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林徽因傳讀後感15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林徽因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徽因傳讀後感15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1

林徽因的生命定格在最美四月天,雖六十多年過去了,每每看到關於林徽因的文字,她那不受世事羈絆的形象依舊會雀出紙上。第一次接觸林徽因,是因為她的文字後來接觸她,是因為“太太的客廳”,到現在,對她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她生命中的男人,徐志摩,金嶽霖,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給了她陪伴。樑思成,這個一直陪她到生活終點的人,用包容,去守護着她。即使在一天自己回家,林徽因對他説,她同時愛上了二個男人,他也沒有失去理智,而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更愛他,跟他在一起更幸福,你去吧。正是因為樑思成對她的包容,對她致深致誠的愛,林徽因最後看清了現狀。徐志摩,他的才情,不可否認,只是並不能因此讓自己喜歡上。十八歲娶了張幼儀,遇到林徽因後堅決離婚,在追求林徽因未果後,最後和有夫之婦陸小曼結婚,可昔最後趕免費飛機飛北京機毀人亡,只是為了聽林徽因的一場演講。相比之下,金嶽霖的愛更為純碎,北總布衚衕,昆明的尾間,金嶽霖總是擇樑而居,他一生未娶,卻也保持這對林徽因愛的剋制。

林徽因之所以在民國時期,能夠做“林徽因”而不是“樑思成的太太”,一則源於她的才氣,更多的是她對於自身事業的.追求。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也從“窗户裏面的人”真正成了“窗户外面的人”,所以,這樣的一生,應該是完滿的。

林徽因傳讀後感2

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白蓮一樣的女子,純淨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築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林徽因,一代風華的絕世佳人,才華橫溢傾倒眾生;讓徐志摩、樑思成、金嶽霖三大才子痴迷鍾愛一生。就是這個走在人間四月天的女子,讓眾男子“渴望仰慕愛”,讓眾女子“羨慕嫉妒恨”。作者結合其生平和寫過的句子展現一代才女多情動人的`人生傳奇。在這寒冷的夜裏,我坐在這裏聽着音樂,感受着一本書,或者不妨説這本書所講述的女子,帶給我的温暖。“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樣的詩句讓我温暖、感動。我不知人世間多久還會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美麗、靈動、温婉,有着遺世而獨立的氣質。她詩歌、散文、戲劇均造詣非凡,她是中國現代建築學獨一無二的女建築學家。她才華橫溢又一生淡泊。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為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着這樣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3

網絡上多見的關於林徽因的評價極其兩級分化,可是這樣一個人怎麼能用極是或是極非來判定。書裏可能又不少美化的成分,可林徽因的才情不假,為建築研究做出的貢獻不假,主要的人生經歷不假,實在是不枉此生。

前半段的人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由的`追求理想,有着豐富的閲歷,讓人羨慕得很。讀這部分的時候,有個很詩意的瞬間。

坐巴黎地鐵在上學的路上讀書,沒有手機信號,最適合看書。文筆優美很有味道,情緒輕易就被拉回到100年前,那是個最讓我着迷的時代,整個人陷進去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笛聲,吹奏的並不熟練但也還是悠揚婉轉,和我彼時的心緒極為相稱。我抬頭一看,吹奏者竟是一位黑人大叔,實在是有趣又矛盾的碰撞。對巴黎又多了一點喜歡。

可是隨着站在的到來,社會的變革,生活開始受到一波接一波的衝擊,之後的內容看得我幾度落淚。為祖國的遭遇落淚,為他們突變的艱辛生活落淚,更為生活再難還要堅持理想的模樣落淚。

最後疾病帶走了她,在遭遇更多不幸之前,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林徽因傳讀後感4

幸運得到了一本《《林徽因傳》,仔細閲讀後,驚歎世間竟有這位奇女子,集美麗、才華、驕傲、事業於一身。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在中國文學史和建築史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個用一生追逐自由、雙腳一向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僅留下了超多優美的'詩、散文和小説,作為建築學家,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和才華有目共睹,眾人稱羨。

我喜歡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矯情,儘管出身名門望族,但她卻待人落落大方,從不擺架子。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能夠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向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着她,她卻樂觀的生活。她為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築傾盡了心血,以至於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人世。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為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5

