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

童年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是一段塵封的回憶,它是天真的,是懵懂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它就像一顆圓潤飽滿的珍珠,沉浸在我們浩瀚的人生長河中,閃耀着它獨一無二、絢麗動人的輝煌。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童年是在沙俄帝國的統治下度過的,沙俄統治是俄國的封建時期,那時的窮人生活大同小異,連吃飽肚子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統治後期,窮人們則大多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勞動權力被資本家們收回,勞動成果也被掠奪,於是就產生了工人階級。

高爾基就屬於出生於俄國的窮人,他早年喪父,寄居於外公家,11歲時就已經開始獨立謀生,所以童年與少年時代都是在社會底層度過的。他早年時的艱苦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與《我的大學》中作了生動的記敍。人間生活的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使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深切的瞭解和切身的體驗成為他後來創作中永不枯竭的靈感來源。

《童年》是高爾基在列寧的鼓勵下寫成的。它以一個成長中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以及人生,阿廖沙從小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這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氣息的家庭,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它記敍了主人公阿廖沙成長、生活的歷程,描寫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與母親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小阿廖沙在這裏每天看到的是令人厭惡的醜事,舅父們為了家產爭吵鬥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等等。外祖父有着複雜矛盾的性格,雖然他的內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貪婪腐蝕了他的靈魂。在這孤寂的世界裏,只有外祖母疼愛、關心他,庇護着他,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給予他無限的温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外祖母所講述的故事對他以後的文學生涯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這部小説充分融合了高爾基的親身經歷,揭露了沙俄黑暗的統治對於窮人家庭的壓迫與打擊,側面反映了封建化社會所帶來的人民封建思想將給兒童造成的思想上的影響與壓力,體現了高爾基的積極思想與對敢於反抗的勇氣。

相比高爾基童年的艱難困苦,我們的童年,何嘗不是美好、快樂,珍貴的?等到我們褪去稚氣,擺脱依賴,學會獨立,走向這大千世界,那時候,我們會感到無助、迷茫,會體會到自己的渺小與社會的殘酷,再回首,便會不自禁的感歎,感歎童年的幸福與輕鬆,或者後悔,後悔自己的揮霍與浪費,對那時純潔美好、天真爛漫的褻瀆。

所以現在,不管我們是否已經長大,童年是否早已離我們遠去,高爾基的《童年》便是一種無聲的提醒,珍惜現在,珍惜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要讓自己有後悔的餘地。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2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餬口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餬口,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很多打擊而深深震驚。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鋪示了佈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餬口,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獨裁軌制的腐敗、醜惡,老庶民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痺,和年青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鼻子不禁一酸,為高爾基悲慘的童年餬口而傷痛。我依然含着淚水,終於把這個催人下淚的故事望完了……

想着想着,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不仍是有貧富之分、不同等的望待嗎?當我們走在街上,隨處可見一些衣衫破爛的乞丐,我見猶憐的小孩子和伶丁無依的白叟。這見證了現時社會官員的無能、貪污成矩的不良風氣。試問社會怎能會有提高呢?怎能會繁榮昌盛呢?怎能會邁向新的旅程呢M幽歉鍪焙蚱穡我心裏就暗暗萌生了一個動機:長大以後,要當一個萬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萬萬個像乞丐那樣可憐、無家可回的窮人從惡霸的威脅和利用下,一個個地挽救出來……慢慢地,慢慢地,這顆種子不知何時從我心裏緩緩地萌發了,而且那樣的堅固、結子……

這時,我的腦子裏也跟着產生了一個新穎的想法主意:假如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九嗣怯謁深火暖之中!

