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10篇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10篇

兒童是祖國的將來,是一個家族的期望,所以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方面,家長傾注了所有的心血,也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可在帶娃過程中,總是碰到各種問題,比如什麼起牀困難症、不愛吃飯、攻擊他人、亂扔東西等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10篇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1

我是一名國小老師,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學生。工作上我勤勤懇懇,在教育學生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總覺得學生的發展離自己的目標還差很遠,對自己教育學生的做法也有諸多困惑。《教師怎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和做法令我茅塞頓開,明白了許多。

其實教育學生,並沒有現成的一成不變的法則。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有選擇地學習別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針對自己的學生的個性採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要放平心態。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不顧他們的感受,最終受傷害的會是我們自己。因此,教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首先應該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給自己一種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心態,將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撲救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學生也將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回想自己的童年時,往往會有很多的樂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抓石子、捉迷藏……説來一大串,當時玩耍的樂趣至今記憶猶新。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學生,他們又是多麼的可憐。每天除了必須的作業外,玩的內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樣了。我們在批評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想一想,其實現在的學生已經很可憐了,他們的童年在已經失去了很多的樂趣。童年的痛苦幾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快樂的童年。

其實,在教育學生時,許多的難題和不解只要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作為教師,我要努力為學生的成長營造寬鬆的環境,更要客觀地看待學生的長處和短處,要科學地引領他們不斷成長,要多關注學生,要拿出愛心和耐心來,為學生的成長奠基。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2

學會學習,學習愛做家長的不僅要學會提高自己的修養,自身努力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給孩子正確的愛,只有愛的對了,才能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

一本能改變你的家庭的書。第一次我如飢似渴的讀完這本書,感覺這麼多年來我心靈的指導師終於出現了,書中提到的許多家長所犯的錯誤我幾乎全犯過,同樣的問題王老師處理的結果令我茅塞頓開,於是我第二次讀的時候認真的做了筆記,把書中的案例及解決方法都整理出來,然後照着實施,效果果然不錯,和孩子的溝通愉快了,孩子學習勁頭也變高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感謝王老師的書,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拜讀一下,你會受益匪淺的!

學會溝通

以前我也很羨慕那些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爸爸媽媽,也許是我個人的原因,總有做長輩的威嚴,所以對孩子總是要求很嚴格,儘量以一個嚴父的角色來對待兒子,搞得我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孩子看見我就犯怵,有什麼事情也是直接跟他媽媽説。前一段時間經朋友介紹,我才認識了王金戰老師的教育方法,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孩子這個方面,我還真的做的很差勁。我現在也在按照王老師所説的這些告訴我們家長的招數裏面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儘量去多表揚孩子,不再那麼嚴肅地去和孩子交流,現在我們的父子關係也在慢慢改善,昨天晚飯的時候,兒子還竟然給我講起了在學校裏的趣事,説真的,我很感動。在找自己的缺點的同時我也在嘗試慢慢改進,就想王老師説的那樣,我們既然把孩子帶到了人間,就有責任有義務把他教育好,給他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希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成為人人羨慕的父子兄弟。

從這本書我已經知道孩子學習教育方應該從什麼地方着手

王老師真是一位懂得孩子心裏的好老師,不知道未來我的孩子能否有幸也碰上這樣的好老師,起碼現在在幼兒園她的老師可不咋地,對孩子們凶神惡煞般,孩子老跟我要説不想去幼兒園了,覺得沒意思,幼兒園沒意思那意味着什麼?可見孩子們是多麼沒有自由,多麼受拘束。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未來在孩子學習教育方面應該從什麼地方着手了。孩子沒有所謂的好壞與優差之分,人為的劃分,只會扼殺一個個有潛質的孩子,瞭解孩子,欣賞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與孩子溝通,就可以跨越隔代之間的鴻溝。就可以將“差”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優等生。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3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手中寶,心頭肉,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那麼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一人積極上進的學習環境,如何當好這終生老師,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習慣,這是令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在一個很巧然的機會下,得到了一本《名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一本書,帶着好奇的心情讀了幾頁,感覺真的是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從智慧媽媽楊瀾到放任教育的潘長江,從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到言傳身教的徐子健,從以柔克剛的樑曉聲到狠心爸爸李嘉誠,他們的育兒經驗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媽媽的你去欣賞與感悟。

楊瀾的教子經: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長。大家都知道楊瀾是著名節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細心地聽孩子為她講學校裏發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這就是身為一個智慧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尊重。其實做媽媽的都一樣,沒有誰是天生的智慧媽媽,所謂智慧媽媽也是通過不斷學習成長的。只要你不斷學習,讓自己的視野更廣闊更深邃,讓自己的心再細一點,你就會成為一個智慧媽媽,你的孩子會向着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順。

