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宵節 >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1

鷓鴣天·月滿蓬壺燦爛燈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

作者:佚名

朝代:宋朝

鷓鴣天·月滿蓬壺燦爛燈原文:

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羣。

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盃作照憑。

相關翻譯

①蓬壺:即蓬萊。古代所説為仙人所居。②端門:宮殿南面正門。③鴛鴦失羣:夫妻分散。

相關賞析

《詞林紀事》根據《宣和遺事》載:宣和間,上元張燈,許士女縱觀。各賜酒一杯。一女子竊所飲金盃。衞士見,押至御前。女誦《鷓鴣天》詞云云。徽宗大喜,以金盃賜之,衞士送歸。

詞中記述宣和年間,元夕觀燈的`盛況。上片寫京都的繁華。元宵節日,燈宣交輝,歌舞騰歡,笙樂通宵。下片寫觀燈女子飲酒竊杯的一段月話。這首小詞,反映了當時都市生活的繁華,也反映了當時的佳風之盛。通篇以一個民間女子的口吻,寫得婉轉自然,頗具詩色。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2

永遇樂·璧月初晴

作者:劉辰翁

朝代:宋朝

永遇樂·璧月初晴原文:

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託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鬢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

相關翻譯

譯文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東昇。雲色如黛,淡淡飄蕩在遠空。這美好的春景,到底屬於何人?故宮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劉郎如今又來這裏,想不到變得如此冷寂岑岑。記得從前的元夜,車水馬龍攘攘紛紛,凝香瀰漫的塵土將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燈,把暗夜照得如白晝一樣明燦。我總是沒有什麼心情,和人們攜手同去賞燈觀看。誰知道,上元夜也會禁止宵行,人稀煙斷,滿城悽風苦雨,愁雲慘淡。猶記宣和舊日,直到南渡臨安,上元夜依舊熱鬧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書畫,幾乎散失盡淨。元宵佳節也無心打扮,任憑鬢髮紛亂飛舞。寫下感時傷亂的詞章,最令人感到悽苦。如今江南也無路可走,我到處漂泊無寄處。就想起被叛軍困在長安的杜甫,月夜裏思念州的.親人,這種悽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誰知否?空自對着昏暗不明的一盞殘燈,長夜無眠,外面又傳來滿村的社鼓。

註釋①乙亥:宋恭帝德元年(1275)。②李易安:即李清照,號易安居士。③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圓形的玉比喻圓月。④黛雲:青綠色像眉似的薄雲。⑤禁苑嬌寒:皇帝苑園不許宮外人遊玩,故稱禁苑。嬌寒,嫩寒、微寒。⑥前度遽如許:意為再來臨安時,局勢變化如此之快。⑦香塵暗陌:街道上塵土飛揚,往來車馬很多。⑧宣和舊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間汴京的繁華盛況。⑨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意為在戰爭中流離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詞反而更覺痛苦。緗帙,書卷。流離,散失。風鬟,頭髮散亂的樣子。三五,指舊曆正月十五夜。⑩江南無路:江南已淪陷。殘鈕:殘燈。

相關賞析

這首詞,從詞序裏推知是作於公元1278年。因乙亥為宋德元年(1275)。“今三年矣”,實為1278年,宋亡於1276,這時已亡國二年了。易安南奔,猶存半壁。辰翁作詞,國無寸土。説“雖辭情不及”,是謙詞,“而悲苦過之”,是實情。

此詞一起三句,以對句寫景,月明雲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誰主?”問得突兀,實以傷心人別有懷抱,何堪對此。接着再寫臨安宮苑,湖堤天氣,寒暖適宜,但卻何匆匆乃爾,實悲歎春之易逝,國已淪亡。三接復以對句寫香陌華燈之熱鬧美麗,一結又“長是懶攜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後“誰知”二句,在斷煙禁夜氣氛中,“滿城似愁風雨”。這裏是以景物作比喻。臨安已淪陷,元朝統治者在彼發佈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憤。這一句如似重槌,發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與上片末句,似斷實連,但卻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宣和舊日”,實指北宋。“臨安南渡”,杭州變作汴州。“芳景猶自如故”,一總南北宋之繁華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歎。國事如此,是從大處着墨,而又繫結合易安的身世來抒寫的。因為李清照的《永遇樂》曾寫“中州盛日”的情況,但南奔後,是“而今憔悴”。是如詞序所云“又託之易安自喻”。“緗帙”下三句,記述易安南奔時書籍喪失,三五月明時感懷,寫下很多“悽悽慘慘慼戚”的詞,真是悽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亂離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亂中寄家州的故事。無路可走,無家可歸,苦情自不待言,而卻以“此苦又誰知否?”反語出之,情更深痛,筆勢陡起。一結“空相對、殘無寐,滿村社鼓。”極寫一己之悲與他人之樂,和李清照的詞是遙相承應,更有無可奈何之歎,哀惋無窮。

