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哈姆雷特》讀後感大全(15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大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哈姆雷特》讀後感大全(15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紛紜的大千世界有鮮花也有毒草,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題記

“人類是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正是哈姆雷特內心善良仁慈的一面。也許,在哈姆雷特遇見父王亡魂之前,在王后嫁給克勞蒂斯之前,他的叔父克勞蒂斯在他心目中正符合這一形象,他父母的愛情也正如他所想的那麼忠貞不渝。可是,在遇見父王亡魂之後,在王后改嫁之後,在看戲時克勞蒂斯的一系列反應印證了父王亡魂所告訴他的真相之後,在朋友背叛自己並要把自己推向死亡深淵之後,他憤怒了!他憤怒他的叔父,他的朋友甚至自己的母親過去一直帶者一個偽善的面具,而面具下的嘴臉竟是令人厭惡的醜惡。這樣的偽善,這樣的失望將王子永遠的推向仇惡的深淵。

克勞蒂斯國王對於哈姆雷特那出刻意安排的戲劇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他的.瘋狂每小時都可以危害我的安全。”國王以王子的瘋病為由宣稱送他去英國治病,那只是一個偽善的藉口。哈姆雷特並不是真正的瘋子,它只是在採取一些必要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復仇。可是,當他看到了死去的奧菲利婭,他那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心又激發了那本想因她的欺騙而隱藏的愛情。他蒙受了徹徹底底的打擊,如果説瘋,或許在這時他才是真正的瘋,不僅僅是為痛失心愛的女人而失去理智,因為此時的哈姆雷特,沒有了親情和友情,愛情就這麼隨着奧利菲亞的死而失去,內心的摧殘終於使得哈姆雷特走向了毀滅的復仇,我似乎感覺到仇恨正在齧噬王子的善心,那人善已絲毫不存。

初讀此書覺得這不過是一出普通的復仇之戲罷了,可而後細細想來,那善與偽善的對抗,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正是殘酷的社會現實。而他復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死去的父親,而是為了挽救整個丹麥社會,也是他維護自己人文主義思想的行為。這給她那英雄形象增添了一道光環,使得它高貴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本質上説,哈姆雷特是善良勇敢的,克勞蒂斯是偽善的代表,雖然,哈姆雷特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並沒有實現改變殘酷現實的宏偉理想。儘管如此,他的英雄形象已深深留在讀者心中。

《哈姆雷特》讀後感2

人們常説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説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

《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着美好的希望。他與霍拉旭談學術,與奧菲莉亞享受青春,與他敬愛的父王共享天倫。但是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為父報仇。

哈姆雷特憑着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並忍辱負重開始了裝瘋賣傻的生活,只為了計劃的成功。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因為自己的抉擇而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愛情。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為了他自己,為了他的父王,更為了整個世界的良知!

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眾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讓我們明白不能為命運所屈服,不能為權貴所低頭,不能為困難所退縮。要做自己的主人。

《哈姆雷特》讀後感3

《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是歷來非常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很多人相信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兒子而寫成的,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説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着復仇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雷特非常懷疑,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台上見到了父親的亡魂,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並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唯一而不可重複的,所以在這裏假設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意義;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可以説,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héng)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因為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有時會在他的身上尋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一直在希望孩子能做最真實的自己,面對挑戰時學會沉着與勇敢。不管將來她面臨什麼樣的選擇我們都要讓它成為自己的驕傲,做孩子想要的,獲得自己內心中真正想要的那一件東西,隨之而來的是滿心歡愉。

也許只是一時衝動之舉,但都能把它當做一次歷練,讓自己的心智得到提升,自己的品格得到磨礪。選擇屬於自己的天空。

《哈姆雷特》讀後感4

《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首,也是莎翁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着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據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我的獨特見解。我對於這種説法充滿了好奇,所以,新書剛一到手,我就一頭鑽進了它跌宕起伏的劇情中。

