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祭灶節 >

[精選]祭灶節的習俗7篇

[精選]祭灶節的習俗7篇

祭灶節的習俗1

越南民眾過小年的方式與中國有所不同,但有關灶神的傳説相似:在這一天,灶神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人間善惡是非,玉帝據此決定下一年對這個家庭是賜福還是降禍。民間因此在祭灶節拜灶神,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精選]祭灶節的習俗7篇

在越南,祭灶節又稱“灶神節”、“送灶王節”等。越南民眾敬奉的灶神有兩男一女,許多家庭將三位灶神的神像貼在灶台前。祭灶節這天,各家準備飯菜、禮物或燒紙,尤其是畫有紅鯉魚的.,恭送灶神上天。在越南民眾的觀念中,誰家得到灶神的扶持,就會幸福平安。

這一天的另一個主要儀式是放生鯉魚,因為在越南,傳説鯉魚是灶君上天的坐騎,人們將鯉魚放生後,鯉魚會化為龍送灶君上天。

越南實行革新開放約30年、尤其是近20年來,經濟總體上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如今越南民眾的生活顯着改善,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也越來越熱烈。鯉魚在越南的祭灶節是一個重要角色,帶有喜慶色彩的紅鯉魚更是暢銷。據越南通訊社11日報道,首都河內附近的紅鯉魚養殖户因祭灶節放生,收入不少。

富壽省錦溪縣綏祿鄉水沉村是越南北部最大的鯉魚養殖基地。11日清晨4點開始,水沉村近500個養魚户開始捕撈紅鯉魚,外運銷售。

綏祿鄉紅鯉魚的養殖面積達30公頃,其中水沉村就佔20公頃。據介紹,紅鯉魚越小越好賣。靠着紅鯉魚,該村每家的平均收入在500萬到1000萬越南盾(約合1500元到3000元人民幣)之間。

紅鯉魚養殖給村民增加了收入,幫助許多村民脱貧致富。水沉村村長裴庭蓄説:“紅鯉魚幫助我們擺脱了貧困。”

祭灶節的習俗2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台。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説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3、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説,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4、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温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5、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台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後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6、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説:“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8、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説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9、麪食

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麪後醒面,再揉麪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麪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麪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10、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12、糖瓜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拓展閲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麪條。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説雞是灶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祕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説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節的習俗3

河南民間多尊傳説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説其鍋台壘得好,故死後作了灶神。傳説“灶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

河南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製。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頭上為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表,並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老灶爺牌位”。

祭灶湯、祭灶糖

河南人祭灶歷來由男人主祭,民間傳説,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端至老灶爺牌位前,然後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稱“祭灶糖”,因“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

有的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一隻,夾其兩翼,放在灶神前,同時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祭灶時,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然後,燃香、燭於神案前,並燃放鞭炮,祭者口唸禱詞,其內容多種多樣,均為求助祈福之語。禱告畢,將灶神像從牆上揭下,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置於紙馬上焚燒,同時高呼“送灶爺騎馬昇天”,祭祀便告結束。

祭灶節的習俗4

祭灶節的來歷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國民間的祭灶節。祭灶風俗始於周代。祭灶時間不一,漢朝從前祭灶在夏天,漢至宋在臘月二十四,明清時,祭灶已為臘月二十三。相傳,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督善惡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報,當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間為其設祭送行。節日這天家家在灶前貼一兩隻灶君菩薩昇天時騎的“紙馬”,用酒果、糕餅、麻糖、胡桃、紙帛作祭。並敬以麥芽糖,意為粘牢灶神嘴巴,不讓他亂説。或將酒糟抹在灶門,以醉灶神。祭完之後,揭下灶君舊像,貼上灶君新像,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條幅。如今,祭灶風俗已不復存在,但祭灶特有的傳統小甜食,如糖冬瓜、鬆糕、酥餅、麻糖等,卻被流傳下來,年年為人們增添了節日的甜美和歡樂。

祭灶節的民間習俗

小年吃什麼

民間稱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説,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户户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灶神畫像,將灶神請回來。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大掃除

到了臘月,家家户户都準備過年了。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裏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裏的牀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着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着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説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説法。

吃糖瓜、飴糖、麻糖等。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貼窗花

建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裏,給家裏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祭灶節的習俗5

