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悲劇人偶》讀後感

《悲劇人偶》讀後感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悲劇人偶》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悲劇人偶》讀後感

《悲劇人偶》讀後感1

十字大宅是竹宮家族的家庭本部,本書講述了竹宮三代人之間的紛繁糾葛。自然避免不了人性的扭曲,真心地淪落和利益的矛盾衝突,因為賴子的突然自殺,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陸續死亡,這讓水穗又傷心又震驚,她在尋找真相時,漸漸發掘了更深的真相。

故事從水穗回到十字大宅開始,如果説水穗是故事的牽引者,那佳織就是故事的推動者。水穗和人偶師悟淨一步步尋找,也最終找出了殺人真兇,但事實卻並未完全揭曉,真正推動案情的人,是雙腿天生殘疾的佳織,原因是佳織早就知道殺死自己母親的真兇是誰?開始想要復仇,一步步引真兇進入自己設好的陷阱。

佳織兵不血刃的幹掉了殺自己母親的三個兇手,但她到底是怎麼知道母親並非自殺的'真相呢?是在賴子所謂自殺的當晚,還是之後呢?我想應該是在當晚,原因我想其一是她一定了解自己的母親,知道她心理絕對過關,肯定不會自殺,二是聲音,也有可能是聲音暴露了真相,一個瞭解自己母親的女兒會聽不出自己母親的聲音嗎?哪怕那音色十分尖鋭恐怖,但一定還是有蛛絲馬跡讓佳織分辨了出來。

許多電影也會出現這種橋段,但無一例外沒能看到這些人的未來,所謂的復仇難道只是一命換一命嗎?逝去的生命無法挽回,即使仇人死去,也未曾換回自己珍視的東西,反而會隨仇人的死將自己僅剩的快樂也消滅掉。想想完成復仇的佳織,她就會快樂的生活下去嗎?不可能!這些事情一旦選擇就要揹負一輩子,所以沒有什麼復仇,都無一例外手刃了復仇者的靈魂。

文中説:人偶會招來不幸。與其這樣説不如説人偶見證了一次次悲劇的發生,人性的異變吧!

《悲劇人偶》讀後感2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題記

我曾經閲讀過許多東野圭吾的小説,這周我所閲讀的,便也是東野圭吾的《悲劇人偶》。

整本書以一個人偶為線索展開描寫。一開始,便已介紹這個人偶會給主人帶來不幸,後又以三位與其關係密切的人離奇死亡輔以證明,最終通過一系列調查,解開了這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

文章雖然是在解謎,事實上,你所看到的是另一個更可怕的謎團,在書中過半的內容上,看似已經找到了真兇,然則不是,你所看到的.只是兇手想要讓你看見的,是被掩飾之後的“真相”。受害者當時只是假死,以便於栽贓陷害給“兇手”,卻不曾想被自己的同伴設計了,最終離開了人世,所以也導致人們在探索“真相”的過程中,一步步把事實給推遠了。

書中有一個很巧妙的設計,利用鏡子營造被害人自殺的場景。我們都知道折射的原理,想要達到“模擬自殺”效果並不難,只需要在正確的位置上擺一面合適角度的鏡子,就可以讓你從正東方向看到的,誤認為是正北方向上看到的。

這也是我十分佩服東野圭吾的原因之一。寫推理小説,首先要對整本書的事情構造非常清楚;再者要有嚴密的思維,否則,就一下子被讀者看出了真相;其次要對故事設下多個鋪墊,利用好每一個轉折點,使文章曲折離奇,出人意料;最後則是對知識的運用。東野圭吾能將這幾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實屬不易。

在回到文章本身,我認為它傳遞了一種“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思想。我們會毫不動搖地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從沒有想過以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沒有想到這到底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還是一個完美的計劃,這導致我們自己往往會變得很固執,對事物的探究反而會弄巧成拙。所以有時候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所沒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假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55m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