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讀大學時,突然接到父王離奇死亡的消息。在回國奔喪時遇到了皇叔克勞狄斯即位以及母后改嫁叔父等一連串變故,這使哈姆雷特充滿疑惑和不滿。緊之後他又親眼見到了先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告知他父親是被克勞狄斯毒害,並要求哈姆雷特為其報仇。之後,哈姆雷特用裝瘋掩護自我並經過英國劇團的演出證實了自我的`確定。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之手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在得知心愛的奧菲莉亞自殺後,他不得不理解了奧菲莉亞的哥哥雷歐提斯的挑戰。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因誤飲了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被毒劍刺傷,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替父親報了仇。

故事開始時,哈姆雷特對世界充滿着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感情領域也是有着無盡的憧憬。然而,這樣一個熱情善良的年輕人,卻無奈地被命運一次次地打擊,在現實與仇恨之間痛苦掙扎。讀書時,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吸引了,彷彿身臨其境,與哈姆雷特一齊笑、一齊哭、一齊恨……當他要與雷歐提斯決鬥時,我的心揪了起來:雷歐提斯可是絕世劍客呀!當看到哈姆雷特被毒劍刺傷,我的心裏一緊,但看到哈姆雷特最終報了父仇,心裏才舒服了一些。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一個矛盾的主角,“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歎的話,就是主人公內心矛盾的真實寫照。雖然很多讀者批評這本書劇情設置很不合理,怎樣可能所有人都死了呢?也有一些人認為本書充滿了陰謀和仇恨,不適合青少年閲讀。然而,我卻認為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從哈姆雷特身上,我學到了許多值得尊敬的品質:在困境中,要勇往直前,絕不回頭;在奸詐小人面前,要用自我的智慧和才能去打敗他們;在逆境裏,要學會逆流而上,終會成功!

《哈姆雷特》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莎翁著作,它真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作品啊!

《哈姆雷特》讀後感5

文字總是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讀完莎士比亞筆下的著作《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最開始,我是很排斥讀悲劇的,我認為悲劇的情感力量雖然強大,但遠不如喜劇帶給我的感情豐富,但直到我看到魯迅的這樣一句話:“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句話和《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十分的貼切。

《哈姆雷特》雖然講的是丹麥王國的國王和王子的故事,但其實深層次來説,它體現了那個年代新舊兩股勢力的衝突,而哈姆雷特作為新時代的有文化的人文主義者,他在王宮中無時不刻都是在孤軍奮戰,而最後哈姆雷特與國王的決鬥雙雙犧牲不僅僅是哈姆雷特這個故事的悲劇,更是人文主義者的一場悲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愛情,友情,親情都無一例外遠離了哈姆雷特,而這些也伴隨着哈姆雷特的母親,愛人,朋友的死亡而極大地增添了悲劇色彩,在我閲讀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哈姆雷特很慘,但其實仔細思考而來,這也代表了哈姆雷特在反抗舊的邪惡勢力所經歷的苦難十分深重,他的對抗,讓他本擁有的真善美的東西都消亡了。

哈姆雷特在書中思想深沉而跳脱,時常一人獨自沉思到無法自拔,他的內心想法如泉湧,而他卻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輸注述諸語言,他滿腔的才華無處施展,有時遲遲無法下決定,太過優柔寡斷,這和我們傳統的英雄並不一樣,在印象中英雄應該是高大無畏,完美無瑕的,可是哈姆雷特,他在面對鬼魂的時候有恐懼,在得知真相後有害怕,在復仇路上也有錯誤和猶豫,但是恰恰是莎翁筆下的這個極具豐富的哈姆雷特,才讓整個故事變得合理和值得品味。哈姆雷特雖然有缺點,但是他在面對惡勢力的堅毅,在敵強我弱時的無畏,還有極其縝密的思考,都成為了他英雄的主基調。可以説,哈姆雷特的英雄主義之下還潛藏着懦弱,但正因此,哈姆雷特成了一個情感更加豐富,更像“人”的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雖然是在表達每個人對作品的見解不同,但我認為,這句話也可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哈姆雷特中看到自己,觀察自己,感知我們存在的人性,優點,還有缺點。

