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通用11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通用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通用11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1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楊鋼老師老師的作品,去年有幸誤打誤撞接觸到了克勞士比中國學院,才曉得了國內質量界大神級的人物。

楊鋼,中國“零缺陷之父”,中國十大質量人物(國家質檢總局),克勞士比中國學院總裁。

再來説説讀這本書的感受,書一開始就採用故事導入,採用了培訓場景,通過老師啟發,學生討論的形式,運動生動有趣案例,深入淺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和價值。

書中一開篇就講了一個斯芬克斯島的石像之謎來吸引了我,設置了三個人:克魯斯、德普、李,他們誤打誤撞進入了斯芬克斯島,然後進入一段奇幻之旅,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理念不同,最後收穫了不同的結局,通過科幻故事引出了本書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就如作者所説: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動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完事意義。

剛開始聽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覺得這怎麼可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正是這種想法,才會讓缺陷得以存在,因為從意識上就允許存在缺陷,我們不難發現,人們能否做對,並不取決於自身的行為能力,而是取決於支配於行為能力的思想觀念,而改變人的觀念並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變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軟件行業,質量保證比較多的活動就是評審活動,曾經我一直覺得評審活動發現的缺陷越多越好,當一位領導告訴我:為什麼你寫出來的東西等着其他人給你評審呢?為什麼你自己不能保證質量呢?

額,也是,可以想象當時的場面有多尷尬。他的一句反問也刷新了我的認知,從源頭上保證質量是明智之舉,不浪費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會有意識的考慮問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嗎?為什麼不能?哪裏還有改進的空間?最近在寫雲市場退訂的文案的時候,可能因為我自己對業務不瞭解,也沒有相關的參考資料,只能憑藉業務系統去體驗、去嘗試,當時為了儘快完成,第一稿寫出來的時候思路亂,別人説看不懂,説實話,我自己都沒理清,當被人否定的時候,我沒有辯解,我接納,我再來修改,堪稱是改動次數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僅僅適應於工作中,也適合在生活中。我經常跟孩子説:如果作業、考試都能第一次就做對,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績。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漸漸地明白這一非常有用的哲學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學,是實現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2

通篇看下來,覺得作者楊鋼應該是個講故事方面比較厲害的人,用敍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講出來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較喜歡的。

剛看到開篇的時候,會有種拿錯書的錯覺。這是工具書還是小説?而且是穿越的仙劍小説。

因為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開篇的時候,就用一篇講的很好的故事來引讀者入局。而且故事講的很有吸引力。

這本書,作者主要引入了4個人,其中一個主導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討論的方式,引導其他人講自己的經歷,然後做總結,最出通過一些案例來得出結論。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緣故,反而更容易讓讀者找到共鳴。

做正確的事,做正確事的人相加其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中心觀點。

就如作者所説: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動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完事意義。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流程也作了總結。只要7大步即可。

為了保持書裏內容的有趣性,在這裏就不劇透啦,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看書哦!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只是體現在工作中,還體現在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裏。而思維的侷限性和行為的暗示的影響又是巨大的。

整本書講了很多案例,有兩個案例對於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個案例講的是,工廠的產品總是會被返工,返工的結果就是工廠不能按期完成生產計劃,那這樣對於客户來説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廠的工人由於返工,總要加班,從而沒有自己的時間,有抱怨,並且還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闆只能又再招幾百人來解決問題。老闆可以説是寢食難安。

後來經過高人指點發現,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領導者沒有對一線工人進行培訓,他們的觀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專門設立的返工區,更是加深了他們的觀念印象;並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執行標準從生產線上就開始執行。

所以,問題就全部迎刃而解。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和零缺陷傳遞的價值觀是一樣的。

零缺陷的概念對於產品來説,注重源頭的缺陷預防系統,強化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宏觀控制。

但並不是説只要過程,可以不看重結果。這個概念傳送的是既要過程又要結果,結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結果只不過是一個體現,能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就是看過程。

作者認為匠人精神本質也是零缺陷精神。這個我也很認同。因為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質。

