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旦 >

元旦的由來15篇

元旦的由來15篇

元旦的由來1

元旦的由來

元旦的由來15篇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的傳説

還有個傳説,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的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元旦要吃什麼

1.餃子

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説,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2.年糕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説當地吃“蒸羊糕”。

世界各國元旦都在吃什麼新加坡撈起魚生

新年裏,新加坡人一定要吃“撈起魚生”,它的色彩豐富,味道鮮美,由於象徵“風生水起”,寄託着人們對來年幸福的希望,有很好的兆頭,因此廣受歡迎。這道菜吃的時候要用筷子把魚生和生菜、西芹、紅蘿蔔等多種配料拌勻。

菲律賓全雞飯

菲律賓的年夜飯是“舉家齊動手,一齊做雞飯”。該國人民素喜吃雞,最有趣的是,能夾得雄雞頭者,謂之“獨佔鰲頭,報曉人家”;得母雞頭者,則意味着“多子多雞(吉)”;即使是夾得雞肋者,也會稱之為“食之有味”;夾得雞蛋者為“圓圓滿滿”。

朝鮮甜飯

朝鮮人的新年除了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裏人丁興旺、日子過得像蜜一樣甜。

巴拉圭冷食

巴拉圭人在新年來臨的前五天,上至國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直到零時鐘聲敲響後才點火煮食物,慶祝元旦。

西班牙葡萄

西班牙人半夜吃葡萄: “新年到,吃葡萄,12粒,剛剛好”。西班牙人在新年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鍾,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着吃下12顆,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俗。一年12個月,一粒葡萄代表一個月,他們覺得葡萄是美好的食物,吃了月月平安,歲歲吉祥,年年順利。

法國餘酒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餘酒全部喝光,許多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新年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一年裏會交厄運。

波蘭青菜

波蘭人元旦喜歡吃青菜,少女要穿上特別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據説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意大利蜂蜜湯圓

意大利家家户户大吃蜂蜜湯糰。據説,蜂蜜湯糰取意“生活富有、圓滿、甜蜜”之意,過新年,誰吃得多,誰就幸福多。意大利人也吃小扁豆,可以煮着吃,也可以加入香料、洋葱和大蒜。小扁豆很像是硬幣,意大利人覺得吃小扁豆是富裕的象徵。

希臘藏有銀幣的大蛋糕

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裏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英國豐盛大餐,有酒有肉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

日本蕎麥麪

日本人在元旦這一天,喜歡喝屠蘇酒吃蕎麥麪,寓意健康長壽。在除夕鐘聲敲響108下之際,各家各户就競相吃起蕎麥麪來。據説,誰家麪條長,來年的運氣就好。而且,幸運的大小與麪條的長度成正比。

韓國年糕湯

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喜歡吃年糕湯。據説,他們認為吃年糕湯就能長大一歲。

俄國俄國大菜

俄國人喜歡在家過年,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享用豐富多彩的“俄國大菜”,男人們這時會痛飲伏特加,女人們也會湊一湊熱鬧。濃烈的伏特加不僅可以温暖他們的身體,而且還會驅走他們身上、心裏的寒氣,並給他們帶來一個熱辣辣的新年。

美國鯡魚

新年食物豐富多彩,各有寓意。如吃到捲心菜者來年可多得鈔票,吃得鯡魚者,其財產多得像鯡魚一樣數不過來。如大吃活魚,則是希望自己和家人像活魚那樣靈活。

中國餃子、年糕

在中國,元旦節一般都會吃餃子和年糕,吃餃子,寓意為“交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辭舊迎新的意思。而南方會吃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

在有的國家,元旦有一些美食是禁止吃的,比如:

越南禁喝湯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時,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馬達加斯加禁吃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時間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奧地利禁吃螃蟹

奧地利在過年吃團圓飯時,不準吃螃蟹。它們認為,螃蟹是橫行的,誰要吃了它,就會給工作及家庭帶來不幸。

匈牙利禁吃禽類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

元旦的由來2

元旦,也被稱為“公曆新年”,是指現行公曆的1月1日。“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習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元旦習俗文化

