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電影 >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起跑線》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1

最近幾年的印度電影總能給我帶來不小的驚喜,印度電影《起跑線》也是如此哦。看過這部電影后,我覺得特別的感動,特別的欣慰。

在印度這樣的社會中,孩子們的教育成為了家長們的頭等大事,他們認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結識更多上層社會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能讓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學校比什麼都重要,家長們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對孩子們公平麼,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他們的童年還會快樂麼,有沒有留下陰影呢。

在影片的結尾處,劇情終於反轉嘍,充滿着無限的正能量哦,讓人看了不由得覺得很感人,很滿足,給予了人們很大的希望,讓做家長的人們終於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重視教育的硬件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種環境中出現。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過關了,交出的學生才會在社會上有很好發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們都能從中學到些東西,拓寬自己的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哦。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2

《起跑線》又一部印度電影,最近兩年印度電影質量直線上升,連我這種只喜歡看趙麗穎主演電視劇的小女生,也愛看起了印度電影,從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祕巨星》年初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讓人很感動!印度電影對故事和情節的把控越來越爐火純青。《起跑線》這是一箇中國電影不敢輕易嘗試的教育題材,全世界的家長都為之焦慮的話題,本片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現代寶萊塢獨有的風格展現出來,讓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電影的發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為了女兒皮婭能進名校,先是買了一棟豪宅,努力打扮成一個上流人士.

然而卻出盡各種笑話。最後這裏的名校並沒有錄取皮婭,原因竟然是,學校不想錄取一個只知道賣衣服不懂教育商人的女兒。吉拉很沮喪,他想不明白。米圖媽媽是一個受過英語教育的人,她太清楚一個好的學校是皮婭的重要性,於是她給吉拉壓力。吉拉振作精神,打算用錢去賄賂,他提一袋子錢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沒想到在等候的時候,恰好看到跟他一樣想法被趕出來的人。這條路行不通又被一個好朋友指點,去搶佔貧困生25%的名額。冒充貧民填報資料,原以為能矇混過關,沒想到被人舉報,要求實地去考察報名者家庭住址。就這樣,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貧民窟,假扮貧民生活。

來到這裏認識了本片的男二正義哥一家,雖然貧困卻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他幫助吉拉找工作,教會如何貧窮的生活。兩家人相處地很愉快,最後吉拉通過了學校的考察,女兒皮婭幸運的拿到了這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很遺憾的是正義哥家的小孩沒有被錄取。吉拉很愧疚,懷着無法言語的心情離開了貧民窟。

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而做出一些順應社會,違背良心甚至趨炎附勢都無可厚非。也許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可是吉拉他選擇了,不,他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把一切都告訴了校長。可是校長卻表明即便如此,也不會再去錄取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原來即便出身貧民的校長也同樣看不起貧民百姓。他找到當時考察他家的老師,在學校的晚會上,一羣可愛的學生表演了多才多藝的演出,全場熱血沸騰。大家都為之喝彩。這時,吉拉上前,告訴家長們,這些都是公立學校,也就是貧困學校的學生。家長們都停止了鼓掌。只有女主勇敢站起來支持她的丈夫!

來到了影片的結尾,縱使這對父母費盡心思去堅持自己並試圖感染其他人,縱使台下也有人企圖表示認同,最終走出這所學校的也只有這一對父母而已,沒有掌聲沒有後續,教育的不正當競爭依舊坦蕩也存在,社會絲毫不受影響地運轉。因為殘酷的競爭永遠存在。因為誰也不想輸在自認為的起跑線。

一個人縱然改變不了教育的問題,但是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問心無愧的道理。這是一個值得讓每個人深思和沉默的電影,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抓起,但是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一定要先教會孩子做人,每一個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在這樣,教育孩子,未來孩子才能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3

看到了電影《起跑線》的介紹,知道這是一部教育片,就對這部電影產生了興趣。這是一部印度片,説的是一個有錢人的家庭想讓自己的孩子讀最好的學校,不惜一切的故事。電影我是提早訂好的,平時看電影我都不買零食。這次還買了一個套餐,裏面有兩杯可樂和爆米花。這是孩子強烈要求的,為了滿足孩子,就訂下了。

