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秋節 >

中秋節習俗15篇

中秋節習俗15篇

中秋節習俗1

走月

中秋節習俗15篇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説能使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訛稱“見子橋”。

中秋祭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賞月的風俗

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祭拜月神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

中秋節習俗2

就在前些天,老師讓我們查找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回家翻看日曆,我才知道今年的中秋節過些天就要到了。

記得去年中秋節的時候,媽媽曾告訴我,中秋節可以賞月、吃月餅、聽傳説、慶團圓。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古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雖然,今年的中秋節馬上到了,這幾天卻一直陰雨濛濛,不過蒙蒙細雨卻給中秋傳説增加了許多神祕的色彩。嫦娥奔月讓我想起了美麗善良的嫦娥仙子;玉兔搗藥讓我想起了那可愛無比的小玉兔;吳剛伐桂讓我想起了那廣寒宮前的桂花樹,不知道桂花樹是否還那麼枝繁葉茂,吳剛是否還在砍伐桂樹,一直做着那種徒無功的苦差事……

老師曾講,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全國各地各有各的習俗,地方特色也非常突出,聽起來還挺好玩的呢,有趣極了。比如説,在福建浦城,女孩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要掛燈向月宮求吉兆;而在我們當地也有吃月餅、賞月等習俗……

這幾天,連綿的細雨一直下個不停。看來,中秋之夜,想看到“白玉盤”好像是不可能了。不過那些美麗的傳説我卻一直念念不忘,因為我喜歡那些美麗的傳説,更喜歡這個家家團圓的日子。我在想,大人們的想法應該和我是一樣的吧,要不,您瞧,他們每個人的臉上掛着幸福而甜蜜的微笑。

中秋節習俗3

山東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中秋節之夜,於廣場中搭一彩台,佈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繡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東中秋奇怪風俗——拋帕招親

中秋佳節之際各地有很多獨特風趣的風俗,山東拋帕招親的習俗更是讓人津津樂道。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奇怪的風俗吧。

山東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中秋節之夜,於廣場中搭一彩台,佈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繡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後,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中秋節習俗4

我國傳統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在眾多節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

在中國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據説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信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款式層出不窮,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着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説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讚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花好月圓,共度良宵,浪漫温馨中秋節,只留祝福在心中。

中秋節習俗5

“今天是什麼日子?”剛一回到家,媽媽就急忙問我。我不解地説:“八月十五,中秋呀!怎麼了嗎媽媽?”“哎呀,我就記得好像是過節!可是我忘記買月餅了!”媽媽懊惱地皺了皺眉。我聽了媽*的話,頓時明白了,原來是我這個忘性極大的媽媽把今天這個重要的節日給忘記了。

中秋節由來的傳説有很多種,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不過我最喜歡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話故事。這麼重要的團圓佳節媽媽居然也能忘記,我無奈地歎了一口氣。“我想起來啦,今天我買了餃子皮跟鮮肉、香菇,還有你最愛吃的馬蹄跟蝦!我們乾脆包餃子吧!”媽媽興奮地説。包餃子?我疑惑地看着媽媽。媽媽得意的告訴我:“餃子表示了一家人團團圓圓。餃子中的肉餡就代表了我們,用餃子皮來包餃子就代表吧我們和起來——團圓起來!”哦,原來這樣,我恍然大悟,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中秋節習俗6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兇為吉。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中秋節習俗7

“中秋”一詞並未是起源於唐朝,早在《周禮》的《禮記·月令》中就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的説法。在我國一年有四季,而每季又分為孟、仲、季,根據我國的歷法來看,農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份,俗稱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好在仲秋的中間,所謂就是“中秋”了。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它始於我國唐朝初期,盛行於宋朝,而明清時期,中秋節儼然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主要節日之一。

始於唐朝

在唐朝就有“唐明皇遊月宮”的傳説,講的是唐明皇在八月十五的夜裏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裏在道人羅公元的陪奉下飛向了月宮,在這充滿寒氣的月宮門前有一個飄香的桂花樹,樹下活波的白兔正在搗藥,宮門牌匾上有“廣寒清虛之府”的字樣。明皇走進廣寒宮發現到處瓊樓玉宇,仙靈氣派,而在富麗堂皇的大廳裏,有穿着輕紗羅曼的眾多仙女翩翩起舞,飄逸動人,樂曲悠揚悦耳,好不讓人陶醉……

