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經典[15篇]

《論語》讀後感經典[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經典[15篇]

《論語》讀後感1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長夜中的一盞明燈,像洶湧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燈塔,像茫茫雪野上鑽出的一株小草,帶給我們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這樣一部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書——《論語》。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記載了聖人孔子和他學生的對話,涉及學習、為人、處世、治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中,有兩段使我受益匪淺,讓我來告訴你吧!

第一段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段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的語言中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們學習了新知識後,一定要時常温習,使它真正成為我們的'本領。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孔子的學生,曾子告訴我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盡心竭力幫助過別人?是否誠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時複習了老師傳授的知識?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如果堅持每天做到這“三省”,我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經典讀物,在不斷的閲讀中細細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論語》讀後感2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3

讀了論語的《韶》與《武》,這是孔子對不同時代兩首曲子的評價。他認為《韶》曲調美內容也很好,《武》曲調很美但內容差了些。

《韶》是舜時代的樂曲,孔子非常向往那個時代,因為舜是一個寬宏大量,勤懇奮發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問題一起解決,自己以身作則,把各種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諧平穩,比堯時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孔子不太喜歡那個年代。雖然周武王很偉大,但他一直在組織軍隊討伐紂王,社會上兵荒馬亂,屋子房子燒了,糧食沒得吃了,親人們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亂成一片。百姓們生活在不安全中。

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橋樑、房屋被炸燬了,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橋洞下面,有的逃到其他國家成了難民,還有的只能拿起槍去參加戰爭……我們的祖國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爭才有現在的和平生活,我們能夠住在高樓大廈裏,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寬闊的教室,每天能夠開開心心上學,與家人在一起不用分開。

我多麼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點韶,少一些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4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説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後感5

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與心得,下面我就來談談《論語》帶給我的心得。

《論語》中記載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這對不樂於學習的我來説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我正處於“好之者”與“樂之者”之間。我雖有興趣,但不夠濃厚。我需要仔細地挖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從中得到百草園般的樂趣,成為一個“樂之者”。

《論語》還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學思結合。光只愛好學習可不行,那樣只是擅長考試。我們還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會學習很重要。學會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愠,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些都是《論語》教給我做人的知識。就拿一個例子來説。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因為回到中國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妻子被國人詆譭。他不生氣也不反駁,以自己的行動更改了國人對他的.看法。這才是一個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論語》這本儒家經典讓我明白如何學習與做人,我要按照經典持續做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論語》讀後感6

這個寒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感觸最深的,那就是中國古典著作—《論語》。

《論語》剛開始看,不那麼容易懂,只能依靠旁邊的著解翻譯着讀,最後,也就習慣了“之乎者也”。《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是最後編寫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魯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對任何人都以仁義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反映學習態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聰明的選擇。同樣,我們上課時不也應該這樣嗎?遇到不懂的地方,馬上問老師搞懂,學習成績才能名列前茅。讀了這本書,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識道理一樣。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它可以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許多學習的方法,讀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身邊許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讀一讀,看一看。

《論語》讀後感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論語》,小時候我雖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我還不太明白為什麼要讀國學課程,我們這麼小的孩子學這些有用嗎?慢慢地就明白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瞭解為什麼我們所歸屬的民族叫做中華民族?它為什麼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它到底有些什麼樣輝煌的思想文化藝術在通過我們的血脈傳承?

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儘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論語》讀後感8

一則童話猶如一幅畫卷,賞心悦目;一個故事猶如一汪清泉,澄淨人心;一本好書柔如一陣清風,放飛思緒;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傳弟子編嗊二成,是一本為語錄體的`書。還有許多的名詞出自這裏。比如説:温故而知新?、欲速則不達、文質彬彬等……

讀完這本書,我領會到了許多小人和君子之間的差別,書中寫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還有許多關於仁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見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還告訴我們許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且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的道理: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這本書,記錄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還要繼續努力研究,去更深入的瞭解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這本書非常棒,也希望朋友們也讀一讀這一本精彩、充滿知識的書,多從書中繼續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讀後感9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藴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發。

國小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琅琅的讀書聲中,還摻雜着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複的念着。那時,我還不懂《論語》裏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藴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説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瞭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瞭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裏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説: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説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説好去哪裏,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後感10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不僅是説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要怎樣,同時他也突出了學習之樂。這句話既能給全書奠定基礎,也正可作為我們學習的助力,通過學而時習,就可以使自己的德業並進,日臻佳境,這自然是讓一個讀書人而高興的事情。老子曾經説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聞道。”以老子的話來證明論語的觀點,真是恰到好處,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説能從温習舊知識中發現新知識,找到新問題,就可以做老師了。由此可見孔子對“温習”一詞的看重。知識是具有傳承性的,創新並不是憑空虛造,必須通過“温習”的途徑才能達到“知新”的目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推陳出新。其實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門、欺世駭俗、竟奇鬥異的`新,只是一種時髦,並不是真的新!可見《論語》對後世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學習、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這真是一部對任何人都有用的好書!

《論語》讀後感11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説:“教導你的話明白了麼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閒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説,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説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12

從3年級開始,我認識了《論語》這本書。剛開始聽到沈老師説我們要開始讀《論語》的時候,大家都懊喪地歎了口氣,很是煩惱。因為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説,多讀一部經典就等於要了我們的命呀!同學們對《論語》的第一個態度十分明顯,那就是一個字:煩!我們讀了半年《論語》之後,對它的態度來了個90度大轉彎。因為我們發現《論語》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它當中有許多有關做人的忠告,一個人只要多讀就會十分聰明,也很會做人。也難怪古人曾經説:“半部《論語》治天下。”

同學們也十分願意讀這本《論語》,不過還是有人對《論語》很煩。後來,我遇到了孫老師,孫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款論語書,這本論語書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還不會框死人的思想,因為它是沒有註釋的'。當然,這種論語書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也買了一本,然後驚異地發現學起《論語》來非常輕鬆。

我終於找到讀書真經了,原來是這麼簡單:口唸、心記、耳聽。不過我覺得“讀書真經”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啊!現在我在讀五年級,才做到了“讀書真經”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們也來讀讀這本《論語》,好嗎?

《論語》讀後感1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為政》,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説:“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14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有人説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他的弟子卻説“仲尼不可毀”。孔子那一聲又一聲的子曰,難道沒有時時刻刻的點醒着我們嗎?每讀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説: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我想仁德難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儀容偽善都是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為,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為了奪得女生的青睞而用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去騙取他人的感情,這應該是喪失了他們自身的`仁德。更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説了幾句好聽的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絡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為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範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麼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着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論語》讀後感1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説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温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繫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湧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説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gg9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