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6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6篇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説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傾城之戀》讀後感,歡迎閲讀。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6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篇1

少時讀三毛的《傾城之戀》,敍述異國求學的東方少女,孤單清貧,寒日遊東德,邂逅了與之一見鍾情的英俊軍官。一天之中見了兩面,沒有什麼言語,而後重新天各一方,那份愛戀卻纏綿悱惻,哀轉久絕。古有孟女情慟倒長城,三毛筆下的女子卻只能眼看着柏林牆堅矗如故。

稍長,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樣題目,完全不同的情節。都市裏一對世俗男女,各懷心事走到一起,相互間喜歡着,卻也算計着,笙歌裏有愛也有欺;忽然炮火紛飛,牆傾城摧,倆人同舟共濟,患難中結出真情,成就了一段長久姻緣。

世間女子,哪個不希望自己邂逅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愛情?也許使從小就期待白馬王子有一日來將自己尋覓,一起經歷浪漫與驚險的事件。“從此以後,他們過着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童話的結尾常如是説。漸漸成長,覺出自己的平凡,但仍然暗地裏懷抱有關玻璃鞋的夢想。不要取笑她們想入非非,慘淡的生活,需要這支火柴的光亮來温暖;平凡的日子,也需要這些無傷大雅的小花飾來點綴。就好比我們在平靜的湖邊待久了,也會有意無意地往水面扔一塊小石頭,並觀察由此展開的漣漪。倘若湖面突起噬人巨濤,所有幻想與閒情都會剎那間消失無蹤,剩下的,也許是一位相貌平凡,不善言辭的人,但他有温暖的手掌,握着你的手,扶助你一步步走過困境。

三毛的《傾城之戀》,流露的是青年女子欲排遣孤獨冷寂的心情,渴念煙花般驚世又美麗的愛戀,刻骨,卻無望,恰似午夜曇花。張愛玲的《傾城》,更貼近生活的本相,戰亂使原本虛浮的聯繫在相依為命中生出了堅韌的根,之後長出的日子就是草一般的平淡,然,踏實。

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男子,三十多歲,體格健壯,衣色整潔。他們的居住地已經因海嘯而滿目蒼夷,遍地廢墟。三分之一的居民在這次災難中喪生,而許多人也從此下落不明,生死無訊。男子對着記者説,這十多天來他一直在尋找他的妻子,期間遇到還活着的人,就把他們帶到救護站,但至今仍然沒有妻子的下落。“我想找到我的太太。”他用穩定的聲音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十多天了,他已經執着地尋找了十多天,他在破碎的牆桓裏翻找,在屍體堆中辨認,在荒涼的路上竭力搜尋那熟悉的身影,那是何等揪心的時日?可他並沒有喪失理性和信心。從他的聲音裏我聽出了渴望與堅執。

忽然口乾舌燥。默然自喟,假若這場海嘯降臨的是你所在的城市,除了親人,還有誰來苦苦尋覓你?誰來夜夜撫問那渺小的靈魂?當死神的身影清晰起來的時候,人們身外的浮雲也完全消散了,一切變得通透澄澈,只剩下內心裏最真實也是最迫切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解釋,偉大的愛情故事為何總伴隨着死亡悲劇。

傾城之時,你會是誰內心最深的惦念?……無法假設。

也沒有假設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傾覆,或可讓人看清自己生存的實際需要與實際擁有,讓人懂得選擇和珍惜。可惜代價太大。有些男女輕易就將生命作為愛情的籌碼,在我看來,未免自輕自賤。

於是乎,就讓自己長出一雙慧眼吧,在芸芸眾生中,與並不完美、卻真正適合你的他相依相守,白頭偕老。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篇2

張愛玲十八歲時被父親關起來,她患了痢疾父親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前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説,張愛玲生命裏最重要的叁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這使得我得以貼近她思想的軌跡和文字的脈絡,明白她的小説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什麼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

《傾城之戀》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一箇中國傳統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現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張愛玲並沒有作得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對於戰爭一個環節的描寫沒給人的感覺絕對會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並不很在乎這一點。

《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塬的戀情本身的完滿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落入一個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世界中的思想,那麼??什麼不到最後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個人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備的,更何況相對於張愛玲這樣的大家,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只是有些有感而發罷了。