全詞每小段都是先景後情,情景交織,疏密相間。兩片末尾,均是大力鋪寫當時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來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給人以無限回味。

作者介紹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3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作者:趙鼎

朝代:宋朝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原文: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雲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相關賞析

趙鼎是南宋初年中興名臣。這首詞系他南渡之後作於建康(今江蘇南京)。上元即元宵。詞人值此元宵佳節,撫今憶昔,表達了沉痛的愛國情思。

起首二句,以頓入之筆點明身客地,不覺時間推移之速。詞人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徽宗崇寧五年進士,之合被擢為開封士曹。靖康事變後,高宗倉皇南渡,駐蹕建康,詞人填此詞時,應當系隨駕至此。“客路”一句,直點題面,説明金兵南侵之際,自己流異鄉,不知不覺又轉過了一年。出語自然通俗,然於平淡中,且為下句作好鋪墊。“忽驚春到小桃枝”,這句裏以小桃點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見《老學庵筆記》卷四。詞句流暢清麗,於輕靈中寄慨歎,是上句的自然歸宿。其中“那知”、“忽驚”兩個短語,緊密呼應,有兔起鶻落之勢,把詞人此時的複雜的心情,切實地表現了出來。

“天涯海角悲涼地”一語,續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離北宋首都開封,實際上並不很遠,然而對一個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來説,卻有如天涯海角。和詞人同時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後,也寫過表達類似的感情的詞句:“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詞人此處一則曰“海角天涯”,二則曰“悲涼地”,這兩短語連用加重語氣,可以想見客愁之重、羈恨之深。這就具體表現了詞人“忽驚”以後的情緒。當此時局紛亂之際,作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駐有南宋重兵,準備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難來的人民,流離失所,悽悽慘慘。面對此情此景,詞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時歡度元宵的盛況,於是“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衝口而出。這句是整首詩的一大轉折。按照一般填詞規律,詞寫到此上闋歇拍,如同戰馬收韁,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詞意卻直貫下片三句,有蟬聯而下之妙。這樣的結構好似辛稼軒《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辛詞上闋歇拍雲:“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闋。看燕燕,送歸妾。”下片雲:“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詞意跨過兩片,奔騰而下,歇拍處毫不停頓,一氣呵成。因而王國維稱之為“章法絕妙”(《人間詞話》)。此詞也是採用同樣章法,兩片之間,毫不割裂。作者上闋歇拍剛説“記得當年”,換頭就寫“全盛時”情景。但詞人並未以實筆具體描寫元宵之夜“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也未寫“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俱見《東京夢華錄》卷六),而是避實就虛,寫花枝裊娜,月光皎潔,宮殿華麗雲彩絢麗。從虛處着筆,此詞就避免了一般化,從而令人讀後有新穎之感,並能喚起美好的聯想。

結尾二句又將筆鋒一轉,寫詞人從回憶中的往事回到悲涼的現實生活中來。華胥夢,語出《列子·黃帝》,故事講的是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長,一切崇尚自然,沒有利害衝突。此處例用來喻北宋全盛時景象,但是隨着金人的入攻,霎時灰飛煙滅,恍如一夢。“華胥夢”上着以“分明一覺”四字,更加重夢幻色彩。詞人如夢方醒,仔細辨認,春光依舊,然而景物全非,故詞人兩眶熱淚,不禁潸然而下。這兩句讀之令人愴然。詞一般以景結情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詞尾句純用情語,且以“東風”二字與上闋“春到小桃枝”相呼應,絲絲入扣,卻有溪流歸海,讀之令人有悠悠不盡的意味。

此詞結構極其縝密。“分明一覺華胥夢”是詞中關鍵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詞眼”。詞的上下二闋,全靠這個“詞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兩句中的“那知”、“忽驚”寫從不知覺到陡然發現,即帶有如夢初醒的意思;下片頭三句則是夢境的顯現;結句則是夢醒後的悲哀,處處關合“華胥夢”一語,於是整首詞渾然一體,構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從全詞來看,感情寫得有起有伏,曲折多變。如果説前三句寫悲涼,下片則轉寫歡樂;如果説過片是寫歡樂的高潮,那麼結尾二句則又跌入悲愴的`深淵。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讀者的心靈。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當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這種藝術手法衝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泄,恣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與一般婉約詞、豪放詞均有不同。因此清人況周頤評曰:“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裏。”(《蕙風詞話》卷二)這個評價是非常符合此詞的特點,也是非常符合詞人作為南宋初年中興名臣的身份的。

