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望嶽》讀後感

《望嶽》讀後感

引導語: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在寫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嶽》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嶽》讀後感

公元736年,青年杜甫滿懷豪情,躊躇滿志,踏上了遊歷齊趙之路,時年25歲。至東嶽泰山,寫下這首名篇。此為杜詩現存最早一首,但應該不是杜甫人生第一首詩。他在《奉贈韋左丞丈》寫道: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早就以詩賦聞名了。但此詩得以流傳,與其抒志氣勢磅礴、寫景氣度不凡有關。尤其“一覽眾山小”最為人傳誦。讀此詩,萎靡者當思奮起,頹廢者可期振作,至於我等凡夫俗子,至少能喚起記憶中曾經有過的青葱歲月和少年壯志。

杜甫寫景不落俗套,全從大處着眼,毫無細膩描繪。可能是工筆重彩、精描細繪無法體現泰山的宏偉氣魄,也無法表達突然見到東嶽聳立天際的感慨驚訝。他根本不屑於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山一峯地去寫,只用一個“青”字便展示出泰山的秀麗柔美,再用一個“割”寫出泰山的瑰麗奇景,別開生面,匠心獨運,相比其他寫泰山的詩不知好過多少。因為,此詩給我們是整體的印象,這樣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記憶猶新、印象深刻,相反那種瑣碎細屑的.描寫如玲瓏寶塔,華麗粉飾,讓人恍惚若失、迷離撲朔。同時,景中有情,摻雜了大量作者的主觀感受,第一句“夫如何”,第三句“鍾神秀”,形象地將作者初次面對泰山景色的驚歎、讚美表達得含蓄而又鮮明。

寫景中已然有情,抒情中再推向高峯。承接上四句寫景,後四句以寫詩人主觀感受為主。未登峯頂,就已經“蕩胸”, 極目遠眺,松柏青翠,層雲翻滾,山巒起伏,平疇坦蕩,盡送眼底,加上山風徐來,渾身為之舒爽愜意,心胸為之豁然開朗。再看峯頂,就在不遠處,如能登頂定會山高人為峯、一覽眾山小。詩人並沒有寫登頂後的景色與感受,留給了我們充分想象的空間。詩貴含蓄雋永,此之謂也。

杜甫,一直以來在我們印象中都是滿懷愁緒、憂國憂民,家國情懷是他寫詩的永遠主題。讀此詩,在這種印象中又加進了積極進取、充滿抱負的因素。也正為此,詩人才會一直關注國家興亡的宏大主題,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從這首詩開始,詩人就站在了時代的高度,緊緊地和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筆來寫國家的興衰、人民的苦難、戰爭的殘酷,來寫人生的無奈、歷史的輪迴、命運的無常。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詩人就立下了“凌絕頂”的壯志,自己激勵砥礪前行。這也許就是詩人的“初心”,近四十年坎坷崎嶇始終不改。此為詩人之偉大處。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杜甫在青少年就立下大志,而且始終保持這份“初心”,時刻激勵自己、約束自己、警醒自己,一直保持攀登高峯的姿勢。從這個意義上説,只有保持初心、立有恆志的人,才能到達絕頂。同樣,人生到絕頂,風景自不同,才會欣賞到常人難以看到的風景,體會常人難以感受的快樂。

此為讀望嶽之淺思。

標籤: 讀後感 望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r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