初春,乍暖還寒。窗外已經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閒來無事便隨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傳》來看。本是想打發無聊的時間,但是剛看了幾頁我就被書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愛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書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靈歷程。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她與三個男人的愛恨糾纏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讀書過半,作為女性來看林徽因,可能最羨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麼好的丈夫,當林徽因坦誠愛上金嶽霖,當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樑思成給與了極大的理解和信任,不離不棄。這在一般人是絕對做不到的,那是怎樣一種豁達的情懷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與愛情,她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學術成就和藝術成就以及這種成就背後的孜孜不倦的創造精神。這其實與她小時候與父親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是分不開的。

從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説女人是一所大學。林徽因的一生讓我羨慕又驚歎,不僅有温婉的浪漫愛情還有傑出女性的成就,放下書,細細的回味,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羨慕別人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林徽因傳讀後感6

她是中國的建築學家和作家,她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也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説,想起林徽因,總是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鮮妍的美。也有人説林徽因被季節塵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樑間的燕子做了鄰伴,夢中的`白蓮做了知己。

杭州,這座被世人讚譽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許多人魂夢所繫之地。這裏有聞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夢境的煙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難以言説的夢裏情懷。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個蓮開的季節,降生生於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其父去倫敦讀書。在康橋,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多年後,徐志摩寫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歲過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摯愛了一生的人間四月天,就在某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靜靜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説是“生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也沒有陸小曼的決絕,亦沒有三毛的放逐。金嶽霖為林徽因送去了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貼切的輓聯表達了林徽因詩意美麗的一生。

林徽因傳讀後感7

林徽因受人崇敬的原因有三:

一、在任何時候都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小橋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温婉靈氣,歐洲之行又培育了她先進開放的思想,集合中方古典雅緻之美和西方自由熱血之美於一身,就凝成了我們眼中的林徽因。無論是桃李年華去往外鄉求學,還是嫁為人婦生為人母后操持繁重家務,她都以敏感之心沉穩虔誠地生活,以一雙慧眼追尋隱祕的美。

二、她舉世的才華,以及那份對於建築的熱愛。多數舊社會的`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終日以家為業,勤勤碌碌,無法發展自己的特長。而林徽因幸生於林家,不僅沒有被束縛在家庭中,還被送往外國讀書,追尋自己的建築夢想,甚至不滿足於安逸的教學環境,在懷孕期間跟隨丈夫外出勘查。她出眾的文采博得所有聽眾的盛讚,而人以羣分,徐志摩、沈從文、朱自清等詩人都是她的良師益友。

三、她雖身體孱弱,卻以家國為己任。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生活在內憂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而那些憂國憂民的志士們,一邊在本位,盡本分,另一邊鼓舞國民,拒絕賣國求榮。林徽因孱弱卻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親人意外逝世時會悲慟昏倒,而在日本請求其書寫文章時斷然拒絕。她以自己的方式與單調的生活、殘酷的國運抗爭着。

正是這個如白蓮花般純淨的女子,享有世間令人羨慕的美好的親情愛情友情,卻在病痛中香消玉殞,令人嗟歎。

林徽因傳讀後感8

讀這本書之前林徽因的認知是位被三個男人愛着的女詩人,讀後非也。

出身名門,妾之女,自小領會大家庭的人情世故,處理大人間的紛爭,照顧弟妹。16歲隨父留學歐美,父親教育觀超前,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正是這次放眼看世界,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這份志趣在她美貌如花外鍍了層厚厚的金,這份志趣是她一生的靈魂,長期奮鬥的夢想。

她的圈子裏有文學家 政治學家 物理學家 文學家 詩人 清華北大教授等,這樣的圈子決定了成為風雅高貴的精英。即使戰亂 ,即使肺病纏身,即使帶着兩個孩子 老母親 ,她依然沒向生活低頭,經歷長達八年的流亡生涯。即使夫妻二人一貧如洗重病纏身,但他們依然拒絕了美國“高薪厚祿” 因為一顆愛國的.心。今才知她是中國國徽 天安門廣場英雄紀念碑設計者,一位非常有責任感的建築學家。

她雖才華樣貌出眾但是平凡生養,有一份事業加持,無須驚濤駭浪,只求現世安穩。兩個子女都畢業於北京大學,都從事着自己最喜愛的的事業。

經歷了繁華與優渥,也經歷了貧困與疾病;收穫了親情 友情 愛情,獲得了圓滿的婚姻。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誰不愛?

