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七夕節 >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時當初秋,晴天應見新月。這個節日的風俗,主要由種生(求子)、陳瓜果、拜新月、乞巧等內容構成。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各地過節的習俗同中有異,呈現出地域性的差別。

在古代,早在七夕前幾天,人們就會浸泡各種豆子,發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用絲繩(常用紅藍兩色)將豆芽紮成一束,稱之為“種生”。這是一種與生育相關的信仰,寓意得子得福。

七夕節的活動主要在晚間進行,各家各户須陳瓜果於庭前,當新月升起的時候,少女少婦即點燃香火,對月祝拜,默默地許下心願。李端《拜新月》描寫:“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通過具體細節,形象地描繪了七夕拜月的風俗。

拜過新月,緊接着便是節日的主題活動——乞巧。因為傳説中的織女本行為織錦,因此民間流傳着女子在這個晚上,可向織女乞得心靈手巧的説法。乞巧的做法有種種不同,一是向月穿針,以穿過者為得巧,唐代林傑《乞巧》寫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更有穿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的名目,寓有鬥巧的含義。一是捕蜘蛛置於盒中,次日開盒視之,以蜘蛛在盒中結網為得巧。還有一些地區,流行將一銅錢、一木針、一紅棗分別包進三個水餃裏,以吃到木針者預兆得巧,吃到銅錢者預兆得財,吃到紅棗者預兆得子。後兩種風俗有着強烈的卜巧含義。由於七夕是乞巧節,所以諸多有關這一天的風俗都離不開一個“巧”字。例如花瓜,就是將瓜果的表皮進行加工,即由女子將瓜皮雕出花鳥形態的浮雕,擺在案頭,進行展示。

乞巧、拜新月的活動,在山東膠東地區稱為“拜七姐神”,所謂七姐,即指織女。在廣州地區稱為“迎仙”——姐妹們齋戒沐浴,相約聚集於庭院,在月光下襬上桌子,陳列茶酒、瓜果、五子(榛子、瓜子等)、香爐等物,或在香爐旁插上鮮花,焚香禮拜,向織女星默禱許願,期望自己心靈手巧,獲得真愛。乞巧之後,姐妹們一邊享用瓜果茶點,一邊玩各種乞巧遊戲。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時名點,主要原材料是油、面、糖、蜜。將糖漿、麪粉、芝麻等物拌勻後,揉成各種花樣的坯型,經油炸而成。這種食物舊時家家皆能製作,商家亦經營,在節日期間出售。

七夕風俗集錦

各地七夕風俗五花八門,概述如下:拜魁星的風俗流行於閩東,參與者為當地讀書人,儀式在月光下與女子的乞巧、拜新月活動同時舉行,殷實人家會擺兩張香案,一案拜魁星,一案乞巧拜月。七娘會的.風俗流行於廣東,七娘也指織女。活動中會擺出女紅巧物,如將精心製作的剪紙花與

真花一真一假地搭配,令人真假難辨;如製作小桌椅、小羅帳,甚至小的樓閣,以顯自家巧藝。儲雙七水的風俗流行於廣西,即在七夕當天儲水,稱“雙七水”。在民間看來,生產、育兒是女性的職責,而女性神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庇護神,所以相傳用織女節當天儲下的水洗浴能使體弱的孩子變得強壯。接露水的風俗流行於湖南,當地人認為七夕那天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是勤勞與智巧之水,塗抹後可令人眼明手快,很多人在當天會以臉盆接露水。

浙江嘉興流行用各種線香搭成香橋,乞求福祥並將香橋焚化,象徵牛郎織女已經相會,稱為七夕香橋會。浙江紹興流行聽悄悄話的風俗,農村少女七夕當夜聚在南瓜棚下,期待能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以祈求美好愛情。四川、貴州等地女子中,流行着在七夕節當天染指甲的風俗。

標籤: 七夕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xi/2vw0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