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

今天,我讀了《差不多先生傳》這本書,這本書寫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沒有做到非常完整。從他的經歷來告誡我們要認真做事,精細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於是趕緊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可家人不知道汪醫生在哪裏,就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來了,心想:哎,汪醫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於是,作為獸醫的王大夫就給“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畢竟是給牛治病的,最終“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無奈地搖了搖頭。我在生活中,也有見到許多做事馬虎的.人,他們做事都是隨隨便便應付一下而已。我看到這些人後,就產生了一些疑問:他們為什麼做事都如此馬虎呢?難道就不能做好一點嗎?我仔細想了想,自己何嘗不像那馬虎的人?媽媽有時對我説答題認真點,可是我總覺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僅學習上馬虎,在做家務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媽媽經常督促我把碗洗乾淨點,我卻還不耐煩地大聲説:“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麼幹淨幹嘛!”看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些壞習慣,成為一個凡事都認認真真對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樣的人。

有一句名言説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麼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個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認真,精細地來做,否則會釀成大禍的。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2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讀了《差不多先生傳》這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差不多先生得病,請人醫治,結果死於牛醫生的醫療之下的事。差不多先生,得了疾病,讓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汪醫生有事情不知道去了哪裏,家人就去了西街把牛醫生——王醫生請來了。。看到這裏,我想:他不愧為差不多先生的家人,為人處事和差不多先生,差不多。

“王“和”汪“兩個字差不多,而且都是醫生。不過他們有一個地方卻是大不相同,那就是他們一個是醫治人的,而一個是醫治牛的。這個可謂是天壤之別。而生病的`差不多先生,也認為醫生差不多。差不多先生甚至認為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只差一個字罷了。還有一處想起來特別搞笑,那就是差不多先生臨死前留了一句格言,是他致命的格言: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認真呢?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可以看出他的做事習慣很不好,就是因為這樣的習慣,才使他白白的斷送了性命。他是付出了多麼慘痛的代價啊!這就是差不多給大家帶來的危害,請大家千萬別想差不多先生一樣,做事差不多。ok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3

今天上完課,我走進書房隨手抽出一本書閲讀起來。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無言以對。

文章開頭是這麼寫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這作者是不是再開玩笑了,一個人怎麼可能會叫“差不多”呢?

於是我帶着問題讀了下去,越讀越覺得好笑。原來他做事從來不要求準確,精確。比如説,他小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白糖,他卻買紅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説,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再比如在他臨死時,還有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説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認真呢!説完他才斷氣。在他死後人們覺得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給他取了個法號叫“圓通大師”。作者説從此中國成了個懶人國。

讀完這篇文章,我心情很複雜,彷彿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做好每件事,從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對同學們呼籲,做事一定要認真,不能以差不多為藉口,不認做事,要嚴格要求自己。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4

今天,我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他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後,大家居然都稱他為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説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為什麼要這麼做,交上作業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麼完美,關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闢,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5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及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看到這裏,我頓時眼前一亮,心中納悶着:“究竟是誰有如此大的名氣,令全中國人民家喻户曉。”眼球便情不自禁往下文轉着,才知此人姓差名不多,有一雙眼睛,兩隻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只不過看得不很清楚,聽得不很分明,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罷了!我差點笑出來,這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沒五官根本就差不多,不愧為大文豪胡適筆下的人物形象。

差不多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自他小時侯就如此,把紅塘買成白糖,還理直氣壯地辯論道:“紅塘和白糖不就差不多嗎?”我想既然買白糖,為啥不反買食鹽呢?反正看上去不都差不多。他在學堂的時候,常常把陝西認為是山西,那麼按他這樣想莫斯科還不得成了墨西哥?還別説,或許他還真是這樣認為的。長大後差不多先生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可他常常把“十”寫成“千”,“千”寫成“十”,掌櫃為此狠狠罵他,誰料,他還義正言辭地説道:“‘千’字比‘十’字就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嗎?”既然他這樣説,我想試問,難道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只有五十年嗎,或是説一箇中年人有三千歲。如果真是這樣,那世界還不得亂了套?其實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的事,就連臨死也不例外:

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症,他的家人便去找醫生,誰料招徠一個牛醫,差不多先生心裏想:“醫牛的和醫人的差不多,都是醫生,讓他試試吧!”於是,這位牛醫用醫牛的方法給他治玻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他臨死時,用一口氣斷斷續續説:“活人與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何必太認真呢?”

