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除夕 >

除夕的傳統習俗(15篇)

除夕的傳統習俗(15篇)

除夕的傳統習俗1

1、年夜飯

除夕的傳統習俗(15篇)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8、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9、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10、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的傳統習俗2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1、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2、家家户户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裏,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3、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着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七年級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4、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5、貼門神。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説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户,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户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6、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7、置天地桌。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8、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着繪畫方向發展。

除夕的傳統習俗3

1、年夜飯,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除夕的傳統習俗4

傳統節日的到來我們都會選擇吃一些進補的東西,春節同樣如此。我們都知道,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傳統美食。北京的傳統美食都特別的多,但是老北京除夕吃的美食跟其他地方都有一些與眾不同,也有一些傳統的美食。

那麼,老北京除夕吃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製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裏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除夕的傳統習俗5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3、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4、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5、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除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餃子

餃子就是春節的代表,很多人會選擇餃子,代表的就是一個大的元寶被自己吃進肚子裏面,也是福氣滿滿的意思。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

長面

麪條也是春節必備的食物,主要是為了能有一個好的兆頭,一般是老人會吃麪條,意味着長壽,也是為了來年生活一切都很順利。也叫長壽麪,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麪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

年糕

糯米制品的年糕就是很多人的最愛,也是為了更好地去表達自己的祝福的意思,一般的象徵着來年更加的好,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吃魚就是很常見的,魚頭是每年的.必備食物,一般是紅燒的做法,魚頭的擺放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魚頭朝着最有福氣的那一個人。春節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着年年有餘,所以春節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除夕夜常用的菜譜:年年有魚,原料:黃魚、番茄醬、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筍丁製法:將黃魚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撈出,鍋留底油,下上述調料,勾芡,淋在魚身上即成。

芹菜

芹菜是含水量很豐富的食物,也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兆頭,勤快做事,收穫更多,也是勤勞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富有。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豬手

豬手就是象徵着財富,財富需要用手緊緊的抓住,那麼豬手的做法也是很多的,只要是一般的調味料就能做出很好的味道。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髮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着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

生菜

生菜很多人愛吃,其實也是和生財有關係,主要是為了來年有一個好的彩頭,獲得更多的財富,寓意着年年變得更好。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除夕節來歷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着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户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傳統習俗6

除夕的風俗習慣

“燃放煙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傳説怪獸“夕”最怕爆竹的響聲,我們的先人就是用爆竹驅走了怪獸的。如今,冉犯爆竹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它還有驅散窮氣和晦氣的作用,響聲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裏生活有聲有色,紅紅火火。因此,在除夕這天是一定要點爆竹的。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關於守歲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由於意義重大,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吃年糕和餃子”。傳統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即臘八節)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張羅過年需要的各種食物了。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除夕的講究

“包餃子”。吃餃子是北方傳統的過年方式。春節是一個家人團圓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海鮮、蛋和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除夕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日。

除夕有什麼忌諱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説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1、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2、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説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除夕夜吃什麼:長面

3、長面

也叫長壽麪,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麪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裏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麪,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麪、素面、葷面、掛麪。

除夕夜吃什麼:湯圓

4、湯圓

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裏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裏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糰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七年級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七年級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七年級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七年級吃麪條和燉肉,八年級才吃餃子。

5、年糕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6、魚

春節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着年年有餘,所以春節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

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7、芹菜

芹菜是含水量很豐富的食物,也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兆頭,勤快做事,收穫更多,也是勤勞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富有。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8、豬手

豬手就是象徵着財富,財富需要用手緊緊的抓住,那麼豬手的做法也是很多的,只要是一般的調味料就能做出很好的味道。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髮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着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

9、生菜

生菜很多人愛吃,其實也是和生財有關係,主要是為了來年有一個好的彩頭,獲得更多的財富,寓意着年年變得更好。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除夕的傳統習俗7