貼灶神畫像

祭灶,其實小年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户户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吃糖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灶”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儀式,更有“糖瓜粘”的説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這個習慣源自流傳已久的祭灶儀式。在民間,百姓一直認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來的“灶王爺”,負責監督一年中做過的好事和壞事,直到農曆二十三這一天,需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祭灶便是送灶王爺上天的儀式。

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多是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據介紹,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

做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温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大掃除

“塵”與“陳”諧音,故而掃塵旨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擦洗桌椅、沖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徹底清掃,做到窗明几淨。同時小年的這一天,也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説法。

放鞭炮

過小年時,還有放鞭炮的習俗,因為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國人過節都喜歡熱熱鬧鬧的,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過節氣氛,但是由於空氣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讓小年賣鞭炮、放鞭炮了。其實最重要的只要人團圓,家就熱鬧了,節日的氣氛也就有了。

過小年的習俗7、寫春聯

“二十四,寫大字”也是過小年的一種習俗。“寫大字”就是要寫春聯,比如貼在大門上的,會是類似“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之類的句子,表現美好願望。

吃餃子

北方地區在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台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後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吃“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説:“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説法。

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説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祭灶節的習俗6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説為門、井、户、灶、中雷;或説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説。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説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説》之論,將灶神説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説。在不同的地區裏,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着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説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説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裏,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説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説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説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説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説,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着“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説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着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説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户户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户户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麪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説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祭灶節的習俗7

祭灶,印象磨滅不去。記得很小的時候,奶奶在祭灶的那天總是拿着一串佛珠,端坐在灶前的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家裏的陳姨薛媽她們,總是忙忙碌碌。不停地往灶前的供桌上擺放很多的東西,説是祭灶。在我腦中還有印象的,是那些黑節骨,白節骨和油棗之類的糕點滿滿地攤上一桌。祭灶這天,母親可也不是等閒之輩。她按照奶奶的指示,獨自去揭灶上那張已經發黃了的舊灶神爺像。然後,再把新的.灶神爺像粘貼上去。在下來之後,母親還得恭恭敬敬地跪拜一番,連鞠三躬呢。那時的我,人雖小,當然也放達的很。小孩,總想把什麼事都攪得熱鬧,這是天性。奶奶癟着那張沒剩幾顆老牙的嘴,還盡護着我説,—乖兒鬧玩未必不好。奶奶叫着陳姨,帶我出去還買鞭炮呢。臘月二十三,理該是送灶神爺上天的日子。在薄暮時分,我見過薛媽用黃糊糊的膠糖塗在灶神爺的嘴上。我們小孩不懂薛媽究竟在幹什麼?後來,才聽奶奶説,—這叫粘灶,把灶神爺的牙齒粘住,免得他上天去跟玉皇大帝瞎扯什麼。有的人家,還搞得挺是考究。除了糖膠粘嘴,還要另去搞一些酒糟,塗抹在大灶門邊。此種俗稱叫作—醉司令的玩意,目的也是想讓灶神爺醉得神志不清,不讓他亂説瞎纏。避棄雜進某種凶兆。

中華千年遺傳下來的習俗名目繁多,而且都挺有意思,可以沒完沒了地一直延續下去。

據説,人們普遍瞧不起這位灶神爺是事出有因的。凡間對灶神爺的身世來歷各説其詞,眾講不一。最廣泛流傳的,要算玉皇大帝與灶神爺是同姓之説。因為兩人本是同一張姓的緣故,玉皇大帝就把七仙女中最小的那位女兒許配給了灶神爺當了老婆。但是,灶神爺在天上仍然劣性不改,大犯天規。終究讓玉皇大帝打下凡間。讓他投胎於一户人家,管做火夫。夫君跌落凡間,玉皇大帝的嬌女也不得不隨這個窮管灶的一同受罪。可是,玉帝的老婆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女兒和女婿那樣窮迫潦倒。於是,就跑到玉皇大帝面前活纏死糾。最後,總算迫使玉皇大帝給灶神爺封了一個王位。所以,灶神爺就能坐在凡間的灶堂裏那樣坐享其成。自然,灶神爺多少年來就那樣。顯然,坐的很是得意,凡間的人們奉供的也很高興。

灶神爺當了神仙,許多方面總會被人説得和寫得痛快淋漓,有聲有色,不出破殘。其實不然,灶神爺也會發出歎息。在臘月二十三要上天的日子裏,人們祭灶,意願就是把他順利送上天堂。然後,這事還沒算辦妥。到了大年三十,人們還要迎接灶神爺的下界,指望他給人間降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jizao/25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