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宵節 >

元宵節故事15篇

元宵節故事15篇

元宵節故事1

這天是正月十五,皓月當空,銀光灑滿大地。我們吃個晚飯,然後就和爸爸媽媽一齊,到印台山下東正街的天橋上觀看禮花。啊!好熱鬧呀!人們穿着節日的盛裝,臉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興高采烈地聚到那裏。

元宵節故事15篇

“多漂亮啊呀!”才放出幾束煙花,我就已經陶醉在這迷人的夜色中。忽然聽到幾聲巨響,天空中出現幾個亮點,緊之後無數條“小蝌蚪“一齊飛向天空。過了一會兒,又是一聲巨響,又一個亮點出現了,“啪”的一聲,開出許多黃色的小花,漸漸地變成了綠色、慢慢地又變成了紫色,然後真是美極了。像太陽一樣絢麗多彩的禮花,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像鐵樹開花;有的像蘑菇。。。。繽紛的禮花一次又一次劃破寧靜地夜空,最後放出了一個大紅色的禮花,頓時天空猶如白晝,煙火星星點點地散落下來,好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慢慢地變成一個個長長的小燈籠,又美麗又可愛。人們歡呼起來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接,我也情不自禁地説:“到我那裏吧,落在我的手中,然後多麼美麗的禮花,讓我應接不暇,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人們和我一樣久久不願離去。

回到家中,我還陶醉在裏面,那些燦爛的景象,一向在我眼前浮現,我衷心地祝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的生活像禮花一樣更加絢麗多彩。

愉快的笑容興高采烈地聚到那裏。

元宵節故事2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羣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果真慢慢地“瘋”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七年級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着綠到處玩耍。有的畫着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着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百姓們全瘋!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羣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故事3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正月十五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元宵節故事4

元宵節那些故事和傳説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我國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辛棄疾在這首詞裏,表現了當時元宵之夜的盛況。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有關一年一度“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節,歷史上曾留下了許多傳説和故事。

傳説一:躲避天帝責罰 家家掛燈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説。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説二:紀念“平呂”設立元宵節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剷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傳説三: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進宮以後,她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城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她的妹妹進城觀燈。當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他們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正月十五這天叫元宵節。

“破鏡重圓”的愛情絕唱

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悽婉愛情絕唱。

南陳後主陳叔寶有一個才貌雙全的妹妹樂昌公主,嫁給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其時隋軍壓境,南陳的滅亡已是不可避免。徐德言擔心故國滅亡後夫妻離散,便與樂昌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不久,陳果為隋所滅。由於為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楊素破陳有功,隋文帝就亂點鴛鴦,將樂昌公主送進楊素府中,賜為楊素小妾。楊素對樂昌公很是寵愛,還為其專門營造了宅院。然而樂昌公主卻終日鬱鬱寡歡,默無一語。

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盡劫波的徐德言匆匆趕到街市,果然看見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令人不敢問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銅鏡,忙按老者要的價給了錢,又立即把老者領到自己的住處。徐德言淚流滿面地向老者講述了破鏡的故事,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銅鏡……賣鏡老人深為之感動,他答應徐德言,一定要在他們之間傳遞消息。徐德言於是題詩一首: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詩畢,徐德言千恩萬謝,託老人帶給樂昌公主。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不禁悲從中來,終日水米不進。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深深地被打動了,頓生成人之美之心。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夫妻二人團聚迴歸故里。於是便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燈聯成就王安石兩大喜事

宋朝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時,有一年元宵節,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説,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活躍了元宵佳節的氣氛。

傳誦最廣的恐怕是元宵節燈聯讓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運的奇聞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户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户人家,聞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一則燈謎讓朱元璋大開殺戒

朱元璋因一則元宵節燈謎而大開殺戒的故事,在民間也流傳很廣。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宮,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歡度元宵節。來到一個猜燈謎的地方,見一羣人正猜一張畫謎。畫上畫着一個赤腳婦人抱着一個西瓜,謎目要求猜當地一句俗語。結果被人猜破,謎底是“淮西婦人好大腳”。燈謎講究別解,此處淮西的諧音是懷西,意思是懷抱西瓜婦人好大腳,這是南京人譏笑當時安徽婦人的一句俗語。朱元璋在一旁聽了大為惱火,以為是暗譏皇后馬氏。因為馬皇后就是淮西人,並且有着一雙特大腳。朱元璋就暗暗記下畫謎人家的住處,第二天派兵把這條巷子裏的人都殺光了。