一、東北年夜飯——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

曾經雪村的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讓不少人認識了東北的豬肉燉粉條。事實上,在東北人的年飯中,豬肉燉粉條也是分量十足的大菜之一。所用的粉條是用東北特產土豆澱粉軋製而成的,騰騰香氣四溢,暖意頻生。另外,“酸菜燉白肉血腸”也是必不可少的。酸菜對於東北人的重要性有如臘味對於湖南人的重要。冬天,白菜的保存方式便是將其醃酸,與五花肉一起,大火燉東北人最常吃的血腸,既可用來下飯,也可少放鹽,當飯吃。

當然,除了幾味主食,小雞燉蘑菇則是東北人偏愛的主菜之一。趙本山的小品已經將這道菜的做法展現在國人的面前。選用鄉下吃五穀雜糧和蟲子長大的'笨雞,味醇香濃;而蘑菇則是長白山上的榛蘑,越燉越香。春節裏,吃着熱氣騰騰的燉菜,聽着二人轉,東北人過年的節目頗豐,但最不離樸實。

二、淮南——元寶茶

春節裏喝“元寶茶”,是漢族春節飲茶風俗之一。從字面上並不難理解,它帶有“富貴”、“財富”之意。至今,上海人還留有喝“元寶茶”的習俗,在正月七年級的茶杯中放一兩枚橄欖,名曰“元寶茶”。過去茶館中跑堂還會討個吉利口彩,説道:“吃了元寶茶,一年四季賺元寶。”茶客聽後大悦,加倍付茶錢。

為何要在茶中放橄欖?據説以前人們為了在豐盛的年夜飯後消膩,巧用橄欖,因其有清熱生津、清肺利咽、消食化痰、恢復體力的功效。於是,便將其泡茶,而後廣為流傳。而今在江南一帶,尤其是上海,他們用“元寶茶”來款待登門拜年的親友,放入橄欖,有時再加入一兩顆金桔,寓指“恭喜發財”之意。

三、四川——煙燻臘肉

顧名思義,臘肉即是臘月間醃製的燻肉。在沒有冷藏方法的時代,醃薰風幹,已是最佳的儲肉方法。久而久之,它成了四川人筵席上不可缺少的開盤菜。四川人家家户户做臘肉,一次就做很多,可以吃到來年。

四、湖南——年糕、魚、肘子

南方各地過年都有吃年糕的習慣,然而最具個性的恐怕是湖南的辣炒年糕了。與甜味十足的紅糖、椰汁年糕不同,湖南人過年的年糕一般選用鹹味的,而與廣東人常吃的蘿蔔糕也有差別,年糕本身並沒有蝦米、臘肉丁、芋頭丁等各種材料,原味的鹹年糕作為基本的主料,與辣椒豆豉一起,入鍋翻炒,才是湖南人中意的口味。

一條1公斤的大鯉魚,一個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這是湖南地區過年的必備年菜,俗稱“團年魚”和“團年肘子”,而“團年”,顧名思義,也就是“團團圓圓又一年,辭舊歲迎新年”之意。湘人嗜辣,在民間,基本上家家户户門口都掛着幾串風乾紅辣椒,方便主人每餐烹飪時,好灑上幾個辣椒,滿足味蕾對“辣”的需求。而這也同樣延續到了農曆新年的飯桌上。他們説,這是吃香喝辣過好年。

五、北京——豆兒醬

北京人的年飯裏,有一道不得不提的傳統菜品——“豆兒醬”,這道菜對於老北京人來説還是家喻户曉的。“豆兒醬”是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做成的涼菜,清爽可口,用來佐酒開胃,再合適不過了。

除夕的傳統習俗8

除夕的來歷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放爆竹的來歷 關於除夕放爆竹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守歲的來歷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總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兒情結。當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兒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託自己對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習俗便流傳開來,而且越傳越遠,範圍越廣。後來發明了火藥,人們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除夕的傳統習俗9

在中國,除夕之夜是多麼美麗,多麼精彩。街上到處都是張燈結綵,好一派過年的景象。除夕之夜像一股團圓風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吹在了一起。總之,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夜晚。

除夕是一年臘月最後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為春節重要的組成部分,除夕的來歷有很多的傳説。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

古人在除夕之夜,“舉行驅儺儀式時,驅儺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謂如此便可驅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參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紙裹火藥的爆竹,始於宋。此夜紅燭高燒,爆竹聲不絕於耳,民間與宮廷,並無例外。除夕家人圍爐團坐,小兒嬉戲,通夕不眠,謂之守歲,此俗於時已有。”可見在古代,除夕對於人們有着特殊的意義。