在我看來,差不多先生最終的悲慘命運絕非偶然。即使他沒有喪命於牛醫的手術刀下,將來也會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兩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可以説差不多先生一生都是失敗的.,而他敗就敗在這個“差不多”中,可人們……

他死後大家都稱讚他樣樣事情看得透,對事事都不計較,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尊稱死去的他為圓通大師,他的名譽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讀到這裏,我頓時愣住了,原來差不多先生只是萬千中國人的一個縮影而已,而胡適也只不過是用放大鏡去寫照中國人民的一言一行罷了。而我,剛開始竟可笑地認為差不多先生僅僅是胡適豐富的想象所締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搞笑人物。我不為差不多先生的悲慘命運而感到可悲,反而為文中那愚昧的人們感到可悲,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明明是負面的,可人們還去讚賞,效仿……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句話又迴盪在我的耳邊,而它是那麼的熟悉。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6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過國人的劣根性,胡適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另闢蹊徑地採用了獨特的寫法,即用樸素簡練的白描,兼用嘲諷和誇張的手法,描寫出了國人此時的這種“病”。

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畫像和生平傳記。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這種毛病,他將這個人叫“差不多先生”,這位先生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對他來説,紅糖與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陝西是差不多,火車發車遲與晚差不多,看病找獸醫也差不多,最後白白搭上了性命,諷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寫作手法輕鬆活潑,這種手法秉承了胡適先生一貫的.温和作風,但是其談論的問題卻是非常不輕鬆的。差不多先生雖然死了,卻為很多人崇拜,認為其不計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對於這種偷換概念的誤讀對於社會的影響,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擔憂,想用文章來警醒國人——這是一種病。文中的幽默諷刺手法讓這篇文章成為了善意的規勸,而不是激烈的口誅筆伐和抨擊攻訌,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點。

這種差不多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一種陋習,想要根除實在相當不易。現代社會這樣的人還有大把的存在,他們感覺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存在,這是一種無追求的,無追求的,不求上進的壞風氣,我們應該時刻警惕,摒棄壞習慣。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7

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嚴謹,不能求差不多,否則會有不好的後果。這是我讀《差不多先生傳》的感悟。

這個故事講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都不認真,小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來白糖,相差太大,他卻説差不多;在學校先生問他題,他把山西説成陝西,相差甚遠,他也説差不多;在錢鋪做夥計,把是寫成千,千寫成十,本差太多,他也説差不多;趕火車八點三十分開,他八點三十二到未趕上火車,還説差不多;最後得了急病把汪大夫請成王大夫(牛大夫)還説差不多,結果延誤的病情,而他要死時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

最令我氣氛的是,差不多先生在臨死還在説“死人和活人差不多”,就因為“差不多”丟掉了自己一條寶貴的'生命,他到死也不知悔悟,真令人悲哀,社會上也有許多人做什麼事都不計較,不認真,求差不多,也釀成了大禍。

在前幾個月,發生了一起電梯事故,讓一位剛擁有孩子不久,還來不及更加疼愛、關心孩子的母親,永遠見不到孩子,沉埋於電梯之下了。原因就是因為電梯公司為了省幾十元的鋼板做踏板,差不多就行了。讓踏板沒有足夠的長度,使這位母親正要跨出電梯時,踏板鬆動,露出縫隙,掉了進去,冷冰冰的電梯齒輪來不及關閉,殘忍地擠壓着這位母親的身體,我看到這條新聞時不禁一寒,多麼可憐的母親,多麼可憐的孩子,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就因為幾十元的鋼板,這就是這個“差不多”導致的後果,這就是“差不多”帶來的殘忍,這就是“差不多”帶來的傷害。

後頭再來想想我,也是一個差不多小孩,在數學考差時發現因數字寫錯幾個,回家狡辯説差不多沒認真,在複習上,説差不多就行……因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績一直上不去,我現在多麼後悔説出那麼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傳》給了我極好的教育,讓我做事更嚴謹認真,不再馬虎,使我終身受益。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8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白糖和紅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連自己生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和人醫差不多。人死前後還説:“死人和活人差不多,人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精確。”我想:“哪有這麼傻得人?表面差不多,其實差別太大了啊!”