夢醒之後,唐明皇趕緊叫人記下了夢裏的樂曲,經過樂師們的調整,才有了流傳於後世的《霓裳羽衣曲》。

後來,民間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並且中秋節開始成為了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盛行於宋朝

在北宋時期,中秋節正式被定於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們現代中秋節的時間。中秋節盛行於宋朝可以從很多有記載的著作中看出來。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吃月餅的習俗也是從北宋開始,當時北宋皇宮裏吃的是宮餅,而民間也有類似於月餅的小餅、團餅,那個時候稱這些餅為“荷葉”、“芙蓉”、“金花”等,都是我們現代“月餅”的前身。至今,吃月餅仍然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

到了明朝時期,中秋節儼然成為了婦女們歸寧、團圓的節日。在這一天,凡是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家探親,並且在當日必須返回夫家,不能留在孃家過夜。

而在海南,中秋節這一天,人們則有吃紅薯和甘蔗的習俗。在廣東、廣西等地,中秋節流行燃燈。

在清末明初時期,中秋節已經是個很隆重的節日了,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民間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重視中秋節,每逢佳節,必會有各種月餅糕點出售,最有名的莫過於開封人民過中秋,著名的糕點鋪子“稻香村”、“五美”、“野荸薺”等在中秋節之前都會提前售出月餅。吃月餅儼然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

隨着朝代的不斷更替,社會的不斷髮展,中秋發展到今天仍然是被人們重視的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習俗8

韓國的8月15稱作秋夕,休息,就是我們中國的中秋節,秋夕對於韓國人來説,是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的節日,代表着豐收,還代表着感恩,比起重慶來説會更加的隆重。

韓國的中秋節其實也是源於中國,中國人過中秋節主要就是一家人團聚,韓國人過中秋節,除了應該全家人聚在一起以外,還會追憶祖先恩德,是非常重要的祭祖的日子,還需要掃墓。

每年到了中秋節,韓國都會上演一種大遷移的壯觀場面,和中國人過春節是一樣的,火車票和大巴的票都非常難以購買,對於韓國人來説,一般都是開私家車回家鄉,所以高速公路堵車也是非常常見的問題。

韓國人在中秋節的早上,每家每户都會擺好水果酒,鬆餅,各式各樣的水果來祭拜祖先,韓國的傳統是有長子繼承家族的正統,所以在中秋節祭拜祖先的時候,一般都是兄弟們到大哥家裏面祭祖,祭祖的典禮開始的時候,男人們都要恭恭敬敬地站在系坐前面,阻擊的家族長子應該先把家裏面的大門打開,這個意思指的就是請老祖宗回到家裏面,然後再率領家族人員一起扣禮。

除了祭拜祖先以外,中秋節還有掃墓的習俗,一般都是在中秋前的一天,或者是前兩天舉行,最近,很多人都是在當天舉行,因為韓國人的祖墳一般都在山上面,所以也叫做上山,中秋節上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便你那一天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抵不過上山的重要。

中秋節習俗9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户户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賞月

賞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眾化的習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賞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動,亦可是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之間團體性的聚會。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園圃、陽台、屋頂天坪或露天公共場所,擺上美味月餅,沏上一壺香茗,對月當歌,邊嘗餅品茗,邊聊天敍舊,不亦悦乎!

博餅

博餅是賞月活動中的一種有趣的遊戲。相傳是300年前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為寬慰士兵佳節思親之情而設的,後來流傳於民間。

中秋節前夕,商家就經銷供戲餅用的“會餅”,共63塊,隱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數。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數,八九七十二是千歲之數,七九六十三是王爺之數,鄭成功為延平王,故用六十三。

博餅亦稱“博狀元餅”。會餅仿照科舉規制,設特大號餅一個為“狀元”餅,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

依此二號餅兩個為“對堂”餅,直徑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號餅四個為“三紅”,直徑2至3寸,代表“探花”;還有“四進”餅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代表“進士”;“二舉”餅十六個,直徑約1寸,代表“舉人”;“一秀”餅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餘,代表“秀才”。

“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親友相邀,每人輪流用六個骰子在碗裏擲數,根據投到碗裏的骰子的紅點的多寡獲餅,直到把餅分完。

