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

家鄉,異鄉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

宿遷端午習俗千年不變

“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

吃粽子、洗艾草、扣絨、掛雞蛋網和香囊成了宿遷人過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項目,延續至今。

在上了年紀的市民劉陵眼中,端午節是“娃娃節”:“小孩子在端午節當天又是扣絨又是洗艾草澡可開心了。家長也會給孩子買新衣服穿。”

在異國他鄉的宿遷遊子眼中,端午節是親情節。記憶裏飄着粽子香,手上還留着扣絨的斑斕色彩。而故鄉宿遷,已是千里之外。

無論身在異鄉還是家鄉,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宿遷人都堅守着不變的端午情懷,恪守着對家鄉真誠的熱愛。

桑梓之地,舊時情懷“五月端”

淡淡粽子香,濃濃故鄉情。作為中國最為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宿遷人過端午也熱鬧得很。

粽子仍是重頭戲

端午節發端於屈原,包粽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今年52歲的陳秀嫻住在市區歐洲花園小區。記者見到陳秀嫻時,她在為包粽子做準備。

前一天,她已到附近菜市場把蘆葉買回,洗淨之後放在水中浸泡一天。此外準備了糯米、餡兒(蜜棗、花生、香腸片)和捆粽子的線。

陳女士告訴記者,包粽子看似簡單,但是不熟練的人往往會包得奇形怪狀。包粽子的時候要講究“火候”,一方面不能急躁,另一方面還要動作麻利,稍微慢一慢,粽子就會包得散了架。

據瞭解,陳女士包粽子的手藝是她的媽媽手把手教的:“我們那年代的女孩子都會包粽子、做餅、擀麪條。不像現在可以到超市買現成的。”

雖然包粽子的準備工作複雜,包起來也麻煩,但陳女士堅持每年都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她認為:“或許手工的比不上品牌粽子味道好,但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包粽子邊聊天的氛圍,卻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插艾葉過端午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逢端午節,宿遷人不僅在家門口插艾葉,而且會用艾草和菖蒲等“百草頭”浸泡熱水給家中的小朋友洗澡。

62歲的市民丁樂菊住在市區格林上郡小區。11日,記者在丁女士的家門口看到,一束綠色的艾草用透明膠布粘在防盜門上。

丁女士稱:“我老家在農村,以前家裏的老人總説‘艾草有驅邪、殺菌的功效’,我就記在心裏了。如今雖然住到城裏,但端午節插艾的習俗不敢忘。”

艾草插在門上可以驅蚊蠅,摘下的葉子可以洗澡、泡腳。“如今家家用淋浴洗澡,想給小朋友洗個艾草澡還得單獨煮水,很麻煩的。但我身邊一些鄰居不怕麻煩,仍到市場上買艾草給孩子洗澡。”

如今用艾草殺菌的作用漸漸弱化,但門口迎風搖擺的艾草和艾草澡仍寄託着對家人健康平安的祝福。

絨線圈圈保平安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

在宿遷,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被稱為“五月端”。

每逢“五月端”,除了吃粽子外,孩子都很高興地被大人們扣上由紅綠黃等不同顏色組成的“絨”。

聽老人講,逢“五月端”,孩子們扣點絨是為了壓“邪”,主要是阻擋“邪氣”、惡“鬼”的侵襲。端午節清晨,家長起牀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拴五色線。

扣的絨線是不可以隨便解下的,需要等到農曆的七月七日才能剪下。剪下的絨線也不能隨便扔掉,要把它們拋到自家的屋頂上。據説喜鵲會把這些絨線叼走,到天空去搭起一座彩虹橋,好讓牛郎織女能夠相會。這樣可以保證孩子以後平平安安。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如今扣絨已不侷限是小朋友的專屬,很多女青年開始熱衷在手腕和腳腕栓上絨線。對她們而言,顏色豔麗的絨線已經成為一種裝飾品。

端午的雞蛋情緣

和外地人在端午節吃鴨蛋不同,宿遷人對雞蛋是情有獨鍾。

每逢端午,宿遷人不僅要煮雞蛋、吃雞蛋,有小孩子的家庭還要編雞蛋網。

雞蛋網的做法不簡單:首先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至雞蛋煮熟;接下來用五顏六色的絨線或毛線織一個網袋,如果連簡單的毛線編織技術也沒有的話,建議買成品;最後就是將網袋繫上繩子掛在小朋友的脖子上,考慮到一個雞蛋的重量,所以雞蛋網不能做的太簡易。

其實,雞蛋網寓意祝福小朋友“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同齡的夥伴們最高興的莫過於在一起比較雞蛋網的優劣。

誰的雞蛋網大,誰的'雞蛋網漂亮,都能成為小夥伴炫耀的資本。最好的雞蛋網莫過於用五色絨線編織的,再放上最大的雞蛋掛在脖子上。

除了雞蛋網,給孩子掛香囊也必不可少。小孩帶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中醫認為,香囊有散風驅寒、健脾胃、防蚊防病的作用。

異國他鄉,宿遷遊子念端午

粽葉又飄香。

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身在海外的宿遷人是如何過端午節?