能把幻想變成現實,那一定是很夸姣的。我期瞅自己突然長大成人,當上了江門市市長,我要絕自己最大的能力,領導各階層人民,把江門市建設成為第一的城市。要江門市捨棄以前的舊面目,不再但願有高爾基那童年般的餬口。當我一上任,會執行任務:第一:嚴肅打擊違法犯罪流動,抓好社會治安治理。由於只有這樣做,社會才會提高,才不再有“貪污”的現象,人們才不再過上被壓迫的餬口。第二:抓好教育事業。要多設一些專門學校,讓失學兒童讀上書,使學生能茁壯地成長成為國之棟樑。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無依的兒童,還可認為國家培育人才。其次,還要多設兒童場所,發鋪兒童的智力,鍛鍊兒童的身體,做到勞逸結合。第三:設白叟福利院。無論是孤寡白叟,仍是退休職工、幹部,都可以搬入往休養,享受晚年的幸福餬口。並且特地派出專門職員為白叟服務。這樣便能夠減少伶丁無依的白叟。待到所有舉措措施都實行後,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變少,由少變無,那時侯的江門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榮。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3

這幾個星期,我一直在讀《童年》這本書。看過之後我被書中的內容震撼着,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童年》講述了阿廖沙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帶着他去投奔外祖父。外祖父開了家染坊,隨着家業的衰落,外祖父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阿廖沙,還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很粗野、自私,整天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瘋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但是,善良的外祖母常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故事給阿廖沙聽,使他能明辨是非。外祖母就像一盞啟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又孤獨無助的心,讓他懂得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外祖母給予阿廖沙勇氣和力量,使他在這個瀰漫着殘暴與仇恨的家庭裏仍保持着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讓他在這個冷冰冰的人世間感受到親情的温暖,並逐漸成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男子漢。

《童年》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外祖母和阿廖沙之間深厚的感情。書中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寬廣的胸懷。每當阿廖沙晚上睡覺的時候,外祖母總是給他講故事,還配着滑稽的動作。無論那一天,阿廖沙有多麼不高興,只要一聽外祖母講上帝的故事,心裏就會無比的喜悦。這些美妙動聽的故事如春雨點點滋潤着阿廖沙幼小的心。外祖母給了阿廖沙很大的幫助和影響,正如書中寫到:“她沒來時,我好像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喚醒了,把我領到明亮的地方??”而阿廖沙也總是在外祖母遭到外祖父毒打時勇敢地跳出來,為外祖母打抱不平,甚至去幫外祖母打外祖父。

看完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我才深刻體會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我有愛我的父母、長輩,有温暖的家,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基本上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而阿廖沙卻生長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嚐遍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在無盡的日常生活中,痛苦就是節日,火災就是遊戲,在空無一物的臉上,有一條抓痕也算是點綴??”如果説,阿廖沙像生活在地獄,那我就像生活在天堂。我就好似温室裏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沒有遭受到磨難挫折。我無法想象如果我生活在阿廖沙的時代,我是否能像他一樣勇敢、堅強、樂觀。阿廖沙的陰暗童年並沒有影響他的成長,在無盡的苦難及與惡勢力的頑強鬥爭中,在接受和認識現實中所有美好事物的過程中,阿廖沙成長為一位偉大的作家,蜚聲世界文壇。從阿廖沙的身上,我懂得了:無論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無論前途多麼的黑暗,無論遭受多少的打擊,只要堅持信念,滿懷希望,明確目標,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到達陽光普照的頂峯。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4

這半年我一直陷入自己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無論看什麼書總是認識字,但書的內容無法入腦,更別説入心了。《解析童年》一書在李老師通知的第一時間內,我把它買了回來,並立即認真地去讀它,但很無奈《解析童年》一書的內容仍是無法入腦,讀了一遍,作者説了什麼,我沒有一點印象。我知道我的狀態束縛了我,目前不適合讀書,於是就把《解析童年》束之高閣。

7月7日看到李老師提醒要交讀後感的羣郵件,我又立即把《解析童年》找出來,但這兩天事情比較多沒有來及看,今天(7月9日)早上我6點起牀後又記起了讀後感的事,就立即從序言看起。不知道是早上比較靜的原因,還是要交作業的壓力,今早比較進入狀態,作者的序言深深地開啟了我的認同感,當我讀到“深刻領悟教育者的內核,在於修為自我。深刻領悟到做一個好父母,亦在修為自我。”時,我大腦進行了如下的頭腦風暴:

哪些部分需要修?為什麼要修?和孩子對立的部分,控制孩子的慾望、念頭,引起自己負面情緒的部分要修。為什麼和孩子有對立,為什麼要控制孩子,為什麼會引起負面情緒?因為那個時刻我的內在只有恐懼沒有愛。愛的特點是平靜、接納、包容、同理心,有效轉化,而恐懼的特徵是不安、對立、控制。是我在恐懼,所以只能修我自己。如何修?感受自己恐懼什麼,接納那份恐懼,然後審視自己恐懼的對象是否是真的和帶給我恐懼的觀念是否正確。

我知道我現在仍沒有狀態用心把此書讀完,不過今早這一小段腦震盪足矣,關鍵是接下來踐行這次的腦震盪,覺知自己的言行,情緒,修為自我。孩子是一面鏡子,完全反映了父母的內在狀態和家庭環境,孩子辛苦的表演也只是為了幫助我們認清我們的內在狀態,喚醒父母心中的愛。如果我們不體會孩子的表演,就太辜負孩子的那份愛了。我決定從此刻開始以家庭為道場,以孩子為老師,用林宗顯老師親子溝通中“鏡子投射溝通指令”進行一場內在的修行。鏡子投射溝通指令如下:

1、從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什麼?

2、從孩子身上我看到我自己怎麼了?

3、從這些事件中,我看到了什麼?

4、從這些事件中,我看到我自己怎麼了?

5、孩子透過這些事件,想告訴我什麼?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胃在翻騰;從顫中穴到喉嚨堵塞得厲害,尤其是喉嚨感覺發炎了,腫脹,想吐但又吐不出來;背和肩膀疼痛;心裏有種説不出來的無助和悲傷,淚在眼裏打轉,想哭又哭不出來。

此刻我更確定不是孩子需要這次的夏令營我陪孩子參加,而是我需要這次的夏令營孩子陪我參加。我也更確定這次夏令營我想要什麼:給自己放個假,和自我來一場約會,在海邊,在遊樂場,和我的內在談一場戀愛,而孩子是那個見證人,老師和同伴是那一道道風景。感謝我的孩子和愛人給我參加夏令營的機會,感謝丫丫老師在我恐懼一個人帶孩子出遠門時給我的鼓勵和支持,感謝這次夏令營的籌備者,參與者,您們共同的努力和付出使夏令營即將舉行。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5

“人們習慣於把兒童與明天聯繫在一起,似乎是為了明天才重視兒童,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價值,童年的意義絕對不是為了長大成人。兒童的名字是今天,捍衞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神聖天職。”這是孫雲曉教授的《捍衞童年》的篇頭語。這段話一下子把我震撼了,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幾乎沒想過,“長大成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直是我小時候的夢想,我常常以自己幼年時候的理想忽視現在的眾多天真的孩子,忽視孩子的個性。我錯誤的感覺學生是和老師一樣,為實現將來的夢想而學習。我常常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感動。看到《捍衞童年》這本書,我把我又一次放到教師的位置,思考起如何以客觀的眼光面對每一個不同的孩子。

成年人的幸福與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為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是我們做父母和教師的職責。

孫教授在這本書裏重點談了“童年恐慌”這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即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而不能承受所導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這讓我想起一位孩子曾經對她媽媽説:“媽媽,要發試卷了,我心裏特別緊張,我求了老天爺很多遍,讓我考個一百分。”當時這位媽媽還覺得有點好笑,心裏想到底是個孩子,求老天爺有什麼用,還跟孩子講了一通奮鬥、勤奮什麼的。現在想來,其實孩子就是處於一種恐慌狀態,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同樣也高,一心想着要好,讓父母高興。在家庭教育中過分強化競爭需要,弱化認知需要,缺少培養孩子習慣的耐心與細心,使孩子缺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陷入成就焦慮之中。

其實,書中很多理論,對家長、對教師很有鑑戒意義。希望自己在優秀的理論指導下做得更好:

第一、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弱點或錯誤,但決不能讓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或品質惡劣,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聰明的、有潛力的人。童年所犯的錯誤,都是一個好人所犯的錯誤,耐心等待也是一種愛。