遊筍江

這是成年人的娛樂。過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結伴遨遊筍江的習慣。“筍江月色”是舊時泉州八景之一。傳説中秋之夜三更時分,月亮照在筍江橋中,每一個橋坎都能映出一輪皓月。

而午夜時分,在筍江粼粼清波中,可見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於是,人們總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風,步着南音絲竹餘韻,三五成羣,相約遊江,既給中秋佳節一個好心情,又期盼親眼目睹筍江月奇觀。

燒塔仔

燒塔仔乃孩子們的樂趣,是一項充滿鄉土氣息和童趣的活動.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這種“塔仔”大小不一,一般疊成五層或七層,各層裱上花花綠綠的五色紙。

塔仔還供奉孩子們喜歡的泥塑偶像。為了燒塔仔,孩子們事先成羣結隊到各處撿來乾柴禾,裝滿塔內,在塔中燃燒,燒得越旺越有彩氣。從農曆八月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孩子們每晚都興致勃勃地燒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輝映,照耀着鄉村的`各個角落。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比“燒塔仔”的壯觀場面,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據傳燒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温於月餅裏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而燒塔仔舉火為號,也傳衍至今而成為民俗。

放“孔明燈”

廣場上,用兩條長板椅墊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燈的4個角,另幾人扶起孔明燈的底框,此時點燃燈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熱氣和濃煙,把孔明燈高高漲起,飄飄欲飛。待孔明燈漲滿煙氣後放手,孔明燈便騰起升空,到相當的高度,與明月爭輝。

敬田頭

這是一種充滿田園風情的節日祭奠活動。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中秋“以月餅、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兩天,親友以此相饋。”千百年來,泉州不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習慣,還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頭”的風俗。由於番薯和芋魁是農家中秋必備的食品,故泉州至今還有“八月十五眾人芋”的俗諺。

在私有制的舊時代,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壞關係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農民總是祈望蒼天風調雨順;祈望土地老爺保庇無蟲無災,耕作順利,五穀豐登,於是便在中秋這一天,用籃子裝着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別到自家的田頭地角去祭敬,以期來年獲得好收成。

聽香

“聽香”是封建時代婦女尤其是中老年婦女熱衷的活動。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夜間到自己鋪境內的土地廟或其他廟宇,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後手持爐香走到人羣喧譁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

以此句話為依據,如同“測字”一樣,判別問卜的結果。這種習俗雖然帶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卻含有猜謎般的遊戲成分,因而勞動婦女樂而為之。泉州有句俗諺叫做“祖師公聽香”,就是由過去市區後城“祖師公”中秋夜聽香的盛況流傳而來的。

中秋節習俗10

成都人在中秋節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務”——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孃家去拜節。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為出名。據載,金堂縣“月光會”始於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綵,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琅滿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見的月餅是芝麻餅。成都人喜歡在圓麪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月圓之夜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後,一家人分而食之。圓圓的金黃色餅餅寓意團圓,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除了吃月餅外,成都人還有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蜜餅等習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滷鴨子。這些鴨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雙流等縣上的鄉場上飼養的土鴨。

過去的鴨子沒有喂飼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經過兩三個月後,小鴨變成三兩斤重的半大鴨,這些鴨子成都人稱為秋仔鴨。用秋仔鴨滷製的鴨子味道鮮濃,特別好吃。

中秋節,學齡前小孩喜愛牽“兔燈”,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燈、孔明燈。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將孔明燈點燃放飛天空,許下心願。而到新都則是成年人的好去處,三五好友相約,遊桂湖,賞桂花,敍敍舊。

在成都,中秋節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習俗,因此在合江亭一邊賞月一邊放河燈和孔明燈的人特別多。盞盞做成蓮花狀的河燈飄在水面上,一盞燈,就是一個美好的心願。

中秋節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月光最亮的日子,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風中觀看月華。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個習俗,那一夜沒有孩子的人家,會跑到瓜棚裏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時沒被瓜主人看見,那就很“靈”,來年説不定真會抱個大胖小子。

中秋節習俗11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賞月:在中秋節,家鄉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等月亮出來以後在桌子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要先敬月亮神之後一家人才能吃月餅。

吃月餅:家鄉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已成為家鄉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習俗12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很重視,關於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麼窮苦,家裏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麪,裏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的食物琳琅滿目,家裏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裏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除了春節,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穫辛辛苦苦種來的五穀,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裏聊聊天兒,這是多麼美好的節日呀!