這一想,我又想起一件事來,自己不也是這樣嗎?一次考試我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當時我以為兩個差不多,可又一想如果是醫生做手術了把切除食指當成切除十指,那麼病人該多麼痛苦啊!

故事的最後,人人以他為榜樣,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當時我很驚訝,如果這樣的`話,科學家設置宇宙飛船時,誤打一個小數點,那樣宇宙飛船剛飛到天空中,就掉下來,那是多麼可怕事呀!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我們做事都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一樣,那樣什麼事都做不好的,小到個人,大到國家。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9

偶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感覺很是好笑。心想怎麼會有如此毫無準則、隨隨便便的人呢?簡直是不學無術、愚昧荒唐!看他最後隨便到將自己的小命也稀裏糊塗地送掉了,卻又笑不出來。

掩卷沉思,“差不多”先生好似一面鏡子,鏡子裏也有你我的影子。小時候老師佈置作業,馬馬虎虎完成,差不多就好了;成年工作了,領導交待的任務,做完後感覺差不多就了事了……

差不多思想這種“毒瘤”,以一種潛在的形式搗亂社會,比如某建築隊施工的橋樑為什麼塌了?因為採購員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認為此鋼筋與彼鋼筋差不多,此水泥與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國的礦難為什麼頻繁發生?因為採礦設備、條件與國家規定的差不多;假冒偽劣產品為什麼屢打不盡,充斥市場?因為那些個假冒的牛奶飲品、食品日化什麼的與正牌差不多,其實充其量是包裝差不多,而實質……如此種種,貽害無窮。

古英格蘭有一首著名的民謠: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

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

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這是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的一場戰役。

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事情都必須盡心盡力做好。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紡織行業,從棉花到成品紗的.生產過程工序多,人員多,從前紡、後紡到筒子,經過一道道工序精心製作出來的成品紗,若其中有人懷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隱患,嚴重的導致客户退單索賠,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損失。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工作中,杜絕“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認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盡善盡美地完成各項工作。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0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千世界是活動的書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長我們的見識。

就在昨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陝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真令人捧腹大笑!

但我冷靜下來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目不暇接”寫成“目不睱接”,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現在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傳記最後寫:“無數的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驚呼,那怎麼成?發射衞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把小數點算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損失啊!

讀到這裏,我頓時愣住了,原來差不多先生只是萬千中國人的一個縮影而已,而胡適也只不過是用放大鏡去寫照中國人民的一言一行罷了。而我,剛開始竟可笑地認為差不多先生僅僅是胡適豐富的想象所締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搞笑人物。我不為差不多先生的悲慘命運而感到可悲,反而為文中那愚昧的人們感到可悲。

在我看來,差不多先生最終的悲慘命運絕非偶然。即使他沒有喪命於牛醫的手術刀下,將來也會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兩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1

讀完胡適《差不多先生傳》,有一個想法,即所謂差不多,其實就是一世糊塗。

文中説:“大家都説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這話應該反過來解讀,即一生馬虎,一生糊塗,一生只配做縮頭烏龜,這哪裏是有德?分明就是無德無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類,沒有一個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沒命就等於死寂與荒蕪,與沙漠無異。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不肯認真就等於一事無成,不肯算帳就等於不知珍惜,不肯計較就等於處處吃虧。這樣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這世上,其所謂的“德行”不過是“泥菩薩過河自命難保”罷了。

以上是問題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問題,應當學習多方面和多維度,這樣才能把問題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過猶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極端,劍走偏峯,反而會傷害自已。所以説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認真、太精明、太計較。

人一生所面臨的問題有千千萬萬,除非你是神仙,否則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都完美地解決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會區分個輕重緩急,而絕不會丟了西瓜去撿芝麻。

首先,我們不能事事認真。大事上認真一點,小事上不妨糊塗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要認真一點,因為認真了就很快會有好結果,而完全超出個人能力的事則可以糊塗一點。