第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某門功課成績差,但決不可以讓學生認為自己肯定學不好,恰恰相反,要用巧妙的方法讓學生相信自己是由潛力的。一門功課不等於所有功課差,即使多門功課差,人生仍然大有希望。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第三,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可以“視而不見”。這種視而不見不等於放縱,而是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對孩子多給與肯定,幫孩子共同解決問題,選擇孩子適合的發展道路。可以讓學生學習一點哲學,懂得發展與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讓學生相信,我現在不會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學會的;我犯了錯誤,如果能夠引以為戒,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不管碰上什麼麻煩和壓力,慢慢都會發生變化,人的智慧與辦法總比困難多。

總之,好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熱愛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大智大勇,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6

人們都説書本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在我看來,高爾基筆下那個鮮活的人物阿廖沙的性格就是給我們前行力量的源泉,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靈,讓靈魂在散發着油墨香氣的書本里釋放……

阿廖沙的母親和姥姥在他父親去世後把阿廖沙帶到了外祖父的小染坊,但這時,外祖父的家業已經開始衰落。外祖父因此性情開始暴躁,經常打姥姥和孩子們,而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舅舅又經常為分家而不顧一切的吵架,使這個本來就不辛的家庭又瀰漫了一層仇恨之霧。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由此對身邊的人充滿恐懼,母親不堪忍受這樣的生活,走了。儘管如此,阿廖沙卻交到了樸實,深愛着自己的“小茨岡”,還有熱愛生活,樂觀,積極向上的“好事兒”等等的好朋友,但他們最終還是沒有陪阿廖沙走到最後,紛紛離開了阿廖沙。

就是這樣的一部可以説是悲劇的小説,卻給了我無比的震撼:

我震撼,因為我沒想到一個人竟然能夠毒打自己的家人,但是書中的阿廖沙的祖父卻正是這樣的人,他把自己的痛苦放大發泄在他人的身上,難道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得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嗎?其實不然,大家政治課上都學過如何排解不良情緒吧,我們改變壞心情的方法太多太多,如果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解決的話,那麼我們最後不僅傷害了家人,自己也不會好受吧!

我震撼,因為我看到人性最醜惡的一面,阿廖沙的舅舅們竟然在家人最需要支持和幫助的時候,提出瓜分財產,貪得無厭的他們是這個家庭的毒瘤,難道非得家破人亡他們才肯罷手麼?

我震撼,更是為了阿廖沙!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也堅持讀書寫字,年幼的他為了讀書,還常常要去撿垃圾,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是我不得不折服,這讓我想起了咱們中國的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他們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突然想到以前爸爸告訴我的經歷,小時候,爺爺奶奶沒有很多錢為爸爸買本子,那時的他很懂事,一本本子有多種用途,先用來寫作業,用完了就打草稿,最後還能在上面練字,過去聽爸爸説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認為他那是“死心眼兒”,現在一想,或許我們這一代,缺少的就是這樣的精神吧!

當然,我的震撼也是因為阿廖沙的兩位知心好友,或許正因為他們的種種精神,才使得阿廖沙可以走過那段艱難的童年生活吧!

雖然我們的生活稱不上錦衣玉食,可是我們的温飽總有着落吧,我們不必為了學費而奔波吧!

可是我們未必能夠學得比阿廖沙要好,懂得比他要多,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和他交換環境,我們有可能堅持下去麼?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不僅僅是氾濫我們的同情心,更要懂得學習,友情等財富的來之不易,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好好生活吧!

