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電影 >

關於《阿Q正傳》這部電影的欣賞

關於《阿Q正傳》這部電影的欣賞

早在1930年,就有人想把《阿Q正傳》改編成電影,徵求魯迅先生的意見。魯迅先生説,《阿Q正傳》“實無改編為劇本和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演台, 將只剩了滑稽”,而他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和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的”。但198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週年,阿Q再次走上銀幕。説再次,是因為在此之前,有人想嘗試,但未能成功。

關於《阿Q正傳》這部電影的欣賞

為什麼小説改編為電影這麼難呢?本片編劇陳白塵説:“世界文學名着改編為電影或戲劇,獲得成功的例子是不多的。因為小説家和戲劇家所使用的手段不同。”什麼叫手段不同呢?因為小説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我們想,小説可以用文字描述人物心理,可以穿插作者的議論,可以表述一些概念,但這些要表現到電影中來,就必須經過適合電影表現的視覺化處理,要變為畫面,或動作,這就很困難了。

陳白塵説“唯一問題是要忠實於原着”,所以考慮的是不使小説鑽“戲劇的框框”,而要使戲劇“向小説靠攏”。所以我們看了電影,會發現電影是依照原着的章節次序,大致不變地轉換成多場景劇,再用畫外音,或者説是解説詞將各場景串聯起來。

影片經常使用畫外音,簡單地羅列和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畫外音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介紹交代式的,一類是評價議論式的,還有一類是以別人的口吻説出阿Q心理活動。而這些畫外音,也基本選自小説原文,這就體現了原着的思想性和語言風格。但用的這些多,會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從電影走回小説,從而失電影獨特的藝術魅力呢,這有待探究。

但這部電影也有相當出彩的地方,我們説精神世界很難用畫面呈現,但如果用夢境這種方式處理,卻是有依據的。做夢雖然和思想一樣是“虛幻”的,但卻可以通過直觀的形象表現。原作中第七章《革命》,阿Q只是在想而非做夢,但電影卻用夢境來呈現阿Q的思想活動,讓我們看到了阿Q革命的狹隘性,如此自私地報復,霸佔,表現得形象直觀且深刻,這就是電影享有的視覺衝擊力,是電影的力量。

當然,電影與小説相比,必然也帶有編導的主觀創造性。正如編導説,他們將對阿Q時代的農民“寄予更多的同情”。原作中未莊的人們都是不覺悟的,麻木不仁的,電影卻讓土穀祠的老頭子如此可親善良,甚至連小D也在阿Q遇害之後對人們説:“阿Q哥還是一條好漢”。

其實,影片一開場,我們便看見了一個被壓迫得不準姓趙的可憐的阿Q形象。影片着重截取了“序”中的這個片段,當然與它有一定的情節性有關,也與編導強調“哀其不幸”的理念有關。但在原着的“序”中,魯迅先生卻是花大力氣考證阿Q的生活地位,社會身份。我們看原着,魯迅先生先是排除了大量的“傳”,而每一次的否定又都是含混模糊的,結果選了一個“正傳”,又説“字面上也很相混”。之後又磨嘰了一會阿Q的姓氏、名字和籍貫,但又把它當做一個懸案,重新扔在了那裏。這就讓我們很奇怪,既然是寫小説,就算生活原型果真沒有姓名,作者也可根據創作的實際需要任意命定,為何要這樣糾纏?

但魯迅先生又分明給我們留了提示:阿Q,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怪異的名字。Q,就像光腦袋後拖一條長辮子,形象地揭示了那個時代人物的典型“特徵”。而“阿”,卻又是帶“阿”的小名遍及城鄉。我們看周邊的人,雖然都有名字,但也喜歡把名字前面的一個字換成“阿”,叫“阿×”。

而且,據魯迅先生的弟弟回憶,阿Q的生活原型是有姓的,“他姓謝,他有一個哥哥叫做謝阿有。”他也有名字,叫“謝阿桂”。

至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用心良苦了。魯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説:“要寫出一個現代的國人的魂靈來。”為此,他特別強調讀者不能把小説中的主人公與生活中某一個確定名姓與籍貫的'人物對應起來闡釋。他所寫的既是一箇中國人,也是一切中國人;或者反過來説也一樣,既是一切中國人,也是一箇中國人。

而這些用意,可能在簡短並需要考慮情節因素的影片中,就難以表現了。魯迅先生創造阿Q這一典型,是為了“寫出一個國民的靈魂”,以期引起療救者的注意。用他自己的話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而原着帶有濃郁的悲劇氣息。

説到這裏,我們可以發現文字與影像,有他們各自獨佔優勢的衝擊力。影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畫面及動作的視覺衝擊,從而可以形象地感受到影片背後表達的思想內涵;而文字,更多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遼闊想象空間,待讀者自己把握閲讀節奏,編導閲讀感受。

當然,阿Q走上銀幕,是令人崇敬的。這部難以改編,極容易淪為“滑稽”風格的作品,在編導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實現了非滑稽、非“為笑笑而笑笑” 的藝術風格。雖然之前,他們也並非信心自足,導演曾説:“如果失敗了,就為其他繼續改編、拍攝的同志提供經驗教訓。”這種對於藝術的執着,對於成敗的姿態,也是我們所欽佩的。

影片結尾,有一段解説詞:“阿Q死了!阿Q雖然沒碰過女人,但並不象小尼姑所咒罵的那樣斷子絕孫了。據我們考據家考證説,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我想這段話,大家也印象深刻。這段話是符合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的,放在影片末尾,更是為這部片子畫上了一個省略號,意味深長。

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想想,阿Q是你嗎?阿Q是我嗎?阿Q是不幸嗎?阿Q是不爭嗎?我想,如果我們思考,那麼我們不僅可以感受文字和影片的力量,我們也在延伸並加強這一股力量。

標籤: 正傳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ianying/owdp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