袁世凱下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對元宵節頭疼不已且深惡痛絕的歷史名人,當屬袁世凱了。他逆歷史潮流而動當皇帝時,曾對元宵兩易其名。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感到很不吉利,於是下令全國,慶賀元宵節,民間吃“元宵”改為吃“湯圓”。轉而一想,“湯圓”“湯袁”,不成了“湯煮袁世凱”嗎?於是再次下旨,全國將“湯圓”改稱“湯糰”。當時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大總統,洪憲年,“元宵”改名稱“湯圓”;明年元宵後,誰還叫“湯糰”。“袁消”後,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節故事5

介紹一

有一隻神鳥被獵人射死。天帝知道震怒,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通知人間,有個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介紹二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介紹三

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一是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另一個説法是漢文帝登基以後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介紹四

元宵節,想必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並不陌生,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元宵節的那天,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區的人都會齊歡樂,慶元宵。元宵必不可少的當然就是吃元宵(湯圓)了,還有就是各種各樣有趣的慶祝方式,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

元宵節故事6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這天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每年我最盼望這天的到來,因為這天人們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元宵,可以掛燈籠還可以放煙花爆竹。關於元宵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説。

傳説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經常傷害人和牲畜,所以人們就準備消滅它們。可是有一天,一隻神鳥因迷路而來到了人間,那些獵人卻把它誤殺了,天帝知道了,非常生氣,於是就讓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要把人畜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知道了這件事,她心地善良就冒着生命危險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家,人們很害怕,最後有一位聰明的老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讓大家在節日的這幾天晚上掛燈籠放煙花爆竹。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從天上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房子似乎都着火了,而且連續三個晚上都是如此,天帝就以為是天兵把人間給毀了,人們也就這樣躲過了一劫。

為了紀念這一天,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户户都要放煙花爆竹掛燈籠。

元宵節故事7

歲月如箭,轉眼間元宵節都過去了,但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嗎?過元宵節為什麼要看燈展嗎?過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這下大家知道為什麼要過元宵節了吧!此時此刻我想起了大詩人蘇軾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所有的親人都能和自己的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和睦幸福過一生。

元宵節故事8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春節之末,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故事9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傳説

和家人見面,每年到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之。東方朔聽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 如此熱鬧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故事10

爆竹聲中,迎來了我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元宵節,早晨起牀當然該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籠裏,毛巾蓋着,鋪着紅紙。煮好的元宵,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咬一口,燙燙的黑芝麻滾入心脾,舌頭上留着那種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節又稱“花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看花燈,花燈的品種很多,有的是加菲貓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紅色的小鼻子,櫻桃似的小嘴。一打開開關,加菲貓中的風車“呼”的一聲,風車旋轉起來。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間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還唱着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點般的眼珠,然後薄紗似的飛翼,一節一節的尾巴,只要推一下開頭,蜻蜓綠色的飛翼就有節奏地跳起舞來。我買了一個蓮花形的燈,小巧精緻的蓮花,葉子上白裏透紅,閃着明亮的光。

亞細亞超市的門口有兩條龍,龍頭上戴一顆珠子,兩邊頂着白色的龍角,黑亮的大眼睛,鋒利的牙齒,一副威風凜凜的模樣。今年是鼠年,龍身上站着幾隻神氣十足的老鼠,然後大大的耳朵,在向我們招手呢…

元宵節猜燈謎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走在南峯服飾廣場裏,然後到處都是燈謎。“飄雪下雨(打一成語)”,“落花流水”,爸爸興奮地説。“回答正確”售貨員小姐説。“自小在一齊,目前少聯繫(打一字)”,會是什麼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孫。

這個元宵節過得真搞笑!