其次,我們也不能處處精明。因為過於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聰明。他們不懂得精明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成本,你將會為此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換來的卻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真正的精明應當從人生的.全盤考慮,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後,做人不可以太計較。過於計較是一種典型的小家子氣,一方面折騰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騰了對方,其結果往往都是得不償失。做人要明白,你若與人計較,他人也必將與你計較,計較來計較去,除了傷腦筋、傷和氣外,最後對彼此沒有任何好處。

人生真正昂貴的是時間成本、健康成本和勞動成本,當你經歷過了無數的拚命折騰之後當明白,得不償失時,最明智的選擇其實就是放手。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2

《差不多先生傳》是五四愛國運動後胡適先生在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胡適先生通過齊先生一生中的幾個故事,描述了當時中國人的主流思想,進一步體現了齊精神所帶來的危害。

本文以誇張的諷刺手法,從童年到生命的盡頭,以遞進的方式展現了齊齊精神的“毒性”,最終直接導致了齊先生的死亡。 死亡。

一開始,Almost先生只把白糖當成紅糖。 作為一個孩子,他不買符合要求的東西還買了替代品,這是可以理解的。 可差點先生在上學的.時候,把山西誤認為是山西,但他並沒有當真。 放眼今日,這種類似的精神並未受到遏制。 這些劣質產品也混雜在網購的產品中,類似的氣味依然存在。 在工作和學習方面,不求上進、草率馬虎的態度總能映入人們的眼簾。

作為一名馬鋼員工,我更能體會到“差不多”對企業建設和發展的危害。 在一線工作,千千萬萬的人只為生產出優質、優良的產品。 生產現場只要有齊總這樣的人,就會存在生產安全或者生產質量的隱患。 只有有效地調動起廣大馬鋼員工正確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積極性,馬鋼才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從而使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而我們個人也要對自己保持警惕,避免“差不多”思維的侵蝕和毒害。 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工作和學習。 只有這樣,企業的實力才會更強,胡適先生文章中的懶人之國,才會變成咄咄逼人的東方強國。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3

塞繆爾的《年輕》和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雖不是第一次拜讀這兩篇文章,可內心依然感觸頗多。

“兩鬢微白之年再讀《年輕》,心境已然和年少之時大相徑庭。少時讀此文,正是血氣方剛、氣貫如雷之勢,那時的年輕,是皮相及身體,旺盛的精力伴隨着夢想砥礪前行;此時讀《年輕》,是鬢微霜、又何妨,聊發少年狂的開闊胸懷和膽略興張。雖歲月沉澱,豪氣沉於心底,夢想猶在追尋。工作近三十年,浮浮沉沉,執着奮鬥的心氣猶如火種一直在心底不曾熄滅。

馬鋼幾十年的發展,積於跬步而又大步流星,我見證了馬鋼從平凡到輝煌的華麗變身,也見證了特鋼從建設到投產到盈利的一次次努力攀登。而這一切,是我們每一位馬鋼人憑藉自己執着向上的奮鬥精神,燃燒青春、揮灑汗水,努力創造與實現的。從少年到白頭,一路走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歲月不再讓人任性,然昂揚進取的人生態度卻依靠着歲月積澱的人生閲歷與工作經驗愈加鮮活與堅定。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是我對“年輕”,最簡單直白的理解。

作為一名基層管理者,紮根現場幾十年,個人最反感的就是“差不多”這種態度。胡適先生的`這篇文章,對社會上的那些所謂“差不多就行”的冷嘲熱諷,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縱觀我們這些年的各種成績和碩果,如果是僅僅靠着“差不多”這種工作態度與精神,是根本無法企及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個小小的“差不多”積累下來,就是巨大的“差很多”!這些年我們特鋼,從生產建設到開拓市場,從效能()提升到產品創新,一份份傲人的成績單正是靠着所有特鋼人精益求精、嚴苛謹慎的工作態度鑄就而成的。這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工匠精神,這是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的嚴謹態度,而不是粗放苟且的“差不多”心態。

一個品牌的打造,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多的是靠責任,靠信心,靠勤奮所積累的全方面的鑄就。特鋼的發展,突出的重點在“新”、在“特”,我們只有上下一心,圍繞特鋼品牌的發展戰略部署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特鋼的品牌之路,任重道遠而又前程似錦。