《傾》中令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後,與柳塬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塬撥了流蘇房?的電話,對她説的那些話,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面,表達她想跟柳塬結婚的意願,但柳塬的出發點是情感,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違悖,這場談話終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為這次的談話?解到,白流蘇想範柳塬跟她結婚,而範柳塬卻只想白流蘇做他情婦,?解到這點,流蘇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範柳塬發了電報要流蘇回香港時,流蘇毅然決然的回去,她想擺脱這個家,肩上必然扛負着壓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態大不相同了,她決心去依靠柳塬,和他在一起。流蘇妥協了,在這場角力賽中,終究因為屈居於弱勢而妥協,柳塬也順利得到流蘇與對自我的認同。後來柳塬把流蘇安頓好後,便要前往英國,且拒絕了流蘇的同行,但至少流蘇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擁有了她的房子,在牆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號,這是屬於她自己的家。戰爭爆發,流蘇與柳塬在戰亂中相依為命,確立了對彼此的情感,從遊戲般的戀愛?N華成真正的感情,並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在風雨飄搖中立起了身子。

《傾》中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曖昧。相同的,是現代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侶)。如果不是那一場大戰(日本侵華),令雙方都看到自己是多麼的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當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有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甚麼輸嬴呢?

開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這是故事的引子。

中間:可是胡琴訴説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干。

結尾又重?土絲?嫉囊瘓浠埃漢?龠捱捫窖嚼?牛?諭蛘檔頻囊僱恚???從擲??ィ?擋瘓〉牟粵構適隆??晃室舶眨?孜策?Α?/p>

張的這篇小説無論如何是以結構和語言取勝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於愛情的這一引自《詩經》的描述:“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篇3

女子穿起華美的袍子,站在舊時光的影子裏輕輕地畫起一道濃眉。綠色和紅色交錯的燈光,暗暗地灑落,幻美的生活之後,人去樓空。

——題記

有人説,張愛玲小説的底色是:荒涼。

她喜愛寫那些舊上海的故事。紅男綠女,他們以為生活會變得很好,於是做着悽苦的事情。慢慢的,時刻只是成為了一種虛幻,女生開始習慣把眉毛濃黑,塗上硃紅的脣膏,深色的胭脂,以為那樣,就能夠把眼淚掩藏。

讀張愛玲的小説,就像在聽一個很近很靈動的故事,她自己是説,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簡單,但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夠嚴肅。她總是喜愛在作品裏提到胡琴,只是某個也許只出場一次的人物,在某個角落嘶啞嘶啞地拉着它,在某個需要他的時候。就像故事的調子,沒有什麼起伏,卻是兩個相愛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遠,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後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張愛玲以前説過:回憶總是令人惆悵的,過去的完美只會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經完了,而過去的煩惱,只會使人再度煩惱。她的小説總是一份感情從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澱的過程,讓人覺得有些微微的苦澀,而其實那些人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他們只是更換了名字,卻重複着相同的故事。

荒涼是正因繁華之後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內心總是一片為開墾的荒蕪,而張愛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當。我們總聽見人們稱讚她有才華而不是偉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講給愛聽的人。正因張愛玲也説過,生活是一件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蝨子。因此她的小説女主角總是穿着不一樣的旗袍出場,也暗示她們隱隱相同的人生和命運,外表的美麗內心的空虛。她的作品總是看上去很華麗卻是很安靜的調子在講述一個很普通的故事,讀完之後才會恍然,原來張愛玲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女子。

泛黃的照片中,那個女子很安靜地望向遠方或者只是平靜地看着。原來所謂的才華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靜,更多一些對命運的追問。喜愛在小説裏開始把眼淚掩藏,慢慢的,眼淚就像手裏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後是肆無忌憚的崩潰。我們就被她輕易地被帶回到舊時光中,或許快樂或許悲傷。

也正如李碧華所説,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篇4

"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裏反覆吟詠的一句話,它不僅僅表達了張愛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對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無論什麼樣的女生,最後都是期望結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這個男生是真的愛自己,它是男生對一個女生最高的承諾。

電影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正是在那裏。範柳原終究是娶了白流蘇啊!不管他一開始有幾分真心,不管這中間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慣常伎倆,不管他們來來回回持續了多久的"拉鋸戰",試探了多少對方的真情假意,但最終他是娶了她呀,是當着外人對她説了句:不,她不是白,小姐,她是範太太,就為了這句活,流蘇淚如雨下,正因她已經等得太久太久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正因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顛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着,跟着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

