別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了。所以這天不僅是春節,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求學或者是工作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自己的家庭,與家人們一起來吃上一個團圓飯。所以春節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代表着闔家團圓的日子,所以大家對春節是非常期待的。

3.祈求幸福

在春節很多地區都會有祭拜神靈,祭拜祖先的這樣的傳統祭拜習俗,是希望得到祖先神靈,天帝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了能夠家庭幸福,生活美滿,事業有成,闔家團圓,是對新年的一種期望,以及對新年的一種祈禱,充滿着非常美好的希望。

4.歡騰慶祝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春節的時候,舉國歡慶,所有的商家,還有各個地方都會掛上紅燈籠,或者貼上春聯,然後還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比如會舉辦一些燈會,或者會舞龍等等民俗活動慶祝這樣的節日,這也是體現了中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潮汕人的春節吃什麼

1.春節吃魚

很多地方在春節的時候都要吃魚,潮汕也不例外。潮汕人的春節首先要有魚,美味的魚肉不僅吃起來味道好,而且充滿寓意,春節吃魚,寓意着“年年有餘”,潮汕人吃魚非常有講究,吃魚的時候都需要剩一些,代表着年年有餘和富足有餘。

2.春節吃大蒜

潮汕人春節吃大蒜,可以將大蒜獨自炒成一盤,或是將蒜葉和蒜頭與魚、蝦、肉食材一起用來烹飪,當然,春節吃大蒜,也是有美好願望的,寓意着來年“有錢可算”,同時也代表着有豐厚的收入。

3.春節吃雞

雞肉吃起來肉質細膩,酥鬆可口。春節吃雞,雞同“吉”,春節時候吃雞,圖個大吉大利。同時還有“金雞報曉”以及“金雞報春”的寓意。也希望下一年,有一個好的開始。

4.春節吃鼠曲粿、紅桃粿

在潮汕,逢年必吃稞。這道美食製作方法比較簡單,但是寓意不同,在潮汕人的心中,鼠曲粿、紅桃粿等寓意着好彩頭,粿的味道不一樣,有甜味的,還有鹹味的,鼠曲粿被人們印成桃子形狀,代表着健康與長壽,而紅桃粿呢,就是被人們染成紅色的粿,有“吉祥如意”的美好祝願。

5.春節吃血蚶

在潮汕和漳州等沿海地區的人們,都有吃血蚶的習俗。在春節的年夜飯上吃血蚶這道美食,寓意着來年財源滾滾。

6.酥餃

酥餃是潮汕地區傳統的美食,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潮汕,每當過隆重的節日的時候,家家户户做酥餃,做好的酥餃,光是看着就讓人充滿食慾,吃起來香香脆脆的,咬上一口餡料,讓人脣齒留香,回味無窮。

7.滷鵝

潮汕人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會購買滷鵝來祭祖拜神,並且在事後一家人會把滷鵝一起分享,並且製作滷鵝和吃滷鵝的順序也是非常講究。

標籤: 由來 放鞭炮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y2ym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