樑曉聲:以柔克剛,和風細雨潤子心。順其自然,物盡所能,是樑曉聲對孩子成長的期望。這種辯證的觀點不僅來自於他對事物認識的深刻性,更鮮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觀和人才觀。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龍是被家長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以學分高低論英雄更為普通大眾司空見慣。由此推斷,一些人也會認為樑曉聲是名人,他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一定更會看重高分、名校。樑曉聲卻不這樣認為。他曾對孩子談過:“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絕對的,丘吉爾、巴爾扎克上中學時都不是成績好的學生。關鍵是根據個人的條件選準人生的座標,定好位,發揮自己所長。”

樑曉聲的教子方法,使我們不僅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國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在這本書中還講了很多名人的教子經,不管你現在是不是一個媽媽,都值得仔細閲讀。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4

一個很小的族羣,卻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和社會成就:美國三分之一的百萬富翁是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當中,有25%是猶太人;馬克思、愛因斯坦……為什麼人口數只同我國上海的猶太人其天才卻多如繁星?全世界的人們一直都十分好奇,希望知道猶太人能夠如此優秀的祕訣是什麼?

然而,實際上,其中毫無“祕密”可言,猶太人與其他任何種族的差異都不大,與中國人還些相似。關鍵在於猶太人之所以成為猶太人,與他們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極大關係。在猶太人的整個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動力,使孩子有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的強烈願望。猶太人皆遵循的價值是:追求真正的財富——知識。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個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猜一個謎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着什麼東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説是錢或者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

當孩子無法回答時,母親就會説:“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會伴隨你的一生。”

猶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視對知識的追求,實際上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猶太父母懂得用書本來武裝自己孩子的頭腦,給他們以豐富的智慧;通過人性與科學的結合,使孩子更能體會到智慧所體現的魅力所在,以獨特的教育方式結合教育理念,使孩子們透過現象更深一層地認識教育的本質。知識源於書本,知識更活用於書本,教育子女更要從知識中演變成智慧,體現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猶太家長們從小便培養孩子們讀好書的習慣,使他們知道書中賦予他們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另外在培養方法上崇尚個性,鼓勵創造;從小培養孩子的好口才。

這本書讓我更多地瞭解了猶太民族,瞭解到了猶太民族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如何優先追求子女教育改變自己和孩子的命運。其實,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體做法,從而徹底改變自己和後代的命運。

教育為什麼會如此沉重?教師的壓力為何如此不堪重壓?家庭教育或家庭學習環境的營造才是孩子教育成敗的關鍵!當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為是目前教師教育引導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

如果我們在督促教師加強教學技能的學習和專業知識的提升的同時,也加大家庭培養孩子能力的培訓,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會出現。否則,割斷了家校的聯繫,單方面要求教師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終耽誤的是孩子的一生,給家庭帶來無數令家長頭疼的後續問題!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5

正所謂“兵無常法,水無常勢”,從獨闢蹊徑的鄭淵潔到中國式強權的劉墉;從以柔克剛的樑曉聲到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從國學大師梁啟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們的育兒經有的是大相徑庭,有的卻是相去甚遠,卻是殊途同歸,讓我深受啟發。

要愛孩子:教育,是一門學問。你千萬不要把孩子當花花草草來養,喜歡叫她怎樣就怎樣。尊重也是必須的,跟她説話時,請蹲下來,和她平視;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她的眼睛説話,同樣要求她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現好,或者受傷了,不要吝嗇你的擁抱。當老師要愛學生,作父母要愛子女。也許你會説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並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常常給孩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愛,也增強了她的信任感。

所以説愛心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愛人經常説我不會愛孩子,想想也就是,我的表達方式高興的時候對孩子説,來,叫爸爸打你的屁屁或者是嗎,來,咬你。女兒還不太會説話的時候見到我就説,“走邊兒”這也難怪,愛人經常抱着她、陪她唱歌、做遊戲、串珠子、講故事、教她説話等等,有時愛人抱怨我,我就開玩笑説,現在親她他不知道,等到她懂事了、記事了,我再親她。我愛人經常説“外國人在教育上劃分得很清楚,爸爸是爸爸的責任,媽媽是媽媽的責任,而中國的爸爸把責任都推給了媽媽。”話雖然這樣説,我也確實有些慚愧。