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

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説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羣結隊地衝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摔瓶打罐扔臉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十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裏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喝光餘酒交好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餘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一年裏交厄運。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鍾,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着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詩話元旦

陸游《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 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旦的由來3

元旦的由來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的含義是什麼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稱,始於古代計時和農業生產。殷商時期,人們為了把握時間、節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七年級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一年。

那時還沒有“年”的説法,但已將十二個月的頭一月定為正月;正月朔日子時,是一年的開始。當時叫“元日”,也叫“元旦”。據《爾雅》的註解:“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樣解釋是否準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周代之前,在改朝換代之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麼清楚。

不過,當時為了農業生產而研究節令,則是事實。如《尚書·堯典》中就記載説:堯為了指導人們生產,就選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四個有學問的人,專門去研究天象地物,劃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人們知道什麼時節宜耕種或宜收穫。漢代人著的《食貨志》,也有“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的記載。

元旦吃什麼傳統沒事美食

餃子

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當時已經被捧為“奉長上為壽”。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説,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

年糕又稱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

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説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椒柏酒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雞蛋

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説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

湯餅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又説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

北宋《歲時雜記》説:“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的食品。

元旦的由來4

元旦的來歷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10月七年級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日”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記載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看來那時已將旦為一日的開始,引申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國古人説的元旦,卻並不是公曆的1月1日,而是正月七年級,又稱元日。中國歷史上的年號並不是公元紀年,而是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是陰曆紀年。現行的公元紀年,是西方曆法的體現。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中國只是到了中華民國以後才逐漸改用公元紀年。因此,中國農曆的正月七年級既春節比公曆的元旦更有節日氣氛。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曆,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

元旦飲食習俗

膠牙餳

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桃湯

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五辛盤

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説是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如《風土記》所説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説:“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椒柏酒

椒是花椒,古人説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

年糕

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

元旦適合吃什麼水果

草莓

草莓所含的維生素C和多酚物質非常豐富,幫助養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同時,還有利於鐵的吸收。除了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之外,草莓最突出的優點是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其含量比西瓜、蘋果、葡萄高10倍左右。草莓的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上火。

香蕉

多吃香蕉可以緩解腹脹。香蕉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刺激腸胃的蠕動,幫助排泄。雖然卡路里很高,但香蕉脂肪卻很低,而且含有豐富的鉀,既飽腹又低脂,有效減少脂肪和多餘水分在下身積聚。

橙子

橙子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果,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鈣、磷、鉀、檸檬酸等物質,熱量非常低,含有天然的糖分,能夠代替正餐或者蛋糕等,這樣就能夠滿足人吃甜食的慾望。更重要的是橙子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有助於人體排便,將人體內部積聚的毒素排出體外。

獼猴桃

獼猴桃中特有的獼猴桃鹼可以加速消化,讓吃掉的蛋白質更易被吸收。在富含蛋白質的飲食中,適當吃些獼猴桃,可有效促進消化、保護腸胃。

蘋果

蘋果中含膳食纖維,有利於腸胃蠕動、腸道清潔。蘋果酸可代謝體內熱量,防止下半身肥胖;果膠還能調節機體血糖水平。蘋果含有豐富的鉀,可緩解和因攝取過量的鈉而引起的水腫,還可利尿。

橘子

喝酒前半小時內服用維生素C、維生素B或吃上幾個橘子,可預防酒精中毒。多吃柑橘,還可以預防肝臟病和動脈硬化。柑橘中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在人體血液中濃度越高,人的肝功能越正常,患上動脈硬化的危險就越低。

木瓜

木瓜中含有天然的酵素,不僅可以分解蛋白質、糖類,更可分解脂肪,這可以説是木瓜最大的特色,通過分解脂肪可以去除贅肉,縮小肥大細胞,促進新陳代謝,及時把多餘脂肪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還可以整腸助消化,有治療腸胃炎、消化不良、預防消化系統癌變的作用。

元旦的由來5

元旦一詞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七年級為旦。

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在《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

