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元節 >

中元節的由來(集合15篇)

中元節的由來(集合15篇)

中元節的由來1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的由來(集合15篇)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中元節習俗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上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因為人們對它有兩個很大的誤會:首先,把它看成是鬼節,是宣揚落後、迷信的思想,所以沒人敢呼籲恢復;其次,把它當成了追思亡人的節日,那麼,已經有了清明節,何必再恢復中元節呢?

其實,中元節是古代的“孝親節”,它與清明節的內涵並不相同。

七月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説:"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中元節的由來2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説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元節由來的佛教傳説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脱。後來這一傳説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中元節民間祭祖習俗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中元節的由來3

七月半中元節的由來有哪些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説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等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

2、燒紙

據傳説,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3、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4、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説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不得不知的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1、牀頭掛風鈴傳説如果在牀頭掛風鈴的話,很容易招來鬼兄弟,而順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會做出些什麼來都是情不自禁。

2、夜遊八字弱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幽魂孤鬼都出來遊蕩,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説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鬼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鬼兄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會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4、偷吃祭品在鬼節這一天人們會為鬼兄弟準備一些祭品,因此這些是屬於鬼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晚上曬衣服在鬼節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為當鬼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如果不得已在鬼節當天晚上還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鬼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游泳鬼節這一天忌下水,此時鬼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俗話説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是興奮異常的。鬼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在八卦靈異學中,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鬼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鬼兄弟來家裏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門口擺放榕樹。

10、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這一天。

11、靠牆鬼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當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鬼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揹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牀的方向鬼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裏,如果鞋頭朝牀頭擺,那麼鬼兄弟就會上牀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鬼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在這一天尤其忌諱。

17、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鬼兄弟的覬覦,因為他會覺得你跟他一樣都是獨自一個,如果可以做伴的話會更好。

18、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鬼節這一天在家對着鏡子自拍更是危險,因為鬼兄弟很有可能會從鏡子裏面出來。

19、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牀邊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牀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壓牀,而在鬼節這一天更是如此。

21、吹口哨口哨與鈴鐺的聲音對於鬼兄弟來説是同樣的聲音,聽到這樣的聲音他們通常都會認為是他的夥伴在召喚自己。而如果最後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則很容易動怒,而後……

22、忌披頭散髮睡覺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24、忌説鬼字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説「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説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25、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中元節的由來4

古時候,人們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後,七魄分離,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後有人祭祀,不會傷害人類;但那些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樣了。相傳七月七年級至七月十五,閻王大開鬼門關,陰間鬼魂悉回陽間,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故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説。在這段日子裏,民間人們為保持生活的平安,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

七月十五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為祖先燒香,閤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墳墓上添土、上供、炔香等。天黑之後,攜帶爆竹、紙錢、香燭,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屆時,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飯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地官保佑,對“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也給予關照;要設酸壇.有僧道誦經,燒煞神錢,打發施服。這種活動在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因此,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俗稱“鬼節”。現在民間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莫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國的中元節習俗可以説與中國上古的天人觀有直接關係。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們認為人昇天為仙,下地為鬼。按照西方文化習慣中的思維理念,鬼神是絕對對立的,天人關係也是彼此不可轉換和彼此絕對對立的,現實中的人類無法作用於天地另一時空。但是,在中國古代宗教觀中,天地可以互相轉換,鬼神位且也可以轉換,現實中的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作為去改變另一時空的關係。在我國先民們看來,天神和地鬼之間,不是絕對的對立關係,而是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功德作為去進行轉換的。鬼魅、神仙和人類都有善惡之分,這種善惡是可以彼此互相影響作用和轉換位皿的。天神沒有功德,也可能重新下地獄,地獄中的鬼魅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脱胎換骨上天成神。人們相信,人間的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作為,去改變另一個世界時空中的先人和後人的境遇。比如,當世人可以通過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貢獻、功德去拯救自己先人的亡靈,也可以因此而給後人帶來善果。

因此,中元節逐步轉變成為祭祀祖先和祈福後人的節日了。

中元節的由來5

傳説一:每年農曆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着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中元節源自道,,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一般來説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傳説二: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説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裏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説。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説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説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中元節的由來6

中元節的由來與佛教

中元節還是一個佛教節日,稱為“盂蘭盆節”,也稱“盂蘭盆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節緣於佛經故事《目蓮救母》。盂蘭,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意為“救器”。目蓮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大目犍蓮。他是個大孝子,他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稱,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他發現自己過世的母親一直在地獄裏吃苦,卻無力救贖。便在釋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訴他,須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親迴心向善才行。在佛典《佛説盂蘭盆經》裏,佛還對目蓮説,你僅救度這一世的父母是不夠的,要生起菩提心,還應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一切苦難眾生。佛為目蓮唸誦《盂蘭盆經》,並囑咐他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備百味飲食,以祭其母,並供養十方僧眾,以此可解脱母難。佛教徒便據此神話傳説興起盂蘭盆會,並逐漸傳為追薦祖先的常例。近代民間在七月十五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這不能不説是佛教盂蘭盆祭的遺風。據《佛祖統記》載,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齋”開始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唐宋時期,此日已經成為民間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節日了。

中元節的由來7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人),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着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與農曆四月初五清明節、農曆十月七年級寒衣節並稱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中元節由來: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説,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説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説: “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説:“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中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中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中元節的由來8

農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民間舊稱“鬼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

民間農曆七月稱之為“鬼月” 七月十四(有的是十五)稱為“七月半”,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有的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鬼節,又稱亡人節、月半。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亡人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説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説:「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道教相信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到人間來接受奉祭。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這一天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有的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有的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説,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佛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着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是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説,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中元節的由來9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xx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元節的由來10

本週三是農曆七月十五,到了中元節,很多朋友對此感到陌生,以為是個外來的什麼不相干的節日。其實,中元節是一個地地道道中國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民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xx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元節終於回覆了歷史的面貌,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

中元節的由來11

中元節的由來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根據印度一種佛教儀式追薦祖先,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的由來12

一、“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七年級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羣鬼紛出,一時“羣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説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説:“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説:“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悦,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説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中元節的由來13

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部分地區過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四。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也稱“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説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中元節的由來14

祭拜時間

祭拜亡魂,於下午14點以後,15點到17點為最佳(農曆七月十五當天)。家裏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點到13點為祭拜時間。

祭拜地點

亡魂祭拜於自宅家門前或公寓的陽台。祭拜祖先於祖先牌位前。

準備供品

除臉盆以外,其餘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數為佳。

1、臉盆一個,裝八分滿水。及毛巾、香皂等,供於供桌前的板凳給好兄弟清潔用。

2、煮熟的飯、面或糕餅,共六人份

3、煮熟的雞、豬、魚等。可用罐頭代替

4、碗裝的湯或杯裝的飲料。

5、新鮮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儀式順序

1、供桌上筷子

2、焚香禱告,香的數目為供品總數加三

3、第一次焚香後,每炷香各插一個供品,多出來的香,主食類的飯面或糕餅,可各插兩柱

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時,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

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時,重複上述動作

6、等香都燃盡後,將香腳收起,雙手頂禮合拜,向過路好兄弟祝禱,宣告祭禮結束。

中元節的由來15

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鬼節,這天人們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但大家知道鬼節的來歷嗎?相傳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裏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説。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標籤: 中元節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yuan/ymnk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