《哈姆雷特》這本鉅作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人物單獨拎出來都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它是一部永不衰落的著作,我希望能夠在未來更加深入地閲讀中瞭解到,體會到更多的情感和寓意。

《哈姆雷特》讀後感6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脱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為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説:“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讀後感7

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看到這個書名,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將會描述的是一個人物的方方面面,果不其然,這本書講述了哈姆雷特的父親死了,母親卻在他父親死後匆匆的嫁給了他父親的弟弟,後來得知父親的死是一場陰謀,最後展開的是復仇的畫面。

這本書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黑暗的封建主義之間的鬥爭,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之間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搏鬥,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克勞狄斯是社會罪惡的化身,他自私自利,為了權利而謀殺自己的哥哥;喬特魯德,性格矛盾,她愛自己的孩子,卻又沉迷於自己丈夫的弟弟。

哈姆雷特在小説中無疑是可悲的的人物塑造,他本是自由快樂的王子,卻因父親的死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母親的再婚,父親被叔叔謀殺,給予了哈姆雷特的心靈的巨大打擊。他壓抑地喘不過氣,從而變得瘋狂與偏激。

他一方面追求着人性心靈的解放,另一方面卻因為道德和殺父之仇而無法跟着自己的內心走。這兩種思想同時折磨着他,他痛苦着並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懷疑,這使他的行為越來越瘋癲與抓狂。

他一直周旋在矛盾的心與復仇中,讓他無心去關心他的愛情,關心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從而在哈姆雷特的激烈語言與行為中,並在父親死於她愛的.人手中時,這個可愛、聰明伶俐的女孩子瘋了,最後她去了天國。這是一幕令人可悲的畫面,在這個黑暗的社會,王權相爭的時代,又一條人命喪失。

哈姆雷特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矛盾。他既勇敢又懦弱,在他人提出的挑戰時,在他跟隨他父親的靈魂走時,在刺死那個官員時,他是勇敢的;對於復仇時,對於他對自己母親的愛恨交織時,他是猶豫的,懦弱的。

對於他父親的靈魂的説辭,他特意安排了一場戲劇,展現的是他父親説的他叔父如何殺害他父親的畫面,他想借此看他叔父的表情與臉色,看到他叔父帶着恐慌的神色,他顯得很開心、很瘋狂,也因此確信了他叔父害他父親的過程。但是面對這複雜的心理,他並沒有殺了他叔父,而是離開了皇宮。

最後在決戰中,他得知他叔父在劍上塗了無可醫治的毒藥,他母親誤喝了毒酒而身亡,這使得他復仇的心再次燃燒,他憤怒地拿着毒刀刺入了他叔父的身體,最終他也毒發身亡。

這部小説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慾望。最後的結局也發人深思。

《哈姆雷特》讀後感8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裏。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繫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揹負着替父報仇,為母雪恥,為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鬥,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着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唸唸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着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緻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説自己心裏想説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裏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着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裏,男人們的血腥的角鬥,更加肆無忌憚!

《哈姆雷特》讀後感9

悲劇是什麼?並不單單是以悲慘的結局作為故事的結尾,而是以代表着希望的主人公的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罪惡,人性的泯滅,以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和流逝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感悟,使人有感而發地讚歎,並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能提高人們思想情操。