中秋節習俗13

月餅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着團圓和睦。據説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因為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天上的圓月;也有人説,圓圓的月餅應和天上的月亮,反映了人們期盼團聚的美好願望。

祭月

祭月的傳統來源於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重要團圓節日之一。每逢中秋夜都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在廣東地區,人們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

賞月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燈會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相傳桂花酒來源於天上的神酒,和吳剛折桂的神話傳説有關。

中秋節習俗14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遊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打開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後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後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棋,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着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抬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粧,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着走着,發現月亮也跟着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於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為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着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着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着那輪明月思念爸爸。

中秋節習俗15

 一. 舞火龍(舞火龍、遊花車、舞醒獅 )

活動一般於晚上八點半開始,但節日的氛圍下午便已濃重。行走於村道間,路邊兩排綠化樹上,均貼有活動期間路邊禁止停車的通告, 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活動拉開序幕。一條80米長的長龍被擺放於祠堂門前,在此次活動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龍頭香;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們紛湧上前,將長壽香插滿龍身。醒獅舞動着,村民們笑着、喊着、擁擠着,將節日的氛圍襯得更為濃重。

八點半,活動會正式開始。司儀一聲令下,100名孩童同時舉起舞龍棒,通體赤紅的長龍立時泛活,飛旋於上元村的街頭。最前方是一面“龍牌”開路,“龍牌”上方寫着“歡慶中秋”四個字;80米長的火龍緊隨其後,遊人們喧囂着、簇擁着、追趕着,在龍身上見縫插針的插上長壽香,而火龍中途也要停下來換兩次香;緊隨火龍的,是8輛一字排開的花車,包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紗、唐僧師徒等傳説人物;彩車之後,又是一條40米長的金龍,在22名精壯男子舞龍棒的揮舞下,金龍直欲騰雲沖天;最後,十多條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

火龍隊伍拉起來,浩浩蕩蕩,近300米長。數名藝人夾雜於隊伍前後,敲鑼又打鼓;數十名孩童遊戲於隊伍左右,手執紅燈籠。火龍要從晚上八點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點許才作罷,最終回到出發時的祠堂處。

 二.吮田螺( 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僅是三水的一個傳統習俗,在珠三角一帶都很盛行。 如今的農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習俗,就像吃月餅和柚子一樣,還一直保持着, 其實,不僅在中秋節當天,平時在大排檔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中秋前後,是田螺和石螺當造的季節,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風俗。資料顯示,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説小孩子中秋吃田螺,會“明目”。按傳統,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對天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聰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氣、晦氣作用。

.燒番塔(番塔“節節高”萬人來觀賞)

中秋晚上, 村中老人將水果、月餅整齊碼好,在塔底插滿香。番塔是提前由眾多村民,花費數小時用一塊塊紅磚“生砌”(不加灰砌)而成。 由於塔身上小下大呈錐形,因此壘塔時,從下往

上每一層都要向內部收縮一圈,最上層頂端僅留一孔,這樣更利於火苗上躥,火苗越大預示着生活越興旺。八月十五晚八點,鼓聲響起,醒獅經過番塔就會打開塔底的爐口,點燃,從番塔內瞬間衝出漫天星火,彼時響起煙花聲,火光、月光,與煙花的閃光相互輝映。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流傳。在廣東境內,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區的農耕文明發展較早的村居最為流行。農耕時代遠去,工業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崗村、西樵鬆塘村、羅村上柏村少數幾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燒番塔,民間傳言源於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點火燒番塔為號。後演變為秋收祈福,更有寄予生活紅紅火火之意。此外,鬆塘村中的池塘名為月池,據説繞月池遊走一週可以帶來好運。 如今,燒番塔是鬆塘村遠近聞名的一個民俗項目,每年此時,有上萬人從四處趕來觀看,而不僅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動不斷得到發揚光大,番塔從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動持續2個小時,熊熊大火不熄,煙花不斷,每個人都沉浸在這花好月圓之夜中。

四.豬籠餅

豬籠餅是佛山傳統的中秋傳統習俗之一,由長輩送給孩子,一個巴掌大的竹編小豬籠裏面,裝着一隻小豬造型的蓮蓉餡餅,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豬般容易帶,容易養。

標籤: 中秋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qiu/jk22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