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東周列國志》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東周列國志》的歷史書籍,這本書演了春秋戰國時期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讀後讓我深有感觸

本書第七十一章二桃殺三士我很喜歡,不過我主要還是敬佩故事裏的主人翁晏嬰,他居然可以用兩個桃子就搞定了三員大將,這麼高的智慧這能不讓人敬佩假如讓一個正常人來想關於這件事的辦法,他恐怕想破腦子也想不出這麼高妙的辦法啊!但是晏嬰卻當場想出這麼一個妙招,這一點這能不讓人敬佩他呢 ?

本書第九十六章不屈的藺相如我也很喜歡看,藺相如的機智也十分讓我敬佩,兩次幫趙王解圍,他雖然不會帶兵打仗,但他憑一張利嘴和智慧就給了秦王兩次重重的回擊,如果是別人恐怕到了秦王的地盤連話都不敢説,但藺相如卻表現得從容不迫。這怎麼能不讓人敬佩呢?

還有書中的第三十二章諱疾忌醫也讓我愛不釋手,故事中的`扁鵲好心好意的為齊桓公看病,但齊桓公卻毫不領情,還説其求名心切,真是好心當做驢肝肺,最後齊桓公因不聽扁鵲的話而活活病死了。現在世上的好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像扁鵲那樣樂於助人,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猜疑,但人人都像齊桓公那樣的話那人與人之間將會發生更多的猜疑,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再互相信任了。

書中雖然有許多的好人,但壞人也不是沒有,比如在書中第三十章出爾反爾的晉惠公就不是什麼好東西,在晉國遇到荒年時,秦國給予他救濟糧食,但當秦國遇到荒年時,他卻乘機攻打秦國,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後他也沒有什麼好下場被秦國俘虜了。如果晉惠公也給予秦國救濟糧食的話,便不會遭此下場了,如果人人都像晉惠公那樣忘恩負義的話,那世上就不會再有樂於助人的人了,國家也會亂的不成樣子了,所以我們要反對這樣的是發生,而要多幫助別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瞭解歷史時用其積極的一面走向未來,用消極的一面鞭策自我。只有這樣人人才能進取,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自強!世界才會太平!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2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閒時間閲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於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於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説》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於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於懷,最終不辱使命,説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裏,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台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説:“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於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3

這幾天,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書中最令我百看不厭的是《晏子巧辯挫敵焰》這一篇文章。

楚靈王在位時,楚國勢力很強大。小國向楚國朝拜,大國同楚國進行外交往來,時間一長,楚國就驕傲起來。

一次,齊國派大夫宴嬰去楚國,楚靈王得知後,便和大臣們商量怎樣羞辱宴嬰,因宴嬰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個主意,楚靈王一聽,便在城門邊挖個小門。第二天,宴嬰等人來了,見城門禁閉,開口叫開門,士兵説:“大夫也不高,就從這裏走吧。”宴嬰就説:“楚國是狗國,因出使國家走城門,出使狗國才走狗門。士兵不知怎麼回答,便回了楚靈王,楚靈王覺得宴嬰不好對付,便讓人打開了城門。

在通往王宮的路上走着,忽然,兩輛馬車行使而過,車上是一些精壯大漢,身穿盔甲,手握長戟大刀,威風凜凜,想借此顯示楚國人高馬大,晏嬰身材短小。晏嬰明白他們的用意,微笑着説:“我今天來是交好,不是來攻戰的,用得着這麼多武士嗎?”那些人聽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後面不敢出聲。

來到大殿裏,楚靈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驚訝地説:“怎麼,齊國沒人了嗎?”晏嬰先行了個禮,自豪地説:“齊國有很多人。街上總是擠滿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會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氣就能變成雲彩,每人揮把漢就會下雨,怎能説齊國沒人呢?”楚靈王用嘲笑地語氣説:“既然這樣,那為什麼泒你這麼矮小的人出使我國呢?”“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的人成千上萬,但有這樣的規定:賢明的國家泒賢明的使節,差些的國家就泒差些的使節,我晏嬰是齊國最沒用的人,就只好泒到這裏來了,”楚靈王聽了哭笑不得,看佔不到便宜,對晏嬰尊敬起來。

從以上的這些事可以看出晏嬰機智過人,非常聰明,反應靈敏,善於辯論,對晏嬰這種人不能以貌取人。我們應該學習晏嬰,做一個像晏嬰一樣有才華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4

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西周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形成許多國家,因而會有許許多多的磨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讓的復仇》。

這一章所講述的主要內容為:當時的晉國、有智、趙、韓、魏四大家的大臣專政,其實晉哀公只是一個傀儡,智家的智瑤在四家中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晉哀公的意圖。一次智家問另外三家要土地,趙家不給,智瑤便約韓、魏兩家去水淹趙家所在的晉陽城。卻反被趙韓魏三家聯合起來滅了智家。智瑤的僕人豫讓讓他逃過了這一劫,兩次刺殺趙襄子都沒成功,臨死前對着趙襄子的衣服砍了幾刀,才飲恨死去。

讀罷這段歷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讓為了給主公報仇,又是當傭人又是用漆塗臉,用炭薰啞喉嚨,而且視死如歸,這樣的義士天下又能有幾個?這種對別人的小恩小惠銘記於心的人又能有幾個?豫讓這種“有小恩則加倍償”的品質,是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人們所缺少的。

我記得自己在一本書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醫生治好了一個財主的大病,但是隻要考每年祭拜獨角鬼才能得到錢財,獨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給他殺一個過路人才行,財主正猶豫不決,兒子正好走了進來,見父親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問其原因,財主説:“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殺了他的話,他又對我有恩。不殺卻不能滿足獨角鬼的要求。”兒子是個為人陰險魚肉鄉民的壞蛋,他笑了笑説:“自古有説法是‘大恩暫且不報,先報仇。’這難道沒有道理嗎?”説完就出門殺了那個醫生。這件事情讓人讀後,不由得寒意從心底升起,現在這個社會裏,像財主兒子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應該引以為戒啊!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像豫讓這種仁義之士越來越少了,豫讓雖然飲恨而死,但是他這種為了“義”而寧死不屈的精神,實在令人感歎,我們也應該學習豫讓的仁義至上的精神品質啊!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把一本好書收入囊中,這本書姓甚名誰——它就是明代馮夢龍編著的《東周列國志》。記載了從周宣王三十九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約六百餘年發生的大事,這真是歷史長河呀!