要鼓勵孩子敢於迎接挑戰。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敢於迎接挑戰的精神。學習上我愛人嘗試着鼓勵女兒“你太棒了,真聰明,這麼難的知識你都能答對,好佩服你啊!”她一聽就美滋滋的,總是主動思考問題,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當她遇到困難時,我不斷地給她打氣讓她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她,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善於發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讓孩子樂學。現在社會上有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要學很多門知識,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總以為是地以為學的內容越多,孩子就離成功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願意去學,有沒有興趣,結果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精力,更浪費了孩子天真、快樂的童年時光。所以説孩子不喜歡的我絕不強求,而是在生活中發現她的興趣,加以引導,然後再給她的興趣去點温加油,讓它們燃燒起來。這樣才會獲取最佳的效果。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6

最近我讀了網上最火的一篇文章:《你不教育孩子,總會有人替你去狠狠的教育他》讀了這篇文章算得上受益匪淺,下面就幾個小故事來談談我的感想。

第一個故事: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我們總是對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在電影開始後一些孩子,靜坐一會兒就坐不住了,開始滿場亂跑。而做父母的呢,也不出聲制止,就任由孩子在電影院大聲喧譁,亂蹦亂跳,影響到他人,有家長站出來理論時,家長總是會這樣替孩子辯解:“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別介意啊。”你家孩子已經嚴重影響到別人了,提醒一下自己的孩子總是可以的,這個母親聽後憤憤不平的説我孩子小,調皮點很正常,你怎麼能和他一般見識?

聽到後我就非常不理解,他小,可做媽媽的你還小嗎?你難道不知道約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為嗎?好像孩子小就是不懂事的理由。因為孩子還小,家長放棄了教育孩子明辨是非,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後,也依然是不懂事沒教養的大人。

第二個故事:同學給我講她遇到的一件事情,在她過生日的時候,收到了很多珍貴禮物,可是親戚的孩子看中了,臨走時硬是要帶走,畢竟是同學送的禮物,我也愛不釋手,沒讓帶走,於是這位親戚很不樂意,肯定有人會不以為然,理由也能找出一大堆,“孩子淘氣是天性啊,活潑點才惹人愛。”“親戚家的小孩,給她又怎麼了”……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態度總是寬容的,心軟的。他們理直氣壯地説:”他還小,不懂事,你就讓讓他。“正是這樣的縱容,所以,小就成了天然的護身符,自帶有理光環(我小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諒。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熊孩子背後總是站着一個熊家長,別再拿“小”説事兒了,孩子再小,總是要長大的。做家長的現在放棄了教育孩子的權利,以他小的名義原諒他,甚至要求別人原諒他。那麼,有一天,當他走出學校,走上社會,再做出一些熊行為的時候,沒有人會對他再寬容了。他們的.熊行為,都是家長放任的結果。沒有天生的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

你不去教育孩子,總有人替你教育他,但願你不會後悔,孩子小,愛玩,愛鬧是天性,但也因為小,他們對於是非對錯,並沒有成人那麼清楚明白。他們會憑着天真的本性做事,沒有父母的引導教育,這些本性導致的後果,有些在成人眼裏無傷大雅,但是在孩子心裏父母的這種縱容成了孩子的保護傘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漫長有耐心,《三字經》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養不教父之過,從小要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只有你主動去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7

假期看過這樣一篇文章《美國媽媽這樣教育孩子》,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中講述的媽媽,就好像是我們眼中的後媽,對孩子有點“漠不關心”。

這位媽媽的底線:只要沒有生命的危險就行。當孩子掉進小水池時,媽媽看見就像沒看見似的,當孩子從水池中爬出來帶着濕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鬧,美國媽媽還是沒有去關注孩子,甚至沒有讓孩子去換衣服。問其原因:你越是阻攔,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攔可能導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時候孩子可能發生危險,當他嘗試掉進水池的感覺並不好玩時,他才會下次注意並保護自己,當他感覺到濕的衣服不舒服時,他才會有意避免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美國媽媽重視孩子自己體驗生活,在親身經歷中學會自理,學會自立,學會創新,學會生存。但是中國媽媽首先會連哄帶嚇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玩耍,當孩子掉進水池,中國媽媽們會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來,甚至還會埋怨水池,給孩子換上乾淨衣服那是每個中國媽媽們必須要做的事。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的限止和命令,不準這樣、不準那樣,孩子必須在父母的保護圈內活動,孩子的自主探索和探險都被規定在一定的範圍,所以我們的好多孩子就缺乏一些自主和創新……

故事二説的是一位美國機械工程師竟然不會計口算10.3-5.8等於幾,問其怎樣成為工程師的,雖説數學和其他學科平常考試都不及格,但是可以藉助計算器計算,還有他的爬樹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對的要求底線就是:保證一門功課是優秀的就行。所以他有一門自己喜歡的功課,沒有家長的壓力,他對手工越來越有興趣,併為自己成為工程師打下基礎……這時我才相信外國的一個九歲孩子10內的加減都不會,盡然敢説長大要造火車,我不能再質疑……