林徽因傳讀後感9

讀完這本書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一直想寫些什麼。林徽因真是一位傳奇的女性,她的人生活的非常精彩,書中有一些內容對我觸動很深:

一,非常欣賞她對熱愛專業的執着,從小受過中西方的連續,接觸很多人,每次看她的`言論都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這是眾多知識的積累,再融會貫通的結果;

二,書中聚集了很多在當代非常有影響力的名人,這要擱在現在,都是大明星價格的。特別嚮往他們一起下午茶的時間,暢聊各種事實,或就某個觀點,甚至謀篇文章加以討論,我認為這才是一種有意義聊天。(想想我們朋友間的聚會,好多是以吐槽為主題的,是有點兒浪費時間和精力哈);

三,書中對樑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有一定筆墨的描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幾封梁啟超給樑思成和林徽因的書信,我想這才是一個父親對子女盡心盡力的教導與指引。

四,林徽因在十六七歲的時候遇到徐志摩,我想她對他是一種崇拜,一種可以一起談天説地的朋友。當然徐志摩是浪漫的,林徽因可以在她那個年紀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沒有答應當時徐志摩的追求,這種智慧讓人欽佩;

五,最後來説一下林徽因和樑思成的婚姻,我想説的是能有這樣的伴侶過完一生,這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絲毫的遺憾。

林徽因傳讀後感10

幸運得到了一本《《林徽因傳》,仔細閲讀後,驚歎世間竟有這位奇女子,集美麗、才華、驕傲、事業於一身。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在中國文學史和建築史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個用一生追逐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和小説,作為建築學家,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和才華有目共睹,眾人稱羨。

我喜歡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矯情,儘管出身名門望族,但她卻待人落落大方,從不擺架子。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可以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着她,她卻樂觀的生活。她為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築傾盡了心血,以至於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人世。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為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11

現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實際上,我認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築學家。

其實,這也是她與陸小曼等的最大不同,陸小曼始終是朵仰仗他人的菟絲花,始終抵不住貨真價實的辛苦,始終離不開喧囂紛擾的社交場。

但林徽因不一樣,她是一位能耐寂寞的`學者。她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説明:別因為自己是女人,就禁錮了雙腳。真正長存於世的美,從來不止於皮囊,更是一個女人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立和智慧。

樑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碑,上面只寫了七個字:建築師林徽因墓。

林徽因留下了那麼多詩歌、小説、散文,也留下了不少可載建築史冊的圖文與設計。但她最好的作品是她的人生,能夠讓她成為民國女神範本的,也正是她高級的生活藝術。這門藝術的核心就是——傾我所有去生活。不管遇到什麼流言、什麼挫折、什麼磨難,林徽因始終是明朗、豐沛、歡樂、向上的。她要竭盡全力傾盡所有活出女人之美生活之美。

同為才女,林徽因與張愛玲不一樣,張愛玲始終帶着一種偏執、涼薄之氣,於愛情、於生活、於生命都是一種決絕,而林徽因始終閃耀着一種光輝,温暖人心。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她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的四月天。

如果有一天我們淹沒在人羣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活得豐盛。

林徽因傳讀後感12

她如一位仙子,從一片清池中走出,婷婷裊裊,步履翩然。經歷了分分合合,經歷了炮火喧天,經歷了顛簸,經歷了動亂。當她回到她所來的那個世界裏時,她依然清麗,依然温柔,依然美好。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間仙娥,好一位賢妻良母,好一位建築名家。一個女子,若是生得美麗,並不稀奇;若是天資聰穎,也不可貴;若是賢良淑德,算不得驚天動地;若是堅韌有餘,也最多得人敬佩。而她,卻集世間所有光華於一身,這怎能令人不為之驚歎,不為之動心?

