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下元節 >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1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

下元節,是中國傳統祭祀祖先的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在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下元節的含義

按道家的説法,天官於正月十五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稱天官賜福;地官於七月十五來人間釋放幽冥業滿之靈,稱地官赦罪;水官於十月十五來人間為人消災減厄、解救危難,稱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來人間解厄的日子。

唐朝時,朝廷就規定下元日禁屠,死罪的囚犯也須延緩執行的日期。宋朝的《夢粱錄》記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民國時期的《中華風俗志》中也有“十月望(十五日)為下元節,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之説。

民間對三官的信仰由來已久,尤其是明代以後,各地都修建了許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官廟、三元庵之類的廟宇。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去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信仰三官的人還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下元節時,道觀內必定會修齋設醮,舉行消災祈福的宗教儀式;民間也會備好豐盛菜餚,祭祀祖先亡靈,並祈求水官排憂解難;許多地方還會舉行祭祀神靈、祈禳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活動。

在蘇州一帶,對三官的信仰曾經十分興盛。人們不僅去三官行宮祭拜,還將寫着“三官大帝”字樣的燈籠請回家中,為全家解厄消災。

吳江各鎮以及鄉間,舊時都建有三官廟宇,僅盛澤一地就有五座,可見當時吳江的三官信仰是何等的興盛。每到十月十五,各處三官堂都有修齋設醮的活動,信徒們紛紛聚集於廟宇內齋祭禱告,祈求水官為民消災解厄。此外,民間的工匠在下元節這一天還有祭祀爐神太上老君的習俗

下元節時,正是農村收穫的季節,屆時家家户户都會用新谷磨糯米粉,做成小糰子,齋祭水官。

下元節的習俗大多與祭祀有關,迷信色彩較多,隨着時代的演變,各地的祭祀活動逐漸淡化,到了民國以後,下元節的許多祭祀習俗已經漸漸被人遺忘。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説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説,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藴涵着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説,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範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

下元節的民俗故事

道教的下元節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生日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嚴格來説下元節是道教節日,但它早已遠超宗教節日範疇,成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

文成公主的生日

在西藏地區,下元節被視為文成公主的生日。吐蕃有兩個節日與文成公主有關:藏曆4月15日(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生日)有記載“十月十五日,為唐文成公主誕辰,士女盛裝參賀,家家飲酒。”

豆餡包子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食俗,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也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現今吃豆沙包已經是家家常見飲食,只是不和下元節相關聯。

禹王廟會

江蘇淮安人,在下元節這一天,要登禹王台祭禹王(水官大帝),趕禹王宮廟會,屆時廟中人山人海,有各種各樣小零食賣。現今禹王廟會沒有往日盛況。

迎神賽會

山東(鄒縣)、陝西(鳳翔)、湖南(寧遠)的一些地方除了祭祀祖先,還會舉行迎神賽會,報答土功,祭祀山神。只是現在幾乎不得見。

下元時俗

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這一日還在家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在民間下元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麻腐包子等贈送親友,同時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後稱為“福餘”食品。

下元節的“歸宿”

傳承民俗文化,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過節。下元節來自道教,其實對當今的國人來説,這一天倒是近距離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機。

下元節是一個很寶貴的節日,是表達美好的願望,摒除厄運的祈福日。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祈福日”,並在其中加入紀念先人、關懷他人的人文意識。那麼它是不是望得到復興。

漢族稱中元節,也叫鬼節。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2

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D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説,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範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xiayuan/oern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