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元節 >

家鄉的中元節習俗

家鄉的中元節習俗

家鄉的中元節習俗1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又稱鬼節,在我們家鄉是上墳祭祖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和清明節、十月一不同,參加祭祀的人不受限制,祭祀的祭品也很特別。

家鄉的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裏出嫁的女兒可以回孃家上墳,喪父的寡婦也可以上墳,所以中元節又叫“花花節”。舊俗認為上墳祭祖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在清明節和十月一是不可以上墳的,怕踩塌孃家的墳角,只有七月十五女子才可以上墳。如今想來也是男尊女卑的觀念在作怪。父親去世後,無論哪個節日,我們姐妹幾個都會堅持上墳,燒錢掛紙,祭拜父親亡靈。本家的大娘知道了就有閒話了,説了好多次,因為我們論親疏還沒有出了四服。後來她家遷墳了,這才少聽她的嘮叨。

七月十五因為女人可以參加祭祀的原因吧,所以祭品也很有女人的味道。主要祭品是“花花”和“面羊”,都是用發酵的白麪做的。“花花”就是在平時的普通圓饅頭上加蓋一朵用面做的花,然後塗上紅綠顏色,紅花綠葉,煞是好看。“面羊”就是麪塑,是我們山西人特有的民間手工藝術。説的是面羊,其實不僅僅限於面羊,十二生肖都有,除此以外,還有面獅、面魚、面鳥、麪人等,蒸熟後塗上五顏六色,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用面羊做祭品,起初大概是取代豬牛羊三牲吧,即經濟又方便。後來辦喪事做三週年祭祀用的祭品也是面羊,有自己做的,也有專門請人做的,還有買現成的。供桌上第一排擺放的是面做的豬頭和魚,是專門由親家送的,叫“吊親家”,豬和魚都是富貴的'象徵。第二排擺的是麪人,大多捏成“一台戲”,就是戲文裏的人物,有“西遊記”人物造型,有“八仙過海”,還有“楊家將”,也有“金陵十二釵”等。民間藝人精湛的手工藝術,往往會引來人們的嘖嘖稱道。

中元節不僅祭祖,也要祭五穀神,我們這裏又叫“場神爺”,是主管打穀場的神。因為七月十五已到夏末秋初,莊稼快成熟了,祭拜場神,祈求五穀豐登。所用祭品也是用面捏的,與面羊造型有所不同,場神爺沒有腿,只是在一塊長長彎彎的麪糰上放一個羊頭,而且個頭比面羊大得多,還不許塗顏色,否則對神不敬。因為場神爺這般造型,所以村裏有人長得肥肥胖胖上下一般粗,人們會戲稱他為“場神爺”。七月十五早上,由男子把場神供奉在天地門裏(我們這裏過去住的都是窯洞,窯洞前牆正中上方都專門建一個小窯洞,叫天地門,窯頂上就是打穀場。),然後燃香焚燒黃紙,默默祈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禮畢,照例由男子把場神取下來,男子就可以吃了。小孩子和女人是不可以吃的,大概也是尊敬神靈吧,據説男子吃了場神就有力氣幹活收秋了。

起初,中元節捏面羊是用於祭祀,後來就成為我們家鄉的風俗。每到中元節,家家户户捏面羊,女人們忙忙活活好幾天,心靈手巧的婦女就更忙活了,除了給自家捏,還要打幫別人捏。中元節就成了展示家庭主婦手藝的日子。一家人有幾口,就根據屬相捏幾個,其中也包括女兒女婿外孫。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贈送,表示增福增壽。直到現在,農村裏已經訂婚的男女青年,在七月十五來臨之前,還要相互送面羊,以示兩家交好。每逢這時候,親家們都要請村裏最靈巧的女人來捏面羊。這面羊就不同於一般的面羊了,三斤面捏一個,還有五斤面捏一個的,要用特大號的蒸籠來蒸,每次只能蒸一個。大概是為了顯示自己家的大方吧,所以不能小了,怕親家笑話小氣。因為是送給情人的,所以非常講究,捏面羊的婦女要“十全”的,就是不能有殘缺,要父母健在,還要兒女雙全。如果離過婚,沒有生過小孩,再靈巧也不用。捏的面羊都有寓意,有“蛇盤兔”的,取自“喜珠石榴蛇盤兔,榮華富貴必定富”的諺語;還有“狗咬兔”的,取自“青兔黃狗古來有,萬貫家財足北斗”的寓意;還有“龍附鳳”的,寓意“龍鳳呈祥,吉祥如意”,如此等等,都是祝福有情人幸福美滿的意思。蒸好後,由本家青年男子送到對方家。村裏的婦女都要來看熱鬧,一看手藝,二看大小。這白胖胖暄撻撻的面羊,同時也顯示了雙方的真情誠意。七月十五送面羊成為婚嫁禮儀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隨着時代變遷,洋快餐走進百姓生活,孩子們喜歡吃肯德基、麥當勞,很少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面羊了。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逐步滲入到我們的生活,很多中國傳統節日風俗離我們也漸行漸遠。但我兒時記憶中的面羊,還是那樣美麗香甜。

家鄉的中元節習俗2

今天是農曆七月半,俗稱鬼節,史上也叫中元節。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燒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樣,裏面裝滿了冥錢,封面上寫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話説,老祖公們回家在了半個月,今天要回那邊去了,我們要多多的給他們準備一些,去了那邊才有錢花。

幼時,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幫着奶奶做紙殼,有金紙殼,也有銀紙殼,做成金元寶,銀元寶的樣子。除此之外,奶奶還要做紙衣,紙褲,紙帽,紙包等,做了堆在一個大籃子裏。到了七月半這天,還要殺雞,買魚,買水果,買酒,買茶等當貢品,等太陽落山後,全搬到門口,點上蠟燭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獻後,再把各種紙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後祖父還教我填過包封,包封四周印着紙人紙馬,兩邊是對聯的形式,上聯是:虔具 冥財一封上奉 ,下聯則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間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寫,格式和稱謂都很講究,比如要豎行填寫,從右至左,稱祖父應稱: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稱妣,X氏老儒人,對應的曾祖稱曾考,高祖稱大學聯考,父親則可以叫父考或是顯考。落尾則稱陽眷XX。填完後還要翻轉過來,在背面大大的寫上一個“封”字。祖父向來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卻會揮毫潑墨,用毛筆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寫先人們的名字,也許,這是緬懷先人的方式,寄託的,是一個孝子的哀思。

離開家鄉已久,對燒包封的習俗感覺已經很遙遠,但每年這一天,我仍會感到悲涼,身處鋼筋叢林的都市,我不會也不可能給故去的祖父祖母燒包封,只有在心裏默默思念他們,如若泉下有知,祝他們一路走好!

標籤: 中元節 習俗 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yuan/pn12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