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元節 >

中元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中元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中元節習俗活動

中元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1、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説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説,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2、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

4、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5、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6、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説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7、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説:“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説,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具有雙重意義,人們在開展中元活動的時候,要跳脱鬼的角度,傳承孝道文化。

一是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讓人們慎終追遠。

二是發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換得世界清平。

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着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不僅擁有佛家的宗家信仰,還有着我國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家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説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脱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説,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説,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

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作為我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久不衰。重視中元節,提倡傳統孝道,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yuan/0dr7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