每對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部《起跑線》説的是印度的家庭,實際上中國的家庭也是這樣的。電影裏的父母,為了報名喜歡的學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而且還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讓孩子接受更專業的輔導。雖然這對父母是有錢人,可是最好的學校竟然不錄取他們的孩子。最後想到了假扮窮人,要此來拿到指標。

因為這所最好的學校,有給窮人孩子讀書的名額。有錢人去最低層裏面生活,可是為了孩子都堅持忍下去了。可見這父母是多麼的偉大呀!雖然最後得到了想要的學校,卻因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學校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終又去了普通的學校。這種題材的電影,很適合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看一看。看完之後,肯定會有收穫的。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4

《起跑線》再度發揚了印度電影觸及社會痛點,批判社會現實的優點。與本片沉重的主題不同,《起跑線》用繽紛的色調和詼諧的調侃連接了教育不公、貧富差距、數典忘祖、社會歧視鏈、子女培養目標和人性異化等主題,結尾的處理讓人驚喜連連,諷刺意味十足。

《起跑線》在敍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規中矩,故事也簡單的很:一對“暴發户”夫妻拼盡全力讓子女入學。然而小人物的命運卻牽動着整個社會,給觀眾強烈的帶入感。

《起跑線》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階級的象徵。”又説:“你的女兒是服裝店老闆的孩子,以後肯定子承父業;而我們家孩子就不一樣,出來以後一定要開拓一番事業,所以我們只説英語。”聽聽吧,這段言語多麼的輕巧,好像窮人就活該窮一輩子,自己就應該永遠富足一樣。

《起跑線》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為了裝富人,去照相館拍假照片,顯擺自己出國旅遊。而笑點的擔當則是男主角,每到關鍵時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氣就戳穿了“富人”的謊言。人們總是説,培養一個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起跑線》則真實的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和經濟背景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輩子無法擺脱的,也是任何謊言所不能掩蓋的。這就好比從沒學過英語的男主角,就算無比努力地翻爛了字典,寫的推薦信也是亂七八糟;從未體驗過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渾身名牌也絲毫不像貴族。

《起跑線》第一次讓我驚訝的地方在於,影片不僅滿足於裝富很難,反而進一步展示了裝窮更難。正如台詞所説:“貧窮這門課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學會的。”看看印度社會吧,富人的社區乾淨整潔,豪車豪宅;窮人社區,一下腳就能踩着牛糞,到處是蚊子,沖廁所的水都沒有,吃水靠搶,吃米要靠分配。但無論貧富,都把英語當成了階級的象徵,只不過富人歡迎英語,而窮人則對英語表示強烈排斥。

《起跑線》用鮮明的對比有力地回擊了這些毫無根據的鄙視。男女主角雖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學的問題上卻不擇手段,以偽造貧困證明,欺騙學校,犧牲窮人入學資格為代價,獲得了德里文法學校貧困生入學名額。

實際上,本片笑料的來源,從本質上講是夫妻二人對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這正是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間離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堅持認為無論在哪所學校,關鍵要讓孩子快樂,對新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屑一顧。女主則更加實際,與其有一個快樂童年,她認為更重要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進行高強度超齡學習。總之,一方讓孩子遵從個性發展,另一方則注重孩子的服從與認同。我認為這兩點完全可以兼顧。我們總説先做人再做學問,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連知識都講不好,怎麼去教做人呢?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家長則把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兩頭都落空,把孩子耽誤了。好在夫婦二人最終達成了一致,在學習知識與階級教育面前,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做一個健康而陽光的人。

影片的最後,陽光明媚,男女主角牽着女兒走出校園。曾經他們為了走進這所學校而費盡努力,吃盡了窮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們走出來卻無比的輕鬆。校園裏坐着一批仰仗權勢的富豪,校園外則是巨大的貧富差距。一對父母能做什麼呢,一個人又能做什麼呢?只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罷了。車廂裏滿是孩子的笑臉,可能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種寒意,在暖暖的陽光之下,變得更加刺骨。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5

看完整片下來,感歎雖然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的上學問題,但全片這位小女生的戲份並不多。真好,電影沒有消費小女孩的“慘”,沒有借小孩的難受來講故事。 如果是中國導演拍,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時,可以借搬離家鄉這事,渲染小女孩與夥伴分離的悲傷。