作者介紹

趙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宋高宗時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齋所刻詞》有《得全居士詞》一卷,存詞45首。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4

正月十五夜燈

作者:張祜

朝代:唐朝

正月十五夜燈原文: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相關翻譯

千門,形容宮毀羣建築宏偉,眾多,千門萬户。如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於門”。內人,宮中歌午藝妓,入宜春院,稱“內人”。著,同着,猶“有”。此句形容歌聲高唱入雲,又兼喻歌樂聲悦耳動聽,宛若仙樂下凡。

相關賞析

本詩描寫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

唐宮內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雲,有鳥瞰式全景、有特寫武近景,場面壯觀,氣象恢宏。

千門開鎖萬燈明:“千門開鎖”就是指很多門的鎖都打開了,“千門”泛指很多門,門鎖都打開了即人都出門了。

“萬燈明”萬燈,泛指很多燈,明則是亮起來了。正月中旬動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動”震動。形容熱鬧。“帝京”是指京城、國都百內人連袖舞:“三百內人”應該是指很多的宮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數眾多的,非實指。“連袖舞”是指一時天上著詞聲跳舞。“一時”是説當時,“天上著詞聲”是指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也是極言歌舞的.熱鬧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數的眾多,聲可直傳天上。

作者介紹

張祜(?─849後)祜或誤作,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卒於大中年間。以宮詞。有《張處士詩集》。

張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及賞析5

寶鼎現·春月

作者:劉辰翁

朝代:宋朝

寶鼎現·春月原文:

紅粧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綵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暄鞴飭〉凇A庇岸場⑸⒑旃獬社病T陸鹹咽鎩?賜礎⑸襝剎拋櫻習蚜飠ㄆ慫欏/p>

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説、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説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裏。

相關翻譯

譯文紅粧盛豔的佳麗騎馬遊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鬧市華街穿遊追尋。迤邐的樓台歌舞一眼望不盡,隨着麗人們秀足蓮步帶起了脂香瀰漫的微塵。幽婉欲斷的簫音,呼喚着彩鳶期約歸去,今夜不用怕執金吾的呵禁。皇帝車輦證從大路駛過,鬧市的喧譁暫時靜息,只聽歌女們歡歌四起。宣和年間的繁華舊事父老們還有記憶,北宋淪亡了,抱着金銅仙人,如流水般灑落清冷的淚滴。南宋承平,又能環顧臨安城沙河塘的繁華美麗。河面上燈燭倒映,明光閃爍是連綿不斷的宅邸。簾影忽兒凝定,又忽兒散開化成一片彩錦,燈光燦燦的漣漪。月色浸潤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來遊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誰肯將菱花鏡兒打碎,親人分離?令人斷腸悲悽呵那些騎着竹馬嬉戲的小兒女,空自聽説大宋宮廷的盛大樂隊擁有三百樂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歸來,待到春天歸來時,人已昏昏欲睡,錯過它的歸期。又在燈前捧着髮髻訴説往日的哀悽,暗暗墜下珍珠般的淚滴。即使當時親眼看見《霓裳》樂舞的盛況,而今也是天上人間永相隔,猶如在夢裏。

註釋①穿市:在街道上穿行。②綵鸞:指出遊的美人。③金吾:執金吾,古代在京城執行治安任務的軍人。④“甚輦路”二句:為什麼街上的喧鬧靜止下來了呢?原來是聽到了女子美妙的歌聲。念奴,本是唐天寶中名娼,此借用。⑤月浸葡萄十里:月光瀉在十里西湖上,現出葡萄般的深綠色。⑥鮫珠;指眼淚。

相關賞析

《寶鼎現》,又名《三段子》等。分三段,一百五十七字或一百五十八字,仄韻格。它屬於三疊的長調。這首詞就分三段分別寫北宋、南宋及作詞當時的元宵節場景。因此形成強烈的對比,以現作者悼念恨悵之情。