我堅信是戰爭成全了流蘇,成全了範柳原的真心,經歷過生死的人會不一樣,是生死將範柳原從一個風流公子變成了一個能安下心來居家過日子的男生。

如果我是流蘇,不知道我會不會要感謝這場戰爭,或許會吧,這樣説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離失所的亂世裏,我會只想和所愛的人做一對平凡的夫妻。

記得以前在看《天若有情》裏王琪和方以安討論位置問題。方以安説:一個人的位置就應是在對方心裏。王琪聽了,笑笑説:那是正因你還年輕,一個人只有在他家裏有了位置,才説明在他心裏有了位置。微信名字大全

娶了白流蘇的範柳原才是讓人感動的範柳原,否則也只但是是和所有的男歡女愛一樣玩了一場曖昧的遊戲,縱然使人傾心,卻不會讓人感動……

不管是什麼成全了他們的感情,最終他們是走到了一齊。不想去感歎戰爭的殘酷,不想去感歎女生的悲哀,只想為他們説一句:真好。"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好。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杯具更像杯具。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篇5

自從結識了張愛玲,便體味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蒼涼"。蒼涼,是深埋在骨子裏的一根刺,你不動它,相安無事,你一觸它,便錐心刺骨。現在的人少有體味到蒼涼的了,由於它太沉、太重,傷身,亦傷神,現代人極少有去做這種於己無利的事了,因而,我們丟失它已經很久了,偶爾拾起,也不過是匆匆一瞥,隨即丟下罷了。因此説,張愛玲去了,它所代表的那種蒼涼感也便跟着不見了。嗚呼!悲哉!

有些文字,讓人一看便想落淚。不是由於故事感人,也不是由於人物悲催,就是一種説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它將你慢慢帶進書裏,走進它的故事裏,然後你的感情便被套牢了,抽不開身,漸漸沉淪,情動處,便會忽的一下子,淚流滿面。這種文字,就像是一種毒藥,慢慢侵進你的身體裏,你明知道,卻無法抗拒。張愛玲便是寫出這樣文字的人,你讀她的書,就是在飲最毒的鶴頂紅,就算是死,也死的悽美,死得足以讓人一生銘記!你看,那白鶴的頂冠多美啊,我情願沉醉在那樣的絕美中!

愛玲在《傾城之戀》中説過:“有些傻話,不但是要揹着人説,還得揹着自己。讓自己聽見了也怪難為情的。譬如説,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女人是很少有能抵擋住這種説的頗有技巧的情話的,近乎赤裸,卻又讓人感覺不到低俗。流蘇一直保持的矜持在範柳原説出這句話的時候也近乎崩塌了,這話很好聽,誰説不是呢?試探?防備?懷疑?在那一刻,也該都放下了吧!只是兩個人,兩個戀人,在説這小情話,中間沒有隔着戰爭炮火,不用顧忌家世背景,卸下一切,除了對你的愛。

傾城之戀,有時竟不如一頓粗茶淡飯,粗茶尚能解渴,淡飯尚可果腹,而傾城的愛戀呢?它就像是一場盛世的煙火,絢麗奪目,卻終不能長久。記得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他為什麼遲遲不肯戀愛,他反問一句:“戀愛能當飯吃嗎?”我愣在當場,想要反駁一句,卻終究轉身離去。我能説些什麼呢?難道要我告訴他:戀愛雖不能當飯吃,卻能填補空虛,温暖人心嗎?呵呵,多麼蒼白無力啊!

世人都渴望得到愛情,女人尤其是。你不用急着反駁我,是的,我承認,是有很多人放棄了愛情,轉而選擇了金錢、虛榮或是其他更為現實的東西。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對愛情是存在渴望的,假如魚和熊掌能夠兼得,誰人又會放棄呢?現實太過殘酷,他們只是做了一種自認為對的選擇,至於會不會後悔,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了。假如説,流蘇最終沒有和範柳原在一起,那也絕對不是由於他們愛得不夠,而是天地不仁罷了。因此,我們也不要去不齒那些放棄愛情而去選擇其他的人了,畢竟,愛情不是在每個人心中都是排第一的。我渴望,但我沒法,只因我還有別的牽掛,因此,我只好捨棄你。誰又能忍心責怪這般無奈的人呢?