多少人為她動心,卻只敢遠觀,不知如何靠近;多少人為她傾心,卻一見她面,便自覺低了幾等。即使她不曾流露出半分高傲,半分冷漠,仍讓人不由心生敬意;即使她不曾扭捏羞澀,故作嬌弱,仍讓人對她愛憐有加。

無論何時見她,她總是大方的、端莊的、自然的'。她的眼神中,始終是那種淡定,又不時藏着點調皮。她的出現,為多少陋室華宇增添了光彩,為多少古板人物增添了靈性。難怪樑思成愛了她一生,守了她一世,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她的離去,令世間多少人歎惜,又令多少人悲慼。然而她還是走了,就那樣離開了,沒有留下一句話。她的名字永遠印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記在了中國建築史冊裏,永遠被後人緬懷和愛戴。

林徽因傳讀後感13

看過好多關於林徽因的書籍,對於這位奇女子的敬佩無以言表。像許多寫她的書一樣,林徽因的一生所有的所有,都被寫的淋漓盡致,毫無疑問,作者的才氣讓我對此更加愛不釋手。但是更多的是這位女子的一生帶給我長久的震撼。在那麼一個年代,可以把家庭,事業,感情等等處理的如此順暢的女子,極為罕見呀。直到今天,仍然會看到好多人抱怨女子成家之後,圈子會變得很小很小,心裏只有自己的小家。至於夢想呀,事業呀,以及閨蜜等等,都漸漸的與自己漸行漸遠。是的,生活確實給了女性太大的'壓力,既要上的了廳堂,又要下得了廚房。既要在事業上叱吒風雲,又要在家庭裏細緻入微,但是這並不是抱怨的理由。在那個對女性要求並不是現在這樣高的年代裏,林徽因竭盡全力去經營着一個那個時代看似並不適合女性的夢想和愛好,支撐着一個大家,還要有文藝氣息。雖然有時會在處理的時候出現一些小意外,但是她始終未曾放棄任何一種。那個時代給了她太大的壓力,讓她在堅持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匍匐前行,會痛,但是我想她從來沒有後悔過。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有樑思成這樣的伴侶,有青春時期紮實的知識,有戰亂時期帶着兒女母親逃命的閲歷……她不堅強還能有什麼選擇。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林徽因這樣的女子,除了她天生的姿色無法改變之外,其他的我們都可以有。但是經歷的太少,意志不夠堅定,方向不夠明確,往往讓我們許多人成不了林徽因。

林徽因傳讀後感14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沒有太多的放縱,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樂觀而執着,堅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驚心亦不招搖,她不曾給別人帶來粗礪的傷害,也不曾被他人所傷。她是那樣的柔婉又堅忍,詩意又真實。

她常想,人世間生活着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在你的生活中來來往往,你認識了他們,甚至你也不討厭他們,但是,他們在你的生命中卻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只有極少數的人,你願意和他分享你心靈的祕密,你的快樂和憂傷,你的熱愛和熱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擱置心靈的地方,是上帝給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們談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與三個男人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別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裏,事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詩,真摯、雋永而有激情。她曾經説過:“我覺得我的一生沒有太墮入凡俗的滿足也不算一樁壞事。志摩警醒了我,他變成一種激勵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樂或遺憾,或難過,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強,我也不慚愧。”她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釋放了全部的愛與熱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儘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們都記得,她走於一天最清新的時刻。儘管這個春天乍暖還寒,風沙撲面,但人們都記得,她的生命定格於美好的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15

好久沒有一口氣看完一本傳記:之前一直膚淺地以為徽因是一位花瓶式的浪漫詩人,所以腦海裏也只有她的那人間四月天以及和徐的糾葛纏綿,書裏作者多少帶着頌揚的基調,多少也美化了徽因,到現在我也不否認我眼裏的徽因其實是林樑的結合,但是徽因身邊都是當時的才子,都是那時代文學界的代表,加上早年遊歷歐洲,婚後不辭勞苦隨着樑考察古蹟,也足以證明徽因不同尋常女子!經歷了戰亂,徽因也由原來的詩意浪漫變成了滄桑,然而不變的還是心中對藝術對美的追求,就這樣,對徽因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一開始我還感歎徽因生不逢時,但是仔細思考,也許正是這個歷史,正是這種際遇造就了徽因;一開始我也感歎徽因命運多舛,但是就像某人説的,這也許是對徽因最好的結局,沒有親眼看着文革摧毀她的靈魂……

歷史終歸是歷史,也許誰也沒發再知道真相,誰也沒法百分百客觀描述太複雜的人以及歷史,他們就像塵埃消失了,但是他們都給我們留了一份神祕和美好!

什麼是悲劇,悲劇就説將美好的東西摧毀了……

無論作者神話徽因的'成份有多少,至少我心裏除了記住她的人間四月天,還記得她作為女性是怎樣地擴展自己的視野,堅定自己的追求,以及對愛,對美的執着!

標籤: 林徽因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61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