明天又會是嶄新的,美好的一天!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7

《童年讀後感》一張張惡狠狠的臉,一件件殘酷的事。這是我看完高爾基的童年後腦海裏留下的一幅幅畫面。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繆沙和外祖父、外祖母以及他的舅舅和他的所有親人發生的各種悲歡離合的事。這是高爾基用阿繆沙這個名稱寫的一部自傳體的作品。文中描寫了許多人物:快快樂樂的“小茨岡”伊萬,嚴厲而又温柔的外祖父,和藹可親的外祖母,心狠手辣的雅科夫舅舅和米哈依爾舅舅。高爾基生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有時温暖,有時冰冷。

我最感動的片段就是: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家以後,把自己的家產換來錢,借給了別人。阿繆沙每週末都會去撿骨頭、破布、廢鐵賣錢來養活外祖母,多麼孝順,而他還比我小几歲。我在家裏就是父母的“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的親人一個個都去世了,他卻依然堅強的活着。他非常懂事,儘管有些淘氣。

我還喜歡這一段:阿繆沙看到了哥哥薩沙被外祖父用柳條抽打。他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去抓外祖父的頭髮,阻止他。可外祖父也把阿繆沙抓過去,扔在地下,牙磕掉了,還被外祖父抽的全身沒有知覺。阿繆沙看着哥哥被打,很痛苦。他不忍心,就使勁阻止外祖父。我在書中看過,薩沙很愛欺負他,他卻很愛表哥,就不顧一切,寧願捱打。文中的外祖父雖然兇狠,但他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把阿繆沙打的沒有知

覺,休息了好幾天。外祖父的心裏也不是滋味,給他帶來了一些小零食,並給他講了許多道理。我想起了一句話,人並非生下來就是邪惡的,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以為全天下的孩子都是幸福的,而事實卻相反。高爾基出身在戰爭年代,那時的孩子個個都很窮,要靠自己謀生。

這本書處處都是反面教材,但是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

這本書十分好看!!!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8

年初,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孫雲曉所着的《?I衞童年》。利用業餘時間,我閲讀了這本值得一讀的教育書籍,這本書對於我這樣的新教師來説受益匪淺。孫雲曉是當代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比如説“要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童年恐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其中“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這一教學理念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反思良久。

讀了孫雲曉的《?I衞童年》,回憶自己的過去,不禁思考自己曾對學生的教育:自己把學生真正當孩子看了嗎?我瞭解他們的真正需要嗎?我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多少?我除了希望他們考出好的語文成績慰藉我自己那份虛榮心之外,又有多少愛是“純粹的”呢?我的學生需要我這種“強買強賣”的無私之愛嗎?現在,我真正的體會到,愛學生是沒有條件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誠地為學生付出愛心。如果不能付出真愛來對待學生,學生就會敏感地認識到老師對自己只是訓斥和説教,而不是真正為了他們的成長。

我覺得教師愛學生,不單要愛好學生,更要愛學習差的學生。教師的愛應該是陽光,讓所有的學生得到沐浴,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在教師的眼裏不應有壞學生。在學生的眼裏感到老師的愛是公正的、公平的、無私的,讓學生感到老師可親、可敬和依賴,這樣學生有話願意向老師傾訴和老師溝通。

教師愛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學生成長是需要一些時間的,當你覺得學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時,不要灰心,更不要把學生打入冷宮,要耐心等待,教育常是三分教七分等,在等待和幫助中讓學生成長。再者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不可能完全一樣,有的學生會乖巧聽話,也有的學生比較淘氣。教師要看到差別,對每個學生不同特點給予尊重。應明確沒有尊重就沒有愛,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應尊重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教育學生的前提是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如果因學生淘氣就將其看作是有問題的學生,這樣根本算不上尊重學生,教育的全部祕訣是真愛。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以滿腔的熱情迎接那些淘氣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教師愛學生是無條件的,只有這種無條件的愛,才讓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喚起學生愉悦之心,奮進之力,因此而走向成功。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9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説,講述了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如導讀中所説,這是一段“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的狹小天地”的童年。

書中一開頭,就描寫了父親過世時的情景,細膩的筆法,生動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將我們拉入了一個昏暗的充滿着悲傷的世界。這也為下文奠定情感基調,註定了阿廖沙與常人不同的悲慘童年。

書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任務——樂觀善良的外祖母,自私殘暴的外祖父,堅強勇敢的阿廖沙,貪婪刻薄的舅舅毫無疑問,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是十分高超的。他用獨特傳神的寫法,將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作者如馬良般的筆下,那些就不僅僅是小説中的人物了,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了。