作為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孩,可以藉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間的差距,營造個人落寞氣氛。 跟着父母裝窮人,可以渲染她作為一份子,那種不解、無奈、怨恨父母或者難受情緒……然而最後在《起跑線》裏我們都沒有看到導演要消費小孩的傷感,大部分的小孩鏡頭都是樂觀、積極的,無論主角還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給公共學校捐錢後,所有學生齊心齊力,給校園煥發新裝,畫面留給了觀眾一羣孩子陽光積極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慘來增強畫面氛圍,是最容易打動觀眾,因為他們屬於無辜和天真的一類人,電影沒有拿這種設計來消費,我認為這是尊重和保護。另外,雖然該片有很強的現實批判主義,針對上學難、資源分配、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種傾慕於上流社會的作風作出了諷刺。

但,從拉吉和米塔這對父母的初心來講,更多還是正能量。只有窮過的人,才知道窮有多難受,才有更強慾望去跳出貧困圈。即便沒有達到多貧窮的狀態,有一顆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樣的,因而才會對下一代提出更嚴厲要求。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沒有這種向上層攀登的慾望,可能他們只會甘願一輩子留在小城鎮裏,過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點説,就是當個本地土豪好了。 還有3個細節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剛搬到新屋時,舉辦了一場party,拉吉和女兒一起開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盡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電閘,鏡頭隨之發生米塔罵拉吉的一幕。其實這部分可以結束的了,就告訴觀眾,這是一幕出洋相的鏡頭,完事了。不過,接着拉吉回去樓上,撿起剛剛跳舞時丟下的西裝,滿臉尷尬。

個人覺得,這是刻意設計出來的有始有終。代入當時拉吉的角色,他已經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醜,但他還是得要把自己丟下的衣服撿起來。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丟下的臉哦,會是什麼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員工前來送喜餅,告知他們夫妻倆他的兒子被抽中入讀名校了。這時候作為女神的米塔,無奈得一直在抖腿……焦慮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氣,除了瞪眼神,還得多點有意義的小動作。 3、拉吉和米塔面試失敗後,對着一直輔導他們如何面試的老師那幕談話。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費列羅,雖然被虛化了。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為,當他們裝窮去到窮鄉僻壤的村落時,當地鄰里給他們遞上了糖,但米塔極力阻止女兒去拿糖吃 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階層的隔閡吧。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6

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電影歷來故事簡單,但是總能鍼砭時弊,笑中帶淚,打動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很扎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對中產階級暴發户,妻子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為此不吝嗇金錢和時間,在想盡一切辦法都行不通後,他們偽裝成窮人騙取底層孩子升學福利名額。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喬裝成窮人到貧民區後發生很多感人故事。後來主人公良心發現,放棄私立學校名額。

印度電影從來不遮遮隱隱,很多時候把印度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擺在觀眾面前,像階層固化、貧富差距。主人公問男二,你叫什麼名字,他説,我沒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爺爺、我爸爸、我都是窮人。在窮人眼中,喝一瓶礦泉水都是奢侈,會説一句英語都不是這個階層的表現。他們無力抗爭,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貧窮。

看完印度電影,感覺我們生活在中國還是幸運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國,雖然貧富差距巨大,階層固化還沒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夠勤勞是可以脱貧的,比如萬千大軍的快遞小哥,也許不會大富大貴,但是温飽不愁,也許將來還有更大的打拼空間。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箇中國媽媽,為孩子的未來焦慮,為孩子選擇學校動用一切關係。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當年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兒園,國小,國中以及最好的班級也是絞盡腦汁,不遺餘力(高中更多是憑考試成績,也是前面選擇的結果),中間也發生很多驚心動魄的插曲。

假設當年沒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會考入名校嗎,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學容易,考名校是絕對需要拼教育資源的`。大學聯考對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換門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全民族都這麼重視擇校,因為教育資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個對比,都是省重點高中,當年我身邊有一部分農村孩子考入名校,現在生活無憂。女兒讀高中時,身邊沒有農村孩子,幾乎都是城市的。最後全班同學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學後,更是如此。這些年城市和農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來越大。因為很多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正規的英語,沒有機會學習奧賽,拓寬理科的思路,沒有機會學習各種課外班,沒有機會享受最好的師資,他們想跳出那個山村,只能是成年後出來打工,做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據説京東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操作,未來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擊的便是這些沒有文化的外來務工人員,哎,長歎一聲,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7

