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人生哲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人生哲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導語:《相約星期二》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創作的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説。該故事真實地講述了作者的恩師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辭世前的14個星期的每個星期二給米奇所講授的最後一門人生哲理課。

人生哲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人生哲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我們人類有很多行為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當我們從中學進入高中,我們就會想“生活的風帆啊”只類的句子;當我們看百歲老人時,就會想“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歎。兼有人生閲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是因為太淺?顯然不是。是因為太深,因素也是有一點。但面對於我們人們,歷來都有很請的好奇心,就連克隆拜倒捍索克隆之類的研究對象也沸沸揚揚,為什麼就為此而寥落至此?

餘秋雨説過:“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遠遠不是人生上的成功,一個領導者可以在諸多方面訓斥下屬卻必須除開人生。”

那麼怎樣的人才能談論人生?

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是飽經風霜的旅行家,探險家;還是…

我們認為應該是老人。

其實老人離自己生命的終點很近,很近,有時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會迸發出超常的智慧來闡述人生,雖然是斷斷續續,卻是極其珍貴,人們在挽救他們生命的時候卻不知道有更重要的挽救!

在許多家庭中,臨終的老人所要講的話是在兒女哭聲,喊聲中淡漠的,他們沒有留下一絲的安靜讓老人來説出一些不長的人生話語。

這是遺憾。莫大的遺憾。

於是,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看這個老人。他會硬着心腸的説我臨終前不要子女圍繞,而是讓我把自己想説的話講完,就像老師在課堂裏一樣。

這位老人名叫莫里身患絕症,是社會學的教授,他述説一系列關於死亡,人生,價值的問題,而聽講者就是他的學生米奇。

老人在給米奇上一堂人生最後的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樣的課程,沒有一個學生會拒絕,於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牀前去上課。

題目由此而來。

剛拿到這本書,我有些害怕,因為快臨死的老人,總會説一些可怕的話以及會説一些他所治病的過程,各肌體病痛等等,也會有可能會裝出一副病危狀況,我有些膽怯!

但是他沒有掩飾他的病痛以及無奈。他會幽默地對他學生説:“看着自己的軀體慢慢萎謝的確很可怕,但也有幸運的一面,因為我可以有時間跟人説再見。”

他們談論世界,自憐,遺憾,死亡等。

每當米奇抱着他到睡椅上,就感覺到自己與他的時間不多了。莫里就像在鐵軌上,聽着死亡列車的汽笛,而他心中所震撼出來的對人生的感慨是超出宇宙空間的。

莫里老人知道自己會死,但是也知道沒有人願意相信這一事實,但是他還是接受了,接受了老天賜予他説“再見”的權利。他用戲諧的態度去面對死亡,非常誠懇,猶如在做人生檢討。他每説一句關於死亡的忠告,是強而有利,一針見血,彷彿每一句就刺痛我的心靈,給我帶來強大的震撼力,他讓我知道:“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莫里老人用他快要死的慧眼為我們揭示了人生中人們不敢正視的問題,這讓我瞭解到我現在活着的無能,無意義!他讓我知道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裏,並沒有真正體驗到世界,而只是為自己該做的事做,那麼該做的事又是什麼呢?活着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而且是一次性的。

“沒有死亡,生命就沒有價值。”莫里老人説。

他們共上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節是葬禮。

莫里老人走得很安詳,舒坦,葬禮也很簡潔,知識幾個親朋好友,正如他所願。

“死亡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不敢接受”這是他臨終時説的。

我哭了!

是為在這個地球外的人哭。

不是痛,是震撼,是人生的共鳴!

人生哲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人與人之間在冥冥中擦身而過,在相聚後便意味着離別,並以自己的方式結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靈逐漸被生活吞噬的人們,毫無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無處可逃。從未想過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經過的時光中,它們就像一條平靜而奔騰的大河。我們觀望着對岸,等待泅渡,時間凝滯,身體內的'靈魂深處卻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虛感,抑制了對生命的質疑

與此同時,放在我面前的這本書幾乎毫無保留地向外界解釋了生命的價值及人生的意義,使人讀後逐漸趨於平靜,填塞那無限蔓延的空虛……

書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症,受一家電視台的“夜線”節目採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爾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則宣佈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