此詞上闋寫丁酉元夕燈市的熱鬧場景,暗示懷舊主旨。中闋開頭直抒懷戀前朝之意。下闋寫前朝遺民,暗地垂淚,緬懷往事,徒有天上人間之感,更使人無限傷悲。詞意悽婉,韻味深長。在詞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回憶宋代元宵節繁華、熱鬧的景象,抒發了自己的亡國之痛和“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

一闋寫北宋年間東京汴梁元宵燈節的盛況。着重寫仕女的遊樂,來襯托昔日的繁榮景象。舊時女子難得拋頭露面,寫她們的遊樂也最能反映其時繁華喧鬧的遊眾之樂。“紅粧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三句寫貴婦盛粧出遊,到處是香車寶馬;官員或軍人也出來巡行,街上旌旗遍佈。這裏略用詩句“南陌青絲騎,東鄰紅粉粧”(沈縉凇隊我埂罰┘啊把榔齏┮故小保ㄋ臻渡顯埂罰┑淖置媯米勻唬形蘚邸/p>

接着便寫市街樓台上的文藝表演,是“望不盡樓台歌舞”,台下則觀眾雲集,美人過處,塵土也香氣盈盈(“習習香塵蓮步底”)。鍾情懷春的青年男女在此良宵美景之中,戀愛時有發生。鍾陵西山遊帷觀,每至中秋,遊眾甚多。大和末年,有一叫綵鸞的絕代女子和一前觀中的書生相戀,結為夫婦。“簫聲斷,約綵鸞歸去”即用此事來摹寫男女戀愛情事。古代京城有執金吾(執金吾)禁夜制度,“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未怕金吾呵醉”寫出元夕夜禁令不張,自由歡樂的氛圍。緊接着“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一句,寫在皇家車騎行經的道路(“輦路”)人聲嘈雜,突然又鴉雀無聲,原來是歌手開始演唱了。“念奴”本是唐天寶中名倡,此借用以説明唱技之精。

以上寫北宋元夕,真給人以富貴奢華的感覺。之後“父老猶記宣和事”一句啟下,轉入南宋時代。

“抱銅仙、清淚如水”用了一個典故,魏明帝時詔宮官牽牛西取漢武帝時所造的銅人,銅人竟潸然淚下,用這典故寄寓作者亡國之痛。南宋時,元夕的'情景不能與先前盛時相比,但也有百來年的“承平”,因此南宋都城杭州元夜的情景,仍頗為值得懷念。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時,笙歌不絕。故詞中謂之“多麗”。然後詞人寫到月下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綠。

方圓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麗景色,在湖船長堤上,士女如雲,則構成另一種繁華景觀。燈紅酒綠之中,那些“神仙才子”,有沒有人象南朝徐德言那樣預料到將有國破家亡之禍,而預先將菱花鏡打破,與妻子各執一半,以作他日團圓的憑證。“肯把菱花撲碎”一句,寓有詞人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故在三闋一開始就是“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説、三千樂指”,總收前面兩段,發往事如煙,江山不再的感慨。三天樂指宋時舊例,教坊樂隊由三百人組成,一人十指,故稱“三千樂指”。入元以後,前朝遺老固然知道前朝故事,而騎竹馬的兒童,則只能從老人口中略知一二,可惜已無緣得見了。季節輪迴依舊,人們依舊盼着春天,盼着元夕,但蒙古統治下,使元夕,不免蕭條。

“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於輕描淡寫中寫盡無限的哀愁。元宵是燈節,“紅粧春騎”、“輦路喧闐”的熱鬧場面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已今非昔比。

漢人與南人,只能對着室內孤燈,追憶舊事,淚濕襟巾。“燈前擁髻”諸句“顧視燭影,以手擁髻(愁苦狀)悽然泣下,不勝其悲”(《飛燕外傳》)語意。專寫婦女的情態,與一闋形成鮮明對照。年青的人們因為生不逢辰,無緣窺見往日元夕盛況而“腸斷”;而老人們呢,“便當日親見《霓裳》”,又該如何?還不是春夢易醒,恨恨空餘而已,“天上人間夢裏”用李後主《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語,辭氣悲涼亡國之痛。躍然紙上,讀之令人撫膺大慟。

這首詞頗具藝術特色,三疊的結構佈局分別寫出三個時代的元宵節場景。內在邏輯性強,結構錯落有致,自然貼切,因為詞人將回憶痛苦感慨種種情感糅合起來,所以極其親切地表達了昔日遺民的心情,因此楊慎説這首詞“詞意悽婉,與《麥秀》何殊”。

作者介紹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yuanxiao/25rp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