想想我們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底線:各門功課必須是優。要求孩子全面發展,但是孩子的能力畢竟有限,最後顧及不了就成了一個平庸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家庭的教育,更有利於培養出創新人才,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家長朋友們應該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和諧”“開放”的育人環境,讓孩子自由、快樂的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8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説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説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説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知識,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説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

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9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在這本書裏,蔡笑晚全面地敍述了對孩子蔡天文的培養經過。

一、學前教育。

1、出生兩個星期便進行“專注力”的訓練。即用琴聲和笛子的聲音去引起孩子的關注。這種“專注”習慣的培養,對後來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處。天文長大後,讀書學習和處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頭,他都能專心學習。

2、帶路訓練。天文會走路之後,他父母每次出門,不管是拜訪親友還是外出散步,總讓孩子走在前着,為大人帶路。幾次以後,他就能大膽地獨立前進了。這種訓練在於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走人生之路,並大大培養孩子的自信。

3、語言訓練。在四個月時,天文父母就對着他念《三字經》、唱兒歌,唱催眠曲。一週歲時,常常教他念《三字經》、《弟子規》,三歲時,念《千字詩》、《今日詩》、《明日歌》、《十二詩經》、《朱子格言》,還有一些民謠。而這些,天文那時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來。

4、數學訓練。三歲以前,主要是認識一些數字,進行一些最簡單的加減運算。三歲以後,對孩子進行了正規訓練,讓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趣味數學的故事,讓孩子解答其中的數字問題,以此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興趣。

二、中國小時期的教育

1、入學準備時的教育。天文入學前的一兩年,蔡笑晚就帶着天文到學校看學生上課讀書,天文看得很感興趣,很羨慕。經常問什麼時候能上學。他父親就跟他講:再過一個新年你就能讀書了。於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着,那年春節的時候,他特別高興,因為終於盼到了讀書的時候。入學後,蔡笑晚與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取得溝通,反覆説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觀點,並把孩子的性格特點告訴老師,同時向學校領導和有關老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多獎勵,少懲罰。第二、可以温和的地方決不嚴厲。第三、作業儘量精簡,使學生有自由發展的餘地。這些做法,使天文很順利地開始了學習。

2、擺地攤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再窮也不能讓八歲的孩子分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但蔡笑晚認為,“擺地攤出租小人書”這件事可以是對孩子的一種很具體的素質教育,使他從小懂得人生的艱難,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並能激勵他去奮鬥、去拼搏、求上進、爭出路。於是,在天文八歲時的那個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門口擺了個地攤。擺了一個星期,收穫還不錯。一個星期之後,天文還想繼續做下去,但他父親沒有同意。他父親説,現在你是求學長知識的黃金時期,有時間多看書、長知識,不能為了這些“小生意”浪費時間。

3、競爭意識的培養。天文在國小裏讀了三年之後,他父親給他轉學了,因為他原來的國小生源素質普遍較差。為了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必須讓孩子進入較強的競爭羣體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轉到新的學校,新的班級。競爭意識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使孩子從小就養成奮鬥、拼搏的精神,不安於現狀、不安於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爭優秀、爭先進,並讓他從小懂得競爭中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頑強不屈的人。他們不怕失敗,能從失敗中站起來,毫不氣餒地勇敢前進,去奪取勝利。但是,蔡笑晚也沒有勉強要求天文去爭取第一名,他總是説:優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兩名並不説明問題,偶爾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緊,真才實學最重要,讀書像馬拉松賽跑,開頭所處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衝刺時最先到達終點。

4、營造立志氛圍。當時,儘管家境貧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卻在房子裏進行了一番苦心的設計,在牆壁上貼了很多勵志格言和家訓。還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的畫像,如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讓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畫像和故事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心靈裏,樹立偶像的地位。這種氛圍對孩子確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大的心胸氣概、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

5、培養早期行為習慣。

①誠實守信的習慣。為了培養孩子不説謊,作為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不能欺騙孩子,承諾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現;孩子犯了錯誤,或考試成績很差,只要是實話實説,就不能給予嚴厲懲罰;相反,要給予特別的關懷,給予温柔的開導和教訓,使他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孩子承諾父母的事一定要讓他能兑現,既不能給孩子過高的具體要求,也不能讓孩子承諾無法兑現的事;從小讓孩子養成“一諾千金”的習慣,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他兑現,即使是不正確的事,也要妥善解決,決不能讓他失去信用。

②尊敬師長和禮貌待人的習慣。

③遵守時間的習慣。

④獨立自理的習慣。

  教育孩子書籍讀後感篇10

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樣化。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等。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説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標籤: 讀後感 書籍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d4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