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合集15篇)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合集15篇)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

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

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2

暑假,我閲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初讀《朝花夕拾》,讓我十分意外,原本以為名著會讓人難以接近,殊不知,《朝花夕拾》給人一種在與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聊天的感覺,我想着也許才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細讀《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魯迅先生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天真爛漫,甚至忍不住腦補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畫面。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溜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玩耍,嬉笑,採摘野花野果,真是讓人心嚮往之。書中,魯迅使用了大量對比與諷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使用了許多明亮,快活的文字來描寫“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再寫到作者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學習,反襯出了“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與乏味,體現了魯迅對私塾的不滿。魯迅的作品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既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又不需要遮遮掩掩,但就是能走進讀者心裏,也許才算是真正的名著吧。童年已經漸行漸遠,留下的只剩瑣碎的記憶,本書是魯迅先生對逝去歲月的回憶,還有無奈的感傷。細細品味《朝花夕拾》,也讓我開始去尋覓童年的時光了。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3

從前對《朝花夕拾》的認識,僅僅停留於是魯迅先生寫的書而已。當在語文書上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文後,才真正瞭解了當時寫文人的情感。

聽説書名的.由來還有一段小插曲,魯迅先生原給此書取名為《舊事重提》,而後經斟酌才改為《朝花夕拾》。書名就頗有特點,不但增添了美感,還不禁使人想起自己的往事。

此書簡要概括了十個作者少時的深刻經歷,從《狗·貓·鼠》自己對事物的好惡開始,逐漸成長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期間趣味橫生的事件層出不窮,作者用簡潔的語言表現了自己的情感,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作者對周圍人物的看法隨着年齡而發生改變,更加鮮明的表現了封建時期等級制度壓迫下,不同年齡段人們的感觸。

此書表現了魯迅對童真時期的嚮往,還有人們幼時純粹的友誼。當作者過了經年之後再來回憶,更能體現十幾年間的見聞改觀。作者在此書中描寫了一種冷漠、古板、勢利的人際關係,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批判對封建社會的陋習。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4

早聞<朝花夕拾>,但沒有機會去欣賞一下。所以,趁這個寒假,我飽讀了<朝花夕拾>。初讀<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順順溜溜地將全書讀完後,便知其大概了。我最喜歡讀的是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裏的長媽媽,在幼年魯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瑣的禮節。但她又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買到<山海經>。對於長媽媽魯迅只挑了幾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如長媽媽睡覺時伸開手腳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佔領全牀;切切察察説話時,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着點着對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簡略幾筆,就活畫了長媽媽的個性特徵。

當然還有許多別的文章也不錯,可以從中讀出少年時代一個敢愛敢恨的魯迅。<朝花夕拾>真可以算得上經典了。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5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童年,在童年裏他有哭有笑,但足以讓我們回味無窮。因為在我自己的記憶中,童年往往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魯迅寫的《朝花夕拾》,是他童年和青年時代在當時留下的.最深刻的記憶。

在這本書裏,魯迅為他留下了童年和難忘的人和事,甚至像許多年後一樣記憶猶新。他年輕的時候,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得到成年人的認可。我父親無法理解他。

我最喜歡的文章之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認為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不僅構思嚴謹,文章中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可能是因為研究過這篇文章,所以每次看這篇文章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好像我也是一樣,渴望自由而不是被束縛。它也能喚起我童年的許多記憶。那時候,我也玩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這是一篇文章,文章寫得很好,是一篇好文章。

整本書以簡單的語言敍述自己的生活,喚起讀者對童年或故土的回憶,讓人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6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一生著作豐富。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處於幼年時期的魯迅,在家庭的影響下讀了大量的古書,為他後來的文筆奠定了基礎。但平靜的生活在魯迅少年時被打破了。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甚至魯迅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隨後父親去世。家境益艱。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長大後魯迅又到日本仙台學醫,在一次上課時在幻燈片上看到了一羣中國人圍觀另一箇中國人被砍頭。他意識到,想要救中國,最重要的不是人民的身體,而是心靈,後來開始文學創作。

魯迅的作品多以抨擊封建禮教為主,為此還受到通緝。但他並沒有絲毫退縮堅定不移,以手中的筆為武器,攻擊着帝國主義。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7

進了國中,發現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註釋也總是密密麻麻。

看了朝花夕拾之後,裏面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藤野先生》。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這種人是可恥的,為什麼不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呢。看着自己同胞被殺,可恥的國人還在跟日本人相互在一起哈哈大笑,我想問你的良心去哪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麼博大精深的文化去哪了?這種人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還有《二十四孝圖》,在我心裏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原本是培養孩子孝心,但是當時的封建社會毒害了這些淳樸的`孩子,他們還年少無知。

在過往的日子裏,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樑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

魯迅先生,我們青少年正在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讓國家崛起,我們一直在努力,從不放棄!