最後,引用學者胡適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書中引用的文章做結。來説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關係。現實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於這種觀念和想法,我們做事總也做不到最好。這背後的意義耐人尋味。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3

該本書是陳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圍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個觀點去舉例論證,以故事的形式帶入能使讀者更容易讀下去。接下來分章節對書中提到的觀點進行自我的認識。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來就可以第一次做對”的觀點,本章旨在傳達一種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在思想上改變認識,儘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對做好,如果想達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點,關注點應該在執行之前預防和控制階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個任務是需要我出海南項目的升級包,然後我在出升級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項目組要升級什麼功能?該功能有沒有在測試環境測試通過?配置項有沒有做相關的修改?知道了這些我才能出升級包,出升級包是一件事,想把這個件事第一次做對,就需要在需求、研發的代碼、測試用例、測試執行這些前期階段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級包升級上去發現某個功能沒有實現,研發、測試繼續返工,那麼出升級包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對!所以,做事之前的預防和控制才是做對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對即符要求”。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隨時跟蹤客户的需求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和快速適應,把事情做對做好。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企業,其實在哪裏都是適用,媽媽讓你去買包鹽,你在路上時媽媽給你打電話説再買一瓶醋,信號不好你沒有聽到也沒有回覆電話確認,結果你買了一包鹽又給自己買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結果可想而知,你沒有及時響應媽媽的需求變化,還做了媽媽沒有讓你做的事!總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對掙得更多的需要(機會),也要記得及時跟蹤需要以改變應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完美”,看到標準,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規範、流程、準則。像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樣去生產檢測自己的產品,這是一種高標準的要求。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規範的產品,也要統一我們的行為、規範我們的流程,比如,部署某個項目這件事,10個人去做就有10種方法,10種標準,10個犯錯的可能,如果組織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署文檔,發給10個人,就增加了做對該事情的概率。所以,統一標準、規範行為對組織和個人來説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個人的工作哲學”。最後一章又提升了一個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學、心智層面。對個人而言,要端正個人的態度,讓零缺陷成為每個人的習慣,對組織而言,統一我們的標準,把制度約束變為一種企業文化,從而提高我們的質量和品質。

理論來源於實踐,願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4

作為一名剛入職不久仍處於實習階段的新人來説,首先要感謝單位提供的讀書機會,讓我在工作之初,通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提升,同時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後的工作中,自己要積極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現結合入所以來的實習情況,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淺談自己的讀書體會。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在我看來,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前進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並不就是意味着否認探索過程,其着重強調的是實踐中的第一次。誠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會走彎路,但是,只要探索後形成理論的總結,並以此為基礎應用於實踐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使我對硫化有了更深地瞭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實際與理論實驗之間的聯繫和差異。小到製坯過程中的稱量,大到硫化時對温度和時間等因素的確定,無一不是在理論分析後通過多次試製,不斷地進行修正才確定出來的。看似簡單的橡膠件產品,在實際的車間生產時,要在滿足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便於工人操作和後處理。從模具設計的角度看,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率,又要考慮出模時橡膠件能順利快捷地取出,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後,精確合理地對模具進行設計製作。不得不佩服設計人員着眼生產、講求效率的深厚地設計功底,對於畢業剛入職的我來説,帶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態,感受着自己的無知,或許,因為現在的無知,將成為我以後求知的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因為年輕,我不怕路遠,我堅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點,也總會有收穫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任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都是服務於實踐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因理論應運而生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基於此,理論和實踐不是脱節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統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要肯定理論探索階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辦事情做對在理論應用環節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積月累,千千萬萬個第一次,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以硫化車間為例,製坯工序上,許師傅將經過熱煉的膠料用剪刀裁成合適地大小,然後針對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況進行稱量,最後再填寫流轉卡並分區域存放,或整齊擺在工作台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温箱中恆温處理。剪裁的膠料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添添減減,符合工藝上對膠料重量的要求範圍。硫化工序上,師傅們一個人可以操作三四台硫化機,從模具的擺放入模到膠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後的出模處理,看起來是那麼地麻利流暢,有一氣呵成地氣勢和節奏感。修邊工序上的女師傅們,坐在工作台前,對硫化的橡膠件進行修邊,如果説單純地修邊還算輕鬆的話,那每天下來搬搬拿拿的重達幾十斤的橡膠件,可不能説是鬧着玩的,粗略地説,每人每天倒騰的橡膠件有3噸左右吧。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訓時,劉所長讓我們做好吃苦準備的講話。誠然,天下沒有不累的營生,累並快樂着,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同時,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實際的生產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而巧則是熟練後享受工作的一種境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生巧,才能迸發出更加飽滿地工作熱情,帶動出更加積極地工作態度,從而實現個人和集體的雙贏。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關鍵在於把每一個第一次做好、做對,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同時又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員工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重視溝通與合作。人是羣居動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而現今快節奏的社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依靠合作來整合資源,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神話並不存在,因為當今的社會是共贏的社會,作為一個團隊,基於木桶效應,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也未必能實現1+12的工作業績。這時,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和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要重視細節。海爾總裁張瑞敏説:把簡單的事認真重複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為簡單,我們可能會不屑去做,