清明時節雨紛紛,小長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選擇“躲”到影院看一場印度電影《起跑線》,上午的場次偌大的影院只有連我在內的4個人,基本上我可以把雙腳擱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邊的座位上,這種貌似包場的感覺特別不錯,簡直是VIP貴賓級待遇,這就是錯峯觀影的好處。

從小就對印度電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載歌載舞美輪美奐,印度片內容往往有許多反轉情節,劇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處。

此番觀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也不例外,説是喜劇,但是從頭看到尾我沒覺得有啥讓我可樂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會現實的問題,貧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鋭矛盾。

故事《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為其擇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學校,在擇校過程中屢屢受挫卻逼得夫婦兩屢屢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以期獲得貧困生的審批通過名額,把本應屬於真正的貧困生的名額給侵佔了,直至中產夫婦搬回高級住所,曾無私幫過他們的貧民窟的兄弟找上門來,謊言揭穿時,男主人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卻又被道貌岸然卻很卑鄙的校長而駁回,讓男主人出了下下策,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長的真面目,最後把自己的孩子轉學到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讀書了。

印度電影依舊走反映社會現實、人性善惡的路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貴,窮人的境界不見得低俗。在印度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口稠密的國度裏,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

記得去年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勵志電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員的很多陰暗面,此番的《起跑線》也不例外,這大抵也成了阻礙印度發展的最大的絆腳石。

看電影,一方面看故事情節,另一方面領略印度風情,對印度貧民窟印象深刻,對印度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環境不好人卻不一定不好,許多的善良真誠在人貧困的時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卻有點麻木了似的。

看了電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輕些,我一定覺得現實會像電影裏一樣美好,但是現在年紀也不輕了,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打擊,反過來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現實裏,碰到同樣的情況,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樣大公無私,我心裏打了大大的問號誰還不是想盡辦法擠破了頭不讓自家孩紙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啊!其實以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人本質好的到哪裏都好,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不管是到上層做事還是留守基層幹活,自身過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許會干擾一時,但是內因則決定一世,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目光短淺的人定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是場馬拉松跑,起跑線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後。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8

上週末晚上去看了電影《起跑線》,回來之後又看了朋友圈分享的西安《問政時刻》,感覺人生真是不容易。

其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核心思想就是孩子要上學,要上好學校,上好學校才有未來。和很久以前趙薇、佟大為演的《虎媽貓爸》一個套路。電影中,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上學問題充滿焦慮,為了送孩子去名校費盡心思,花招百出,只為讓孩子可以在同齡人中贏在起跑線上。在電影中,媽媽不計成本要把孩子送往名校,反覆強調:女兒進不了好的學校,她自甘墮落、自暴自棄、自毀前程的機率便會呈指數級放大。因此電影中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未來能實現階級跨越或是至少保住現有的階層地位勞神傷財、忍辱負重、乃至不擇手段。

慶幸自己早早畢業的同時,不難發現身邊已婚已育的同事朋友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與電影電視裏的家長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靠着自我奮鬥積累財富併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父母,覺察到我們這個時代上升的通道正越來越窄,人與人之間競爭越發激烈,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每個人都在拼命奔跑。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同時,教育競爭的愈發低齡化,某種程度上正是人們對於後代發展危機意識的本能反應。這種恐落人後的心態在羣體發酵後,形成了所謂“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的怪圈,你今天不好好學習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進不了好的大學,上不了好的大學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們深陷在這種焦慮中無法自拔的同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赤裸裸的現實。同樣的上學,名校以及普通院校的師資投入相距甚遠,在資源傾斜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成才的概率註定要比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下高。父母們為了多一點點的資源爭得焦頭爛額,只為能盡力推孩子一把,讓孩子有更高的起點。

小時候看電視,電視裏的財主,富翁總是又蠢又壞,他們的孩子都是紈絝子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窮人們身上總是散發着善良,機智,真誠的光芒,而他們的孩子也繼承了這樣的優點。長大後才發現,世界其實不是這樣的,愚昧與貧窮往往相伴相生,所以才會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相反,大部分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比起普通孩子他們甚至更優秀,條條大路通羅馬,他們就出生在羅馬。上了大學之後也發現,家境優渥的同學更多才多藝,待人接物也更自信從容。原來這早就不是大家以為的有錢人不重視學業只需要繼承家業的時代了。有錢人更重視教育,在個體發展上進行更高比例的投入,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的孩子,個體的發展層次會逐步與窮人之間的發展水平拉開差距,窮人更窮,富人更富,這將成為一個發展循環。社會在進步,大家常愛開玩笑説,那些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錢的,比你還努力,並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正在成為大範圍的共識。

