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讀《肇論》有感範文

讀《肇論》有感範文

《肇論》,顧名思義,是僧肇所著之論,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僧肇,京兆人。他起先是研究老莊思想,後來轉為研究佛教,成為鳩摩羅什的著名弟子。由於鳩摩羅什系統全面地譯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論著作,因此僧肇能完整地接觸和理解關於般若性空的思想學説,並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精到的研究,寫下了一系列的論著。《肇論》就是由僧肇所寫的四篇文章所組成

讀《肇論》有感範文

最後一篇是《涅磐無名論》,“涅磐”是佛教所推崇的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可謂是成佛,是最完滿的一種境界。它的特點是超越言語思想的表現,既沒有生滅,也沒有名相,決非言語所能表現的,所以叫做“無名”。()此論的主要內容就是九折十演,九折託為“有名曰”,包括核體、徵出、搜玄、難差、責異、詰漸、譏動、窮原、考得。十演託為“無名曰”,包括開宗、位體、超境、妙存、辨差、會異、明漸、動寂、通古、考得。文章通過“有名”與“無名”的一問一答,穿插排列,鋪成全論。主要説的是涅磐是寂寥虛曠、徵妙無相的,既不可能通過言象表達,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

“有餘涅磐”和“無餘涅磐”的稱謂和區別,“良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其中比較獨特的地方是強調“漸悟”,認為“結是重惑,而可謂頓盡,亦所未喻”,並引用《老子》的思想來證明:“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為道者,為於無為者也。為於無為而曰‘日損’,此豈頓得之謂?要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損耳。”

總的説來,《肇論》有比較嚴密的邏輯順序,四篇文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層層遞進。首先是《物不遷論》中通過對時間的否定而將本質與現象、運動變化與靜止不變融為一體,達到真正的永恆。這裏的“不遷”不是長時間,而是無時間。主要是從動與靜的範疇來解釋了“性空緣起”説。接下來的《不真空論》則是從有與無的角度來論證中道緣起的:客觀世界就其本體而言是虛幻不實的,因此是“無”,但這虛幻不實的客觀世界又表現出種種現象,所以從這些現象講是“有”。但這種種“有”是一種虛假的現象,故是“假有”。“有”和“無”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現象和本體應當結合起來看。應該就萬物的假有去把握其本性的空無,才能真正體會般若性空的意義。在接下來的《般若無知論》中,僧肇則更直接地從認識論角度探討認識問題。認為般若是本性空的,它無二、無相、無分別知,可以觀照萬物,體用不二。正是由於前面的“不真空”、“性空緣起”才出現了“般若無知”,這才是最高的智慧。最後的《涅磐無名論》則相當於是前面三篇文章的一個總結,在重複上面的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磐”,並闡述了它的一系列特性。僧肇的這四篇論文,將佛教哲學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了,繼承了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思想。其中,他通過老莊玄學的思維範疇,如有與無、無知與無所不知、無為與無不為等來表達自己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一種玄學化的佛學思想,為後來創立中國佛教哲學體系有很深的影響。

筆者所理解的佛學思想是一種具有體驗論的思維方式,它所藴涵的內容必定是帶有作者自身的價值取向,帶有其內在經驗上的一種體驗的。它與老莊思想的'確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試着回憶一下,每當社會發生鉅變時,例如SARS的出現,老莊哲學和佛學都會被重新受到重視。思想的這種重複性似乎可以告訴我們:社會越發展,越進步,人們越容易被外在的社會所同化而失去主宰,越是失去了作為人本身的生活意義,陷入一種精神上的沉淪。佛學思想卻可以提醒人們,使人們反省自身的處境、探究生活的意義,有很好的安頓人心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佛學給予我們的並不僅是它的深奧的佛理,普通大眾不一定可以理解這些玄乎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它給予我們一種心境上的豁達、一種積極的安頓人生的方式。或許這也是佛學可以流傳至今並受到關注的一大原因吧。

標籤: 範文 肇論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l5y4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