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難與易》讀後感

《難與易》讀後感

《難和易》一文,篇幅雖短,卻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我讀了此則短文,細細咀嚼,體味出這樣一個道理:天下事是有難易之分的,做了

《難與易》讀後感

“難”能轉化為“易”,不做,就是“易”的也會變成“難”。不是嗎?從前四川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那個窮和尚憑着一瓶一缽去遊了南海,而那個富和尚雖然很富有,卻沒有去成。四川、南海,相隔千里,窮和尚去了,富和尚卻沒去不成。可見,做與不做,大不一樣。富和尚雖然比窮和尚具備較優裕的條件,但不去“做”,去雲遊南海一事終未成功。我想這“做”與“不做”的道理對我們的事業不也有某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嗎?縱觀歷史上的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做”與“不做”這一關係的。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他是近代力學、光學天文學的奠基人。也許你認為他從小一定是聰慧超羣的神童吧?其實不然,牛頓小時候並不聰明,智力遲鈍呆頭笨腦的,曾經留過級,被老師認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頓並不因此而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做”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的説的.:“別人用一倍時間作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時間去做。”終於成為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有人曾請教牛頓為什麼能夠成功的問題他幽默風趣地回答:“我一直想、想、想”這句頗為輕鬆的語言,包含着牛頓多少“做”的辛勤血汗啊!

我國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地“做”是分不開。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説:“苦把時光挽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重視“做”是何等重要。但是,卻有這麼一些人,因為看不到“做”的必要性而埋沒自己的才幹的,也不乏其人。他們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做”得不夠,或者放鬆了“做”。我國古代有一個秀才叫江淹,很有才氣,他的詩賦也曾轟動一時。但由於後來做了大官,耽於官場中的勾心鬥角,以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也就放鬆了學習,鬆懈了“做”,使自己的才幹衰退到和平常人無異。後人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轍,總結出一名成語叫“江郎才盡”,可見“不做”危害之大。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他們生活在養尊處優環境中成才的條件也比別人好,他們雖然也想到事業,但往往因為缺乏“做”的行動而功虧一簣。《難和易》一文,對這些人不也是一種很好的清醒劑嗎?另一方面,也有人,雖然條件差一點兒,卻因為能夠持之以恆地“做”,終於在逆境中發奮成才。這種人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在我們的學習中,應該大力提倡“做”,一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q57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