朋友啊,緣分到了,就去愛吧,哪怕在愛情跟前會變的卑微,或許,你會如愛玲説的那樣,在塵埃裏開出一朵花來呢!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篇6

《傾城之戀》有感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讀張愛玲的書就是讀她的人、她的人生。《傾城之戀》這本書我在讀的過程中並沒有多大感觸,直到我放下書細細回想是才頓悟過來。傾城,傾城,本就是一個讓人誤會、讓人遐想的詞,我以為會是怎樣的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才能稱得上她如此的讚美(傾城本是形容女子容貌姣好,另所有人傾倒。漢武帝劉徹的妃子李夫人有’一顧傾人國,再顧傾人城’之稱,傾城引申形容美好、獨一無二的事物)但正以為執筆人是張愛玲,恰恰又因為是她。偌大的白家館,在夜晚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空洞寂寥的感覺,時不時傳來一兩句咒罵聲,更是讓人徒生孤寂感。

流蘇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祖輩的繁華落幕之後,留下的除了僅剩的族產更多的是大手大腳驕奢安逸的生活習慣,於是,如所有人所想,家道沒落,哥哥嫂嫂卻還這樣過着活。這樣封建的大家庭,可想而知,像流蘇這樣的女子是絕對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蘇原本也以為自己會像自己的母親這樣在適當的'年齡由家裏人作主出嫁,然後相夫教子,四世同堂,一生就這麼過了,她想,沒有願不願意,自己是應該這麼過的。流蘇出嫁了,然後又離婚回家了。

這本書在流蘇結婚後的生活是沒有筆墨的,完全的是靠從別人的對話中想象其中的情景。對方是大户人家、紈絝子弟,結婚並不能讓他收了性子,婆家人不管,流蘇也沒法管,也許是因為她看慣了自己哥哥的生活,就覺得這是正常的了,反正家是被敗光了,本來這是事情的正常發展過程,但是流蘇的悲哀之處在於婆家的人卻把敗家的責任歸咎到她身上,在悲憤之下,流蘇離婚回家了。沒想到的是回到家的流蘇不僅要忍受離婚的痛苦還還要承受孃家人的責怪甚至嫌棄。帶回家的嫁粧被哥哥用光了,卻被哥哥嫂嫂説成是自己賴在家裏,吃家裏的,用家裏的,甚至也把家產敗光的責任推到她身上,這讓流蘇情何以堪。“我用了你幾個錢?你住在我們家,吃我們的,用我們的,從前還罷了,添個人不過添雙筷子,現在你去打聽打聽看,大米是個什麼價錢,我不提錢你倒跟我提起錢了”這是流蘇三哥説的,“自己骨肉,照説是不該提錢的,但是提起錢來話可就長了,我早就跟我們家老四説過,我説——老四,你去跟三爺説説,你們做金子,做股票,不要用六姑奶奶的錢沒的沾了晦氣,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變成了敗家子,回到孃家來,眼見孃家就要敗光了,天生的掃帚星”看看,這是流蘇四嫂當着流蘇的面説的,生生分出了你、我們。但是沒有人站出來為流蘇説一句話,流蘇是一個人在這個家裏生活着。流蘇的前夫死了,婆家人希望流蘇回去守喪,這是流蘇斷不能答應的,但是她的哥哥嫂嫂卻想借這個機會讓流蘇離開這個家,少一張吃飯的嘴,流蘇反對又引來上面的話。

流蘇想:“這個家,我是待不下去了。”流蘇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遇到範柳原的。範柳原出生在英國,在當時所有人眼裏他是一個瀟灑多金的男人,徐家太太為白家七小姐介紹的,流蘇跟着去了,流蘇所慶幸的是,風流前夫什麼都沒給他留下,卻讓她這個封建小姐學會跳舞。在這個舞廳,她跟他跳了一次舞,流蘇想:“我要抓住這個男人。”,因為這個家她是真的待不下去了。所以,在徐太太問她願不願意一起去香港是,流蘇想了想,點了頭。

所以,當流蘇在香港遇到了範柳原是,流蘇也是不驚訝的。是的,範柳原對流蘇產生了興趣。看書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流蘇跟範柳原之間是愛情,可是現在我知道,這不是。流蘇不愛範柳原,生活沒有給她時間去想愛這個東西,她需要一個人給她一個家,給她一個可以容得下她的地方,給她一個可以給她安全感的地方,範柳原出現了,所以流蘇抓住了他,僅此而已;範柳原也不愛流蘇,在英國出生的他對祖國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想要一個純粹中國的女人,有中國的味道,流蘇就是這樣的女人。在淺水灣的日子是流蘇所未曾經歷的。