向魯迅先生致敬!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8

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名著,叫《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本叫做《往事重提》,收集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餬口片斷的10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咋百草園無憂無慮的餬口,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離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面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餬口,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戴落拓不羈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恍惚了,有時竟會健忘帶領節;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當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藐視立場形成了光鮮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正人。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9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暑假裏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能夠説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範愛濃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是藐視。又比如卻仍然看見滿牀擺着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述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異常手法。他能夠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毫不掩飾地寫出來。所以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資料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厭惡她,並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趣味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他們,把祖國建設得更完美。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0

我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漏出的年少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正同於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在中年寫下的回憶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豔,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現實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動物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精彩。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速度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生活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十分無趣。這就是讀《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1

《狗。 貓.鼠》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魯迅先生諷刺人的手段與方法,他從不直接諷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諷刺者説過的話(我不瞭解魯迅先 生的寫作背景,就不詳細解釋這一點了)。二,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簡潔明瞭,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魯迅先生是個立場鮮明的人。

我對魯迅先生的 文章很感興趣,因為他的文章中有許多有趣可愛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隱鼠,文筆十分簡練,墨猴的動態卻盡顯眼前,好像它就剛“舐 盡了硯上的餘墨”似的。隱鼠也十分乖巧,“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隱鼠的活潑可愛就為下文魯迅得知它被貓吃去了的“憤怒而且悲哀”作了鋪墊,為他的“仇貓”作了很好的解釋。

魯迅先生仇貓,他在文中清楚地列舉了三個原因。一,貓的性情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總有一副媚態。三,它吃了魯迅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文字精練,論點論據俱全,立場鮮明,一目瞭然。我們寫文章也要這樣,要立場鮮明,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説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2

童年想必都是甜蜜的,而魯迅先生的童年卻像是多味的茶,浸滿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清晨的花,等到夕陽西下再拾來。魯迅先生就這樣,在最困難的時候回憶童年的難忘記憶,也算是心靈上的安慰吧。所以,《朝花夕拾》這清新脱俗的名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的快樂就像蜜一樣甜。魯迅先生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與小花、小草、小蟲兒作伴,和朋友們一起捉弄老師。《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記得清清楚楚。

魯迅先生童年的回憶也有比中藥更苦的。《父親的病》中,年僅十二三隨的小魯迅,獨自一人為父親尋藥。雖然受到庸醫的欺騙,但他沒有對父親的`病情不管不問,仍是四處奔波,嚐盡苦頭。

童年是美好的,令人回味悠長,但是沒有艱苦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所以,魯迅先生在四處逃亡的艱難時刻,寫出了舊時的這些事。不僅回憶了童年往事,又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也勾起了讀者的童年回憶。

童年時光,別提多開心了!在奶奶家院子裏瘋跑,下雨天踩水坑,和小夥伴們一起遊戲,和爺爺在地裏種菜。

現在,整天被學習包圍着。但是,抽空看看《朝花夕拾》,細細品讀,在腦海中想象,就算是又一次和夥伴們在草地上打過滾了吧。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3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記述了魯迅從童年生活到青年時求學的不同階段的過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的懷念之情。

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不僅展現了“我”對長媽媽的`懷念,而且也從側面揭示了長媽媽的堅韌。她給別人當保姆,沒有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底層,卻仍然保持着對生活和周圍人的愛。

而《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等篇,展示的是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的畫面。《瑣記》記述了魯迅在南京、日本以及回國後的部分經歷。而更多的是對當時社會的抨擊和嘲諷。

魯迅以一些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細節,以小事情反映更大的社會問題和更加寬廣的社會生活狀態。作者把這人物刻畫的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使他們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反映了不同歷史條件下某種社會力量對人的影響,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通過讀這本書,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落後,同時也看到了魯迅對那個時代的各種性格的人的細膩描寫,而且多數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讓人讀懂。

我不僅認識了一個落後的時代,更認識了一個來寫這種時代的作家——魯迅。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4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店》,眼前不禁有一幅迷人的畫面。這篇充滿童年記憶的散文,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我進了百草園。他和昆蟲在一起,採摘野花野果,然後和玩伴一起捕鳥。然而,由於不耐煩,他總是抓不到很多。在三味書店,當壽先生深思熟慮地閲讀時,他沒有發現他的學生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人用紙盔甲在手指上玩遊戲,魯迅專注於繪畫……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達了他對自然嚮往和自由的'熱情,希望自由玩耍,與自然密切接觸,不想整天被父母控制,這是孩子獨特的天性。

現在,建築已經建在田野裏,我和我的朋友們都在為未來而努力,老師和家長為了安全考慮而控制着我們。

因此,我們感受不到大自然的善良和自由。但我仍然熱愛大自然,渴望自由。然,渴望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我仍然沉迷於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也許這就是我和魯迅的相似之處!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5

誰都有童年,誰的童年都有一大堆趣事,但能把童年趣事集成一本書,還成了暢銷書的,魯迅先生必須是百年內的第一人。寫《朝花夕拾》的有些文章時,先生正在廈門大學教書,那是他艱辛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刻,在那樣的情景下,應對“正人君子”的謾罵和軍閥的追捕,先生只能把精神寄託在兒時的回憶裏。

魯迅先生的童年,同凡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在《父親的病》一文中,能夠看出,父親的早逝讓他的'童年悲多於喜。封建思想的壓迫、庸醫的故弄玄虛,都給那個家庭帶來了散不開的陰翳。在那些悲苦中,藴含着少年魯迅心底的憤恨與吶喊。讀着《貓狗鼠》,眼前浮現出一個因心愛的隱鼠被害而憤怒無比的少年,他手持一塊石頭,準確地擊中了不遠處菜園子裏地花貓;又似乎是少年手拿一條魚,將花貓誘入空房,痛打一頓後再放出,那花貓垂頭喪氣地跳上牆角不見了。讀到結尾處,看到一箇中年人從老舊的房門裏走出來,對着幾隻偷魚肉、拖小雞的野貓大叫:噓!滾!野貓被嚇了一跳,做賊心虛,扔下東西跑了。魯迅先生以這些看似與時局無關的東西,諷刺了一把“正人君子”。

魯迅先生以瑣事吶喊,這些話語雖然微弱,但比壓迫者的叫喊更持久,因為這是上千萬被壓迫的沉默者中的唯一吶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gk35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