但是,積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為。現在的生產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有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終生產出用户滿意的產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要樹立事無大小、事無鉅細的工作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既是個人工作態度的體現,又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膠囊成型過程中,工藝卡片上從機頭的直徑和寬度,到膠簾布和膠片的層次、型號、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鋼絲圈的鋼號、圈數、排數、根數、直徑參數和纏繞簾布的厚度寬度,無不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因為注重細節,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為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做事要正確地做、思考地做、用發展的眼光創新地做。一直以來,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論言,我覺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長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鑑於現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予以改進和創新,這就是社會之所以不斷前進的原因之一,倘只滿足於現在的存在,而不思進取,那今天理所當然地合理註定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踏踏實實地學習並消化吸收現在的存在,為以後能長久地合理存在積蓄創新的基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中的理念延伸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對該書精髓加以消化吸收,爭取更大地進步。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5

一直以來,我家的教育觀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時候上學,爸媽説壓力不要太大,成績過得去就可以了;畢業工作賺錢,爸媽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我的觀念也受此影響,認為學習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學校的時候,我從來不是努力的學生,憑藉一點小聰明,學習成績還能靠前;開始上班以後,這種差不多的觀念繼續影響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經驗來講,我漸漸覺得工作開始吃力,最近更是明顯感覺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不對,做事差不多的態度讓我滿足於現狀,進而有些不思進取。

正在我焦慮迷茫之際,遇到了楊鋼的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書裏闡述的觀點是“零缺陷”,也就是如書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運行與執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作為一本暢銷書,《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經過了多次加印,並一版再版,依然熱度不減,説明“零缺陷”這樣的觀點很受歡迎,當然,也從側面證明,在當今時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們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響,認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種不放棄的精神,也就是説,第一次沒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這樣做的結果,不管最終是否成功,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時間和物力。

楊鋼作為中國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的中國弟子,他在本本書中傳達出來的觀點,是讓我們在做事情開始時,就按照標準去做,儘量不要有過多的耗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將“一次做對”、“符合要求”作為工作標準,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點”、“缺點難免”作為自己的藉口。

希望“零缺陷”這樣的觀念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觀點,在以後的工作與生活中嚴謹認真一點,那麼,未來留給“差不多的空間將越來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6

有時候,真的,當你遇見一個陌生人的時候,你想不想主動與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顏值。其實讀一本書,有的時候也始於他的顏值。

當看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得不説這個書名很吸引人。

簡約的封面設計,黑紅白三色為主調給人一種認真可靠的感覺,而事實上這本書就是一本可靠的書。

全書多是以故事來説理,更顯得生動形象真實可感;章節內容也是層層推進,層次分明;在每一個主人公的故事裏,作者都悉心的提煉出一些新的思想;全書還為讀者展示了許多成功人士的觀後心得體會使讀者備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個“零缺陷”的概念,那什麼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給出的答覆是這樣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國菲利浦·克勞士比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要求產品和服務是“有用的和可信賴的”,注重滿足客户的需求,員工的需求和供應商的需求。