在澳洲宿遷學子:

和家人視頻連線吃粽子

雖然家人不在身邊,身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宿遷留學生陳喬恩依然沿襲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她喜歡在過節時吃糯香四溢的粽子,看一場熱鬧的龍舟賽。

“前段時間,在國內的家人問我‘在澳洲打算如何過端午節?’我大腦一片空白,説實話,忙得連哪天是端午我都想不起來了。不過一個人在外面最怕過傳統節日了,想着不能和家人在一起過節,心裏便開始難過起來。每到過節時,真的會勾起比平時多百倍千倍的思念,流下平時忍住的淚水。”

陳喬恩説:“在澳洲學習4年,在布里斯班工作不到一年。自從到澳洲覺得過中國傳統節日變得很重要,雖然在春節時也只是約一羣朋友大吃一頓,但感覺很不一樣。因為我愛吃粽子,端午節我也要慶祝。我印象中兒時的端午節戴五彩絨線、吃粽子,還有洗完艾葉澡後穿上父母給買的新衣服。”

對於粽子,陳喬恩很喜歡,“端午節那天不休息,好在華人開的超市裏有各種各樣的粽子賣,我準備下班後買些粽子回來,和家人視頻一起吃粽子過節。”

在韓國宿遷學子:

通電話感受過節氣氛

在韓國留學多年的宿遷人苗女士告訴記者:“雖然韓國人也過端午節,但中韓兩國的端午節並非一回事。”

2008年,苗女士在韓國光州留學期間,曾經專門就端午節的話題向韓國同學請教。後發現班上僅有少部分人知道本國還有這樣一個節日,並且這個節日在當地也不叫端午節,而是叫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只在部分地方流行。苗女士舉了一個例子稱,江陵端午祭就像宿遷的天崗湖鑼鼓、大興旱船、丁嘴跑驢一樣,雖然在宿遷是眾所周知,但是在其他地方,也許並不為人所知。江陵端午祭這種文化形式也只是流行於韓國江陵地區的一種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申請世界非遺項目,完全是因為韓國對民間文化的高度重視。

和中國的端午節要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相比,江陵端午祭實際上是一種祭祀活動,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如果説兩者有什麼共同之處的話,就是名字都沾上了“端午”二字,所過的節日時間也相同。

中國人在韓國又是如何來過端午節呢?

正所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苗女士稱,只有身在國外,才知道思國思鄉的滋味有多濃;只有到了節日的時候,才更能體會到“片雲凝不散,遙掛望鄉愁”的糾結。

苗女士告訴記者,和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相比,韓國的華人並不是太多,也沒有類似唐人街那樣的華人聚集區。留學那幾年,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也只能通過一根電話線,感受一下家鄉的端午節氛圍。

苗女士稱:“在韓國過端午節,想吃個粽子都很難。超市根本沒有賣,也買不到蘆葉。除非當地的華人社團牽頭搞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根本過不了端午節。”

在瑞士宿遷學子:

到中餐館和同學一起過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佳節。或許對於我們來説,這樣的節日早已司空見慣,而對身處異國他鄉的遊子來説,卻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高尚,今年27歲,此時的他正在萬里之外的瑞士,攻讀蘇黎世聯邦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近日,記者通過社交網絡與他取得聯繫。據瞭解,高尚的父母均為普通工人,但學習一直非常刻苦。2006年從宿遷中學畢業後,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年本科畢業後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在今年5月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研究生課程後,被公派瑞士留學。

“高中畢業後,我離家越來越遠。這一次,13個小時的飛行,讓我和家鄉隔了萬水千山。在異域他鄉,看到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説着不一樣的語言,我是真的想家了。”談到出國留學,高尚表示:“剛到瑞士不足一個月,一切還沒適應。”

端午節將至,而今獨在異鄉,他該如何度過第一個“外國端午節”?

“我看過,這裏的商場沒有粽子賣,從家裏郵寄又太遠。聽幾位也從中國來的同學説這裏的中餐館在端午節有粽子賣,我們打算一起去餐館裏過端午節,思鄉的情緒也能緩解一下。”

在新加坡務工人員:

吃點粽子就算過節了

和家人因為端午節放假在家不同,在新加坡務工的吳中勝和往常一樣正常上班。

據瞭解,這是他在新加坡過的第二個端午節了。和記者電話聯繫中,吳先生告訴記者,他目前工作很忙,春節都很難回家一次,更別提端午節和中秋節了。在今年端午節前,他已和家人通了電話報平安,並給兒子買了個小禮物。

吳先生告訴記者,新加坡風景優美,華人很多,感覺過端午節的氣氛還是比較濃的。

據瞭解,吃粽子仍然是新加坡人過端午節的一個主要內容,“因為新加坡有來自不同地方的華人,所以包的粽子也是各式各樣,比在家鄉吃的還豐富。此外包粽子的粽葉也和宿遷人用的不一樣,感覺有一股特殊的香味。”

吳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是身在國外,但他和工友仍然堅持過端午節,“端午節肯定是要過的,畢竟是中國人啊。超市裏有賣粽子的,我們打算買點粽子回來吃一吃就算過節了。”

與宿遷人過端午節扣絨、洗艾草澡等風俗不同的是,吳先生表示:“很少看到有人家門口懸掛艾草,也沒看見幾個小朋友身上栓絨線的。聽在此工作多年的工友説,每年端午節新加坡的龍舟賽值得一看,但是我還沒看過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jd16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