元宵節故事11

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瘋子。

她見到他時,他穿着一身臭烘烘的破爛衣服,頭髮零亂地披到了肩上,見人就罵,還動不動就揮拳打人。她覺得他太可憐,就把他接回了家。

村裏人都不明白她為什麼要這麼做:“你是不是也得了精神病?你養個瘋子還不如養一頭野牛,野牛還能賣錢,你領他回來圖個啥啊!”她家裏人更不能接受,孩子們和丈夫都責問她:“你把一個精神病領回家來同吃同住,這不是把一顆不定時炸彈放在了家裏嗎?……”她理虧地對家人説:“你們以後多注意點,他發瘋時你們離他遠點……人到這個地步太可憐了,我們總不能眼看着他凍死在荒郊野外吧?……”

家裏從此被他搞得雞犬不寧,村裏經常能聽到他的叫罵聲和砸東西的響聲。不僅如此,有時他還會把孩子們正在寫作業的桌子掀翻,把孩子們的書給撕爛,孩子們一個個被嚇得倉皇而逃。他惹了禍,一家人就會把火氣全撒在她身上。這時的她,總是一邊勸慰怒氣沖天的家人,一邊安頓瘋狂發作的他。

他的生活沒有規律,吃飯睡覺的時間從不固定。於是,家裏從早到晚都在鍋裏為他熱着飯菜。她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竟然會無緣無故地拿起斧子砍她丈夫,幸虧躲閃及時,她丈夫才倖免於難。那天,她一回到家,丈夫就很氣憤地對她説:“我今天差點被那個瘋子砍死了……如果你不趕他走,遲早會出人命。反正,這個家有他就沒有我……這日子沒法過了,咱倆離婚算了……”她好言勸丈夫:“算我對不起你了,他是病人,你以後讓着他點就是了。”然後,她一邊默默地做自己的家務,一邊為家人遭受的驚嚇和傷害淚流滿面……

她的眼淚最終讓丈夫漸漸平息了怒火,丈夫沒堅持要和她離婚,也沒有把他趕出家門。

天長日久,她總算找到了他發病的規律:只要天氣不好,他就會發病。所以,一遇上壞天氣,她就會提醒家人格外小心,不要去惹他。因為怕他給周圍的人帶來傷害,她一天也脱不開身,以至於18年都沒有回過千里之外的孃家。

18年後,她讓丈夫到千里之外把母親接了過來,想盡盡做女兒的孝道。這樣一來,她就更麻煩了:因為母親患有心臟病,他發病時又砸又摔,老人每一次都被嚇得渾身發抖,她只得在自家附近單獨為母親找了一間矮房。以後,她每天都要兩頭跑,一邊照顧他,一邊服侍老母親……那一年元宵節,下着小雪,她把中飯弄好後正準備給母親送去,卻發現他揮舞着一把菜刀從後面追了過來,她躲過一刀後,趕緊放下手中的籃子把他安頓回家中。這時,早已過了午飯時間,母親見女兒沒送飯過來,就準備自己弄點吃的。沒料到心臟病突然發作,一頭栽倒在爐子旁再也沒醒來……

母親的離去讓她深感自責,她覺得這一輩子自己對不起所有的親人,為此,她大病了一場。人們以為她經歷了這次失親之痛,再也不會管他了。但是沒有!接下來的10年,她依然沒離開過他一天,他也沒有在她家斷過一餐飯。

他在她家喊叫摔打30年,她為他擔驚受怕30年。大家問她為什麼可以忍受這麼多年?她平靜作答:“他是個病人,這已經夠不幸了,我們趕他出去豈不是雪上加霜?野象會糟蹋莊稼,老虎會吃人,國家還要重點保護呢——老虎都可馴養,何況一個人?……”

有一天,50歲的她像往常一樣給他夾菜,他突然叫了一聲:“大姐,我的親大姐。”這一聲“大姐”,把這些年來一家人所經受的辛苦、驚嚇和委屈全都化作了欣慰的淚水掛在了她的臉上……

元宵節故事12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上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j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朝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二十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户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傳説,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上,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故事13

傳説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的兒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另有一説是元宵[1]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故事14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

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另有一説是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故事15

傳説,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標籤: 元宵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yuanxiao/l6r0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