這本書一共有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講述了不同國家發生變動的經過和結果,讓歷史故事三百六十度展示在讀者眼前,更好的還有後人是怎麼評論的。內容可以分成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主題明確,翔實可信,令人情不自禁看完一回還想往後看。春秋名家有晏嬰、孫武等,戰國時代有張儀、廉頗、白起等著名軍事、政治家。晏嬰能夠處變不驚,遇到事情能夠冷靜處理。當時晏嬰出使楚國,因為楚國在當時是大國,楚王和大臣都想羞辱他,由於他身高不足五尺,楚官員讓他從狗洞進入楚國,他卻説:“進狗國者,從狗門入,進人國者,從人門者,從人國入。”楚王和大臣在宴席上想羞辱他,都被晏嬰的'智慧化解了。伍子胥為了報父仇,在打敗楚國後,沒能約束吳兵,使吳軍殺人放火,胡作非為。他把楚平王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三百下,不聽孫武的勸言軍法殺伯噽,最後慘遭吳王夫差賜死。

暑假裏,我和表兄弟在家中玩卡牌遊戲,有一名忠臣,有一個奸細和一位主公。我的卡牌是奸細,表弟是忠臣,表兄是主公,我欲擒故縱,每次用技能把主公打沒血,我就幫他回血。但被“忠臣”看穿了,他就悄悄地對“主公”説:“他是奸細。”但表兄是個“大頑主公”便懷疑表弟是奸細。,就把他打死了。我趁虛而入,瞬間幫小表弟報仇了。表兄玩過很後悔:“我再玩的時候,就要揹負“昏君”這個罵名了。”

讀完這本書,第一感受就是忠言逆耳,不聽勸言,只會自取滅亡,果然驗證了。做人還要懂得能屈能伸,隨機應變,這該向晏嬰學習。唐太宗還説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説得就是看書的益處。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6

這個學期,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書是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進入春秋時代開始敍述的,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東周(周朝)滅亡為止,一共五百多年的歷史。在這部人物繁多、事情複雜的史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被諸葛亮所説的“每自比管仲、樂毅”這句話中的管仲先生。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説“管夷吾舉於士”。

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我之所以喜歡他,並不是因為諸葛亮的話,而是在於他的智慧與才幹。他的智慧與才幹表現在他遠征孤竹國時,他放開老馬任其識途,走出困境;他的'智慧還表現在他擔任上卿時與齊桓公商討國家大策時,首次提出“以民為天”的思想準則,更表現在他的“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税徵收額”的經濟理念,在幾千年後,馬克思才提出級差地租的理念。這不正是管仲的智慧所在嗎?他還幫助了齊桓公在春秋時期成為了諸侯國中的強國,幫助了齊桓公成功得“坐”上了“春秋五霸”的席位,並且還使齊國從原來的貧窮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地位極高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不是管仲創造的,還能是誰創造的?

每當想到管仲,我還會想到著名的書籍《管子》裏面收錄了許多的治國方略與發財之道,令人望而生歎啊!只可惜,管仲先生在公元前645年(齊桓公43年)去世,後來,齊桓公被奸人易牙、豎刁、衞開方三人在宮中活活餓死,最後,齊國雖然想再創輝煌,可已是無力迴天,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吞滅,國家就此畫上了句號。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7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明末小説家馮夢龍的名著《東周列國志》為我們拉開了春秋戰國長達500多年波瀾壯闊的史事序幕。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平民百姓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來到我的腦海裏,走進我的心田。

我彷彿看見各地諸侯稱霸一方,戰亂不斷;列國紛爭,刀光劍影,人民生活災難重重。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勾踐胸懷大志,忍辱負重;齊桓公不計前嫌,任人唯賢;程嬰、公孫許捨己救人、矢志不渝……他們驚世的創舉,慘痛的教訓,遠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格,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古語説得好,“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將相和》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這個道理。藺相如足智多謀,定國安邦,而升為上相。廉頗不服,怒罵藺相如。藺相如總是一再退讓,理智地克忍。原來,藺相如並不是懼怕廉頗,而是顧全大局,以國為重。廉頗在他的感召下幡然醒悟,負荊請罪。最後,兩人結為生死之交。“將相和”保證了趙國的長治久安。

“禮之用,和為貴。”“和”是力量的源泉,是勝利的保證;“和”是一種精神,它已深入人心。人與人交流“以和為貴”;家庭講究“家和萬事興”;做生意“和氣生財”,國家“政通人和”。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和能致祥”。社會需要和諧,我們更需要擁有平和的心態。平和的心情能化干戈為玉帛,結交益友,人緣廣佈;平和的心情能化失敗為動力,把握機遇,造就成功;平和的心情還能把自卑熔鍊成自信,把嫉妒鍛造成奮鬥,把孤傲揮灑成謙遜,把挫折捶打成坦途……

“和能嫁接無根樹,能挑海底燈”,和諧並不深奧,和諧就是孝順父母、親近朋友、寬容待人、真誠對己,和諧就是從身邊的事做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n576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