我彷彿又聽到莫里笑着對米奇説:“我們是星期二人。”“我們是星期二人。”米奇重複道。“嘿,米奇,説話別有顧忌。有那麼一天,我會讓你感到流淚並不是一件難堪的事。”“是啊,是啊,”米奇説。“是啊,是啊。”他們都笑了,因為莫里二十年前就這麼説過。大都在星期二説。實際上,星期二一直是他們的聚會日。莫里的課大部分在星期二上,米奇寫畢業論文時他把輔導時間也定在星期二——從一開始這就是莫里的主意——他們總是在星期二坐到一塊兒,或在辦公桌前,或在餐廳裏,或在皮爾曼樓的台階上,討論論文的進展。所以,重新相約在星期二看來是最合適的,“就約在那幢外面栽有日本槭樹的房子裏。”米奇準備走的時候跟莫里提了這個想法……

這樣的課程沒有一位學生會拒絕,於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牀前去上課。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從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到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最後一堂則是葬禮。老師謝世後,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看來,同樣在期待着的人實在不少,而且不分國籍。“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米奇問。“與生活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

當莫里設想自己的墓地時,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學生説,我會去,但到時聽不見你的説話了。莫里笑了,説:到時候,你説,我聽。

山坡上,池塘邊,一個美麗的墓地,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課程在繼續,老師閉着眼睛靜躺,學生來了,老師早就囑咐過:你説,我聽。“説説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境界,讓死亡也充滿韻味。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

現在,莫里已長眠於地下,卻把課堂留了下來,而且越變越大,已延伸到這裏。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師,但他把人的生命價值真誠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對此,使我們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亞當斯所説:“教師追求的是永恆;他的影響也將永無止境。”

是啊!雖然莫里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將得以永恆!

人生哲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在美國小女兒家忙裏偷閒看了幾本閒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本《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是講人生的,或者説是一位老教授對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他已患了絕症,受一家電視台的《夜線》節目採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然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宣佈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刻是星期二。這樣的課程沒有那位學生會拒絕,於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牀前去上課。

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堂是葬禮。老師謝世後,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一下交付出版,書名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該書已譯成中文。

這門課的資料有:世界、遺憾、死亡、對衰老的恐懼、家庭、金錢、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對待病痛、衰老、年齡、死亡的心態及有關的論述對我們年長者可能更有現實好處,關注更多一些,他樂觀平和的心態和富有哲理性的論述,我感到很受啟迪。

莫里老人得的絕症,他是逼視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他不能動,活着全靠別人幫忙,他是怎樣對待的呢?對別人的照顧開始覺得不便,但很快又釋然了,他説:“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此刻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杯具。他還説:“你就應懂得一個哲理,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正因你終究會要變老的”。是啊!正因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

莫里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他説:“你就應發現你此刻生活中的一切完美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就應是個孩子時我樂意做個孩子,當我就應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學生問他你從來沒有害怕變老?莫里説:我樂於理解老,這很簡單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閲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是衰敗,它是成熟。學生問:如果變老那麼有價值的話,為什麼人總説我願意變得年輕?莫里説: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麼?生活得不滿足,生活得不充實,生活的無好處。正因你一旦找到生活的好處,你就不想回到從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理解現狀,並能自得其樂”。‘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因此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樣看待死亡呢?莫里説: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是覺得自己高於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接近死亡並不必須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用心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做好準備,這樣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他還説:“如果早知道應對死亡能夠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與生活講和”。他還設想幾天後死亡火化時突然一句笑話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這簡直是一個充滿哲理的結論。

我因此摘錄以上莫里老人的話,是讀後我感到頗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臨的現實,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樂觀平和的心態,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杯具。

日過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齡過五就進入下一個整數,再過幾天就是我七十五週歲生日了,過了生日就向八十邁進了。當我五六十歲時,還覺得七老八十離我還遠,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員了,一下子感到餘年不多了,自問怎樣會這樣?倒不是我心態年輕,而是感到時光過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過去了。有人説要忘記年齡,其實不可能,每年家人為你過生日自然記起年齡,每一天日出日落就是時光的流逝。莫里老人還説:“人意識到會死,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一樣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講和,活的豁達些,少操閒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為子孫留下什麼,最近看電視劇蝸居,李老太太為給孫子留下房子,最後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沒什麼留的,因此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後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後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樂,少找煩惱,一切順其自然,過平常日子,每一天看到太陽升起,高高興興的迎來新的一天,我就想這樣平平淡淡快快樂樂的度過餘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k93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