他們一起跳舞,一起吃飯,一起出遊。範柳原給流蘇介紹她未見過的花,範柳原為流蘇唱歌。範柳原説:“有人善於説話,有人善於笑,有人善於管家…你善於低頭。”,範柳原説:“我自己都不懂得我自己,但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範柳原説:“不吃醋的女人大抵是有些病態的。”,範柳原説:“我愛你…我忘了問你一句,你愛我麼?”。

流蘇其實一直在等範柳原説:嫁給我吧。可是他不説,他説:我愛你。卻不曾説過關於結婚的任何。範柳原是不愛流蘇的,他只想跟流蘇,甚至他想流蘇做他的情人,可是流蘇玩不起,她28了,她怕了,這個世界讓她沒有安全感,她真的是急需一個家。終於,流蘇受不了回到了上海,可是這個家哪還容得下她,哥哥嫂嫂們因為她攪了七小姐的婚事更加變本加厲地責罵她。所以,當範柳原發來僅僅只是希望她回香港的電報時,流蘇收拾收拾,登上了去香港的船。

範柳原來碼頭接她。流蘇站在船頭看着細雨微茫的岸邊舉着傘的範柳原想:算了吧,算了吧,情人就情人,只要給我一棟房子,就這樣跟他過吧。範柳原低下頭在流蘇耳邊説她的綠色雨衣像一隻瓶:藥瓶…你是醫我的藥。流蘇紅了臉,這是屬於他們的温情。流蘇真的就這樣過起了生活,她有了一棟房子,卻還是一個人。範柳原曾在淺水灣對流蘇説:“這堵牆,不知為何竟讓我想起地老天荒這一類的詞語…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都毀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就剩下這堵強,流蘇,如果我們在這牆跟遇見了…流蘇,或許你會對我有一點點真心,我會對你有一點點真心。”沒想到他的一句玩笑話竟成了真,戰爭開始了。流蘇等到了來尋她的範柳原,戲劇性的他們又回到淺水灣逃難。

也算是在一起經歷了生離死別,也算是在這個時候身邊只有對方可以依靠。戰爭過後,看着僅剩的這堵強,看着這個傾毀的城市,他們竟然説不出話來。範柳原不再是這個身負家資的範柳原,他也要開始關心白菜多少錢一斤,今天有沒有肉吃這樣的小事;流蘇也不再是這個流蘇了,他們之間少了這麼一點點距離感。範柳原看着洗衣的流想:我需要一個妻子了。範柳原建議在報紙上登結婚事宜,流蘇又哭又笑。

到最後他們還是沒有愛,有的只是這麼一點點真心。結局是這樣説的:流蘇還是有一點迷惘。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為了成全她,成千上萬的人死去了,成千上萬的人痛苦着,然後驚天動地的大改革開始了。傳奇裏的人物大抵如此,到處都有傳奇,可是結局未免有此圓滿。範柳原跟流蘇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對,甚至是庸俗的。

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他們。所以我説正是以為是張愛玲,傾城,傾城原來是這個意思,怎能不讓我們失笑,張愛玲用“一座真正城市的傾毀”顛覆了以往傾城的含義,傾城之戀自然不再是我們所想的這個美好的意思,張愛玲用這個故事諷刺了很多人心中美好的愛情故事,因為她不相信愛情。張愛玲出生在大官宦之家這樣的出生讓她對於大家庭的興衰看得很透徹,這種大家庭的利益鬥爭、寡情殘酷也是見多了,所以流蘇在白公館的生活的描述對於她來説是遊刃有餘,她也更難理解流蘇這種無容身之處急需一個人給她一個家的心情。

寫出這樣一個故事更大的一個原因是張愛玲不相信愛情。這種“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我永遠愛你”、“生生世世”對她來説是不可能的,張愛玲的所有小説都是以黑色為基調,淡淡的悲傷,其中從未出現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唯一感人至深的“半生緣”結局卻讓人唏噓,可見張愛玲對於愛情是多麼的絕望。

當然這跟她個人經驗有很大關係,張愛玲對自己與胡蘭成的愛情説:“在愛情面前,我卑微地低到土裏,開出花來”,她也曾坦誠地説過:“儘管我在愛裏,但我不相信愛情。”所以我説,讀張愛玲的書,就是在讀她的人,她的人生。

標籤: 讀後感 範文 之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p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