“零缺陷”質量管理與其他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比,它的特點就是強調質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單純的“好”,強調保障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強調工作標準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強調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而不是簡單的用“指數”來衡量。“零缺陷”質量管理還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流程,主要包括確定狀況、臨時措施、確認根本原因、採取改正行動評估與跟蹤檢查。

而本書的“零缺陷”並不是説絕對沒有缺點,或者缺點絕對要等於零,而是指“要以缺點等於零為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努力做到無缺點”,即通過“零”的努力,達到“一”的實現。

通過作者對“零缺陷”這一概念的細緻入微的分析,可見全書很嚴謹思想也足夠深邃。

全書的知識量還是挺大的,只是我個人不非常喜歡全部用故事來貫穿着整本書以明事理。

雖然説每一個故事的好處就在於,無論你從哪個故事開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穫。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產生一定的,閲讀疲勞。

此外,我覺得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閲讀它的人,每個人的想法或者是説每個人從這本書裏所學的都不會一樣。

為什麼這麼説呢?是因為我覺得第一點,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來就是可以給人許多遐想的空間任其發揮。第二點,每個人的經歷都各不想同,而書中這些故事又大多來源於一些真實的案例,我想當獨特的個人經歷與特定的案例進行碰撞的時候,讀者們產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總體覺得這本書不但是一本值得閲讀的好書,而且也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好書,當你拿到它看見它精緻的外觀以及書面設計時,我想你就會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7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對此書的綜合評價,我個人認為它闡述的觀點覆蓋面比較廣泛,它所倡導的理念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都是我們平時在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闡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原來工作怎麼樣返工不明確,後來看了這本書知道,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後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那麼什麼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產生是被譽為“全球質量管理大師”、“零缺陷之父”和“偉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勞士比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對自己個人的幫助與提升有很大幫助,原來工作怎麼樣返工,不明確,後來看了這本書知道,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後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

可能很多人會説,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通過對此書的閲讀,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在現在社會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例如: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形態裏面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公司服務,然後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公司讓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例子在社會上很常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他不會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不會真正融入到公司當中,把公司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如果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會盡職盡責的去做的比較認真完美。還有,現在剛出大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多數人去應聘會向招聘企業詢問,你一個月能給我多少薪水,給的薪水少了就不幹,應聘者不會去考慮自身能為應聘企業創造多大的價值。我們要知道很多企業給的薪水和員工實際的工作能力為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成正比。

以上的這兩個事例説明了什麼呢?首先,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樹立一種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儘可能的去追求一種完美,簡單的説:“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其次,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一種良好的工作態度去對待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會離“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差距會越來越近,最終實現“零缺陷”。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近幾年國際、國內社會不少企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粉的“三聚氰氨”事件、生產和企業的召回事件和最近的“瘦肉精”事件都折射出了一個企業高層在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企業對誠信的蔑視,不良事件的發生也折射出了一個社會企業生存發展的理論,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這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也就深化為了“每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社會需要這樣的工作準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基礎。追求質量對於一個企業來説是很重要的,追求質量是一種管理的藝術,如果我們能建立正確的觀念並且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計劃,就能預防不良事件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高層日常的管理上,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念“難免犯錯誤”發出了挑戰,“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慾望,爭取不犯錯誤。“零缺陷”對企業管理者在對員工的管理上賦予了新的管理理念,“零缺陷”不是批評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着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楊鋼博士的論著已經不僅僅是管理科學的一次突破,相信每一位讀者在閲讀完此書後都會對自己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社會、企業和個人需要一種新方法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和管理之中,來改變我們的傳統生活理念與境意,説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8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大師的唯一中國弟子楊鋼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國踐行並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質量管理理念而被稱為“中國零缺陷之父”。

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對”?什麼是“零缺陷”?

