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雕塑 >

雕塑景觀化藝術形態與設計思考的研究論文

雕塑景觀化藝術形態與設計思考的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現有雕塑景觀設計的歷史和現狀,解讀雕塑景觀化在城市發展中的創作和應用,從景觀雕塑相關的形態、視覺審美和設計的關係上進行深入探討,從中歸納出對雕塑景觀化設計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一些規律和法則,從而為當前的景觀雕塑設計建設開拓新的研究思路。

雕塑景觀化藝術形態與設計思考的研究論文

【關鍵詞】雕塑景觀化;藝術形態;景觀設計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與之相關的城市景觀、城市廣場、城市雕塑等城市公共藝術也快速的發展了起來。城市景觀雕塑直接介入了城市環境的營造,使之成為豐富和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完善城市機能的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隨着城市公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依託於城市景觀、城市廣場的景觀雕塑的設計思路以及表現形式也將逐步走向成熟。城市雕塑作為雕塑造型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過去的歲月中主要承載着記錄重大歷史人物、歷史事蹟、社會發展片段等功能。而在新時期的中國城市雕塑中,其門類和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特別是抽象作品的大量湧現,使得雕塑作為公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研究工作正在火熱開展,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國內一些著名的建築學家、藝術理論家以及部分文化工作者也紛紛著文,參與到城市雕塑的研討中來,為新時期城市雕塑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打開了嶄新的局面。1995年創刊的《雕塑》雜誌為中國城市雕塑的理論建設提供了陣地,而歷屆的雕塑論壇也為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開闢了自由開放的學術空間。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大多城市雕塑在視覺形式上仍是對社會寫實藝術的描述,並未打破傳統的束縛,部分城市雕塑僅僅作為紀念性雕塑和園林小品雕塑的形式存在,這不但是形式上的單一,更是一種靜止狀態的作品,孤立存在而未能將作品本身的'價值體現出來,更有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雕塑作品過於追求形體的高、大,整體背離了周圍的環境,破壞了周邊建築、景觀的統一,僅僅只是擺設,忽略了城市雕塑原本所應具有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有必要提出對城市雕塑投入活動的空間,促使作品與社會之間、與人之間有一種對話的權利和能力,實現城市雕塑景觀化。

60年代末,西方大地藝術的發展給城市景觀雕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一些極少主義流派的雕塑家對於在展廳裏放置單一形式的雕塑並不滿足,他們開始尋求畫廊之外的新的藝術發展形式。於是,出現了一批英國和美國的藝術家他們選擇走向自然,遠離博物館和展廳,嘗試在大自然當中製造巨大的雕塑,通過把創作主題同自然環境聯繫起來,以無比恢宏的尺度去建構大自然的視覺新秩序。大地藝術的表現形式從某種意義上達到了雕塑與景觀的融合。20世紀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日裔美國人野口勇(IsamuNoguchi)曾説:“我喜歡想像把園林當作空間的雕塑。”他的大部分雕塑作品都很好的體現了雕塑和景觀設計的結合。城市雕塑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的存在,源於雕塑家對時間和空間的把握及美學構成形式的再創造性活動。城市雕塑景觀化不同於原有的雕塑體現,雕塑景觀化主要是在特點的空間環境下進行統一的規劃與協調。展示空間的藝術價值不再侷限於雕塑本身,而在於整體空間環境的藝術傳播,限定與再創造,運用藝術法則和審美創造出新的藝術環境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甫先生認為,公共藝術的存在價值應當滿足大多數市民對待藝術的基本審美態度和理想追求,並正確地導向更具崇高精神意義的文化境界。”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雕塑的設計過程中,應當考慮到特殊環境空間與雕塑表現形式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如何做到大眾與雕塑的互動參與問題。只有當雕塑對同一空間下的所有環境要素加以整合利用時,才能夠真正達到雕塑與景觀的統一。當公眾能真正融入其中並參與其中時,人、雕塑、景觀的距離將完全消失,城市雕塑也不再僅僅是環境空間、公共藝術空間和人文景觀空間等大環境中的點綴或補白,而是成為了城市、園林總體規劃的一部分。雕塑的景觀化是一種融入與融合,雕塑作品融入城市環境之中,與周圍的山石、樹木、河流、陽光等自然因素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iaosu/pnel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