在全書中,作者對外祖母的描寫可謂是惟妙惟肖的了。

“她微笑的時候,那對宛若黑櫻桃的眼珠瞪得溜圓,同時閃爍着無法形容的愉悦光芒。當笑容遍佈臉龐時,便快活的露出兩排雪白堅固的牙齒,別看她黑黑的臉頰分佈着皺紋,但仍顯年輕,明朗。但不幸的是,這張臉被軟塌塌的鼻子,腫大的鼻孔和紅鼻尖給損壞了。”怎麼樣,外祖母的形象是不是“突”地就從你腦海裏蹦了出來,帶着一貫地微笑向你招手?的確,高爾基在外祖母身上花的心思格外的多。導讀中所説的“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同時,外祖母對阿廖沙的影響,就像作者自己所寫的那樣——“沒有看到她之前,我好想躲在黑暗裏睡大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喚醒,把我引向了光明就是她用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幼小的心靈,是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教我如何去應付艱難的生活。”

外祖母,這個在我心中如神話般的人物——她是黑暗世界中一團微小的火光,卻仍堅持不懈的釋放着熱量;她是寂寥天空中的一個明亮的北斗星,默默地為阿廖沙指引着天明的方向;她是天邊一抹温暖的晨曦,悄悄的滲進阿廖沙的心房,教他勇敢和堅強。

其實,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少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他們樂觀堅強,默默地用行動感化着身邊的人。白芳禮,一個普通的'老人,卻演繹了一段不普通的故事。在他74歲後的生命中,他靠着蹬三輪車,收廢品,掙下三十五萬人民幣,資助了三百多名貧困生。他無疑是這些渴望讀書的孩子心中的太陽。孟佩傑——養母養了她三年,她照顧養母一輩子。小小年紀的她,既要讀書,又要照顧幾近癱瘓的母親。這個女孩,自八歲起,就用她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量。她堅強,再大的困難,也沒壓碎她稚嫩的肩膀。這個擁有着絢麗青春的女孩,將她的青春,化作母親的春天。這樣的她,是母親心中的陽光。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只是在想,若社會上沒有這樣的人,那又會怎樣?如果阿廖沙沒有這樣的外祖母,又會變成什麼樣?但我也只是想,只能去想。因為,在黑的天,也擋不住天邊那一抹跳躍的陽。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0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時常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關愛中,我們都會勇往直前克服困難。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自從他失去父親,被母親帶到外祖父家後,他見證了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而爭吵打架。這些家庭瑣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幼小的心靈,第一次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主人公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

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長之路很坎坷,三歲喪父,11歲失去母親,他很少得到別人的關愛。但有一個人,他的外祖母給了阿廖沙很多的愛。當阿廖沙感到害怕傷心時,外祖母總是會陪在她的身邊,還經常給他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光明和正義的故事,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使阿廖沙不再孤獨,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這個冰冷的世界裏,因為有了外祖母時刻庇佑着他,關心他,給予他無限的温情與關愛,才讓他在生活條件困苦時,失去爸爸媽媽時,遭受外祖父毒打時,都能夠挺過這些難關,充滿信心與希望的生活下去。

每次看到關於阿廖沙外祖母的情節時,我就想到了外婆,在我五個月時,我的奶奶就離我而去了,但我並沒有因此缺少奶奶的關愛,外婆代替奶奶給了我關愛。

我兩歲時就開始與外婆一起生活,與外婆有了深厚的感情,外婆很疼愛我,甚至可以説對我是溺愛。從小到大,外婆沒有打過我,也很少罵我,平時別人拿了什麼好吃的好喝的給她,他都會留起來給我吃,自己不捨得吃,也不給外公和舅舅吃。我討厭吃藥,尤其是吃顆粒的藥,不管是多大還是多小的藥,我都吞不下去,每當這時,外婆都很有耐心,她就用水把藥融化,然後想方設法的哄我把藥喝掉。