(1)“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

(2)“正確地做事”,是運作與執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能帶來什麼?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結果是:代價最小、成本最低、時間最少、效率最高。

樹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因為我們自身對錯誤的容忍,並想當然地認為理所當然,不可避免。

楊鋼老師在書中提到:“只要我們對不應該發生的錯誤事件制定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它就會永遠存在。可是,當它不被接受時,就會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發生,就一定會發生,錯誤事件也是一樣。

面對醫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個即將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會希望它永遠是“零”。

做對即“符合要求”,否則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價”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只有時刻關注客户的需求及其變化,並努力滿足其需求的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會失敗。

對於具體的工作也是一樣,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對整個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實施並不斷改進以符合要求,這裏的“符合要求”,不僅僅是過程,也要結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完美

面對工作,我們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樣的工作準則,既標準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2)仔仔細細制定要求

(3)與他人協調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雙重標準”

(5)高度重視預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是:對錯誤的態度,説No,就是一種“零缺陷”心態,説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標準。“零缺陷”還必須要關注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魔鬼都在細節。

建立一套正確的個人工作哲學

平台和資源很重要,現在我才漸漸理解為什麼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書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們的系統和平台。一個好的系統和平台,能夠讓一個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個糟糕的系統和平台,卻使一個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選擇或者努力爭取到一個好的系統和平台很重要。

當然,光有系統和平台還不夠,還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標準,並在工作中樹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有正確對待錯誤的態度,不害怕自己犯錯誤,也不放過所犯的錯誤,更不重複犯錯誤。長此以往,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取得成功。

最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零缺陷”工作理念不僅僅只適用於工作,而且適用於人生的各個方面,並終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9

馬丁。路德。金的箴言:”如果一個人掃馬路,他應該像米開朗基羅作畫、貝多芬作曲、莎士比亞寫劇本一樣對待工作。他應該幹得如此之好,以致天上的神靈、地上的人們都駐足稱讚:“這兒有一個偉大的清潔工,他幹得多麼的出色啊!”一個人的人格決定了他做事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所以,態度決定成敗,做事先做人。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給我們分享了華人的“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故事。王永慶總是在賣米之前仔細地將裏面的秕糠、沙粒等雜物統統清理乾淨。這讓他店裏的米的質量比別的店要好得多。同時他還想到了為顧客提供“送米到家”的配送、為顧客刷洗米缸等服務。賣的`不只是產品,把配套的服務做到了極致。王永慶追求品質、力爭卓越的心把他推向了成功。

近半年,我們財務部同事在白經理的帶領下對歷史的賬務進行清理工作。白經理的一絲不苟、認真仔細、刻苦鑽研的工作態度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們在做賬務清理時發現,雖然以前我們每月按實際情況計提費用,但並沒有及時對預提費用和實際支付的差異調整,數據有些含糊不清。在白經理的帶領下,我們對賬務進行為期半年的清理和調整。整理後的餘額調節表,每一筆計提的費用都一目瞭然地看到:計提了多少、是否按時做預提、費用支付與否等。把賬務往細緻的方向重新清理了好幾遍。五月份連續兩個晚上為了解開固定資產賬冊與清單的歷史性差異的謎團,我們加班到凌晨2點才回家。只為了把賬務理清楚,為領導層的經營管理和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數據支持。踐行“零缺陷”並不僅僅只是追求工作業績,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標準,它更是一種身心愉悦的生存狀態。

世界上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神聖的,不要輕視他人的工作,他人的崗位多麼的不起眼,多麼的無關緊要,只要是身在崗位,就應該認真對待。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側面展示人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有心。或經歷、或借鑑、或傳授,在歲月長河中,有心人會不斷累積做事經驗、方法;無心人則被動應付,推一下動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鐘,有一件決不做兩樣,做完就了事,不善總結得失,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與生活的過程中,才能找到更多的快樂!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10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讓我感覺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實現完美的結果應該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讓我們體驗了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應該增長的知識、能力,在管理企業應該具備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確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書,在潛移默化中指導人們改變世界觀,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繁雜的事物。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方式,因為它可以帶來代價最小、成本最低、時間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現為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種決心和態度。通過細讀這本書,我感悟了許多,也掌握了許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這一思想是質量管理乃至企業管理中最節約成本、最減少重複勞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質量管理與其他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比,它的特點就是強調質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單純的好強調保證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強調工作標準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檢驗工作中的重要性