在除夕,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年飯盡其所有,盡其所好。吃飯時,指點菜餚説吉利話,如吃魚説魚吃餘剩,吃豆腐説豆腐都富,吃豬腸説腸吃常有,吃豬舌頭説“吃賺頭”等,以期來年興旺發達。

在除夕的年夜飯上南北方也有不同的講究。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對於除夕夜不能歸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份惆悵是刻骨銘心的:“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蕭條歲除夜,旅泊在 名州”(唐·白居易《除夜宿洺州》)。;“旅館寒冬獨不眠,客心休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唐·高適《除夜作》)。

古人的這份惆悵和現代人是不謀而合的,現代人為了養家餬口,不少人都離開自己的家鄉,到上海、廣東、深圳等一線城市打工,對於他們而言,春節是他們唯一的和家人相聚的機會,如果在除夕當天不能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口團圓飯,這份惆悵之情可想而知。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除夕夜已經變得異彩紛呈,物質的高度豐富,精神的多向滿足,到處充滿祥和吉慶的氣氛。自從有了電視機,有了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神州大地各族龍的子孫,在吃過團年飯後,便沉浸在節目帶給我們的融融春意之中,真是“難忘今宵”。每逢除夕夜,吃完團圓飯,緊接着就是一家老小圍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一起迎接新年鐘聲的敲響。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户時,就標誌着新春的來臨。

除夕的傳統習俗10

全家人包餃子吃餃子

吃餃子流行於北方地區。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七年級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素餃子多用各種新鮮蔬菜。餃子的形態甚多,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也有推捏、疊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餃,以及擠捏的木魚餃。

團圓宴

除夕之夜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吃團圓飯。因為除夕這一天對於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象徵一家人的團圓圓滿,所以對於這一晚吃什麼也會非常重視和講究。這一晚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通常都是葷素俱全,象徵生活紅火,還有年夜餐桌上一定要有一條魚,象徵年年有餘、吉慶有餘,酒滿茶香,家人歡聚一堂,是這一天最重要的主題。

燃放爆竹

燃放爆竹也是大年三十慶祝節日的一項傳統活動,舊時燃放爆竹有“驅趕年獸”,以保家人來年生活順利、健康平安的一個寓意,而紅色的爆竹也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紅紅火火的期待,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到現在人們崇尚更環保綠色的慶祝方式,市場上也有更多各種更環保、絢麗的爆竹、煙花產品供人們挑選,更多新的表現形式,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最為熱鬧的習俗之一。

為什麼沒有除夕夜了

現在的除夕都普遍稱為年三十。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大年三十的夜裏,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在年三十的這天魚是不能吃的。

大年三十的注意事項

燈長開不關

大年三十晚上睡覺,房間的燈可以關掉,但是客廳的燈是不能關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吃餃子時不能説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台。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説話,不許矗筷子,提前吃完了餃子也不能離開自己的座椅。

不可説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大年三十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

除夕的傳統習俗11

目錄

除夕傳統習俗

除夕節來歷故事

大年三十和除夕是一天嗎

除夕傳統習俗

1、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説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2、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3、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4、壓歲

子夜時分,隨着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6、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7、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衞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8、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八、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户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9、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10、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着《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11、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13、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14、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着紅燈籠,堂屋燃着熊熊的紅火,點着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15、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除夕節來歷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着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户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大年三十和除夕是一天嗎

除夕就是農曆舊年十二月的三十或是二十九這一天。有的時候最後一天為大年三十,有的時候則為臘月二十九,所以也有“大年三十是除夕,除夕不一定是大年三十。”的説法。

除夕,也稱大年夜,舊語也稱為“年關”,是農曆歲末的最後一晚,與歲首正月七年級相連。除夕是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是我國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後一個節日,因常在農曆(夏曆、陰曆等)臘月三十,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為“除夕”。

二者在時間上並不完全等同,此外,大年三十是日曆時間上的叫法,除夕更多的是我國傳統節日的叫法。

除夕的傳統習俗12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年祭祖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3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4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5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三十守歲有什麼講究