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1]中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殷代在農曆十二月七年級,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曆傳入中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

到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1][2]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

元旦的由來6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

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元旦的慶祝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

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由來7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春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以西曆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公元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並規定陽曆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 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

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的由來8

元旦的由來(之一)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元旦的來歷(之二)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自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xxxx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元旦的來歷(之三)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xxxx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元旦的由來9

為什麼會有元旦節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為什麼叫元旦:字面意思很有寓意

元旦,又名元日、無朔、無辰、元正等,含有一年之始的意思。因為“元”本義是“人頭”,引申為“始”。“旦”的本義也是“始”。據宋《夢樑錄·正月》中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欲呼為新年。”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

7020年前,古埃及人經過長期觀察,發現每當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時,尼羅河水立時上漲,且與下次漲水時間總是相隔約365天。古埃及就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漲水新年”,這可能是元旦新年最早的由來。公曆採用公元紀年法,是從“耶穌降生”的那年算起的,這與的興盛密切相關。

話説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説:“元旦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為什麼吃餃子

餃子除了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一些北方城市元旦也吃餃子,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裏交上好運。

元旦吃餃子的寓意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元旦的由來10

元旦節的由來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氾濫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元旦節有哪些別名

元旦在歷史上還有很多種別稱。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中國元旦的傳説

關於我國元旦的傳説,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舜繼承了堯的思想,後來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中國古代元旦的傳説,就是這麼來的。

元旦故事

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的由來。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

元旦的由來11

元旦,據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禮物

一、玩具

如果你是一個頗懂女孩心思的人,你可以送她玩具。最好是那種毛絨絨的,泰德熊、加菲貓一類。每次見到這些,她都會誇張地為這些可愛的東西驚叫,雖然這有點像生日禮物,但只要不是為了追求她又有何妨呢?冬天裏送一個大大的毛絨玩具,冷的時候可以抱着它,好像身邊有了你的陪伴。

二、巧克力

巧克力經男孩的手送出去給女孩子都有着特定的意義——甜蜜的感覺!在沐浴愛河的戀人們心中,巧克力被譽為“濃情巧克力”,它和玫瑰花相配是情人節最珍貴的禮物。巧克力的甜蜜温馨就如同盪漾在戀人們心中的甜蜜感覺,它有着孩童般的純真甜蜜,女人般的柔美妖嬈,只要你嘗過,那滋味就會長久縈繞在你心中。

三、玫瑰

和心愛的人一起約會,肯定少不了玫瑰了,玫瑰集愛與美於一身,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進了愛神的血液。用玫瑰來表達你對女朋友的愛意,可謂是浪漫中帶點保守,但是女孩子收到玫瑰還是非常開心喲!但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有着不同的意義,紅玫瑰代表熱戀、熱情、熱愛着你。粉玫瑰代表着初戀、求愛、愛心與特別的關懷。20xx年元旦當天就用紅玫瑰表達你熱火的愛意吧!

元旦祝福語

1、祝您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可樂千事吉祥萬事如意!

2、祝你正財、偏財、橫財,財源滾滾;親情、友情、愛情,情情如意;官運、財運、桃花運,運運亨通。

3、祝你在新的一年裏:事業正當午,身體壯如虎,金錢不勝數,幹活不辛苦,悠閒像老鼠,浪漫似樂譜,快樂莫你屬。

4、在元旦的鐘聲裏舉起杯,任酒的醇香在空氣中盪漾,任我對你的感激在杯裏慢慢沉澱,深深祝福我的朋友,祝你新年幸福美滿,健康快樂!

5、在元旦的這一天,讓我的.祝福像雪花飄送,讓我的問候像綿綿春雨,片片花香,默默祝福,句句心語,聲聲關懷,連綴着滿心愉快,將快樂的音符送給你!

6、在新的一年裏祝:春風洋溢你,家庭關心你,愛情滋潤你,財神繫着你,你朋友忠於你,我這兒祝福你,幸運之星永遠照着你,元旦快樂!