哈姆雷特是悲哀的。性格決定命運,他的優柔寡斷註定了他的失敗。身為王子,復仇變成他命運的枷鎖,他逃不開,經受愛情和親情的磨練,在猜忌和信任中搖擺不定。人和人之間只剩下了背信棄義、爾虞我詐,這使他的內心孤獨而空虛,復仇之恨矇蔽了他的雙眼,一心想要奪回一切,卻在千方百計中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美好。文中最著名的便是這豪情壯志的一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是默默忍受坎坷命運的無情打擊,還是抓住命運奮勇一搏更加明智。死即睡眠,不過如此,這不僅體現了哈姆雷特的勇敢,對生死的坦然,更是作者莎士比亞在社會矛盾激化,動亂不安的年代對人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作者用一個王子復仇的淒涼故事,表達了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對安定生活的嚮往,對人文主義的憧憬,對現實中被慾望和罪惡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殺父之恨乃切齒之痛,在令其痛徹心扉的事實中苦苦煎熬,又在面對生命的價值中琢磨不透,他的擔子很重很重,他希望在愛情中能找到內心的依靠,卻又為了不妨礙自己的復仇大計狠心拋棄了心愛的女子。奧菲利亞是傳統的中世紀歐洲女性的形象,她集合着當時女性的'普遍特點,她的身上有一種知性美,深愛着殺父仇人的她 ,也在理性和愛情中兩難,但從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善良美麗,就像是星星,因為愛情而耀眼,因為愛情而隕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憤怒的人看出哈姆雷特的憤怒,悲傷的人看出哈姆雷特的悲傷,猜忌的人讀出哈姆雷特的猜忌,深情的人讀出哈姆雷特的深情,那哈姆雷特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王子、 是瘋子,還是思想者、是實幹家?或是厭世者、替罪羊?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哈姆雷特》讀後感10

俗話説:“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寒假中,我讀了這本書,對這本書的主人公,我也有自己的一點看法。

主人哈姆雷特是一個皇室成員,然而,他叔叔的陰險,他母親的不忠,使他成為了一個被仇恨掩埋的人,使他成為了一個復仇的工具。直到最後,他的仇恨,殺死了他的仇人叔叔,殺死了不忠於父親卻很愛自己兒子的母親,也殺死了他——一個受人們愛戴的皇子。可見,仇恨是多麼可怕。

對於我們讀者來説,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仇恨所帶來的災難。世界本來是美好的`,因為人們有了貪念等等,給世界帶來了仇恨。對於仇恨,我們要靠感化,而不是打擊。

世人讀這本書,大多都關注主人公哈姆雷特,而忽略了其他角色。哈姆雷特那貪心的叔叔,可以説是哈姆雷特仇恨之火燃燒的乾柴。如果沒有貪心的叔叔,哈姆雷特有着和平的國度,有着安定的生活,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見,人的貪婪,是多麼可怕,他能改變人的命運。在現代社會,犯罪率逐漸上升,我認為,這也是人貪婪的表現。由於人們的貪婪,人們破壞生態,破壞地球,只為滿足他們的慾望,而慾望,水漲船高,永遠都不會得到滿足。當人們發現地球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慾望時,他們便想方設法的到外太空去尋找“寶貝”,來滿足他們的慾望。這些,在現代人看來,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不可否認,人們為了滿足他們的慾望,運用高科技,帶動社會的發展,使我們不用像原始人一樣生活,使我們過的很舒服,但是,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的。慾望有他的兩面性,他給我們帶來的,不是單純的好事或者壞事。

哈姆雷特的叔叔,教給我們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是不可以太過分。而哈姆雷特的母親,卻讓我們看到了所有母親的天性——愛子。的確,她背叛了所有,卻惟獨沒有背叛她的兒子。我們不能否認背叛的可惡,但是,她的愛子確實讓人敬佩。

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人的許多東西,人性的善惡,世事的無常等等。總而言之,我們要看清楚,這個社會已不是單純的世界,需要我們學會立足於這個社會。

《哈姆雷特》讀後感11

第一次閲讀《哈姆雷特》這部世界文學鉅著,約估摸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父親學外語出身、很喜歡外國文學名著,又對我管教極嚴,規定了閲讀書目,當時就選擇了這本書。現在重新拾卷,想到《王子復仇記》書籍本身講述的就是王子為父報仇的歷程,而身為讀者的自己又是在父親的啟發下接觸此書的,於是,在翻開書本時,不禁為這種奇妙的偶然而產生一種近乎“百感交集”的感受。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是在中世紀的北歐國家丹麥,故事的主人公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劇中人物也以丹麥王室和大臣及其家庭成員為主,講述了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艱辛歷程。