1、在傳統説法中,守歲要將房子的燈火全都點亮,照得亮堂堂的,有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的説法,在民間這被稱之為“照虛耗”,據説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2、有部分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大年三十沒守歲會怎樣

守歲是傳統文化,守歲是繼承傳統文化,不守歲也不會怎麼樣。

守歲是中華民族在大年三十會進行的一項傳統習俗,以前守歲是為了祈求財富和健康,隨着科學文明的深入人心,現代人的守歲更多的是在傳承一種傳統文化,守歲是傳統和弘揚傳統習俗,沒守歲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守歲有什麼含義

年三十守歲有兩層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時間的含義;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護佑父母身體健康的含義。

自漢朝以來,就有除夕夜裏守歲的傳統了,人們在除夕夜的晚上把酒言歡、共享天倫,在新年到來之際為舊的一年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守歲守到幾點

傳統的守歲是通宵不睡,直至第二日天亮。現在一般過了12點就可以睡了。

守歲是表達了對舊年的不捨和對來年的美好期望,守歲要守到幾點還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定,如果體質較差,或者是白天忙碌了一天的話,建議還是按照正常的休息時間入睡,這樣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除夕的傳統習俗13

除夕的傳統習俗

1、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傳説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和春節有什麼區別

時間不同

簡單來説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習俗不同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

除夕有哪些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説,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裏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7、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8、吃餃子不能説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台。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説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9、忌開箱櫃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10、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裏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説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11、忌曬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説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

1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13、不可説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節日的由來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説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説,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説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的傳統習俗14

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晚上。含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大年三十”。

除夕的風俗活動很多。一是貼春聯、掛年畫。春聯又名對聯、桃符、門帖等。傳説起於五代以前,人們對自然災害和天相不理解,認為是鬼神作祟,於是過年時多用兩塊桃木削制七八寸長的人樣,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掛於門首以驅邪。五代十國時蜀國皇帝孟昶首次在桃木板上書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聯語,成為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一説春聯始於晉代)。年畫是由“門神”演化而來,早在堯舜時期即已出現。宋代有了木板年畫,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明末清初,我國年畫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畫”三大民間流派。

二是守歲。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風土記》:“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南宋《東京夢華錄》亦載:“除夕…… 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古人歌詠守歲之詩很多。最早的有南北朝時樑人徐君茜《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後如杜甫《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駱賓王《西京守歲》詩曰:“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蘇東坡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三是吃年夜飯,飲屠蘇酒。年夜飯又稱“團年飯”、“宿歲飯”。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始去之。一北方人吃夜飯一定得有餃子,常有“更年交子”之稱。南方人則多吃年糕。餃子呈元寶形,年糕有“年高”之諧音,均取其吉祥意。飲屠蘇酒也是古人除夕守歲的一種普通風俗。據南朝梁人沈約《俗説》的解釋,屠蘇是一種草房,傳説有一隱士居其中,每到除夕夜,總會送給鄰居街坊一帖草藥,讓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裝入酒壺,全家飲用,便可祛除瘟疫。後人專制藥酒,遂名之為 “屠蘇酒”。王安石《元旦》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可見宋人除夕仍飲屠蘇酒。

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載:“凡除夕,蟒袍補褂走謁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謁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風俗亦多見之於明清小説。《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寫除夕之日,竹爆千門萬户,家家貼春勝,處處掛桃符。西門慶燒紙祭奠李瓶兒畢,置酒後堂,合家大小依次列坐遞酒。眾丫頭、媳婦、小廝上來磕頭。西門慶與吳月娘賞賜手帕、汗巾、銀錢。《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除夕換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然後祭宗祠,閤府向賈母行禮,散壓歲錢、荷包、金銀錁,擺合歡宴。由這兩部文學名著的描寫可以看出,我國除夕風俗基本上形成格局,千百年來變化不大。

除夕的傳統習俗15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的飲食習俗

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雞:有積蓄

除夕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豬脷:大吉大利

豬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豬脷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被老街坊搶着來買的!

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説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七年級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標籤: 傳統習俗 除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xi/jr7j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