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關於朗讀的技巧與方法2篇

關於朗讀的技巧與方法2篇

關於朗讀的技巧與方法1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説的是朗讀在學習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讀,不明文句結構(分不清句讀或朗讀節奏),終究會直接影響對文句、文篇內容的理解。因此,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朗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朗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朗讀停頓是朗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常見句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關於朗讀的技巧與方法2篇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

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例①中的“於是”,“於”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願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説,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問/今是何世。④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後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③④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於前。②山行/六七裏。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隻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説,“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説,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着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讀。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例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④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餘聞而愈悲。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①瞻餘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餘馬首可/也”,那麼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後停頓,就改變了原意。②“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③“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後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餘聞之也/久。“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餘聞之/也久”。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例①意思是“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文言文的朗讀停頓知識,並且朗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關於朗讀的技巧與方法2

1.形象感受的運用

朗讀者的形象感受,來源於作品中的詞語概念對朗讀者內心刺激而引起的對客觀事物的感知、體會、思考,是"感之於外,受之於心"而形成的。

朗讀者要善於抓住那些表達事物形象的"實詞",透過文字"目擊其物",好像"看到、聽到、嗅到、嚐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樣,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讀者內心"活"起來,形成"內心視象"。朗讀者自身的經歷、經驗和知識積蓄,是形成"內心視象"的重要條件。朗讀者要善於發揮記憶聯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強有聲語言表達的強烈感染力。

2.邏輯感受的運用

在朗讀時,應會將作品的主次、並列、轉折、遞進、對比、總括等"文路",在邏輯感受過程中轉化為朗讀者的思路,進而形成內心的"語流",以增強有聲語言表達的征服力。

朗讀時,作品中的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以及全篇的`思想發展脈絡、層次,語句之間的內在聯繫,在朗讀者頭腦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邏輯感受。

3.內在語的運用

內在語是為朗讀目的服務的,沒有內在語,有聲語言就會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讀時,內在語要像一股巨大的潛流,在朗讀者的語言底下不斷滾動着,賦予有聲語言以根據、以生命。內在語的潛流越厚,朗讀也就越有深度,越有味兒。

作品中的某些詞語和句子,有時並不服從其直接含義或表面意思。用"懇求"的語氣來命令,用"命令"的語氣來勸告;"親愛的"一詞也可以表達"恨","你真壞"一句,也可以是"你真好。"

4、語氣的運用

語氣,從字面上理解,"語"是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的"話語","氣"是支撐聲音表現出來的話語的"氣息狀態"。運用於朗讀,語氣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既有內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份量(也稱"神"),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強弱、虛實的聲音形式(又稱"形")。所以説,語氣是朗讀中"話語"的"神"與"形"的結合體。

語氣運用的一般規律是:喜則氣滿聲高,悲則氣沉聲緩,愛則氣緩聲柔,憎則氣足聲硬,急則氣短聲促,冷則氣少聲淡,懼則氣提聲抖,怒則氣粗聲重,疑則氣細聲粘,靜則氣舒聲平。朗讀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感情上的千變萬化,才有氣息上的千姿百態,也才有聲音上的奼紫嫣紅。當然,感情的引發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受着朗讀目的和語言環境制約的。

標籤: 朗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jgl0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