作品的開篇地點是厄爾錫諾的城堡露台,借士兵和哈姆雷特摯友霍拉旭之口講出了舉國戒備的原因——先王與挪威王依決鬥獲勝而獲得土地,挪威王之子急於為父報仇、招兵買馬,引發丹挪兩國爭端以致戰爭陰雲密佈,為丹麥先王鬼魂出現的原因——“前世孽障未盡”做了交代,鬼魂也隨之出現,遊走在城堡露台。與孤獨的先王形成對比的是,先王的弟弟克勞狄斯在繼承王位後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王后葛特露,舉國歡慶新王大婚的盛景掩蓋了先王逝世的悲痛。新婚之夜的宴會上,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鬱鬱寡歡,為母親的迅速改嫁而不滿,“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還哭得像個淚人似的……她就改嫁給了我的叔父……”幽怨的'情感溢於言辭之中。新王面對哈姆雷特的愁容,説出了“你是王位的直接繼承者……我要給你尊榮與恩寵…”之類的話來安慰他,但無濟於事。新王懷着對篡位的深深不安對哈姆雷特給予王位傳承的許諾,妄圖以此贏取哈姆雷特的忠誠,但實際對王子有着極大的擔憂。而哈姆雷特對自己叔父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對於功績、德行遠不如父親並佔有自己母親的叔父,王子本人是及其蔑視和鄙夷的,這些情感中似乎也包含着對叔父取得王位合法性的某種懷疑。

在得知父親鬼魂出現的消息後,哈姆雷特迫不及待的前往露台查證。果然遇見了鬼魂,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鬼魂的開了口:“必須替我報仇。”鬼魂向哈姆雷特講述了先王遭到自己兄弟陰謀謀害、奪取王位和霸佔愛人的可怕真相,悲劇就此埋下禍根。哈姆雷特心中的疑問得到了證實,復仇之路由此開始。

《哈姆雷特》讀後感12

莎士比亞所作《哈姆萊特》它是由五幕杯具組成的。在這位戲劇大師的幾部杯具中間《哈姆萊特》是最撲朔迷離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等基本情節。十分吸引我卻又十分悲慘。

這次我想聊聊劇中的三個人物。

第一位是本劇的主人公--哈姆萊特。讀完這本書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為本事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説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

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

熟種種柔情連她自我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齊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我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為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我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為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歎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我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最終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最終我想聊的這個人物與前兩個人物相比他出場次數並不多卻對情節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外國還是中國鬼魂往往是一個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為前世有莫大的冤屈在墳裏不得安寧只得向活人顯靈直至冤屈得以昭雪正義得以伸張為止。老哈姆萊特正是這樣一個鬼魂以致他一出場便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之後把他如何被人謀害的經過口齒清晰的描述給哈姆萊特聽他談到他所受的痛苦並不是消極的哭訴而是進取地要求復仇這就是老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從幾個人物中我瞭解了許多懂了許多許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1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劇作品,被許多莎評家視為莎士比亞全部創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説《奧賽羅》是關於感情的悲劇,《李爾王》是關於親情的悲劇,《麥克白》是關於野心的悲劇,那麼《哈姆雷特》則是這三者的綜合,並且在這感情、親情與野心的悲劇中最終體現人的性格悲劇。

哈姆雷特像我們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毀滅”去毀滅了醜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以自己的“毀滅”深深的把當時醜陋的現實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毀滅”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毀滅”留下了那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

哈姆雷特是個與惡劣世俗同歸於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曾有人這樣説過:其實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對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好處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正是透過對一切矛盾衝突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在莎翁所有的作品裏,《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就應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述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十分經典的關於死亡的台詞:“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取了死,“死即睡眠,它但是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死並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淨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貌,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完美的還是殘酷的。

命運、性格、抉擇,這些該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所在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讀者”,擁有無比藝術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影響着一代代的人們,折服了千千萬萬的讀者。