7、在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載新的夢想。朋友拂去歲月之塵,讓歡笑和淚水,愛與哀愁在心中凝成一顆厚重晶瑩的琥珀停留。祝最好的朋友元旦快樂!

8、在古代,飛鴿傳書,也道不盡我的思念;在現代,彩信電話視頻,也都道不出我的掛念。沒辦法,還是短信最能代表我內心的一切:提前祝你元旦快樂!

9、元旦到,送你快樂“同心圓”:天圓地圓,天地之間愛心圓;心圓夢圓,心想事成事事圓;月圓人圓,闔家歡樂大團圓;你圓我圓,開心快樂心更圓!

10、笑聲,歡天喜地;幸運,鋪天蓋地;才情,經天緯地;財氣,呼天喚地;豪氣,遮天蓋地;福氣,驚天動地;元旦,冰天雪地;快樂,翻天覆地!

11、山河能遮擋視線,卻隔不開深深思念;經緯能拉開距離,卻擋不住真摯情感;歲月能流逝華年,卻扯不斷友情的線。迎新年,朋友在我心間,捎去祝福片片!

12、“元旦”寶貝已下架,擁有元旦獨特的幸福布料,愉快花色,團圓款式的商品正在熱銷,親只需用時光支付寶,消費您所有煩惱便可購得,温馨免郵,請笑納。

13、日出日落就是一天,花開花謝就是一年。元旦已至,臘八相隨,我把最暖最美的祝福送到你身邊:願你每一天都快樂無邊,每一年都幸福平安。

14、新年大吉!祝你:一如既往,二人同心,三口之家,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順意,七喜來財,八方鴻運,九九吉祥,十分美滿,百花園中,萬紫千紅!

15、在新年的扉頁上,寫滿了無數美好的憧憬。當你追尋幸福的方向,奔赴成功的港灣,請記住,我的祝福,是燦爛的陽光,在新的一年裏伴隨你快樂前行。

元旦的由來12

元旦的寓意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中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元旦的由來13

元旦來歷

相比於其他傳統節日,我們過元旦節的歷史並不是很久遠。元旦是公曆紀年的第一天,我國政府採用公曆,始於中華民國建立。所以,在我國,有元旦節的歷史尚不足百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元旦是怎麼來的?元旦的產生有哪些傳説?中國吃網小編接下來就為您介紹。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採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採用公曆,中國傳統的'農曆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曆後邊標註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於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如1952年《毛澤東在元旦團拜會上的祝詞》,此處元旦就是指公曆元旦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説的元旦節了。

由於最近500餘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x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於公曆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採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聖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於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元旦由來

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佈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曆正月七年級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着20xx年的到來,它只有“70歲”。

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曆年”、“陽曆年”或“新曆年”。

元旦的由來14

元旦節的由來

中國元旦原來指的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古代,人們把舜帝祭祀天地和祭祀堯的那一天當作新年的第一天,殷代在農曆十二月七年級,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朝在十月七年級,漢代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後,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並一直沿用到清代。

辛亥革命後,民國各省代表大會上決定採用西曆(公曆),就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這就是今天的元旦的名稱和日期的由來。

元旦的由來故事

由來一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由來二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由來三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由來四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由來五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這一名稱,據説起自傳説中三皇五帝之一——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元”含有第一和開始之意,“旦”則是一輪紅日從地面開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們以蓬勃朝氣來迎接嶄新的一年。

各國元旦的習俗

1、中國

元旦原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在古代是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紀念採用西曆,從此公曆的1月1日就變為中國的元旦,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2、朝鮮

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户户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頭髮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裏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3、印度

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歎。元旦早上,人們提着精製的小燈,拿着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輕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4、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着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而朝鮮和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

5、巴西

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瑞?咳嗽蠐性??健身的習慣。

6、希臘

在希臘的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裏面放一枚銀幣,誰吃到了就是中祝福。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7、保加利亞

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8、巴拉圭

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9、英國

在英國,公曆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着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做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

10、法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餘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的一年則交厄運。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元旦的由來15

公元19XX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以西曆的 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標籤: 由來 元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uowen/prv6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