目前的馬鋼,正處於轉型變革時期。這種轉型,是時代造就,也是市場發展的必須。改變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以科技為依託,以質量為根本,以高效為前提,馬鋼的發展之路,離不開我們每一顆“螺絲釘”在自己崗位上的無私奉獻與自我成就。這既是馬鋼的自我創新,也是馬鋼人的自我提升。我們只有摒棄頹廢消沉的“混日子”、“差不多”,真正以企業建設為己任,以“家園文化”為核心,才能和馬鋼一起,邁入新徵程,翻開新篇章。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4

中國有名的人是誰?他就是家喻户曉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

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在學校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陝西;他在錢鋪做夥計時,“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有一天,他趕火車遲了兩分鐘,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王大夫請來了,而牛醫錯把人當成牛來醫,結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後,大家都稱讚他樣樣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這篇文章透過刻畫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評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夠認真的缺點,喚起國人的注意,人人都有這種不良習慣,中國就再也沒有成功,亮麗、輝煌的時刻了,而懶惰使中國的路黯然失色。

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有人鄙視農業勞動,覺得那是下等人乾的`,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長了人的懶惰思想。的確,勞動過後,迎接你的是奇蹟,讓我們熱愛勞動吧!摒棄一切懶惰思想,行為,勞動會使你的未來充滿驕傲!

五千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靠不懈的勞動創造了許多奇蹟,而到了此刻,中國已變成了懶人國了,不再出現什麼奇蹟了,這樣,中國會成為世界的強者嗎?

醒醒吧……中國人,我們要讓懶人國變成勤勞國,我們要在以後的日子裏再創奇蹟和光輝!

評語:中國人做有一種不認真的態度,總是喜愛説“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畫了中國人做事的馬虎,民族要強大,國民素質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

讀完<差不多先生傳>後,我覺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過之後,覺得這篇文章有讓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來掩飾自己錯誤的人的可悲可笑之處。一些小差錯,雖然只但是是少了幾秒,小了幾斤,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絕不能用“差不多”來敷衍。

我身邊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説,別人也説。其實,我感覺我就是名副其實的“差不多先生”。只但是我沒有他那樣嚴重罷了。有一次,我學會了一道“炸沙丁魚”,想給大家露一手。沙丁魚是要放鹽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卻自言自語地説:“鹽差不多就放這麼多吧!”結果,一天晚上光讓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連我的同學也是“差不多先生”。昨日,我在做六角蟲,有一個地方不會做,就請一位同學幫忙。其實,他那個地方也不會。只聽他喃喃自語地説:“就是這樣,差不多是這樣。”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蟲就散架了。還有一次,我媽媽幫我檢查作業,她説:“差不多是這樣吧!”結果,第二天我的作業本上有好幾個“x”。

“差不多”,有人把它掛在嘴邊。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後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媒體以前報道,一個工程隊挖隧道,承包人將水泥柱改成了木樁,以為這樣“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還損失了幾百萬元。這個“差不多”換來了慘重的損失。

“差不多”其實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掛在嘴邊,那你必定要吃苦頭的。作為一個國家,大家都“差不多”,那麼,這個國家必定走向毀滅。

讀《差不多先生傳》有感15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講述了一位被稱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體現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媽媽讓他買紅糖,但他買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學堂先生問他問題,他把“山西”讀成“陝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鋪做夥計,他經常把“十”字寫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可他晚到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

我認為差不多先生這個習慣會讓他存活不了,因為現在如果一個差不多就會變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後面多加了一個零變成“100”那樣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覺得沐浴露和洗髮水差不多,洗完頭,他不就成光頭了嗎?在醫院,如果醫生開藥把一個叫“0105A”的藥寫成了“A105A”的藥,那樣不就會吃死人了嗎?

我對這篇文章有一個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準確的標準要求任何事情。這樣差不多先生就不會被媽媽罵了,不會被老師批評,不會趕不上火車,不會死去。現實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這樣,那醫生覺得藥都是藥,給病人隨便吃藥;人們覺得死和活都一樣,死人越來越多,基本沒活人了。這樣世界上沒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讀完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會變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時會變成一個“應該”的意思,用在合適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覺得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後我要改掉我的口頭禪——“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完成,不能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標籤: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61dy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