小時候的我很頑皮,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後,把書包放在橋樑上,然後從書包裏拿奶喝。結果我沒放穩剛從書包裏拿出來奶,書包就“咚”的一下掉到水裏去了。在一位高年級姐姐的幫助下,我的書包終於從河裏搶救回來了。但打開書包,我發現書包裏的書和本子都濕了,上面的字都看不清楚了。讀後感·我哭着跑回了家,外婆嚇到了,就問我怎麼了,我把整個事情的經過都告訴了他。外婆雖然很生氣,但看到我哭的這麼傷心,就安慰我説沒有關係。外公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掄起袖子想要打我,外公的脾氣很暴躁,我知道如果外婆攔着他的話,他可能還會和外婆吵架。雖然如此,但外婆還是和他説了好一番話,最後還是沒能攔住他。外公用手打我,我記得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捱打,我哭的很厲害,外婆很心疼,就買了好吃的哄我,我哭過了好久,才停止了哭泣。

阿廖沙的外祖母和我的外婆都是一樣的,他們都給了我們很多愛,讓我們擁有了一個幸福充實快樂的童年。感謝你的愛,外婆!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1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説。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説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真實優美的文筆描述了自已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童年,我為自己而慶幸——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種痛苦,自己沒有失去親人……我很幸福,甚至可以説我很幸運,被家長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齡人一樣幸福,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我的祖父祖母把我養育成人,我同樣感到了温暖,同樣感到了幸福,同樣感到了同齡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但是高爾基,他卻不同,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他必須要承受這我們這個年齡所不能承受了,但他還是想我們一樣成長,在那樣可怕的環境裏都可以出高爾基這種大師,我們這樣的環境還不出人才的話,那真是愧對於父母。

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閲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説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錯,它再短我也盛開過 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經歷過。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2

放寒假時,教師佈置了一道作業,讀高爾基“人間三部曲”其中一部。回到家,我認真的查找了一些網站,在網上,閲讀了其中一部——童年。

作者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壇,都有的極大的盛譽,《童年》也能夠説成是他的代表作。

20天后,我最終讀完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關掉網頁,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起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感歎,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能夠説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我所期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我的童年。高爾基用真實優美的文筆描述了自已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童年,我為自我而慶幸——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種痛苦,自我沒有失去親人……我很幸福,甚至能夠説我很幸運,被家長寵着。每一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教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齡人一樣幸福,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我的祖父祖母把我養育成人,我同樣感到了温暖,同樣感到了幸福,同樣感到了同齡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可是高爾基,他卻不一樣,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他必須要承受這我們這個年齡所不能承受了,但他還是想我們一樣成長,在那樣可怕的環境裏都能夠出高爾基這種大師,我們這樣的環境還不出人才的話,那真是愧對於父母。

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進取,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此刻和未來的生活!

讀完書的最終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一樣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閲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3

我讀了《童年》這一本書之後,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才深知,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被父母寵着,慣着,千依百順,唯我獨尊,沒有受一點委屈和痛苦,還整天怨天尤人,做一點事情就叫苦叫累。無論父母如何用心良苦,我們都不知道,不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童年》是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説。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的小名)從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説從"我"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四歲的主人公阿廖沙因為父親去世,和母親回到外祖父家,後來隨母親改嫁,和繼父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與其説是家,不如説是人間地獄,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兩個舅舅為了分家不顧一切,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外祖母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每次在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時候,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阿廖沙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好事情"等等。後來,阿廖沙不堪外祖父對母親的打罵,離家出走了。不久,母親就去世了,但是,阿廖沙沒有屈服,他在這些困難中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鬥爭才能生存。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架,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

讓我們向高爾基看齊,一起做一個堅強的人;刻苦學習的人;學會生存的人;不管身處怎樣的環境,面對怎樣的挫折,都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要為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一起努力吧!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4

