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端午節作文實用(9篇)

端午節作文實用(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作文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端午節作文實用(9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我家鄉在湖北,時至五月,家鄉空氣裏瀰漫着粽子香味。是啊,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在湖北俗稱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喝黃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正如這首民謠所唱,在每年端午節,湖北各地均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黃酒、懸艾草習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歸縣端午龍舟競渡,非常隆重,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活動。

查看史書,關於端午節起源有紀念直言敢諫伍子胥之説、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説、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説……。而在家鄉,千百年來,尤以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佔據主流地位。

據史書記載,屈原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天湖北宜昌市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與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國家被侵略,含恨報石投江,楚國百姓聞訊奮起駕舟營救,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又怕江河裏魚吃屈原身體,就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有了包粽子習俗。每年端午節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等祭拜習俗,體現了百姓對愛國詩人敬佩與思念。

從20xx年起,我國將端午節規定為法定節假日。20xx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千山萬水粽是情,千秋猶憐屈子心,詩人仰天出門去,世間難覓離騷人!”端午節紀念屈原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文學方面造詣,是中華文明史上璀璨明珠;其高雅文人氣質與不屈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又是一年端午節,隨着知識增長,我對端午節來歷與意義有了更深瞭解,其風俗習慣及文化傳承,增強了我們青少年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端午節作文 篇2

我們中國年裏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不一。有一種説法是説在古代這天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據文獻記載五月被視為“毒月” ﹑“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小孩要佩戴香囊,系五彩絲線,家家户户都灑酒掃庭院,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

還有一種説法在全國流傳很廣,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的,公園前287年泰國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但始終不捨棄自己的國都,於是在這天五月初五抱石投江了。楚國百姓哀痛不已,紛紛走到江邊,把食物投進江裏,説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再吃他的身體了。漁夫們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這樣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紀念屈原。

隨着時代變遷,賽龍舟、插艾草等習俗在北京已經很少見了,但是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端午節前幾天姥姥就把粽子葉、糯米、紅棗等買好,到了那一天姥姥把泡好的粽子葉折成了漏斗型,再把泡好的糯米和棗放進去,包好後用棉線捆住。姥姥把包好的粽子一個個碼放進一個大鍋裏,再加入適量的`水點上火。大約一個小時後就會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光聞到味就我要流口水了。媽媽説粽子還有鹹味的和辣味的,根據地域劃分和風俗習慣味道各不相同。

噢!對了!自從20xx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了國家法定節日,讓我們期待今年的端午節早日到來吧!

端午節作文 篇3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説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作文 篇4

我們的民俗文化中有許多的傳統節日:除夕之夜、正月七年級過大年、二月二的龍抬頭、四月五日是清明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乞巧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臘月初八的臘八節……

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這一天,媽媽一定會把一個裝了各種藥材的香囊掛在我的衣服上,而且還要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纏上一條有五種顏色的細繩,這種繩子有個好聽的名字——索子。顧名思義,就是把孩子鎖住,保護孩子。要説最有意思的.事情,那得是我們小孩最愛乾的,就是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解開“索子”,讓它順着水流的方向漂去,表示自己順順溜溜。

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門上懸掛艾葉條。

掛香囊、系索子、別艾葉,都是為了老祖宗留下的一個風俗——驅五毒。五毒就是五種動物: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

當然,誰也不能忘了那件最美的事——吃粽子。散發清香味的粽子葉包着香甜的糯米,再加上香軟的紅棗,如果再蘸上點白糖,那簡直就是讓人垂涎三尺的人間美味呀!

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為除了有好玩的、好吃的,還有我的Birthday Cake!

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今年學校在端午節期間放了三天假,是雙休日和端午節加在一起的。説到端午節,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説,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頭自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進汨羅江中。

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這時,外婆正在煮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外婆説:"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説在江南地區:他們為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時,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説:" 外婆,我來幫您嚐嚐粽子熟不熟 "外婆笑眯眯的説:"看你這隻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粽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粽子,聞一聞,哇!真香啊!接着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外婆説:"現在的粽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鹹肉粽……"聽着聽着,口水都要流了下來。

去了外婆家,我瞭解了不少知識,不過端午節的粽子真是太好吃了!

端午節作文 篇6

端午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非常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説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説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非常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非常多!

端午節作文 篇7

5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人民大眾歡慶的民間節日.在這個節假日裏,每家每户都要裹粽子,吃鹹鴨蛋.説起這個節日,還有一定的寓意呢!”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原起於<<史記>> 裏記載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忠真愛國,以身明志的愛國故事,老百姓為了懷念他變做出了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粽子”.更有孝女曹娥尋父和紀念伍子胥一説,這些故事源遠流長.而且隨着歷史發展至今,端午節不僅僅只有吃粽子,吃鹹鴨蛋和飲雄黃酒一説,還有老百姓們划龍舟,做香囊,插菖蒲保平安的美好寓意,祝願我們的生活快樂和美,平安幸福!

端午這天,我和媽媽購買了些禮品,興高采烈地來到了太公,太婆家.因為太公家正巧來了客人,我們便一起過來聚會.勤勞的太婆還準備了製作粽子的'材料,有糯米,肉餡,粽子葉和繩子......正好,我也可以一起來參加製做啦!太婆教我要按照一定的樣子把粽子葉卷好,中間要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裝入糯米,然後在一半的時候放入醃製過的肉餡,再蓋上一半的糯米,接着把外殼的葉子裹緊,最後用彩繩把它紮實,雖

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粽子,但是每個步驟要需要細緻,用心,到位,不然在蒸熟的過程中,裏面的糯米就會散出來,樣子也就不好看了.做着,想着,這雖然只是一隻小小的粽子,寓意真的很深刻喲! 就好比我們的學習,先需要具備一個持之以恆的態度,平時要有細心,認識錯誤的決心,更要有一個努力創新的勁頭.同時,我也覺得教我們做粽的人就好比我們的老師,是那麼地和藹可親,細心責任,一次又一次地教導我們如何學習,改錯出新.一遍又一遍地教育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把握正確的方向.更是不厭其煩地訓導着我們:任何事都需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去完成,堅持不懈,直到終點!想到這裏,我更加

堅定了我以後對學習的態度,信心倍增.同時,我也覺得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端午節,恰恰是一個鼓動人心,奮發向上的節日,美好祝願日,美好端午情!

端午節作文 篇8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

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222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百越族亦寫百粵族(越粵互通),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幹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 篇9

一天我看了一本書,書裏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節日的由來。我最感興趣的是“端午節的由來”。裏面寫着:屈原是個楚國的`大臣,皇上聽了他的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皇上非常寵愛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這麼受皇上的寵愛,就很嫉妒屈原。他們就在皇上面前説屈原的壞話。皇上聽信了讒言,結果把國家弄得雞犬不寧。屈原知道後,由於太悲傷,想不開就自盡於江中。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中來回打撈屈原的遺體。有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投進江中。説是讓水裏的魚蝦吃飽了,就不會要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太醫則拿過來一談雄黃酒倒進江中,説是讓雄黃酒裏的藥性來迷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到屈原。後來為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粽葉飽飯,外纏踩死,後來發展成粽子。

以後,每在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wwlr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