所以,電影裏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用盡渾身解數也可以理解。現實生活中,為了孩子的上學就業父母們也始終繃緊一根弦,害怕出現哪怕一點點的差錯。課外補習班,培訓班樣樣都不能拉下,生怕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藝術源於生活。看完電影中為上學苦心孤詣而不得法的父母最終卸下包袱坦然面對未來,現實中,《問政時刻》的教育局領導們讓學齡兒童的父母們更加焦灼。有關教育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問題就算得以糾正也不是一朝一夕。我們只能期盼事物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現階段的父母們還是要咬緊牙關為了孩子做出最大的努力,未來是什麼樣,誰都説不清楚,但是隻要還活着,沒有什麼比放棄更難。畢竟,像電影裏的中產階級瀟灑的離開名校後也能改變一所普通學校的財力物力就已經讓絕大多數人望塵莫及了。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9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電影的劇情可謂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裝窮,在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後,一家人又良心發現了。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印度人在這部電影裏被分為三個等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説:“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為,構建他們的未來”。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訓顧問所説:“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正如鄰居所説:“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為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劇中,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幼兒園,因為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説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但是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與上層階級格格不入,説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説印度語的皮雅玩耍。因為,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的象徵。好學校儘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為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一個怪圈。

為了進入好的幼兒園,皮雅每天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連睡覺的時間都被剝奪,這難道不是我們身邊孩子的現狀嗎?為了好學校,家長們一擲千金擠破頭地購買學區房;週末的舞蹈班、奧數班哪個不是人滿為患。用雞湯大號的流行話語套路,這是一個販賣中產階級焦慮的電影。這樣的故事讓人親切,它會發生在北上廣深,也會發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不懂茫然的時候,出現各種不同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因為急於求成,而採取了各種非常規手段,最終就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的結局。

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10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場電影:《起跑線》

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父母為孩子找學校的事:拉吉夫婦有一個女兒叫:皮雅,皮雅因為語言的問題受到小夥伴的排斥,因為皮雅説印地語。被認為是貧民窟的孩子。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學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婦二人可以説絞盡腦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關係力量。因為在他們的國家裏也同樣有下面這樣的現實:好的學校都想進,但是好學校名額是有限的,而有關係的就佔去了一大部分。

為了讓皮雅上好學校拉吉夫婦二人進行了搬家,為此專門買了新房子。因為男主人公是服裝店老闆,而學校説一般不接收店鋪老闆的孩子,於是兩個人開始身份轉換,兩人打扮成上流社會人士的樣子。因為從消息人士那裏得知,每所學校必須留一定的配額給貧困的孩子。為了能蹭上對於貧困人口家庭的名額,一家人裝作貧民的樣子,偽裝搬進了貧民窟。

最後,拉吉一家通過了檢查,皮雅進入了全市最好的學校。可是,他們剝奪了另一個孩子上學的權力,拉吉覺得良心過不去自覺的告訴了校長,想讓校長把自己女兒的名字去掉,讓那個窮孩子來上學。可沒想到校長不但沒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讓那個窮孩子上學。這時,拉吉既無奈又氣憤。因為,那個窮孩子的父親曾幫助過拉吉一家通過學校的檢查,而那位孩子的父親卻並不知道拉吉一家並不是窮人。

在一次家長會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把公立學校的一些窮孩子帶到了家長會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場震撼的節目。當拉吉起鬨讓這些家長為這些孩子喝彩時,掌聲和尖叫聲熱烈而又持久。可當拉吉告訴那些家長這些學生其實是公立學校的孩子時,原本熱鬧的大廳裏變得鴉雀無聲。沒有掌聲,更沒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長表達了內心的想法,並透露了校長的陰謀,當面告訴那學家長現在就要給皮雅轉到公立學校。拉吉走下台時,拉吉的夫人米圖鼓起了掌聲。

影片到這裏就結束了,讓我懂得了人不能虛偽,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誠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ianying/pwnv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