我覺得我的童年並不快樂。

進入國中後,課程由國小的兩門增加到了七門,七門課的知識,七門作業,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直壓得我喘不過氣。課間,不能到走廊上和同學們玩耍,仍要在座位上寫作業,不然晚上又得熬夜了。下午放學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從六點一直到八點,那姿勢幾乎沒有移動過。好不容易將作業寫完了,本以為可以看一會兒課外書了,爸媽的一個斬釘截鐵的“不”字使我的幻想完全破滅。在那之後的時間裏幹什麼呢?回答:複習和預習。我又得重新回到書桌前,再度恢復剛才的姿勢。“預習好了嗎?”“嗯。”“複習好了嗎?”“嗯。”十點鐘到了,趕快洗漱去,然後上牀睡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天就結束了。每天都是如此,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生活就像在無限地循環,至死方休……

令我感到恐懼的還不是如此,而是時間流逝後內心的空虛和那力不從心的感覺。在週末完成作業後,我會再對照工具書詳細地複習一遍這周所學習的知識。在複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有許多知識點沒有真正掌握甚至是一無所知,我不禁質疑我自己,我是不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課或是沒有將內容記下來呢?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我不僅在課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複習,還白白浪費了課堂上的時間,卻沒有任何收穫。每次考試之前,我都會複習,但是卻總有那麼幾次考試的結果不太盡人意。由於既不能全盤否定我複習的方法,又不能提出更好的改進方案,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非常困惑。我的童年就是在自信與自我懷疑的精神狀態中切換的。

但是讀完了《童年》這本書之後,我得到了一絲安慰。書中的“阿寥沙”實際上就是高爾基本人,書中描繪的阿寥沙的悲慘生活也正是高爾基所經歷過的。高爾基出身貧窮,四歲喪父,十一歲便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麪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就是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但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卻自學成才,他一生著作甚豐,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列寧稱他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生活痛苦,命運悲慘,但他不屈不撓頑強地與之鬥爭,最後反而正是那些不幸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高爾基。

這本書給了我啟發,我的那種自我懷疑的態度正是我不自滿心裏的體現。不自滿就像是車輪,載着不自滿的人不斷向前,我應當接納自我懷疑的態度,但不能任其不斷髮展,而是要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努力來讓自己進步,再提出更為嚴苟的要求,充分的利用“不自滿”這隻向上的“車輪”不斷提升。

人生不過就是這樣,“也無風雨也無睛”。

五年級學生《童年》讀後感15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鼻子不禁一酸,為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而傷痛。我依然含着淚水,終於把這個催人下淚的故事看完了……

想着想着,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不還是有貧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嗎?當我們走在街上,隨處可見一些衣衫襤褸的乞丐,楚楚可憐的小孩子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這見證了現時社會官員的無能、貪污成矩的不良風氣。試問社會怎能會有進步呢?怎能會繁榮昌盛呢?怎能會邁向新的旅程呢?從那個時候起,我心裏就暗暗萌生了一個念頭:長大以後,要當一個萬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萬萬個像乞丐那樣可憐、無家可歸的窮人從惡霸的威脅和利用下,一個個地拯救出來……慢慢地,慢慢地,這顆種子不知何時從我心裏緩緩地萌發了,而且那樣的堅固、結實……

這時,我的腦子裏也隨着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能把幻想變成現實,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長大成人,當上了我市市長,我要儘自己的能力,領導各階層人民,把我市建設成為第一的城市。要我市捨棄以前的舊面目,不再希望有高爾基那童年般的生活。當我一上任,會執行任務:

第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社會治安管理。因為只有這樣做,社會才會進步,才不再有“貪污”的現象,人們才不再過上被壓迫的生活。

第二:抓好教育事業。要多設一些專門學校,讓失學兒童讀上書,使學生能茁壯地成長成為國之棟樑。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無依的兒童,還可以為國家培育人才。其次,還要多設兒童場所,發展兒童的智力,鍛鍊兒童的身體,做到勞逸結合。

第三:設老人福利院。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退休職工、幹部,都可以搬進去休養,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並且特意派出專門人員為老人服務。這樣便能夠減少孤苦無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設施都實行後,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變少,由少變無,那時侯的我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榮。

雖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的願望,但我相信憑着自己的努力,這個理想一定會實現的。為了能早日實現這個理想,我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了出發前的準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m5r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