結合我們的檢驗工作,零缺陷也應該是我們試驗工作中不斷追求的目標。零缺陷並不是絕對沒有缺點,或缺點絕對等於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於零為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努力做到無缺點。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個試驗工作時,都抱定:嚴格合同評定流程、做好試驗前的試驗大綱、標準的、儀器準備,做好試驗工作的計劃和整體策劃、保證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發揮質量監督員、安全員的作用、提高主檢報告的編寫能力和水平、把好審核關和報告審批關。並在整個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設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目標和要求,就會對從事的每一項工作有充分的準備,把錯誤消滅在過程開始之前,養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習慣,那麼,我們的檢驗工作就可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率、效能,並激發每位員工的潛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預防為主的工作態度,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體現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的做事是運作與執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為什麼能夠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要做到確定目標、控制過程、系統預防、建立標準、團隊協作、達到結果呢、一次做對。為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應該首先確定工作目標:為滿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觀意願;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對的基本準則;第三是消除達成這一準則的障礙;最後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業需要一流的員工

企業是由一個個員工組成的,什麼樣的員工造就什麼樣的企業,因此,企業的未來是由企業員工決定的。在我們企業中,檢測服務質量重要,每個員工的素質同樣重要。有許多人做事時常有得過且過的心態,對領導或者企業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覺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滿,不認為事情的結果與自己有什麼關係。而國際知名的一些企業的員工對待工作卻非常認真,幾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須擁有一流的員工。基於此,場組織學習《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我理解,不但要學習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領會書中員工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即:如果員工不是在滿意狀態下進行工作,那我們的檢測服務也就不能達到客户的滿意。

產品即人品、質量乃品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產品的競爭最終也是人品的競爭,企業擁有一流的員工更應具備一流的人品,只有這樣,企業才具備創造一流產品的獨到優勢,才可能創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對企業人的要求,產品是人做出來的,結合到我們檢測服務,檢測工作也是人做出來的,質檢中心的優秀的服務品牌也是人打出來的,我們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是對員工品質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我讀過了兩遍,今後還會繼續讀下去,不但字面上瞭解零缺陷工作的內容、方式和方法,還要更深層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準則,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認證仔細制定要求;加強與他人的協作;避免雙重標準;高度注重預防。

通過《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閲讀,我還掌握了:我們將恪守自己的工作準則;我們清楚的知道,互相協作是達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將做我們所承諾的,説到做到;我們不去抱怨,也不去辯解或尋找藉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沒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重複了太多的工作。總結起來,主要是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得當,也就是,沒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規劃,也沒有鮮明的目標和正確的方法。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確有莫大的觸動。

此外,加強個人的修養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應該隨着自己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一本非常好的讀本,我還將繼續讀下去,不斷領會其中的精髓和內涵,指導今後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11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講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後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那麼什麼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產生是被譽為全球質量管理大師、零缺陷之父和偉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勞士比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

可能有很多人會説,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通過對此書的閲讀,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裏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公司服務,然後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公司讓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例子在社會上很常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他不會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不會真正融入到公司當中,把公司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如果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會盡職盡責的去做的比較認真完美。

以上事例説明了什麼呢?首先,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樹立一種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儘可能的去追求一種完美,簡單的説: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種良好的工作態度去對待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會離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差距會越來越近,最終實現零缺陷。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追求質量對於一個企業來説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企業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就能預防質量事故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日常的生產中,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慾望,爭取不犯錯誤。零缺陷不是批評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着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我相信在閲讀完此書後會對自己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標,説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1r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