《哈姆雷特》讀後感14

《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首,也是莎翁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着整個西方文靜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收穫。據瞭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是自我的獨特見解。我對於這種説法充滿了好奇,所以,新書剛一到手,我就一頭鑽進了它跌宕起伏的劇情中。

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讀大學時,忽然接到父王離奇死亡的消息。在回國奔喪時遇見了皇叔克勞狄斯即位與母后改嫁叔父等一連串變故,這使哈姆雷特充滿疑惑和不滿。緊之後他又親眼見到了先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告知他爸爸是被克勞狄斯毒害,並需要哈姆雷特為其報仇。之後,哈姆雷特用裝瘋掩護自我並經過英國劇團的演出證實了自我的確定。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之手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在得知心愛的奧菲莉亞自殺後,他不能不理解了奧菲莉亞的'哥哥雷歐提斯的挑戰。決鬥中,哈姆雷特的媽媽因誤飲了為哈姆雷特籌備的毒酒而死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被毒劍刺傷,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去世了克勞狄斯,替爸爸報了仇。

故事開始時,哈姆雷特對世界充滿着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感情範圍也是有着無盡的憧憬。然而,如此一個熱情善良的青年,卻無奈地被運勢一次次地打擊,在現實與仇恨之間痛苦掙扎。唸書時,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吸引了,彷彿身臨其境,與哈姆雷特一齊笑、一齊哭、一齊恨……當他要與雷歐提斯決鬥時,我的心揪了起來:雷歐提斯可是絕世劍客呀!當看到哈姆雷特被毒劍刺傷,我的心裏一緊,但看到哈姆雷特最後報了父仇,心裏才舒服了一些。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一個矛盾的主角,“存活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歎的話,就是主人公內心矛盾的真實寫照。雖然不少讀者批評這本書劇情設置非常不合理,如何可能所有人都去世了呢?也有一些人覺得本書充滿了陰謀和仇恨,不合適青少年閲讀。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令我收穫頗豐,從哈姆雷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品質:在困境中,要勇往直前,絕不回頭;在奸詐小人面前,要用自我的智慧和才能去打敗他們;在逆境裏,要掌握逆流而上,終會成功!

《哈姆雷特》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莎翁著作,它真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作品啊!

《哈姆雷特》讀後感15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這復仇的火焰源起於國王的陰謀。克勞狄斯國王為了爭奪先王的王位、王冠與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將毒藥倒入先王的耳腔,謀殺了先王,得到了一切。

國王所編的謊言使鬼魂遲遲不能消散。於是,哈姆萊特王子決定替父報仇,安息遊蕩人間的鬼魂,因為他多次錯過機會,最後雖然殺死了國王,卻也死在了同樣是替父報酬的雷歐提斯的劍下。愛情的忠誠與背叛或許是復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萊特也曾想大聲喚醒這個背叛了父親的王后,讓王后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錯。在擊劍中,她代飲毒酒而死去。王子雖然在復仇的時候曾讓奧菲莉婭萬般傷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將下葬的時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傷,傷痛不已。即使是復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蓋王子對奧菲莉婭的忠誠、純潔的愛!

從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斯吞反覆無常的探密與告密中,足以見證這兩位從小與哈姆萊特王子一起長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們與王子之間的交情來換取國王與王后的嘉獎,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賞賜珍寶,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誠的友誼中的信任重要嗎?霍拉旭雖是個軍官,但卻在哈姆萊特將要面對未知的危險,對話鬼魂的`時候不撇下王子一個人逃走,而是儘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復仇時他始終沒有違背對哈姆萊特王子許下的諾言,隻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萊特臨終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藥,與王子共長眠……哈姆萊特與霍拉旭之間雖是軍臣間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堵友誼之牆!

波洛涅斯有一對擁有高尚美德的兒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虛偽,為討國王、王后的歡心,他不惜出賣女兒的珍貴愛情,他在國王、王后與王子之間油腔滑調,故做媚姿,最後因偷聽王子與王后的對話,慘死在哈姆萊特王子的劍下。他的愛管閒事與虛偽不也折射出人性醜惡的一面嗎?“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oqgp7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