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諫逐客書》讀後感(精選4篇)

《諫逐客書》讀後感(精選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諫逐客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諫逐客書》讀後感(精選4篇)

  《諫逐客書》讀後感1

近讀《諫逐客書》,略有感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論在古時或是當今,若要國家強大廣招人才應為不可少的一項政策,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國際交流越來越密集的時代,是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廣攬羣雄不可不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國,古代就有英雄不問出身的説法。反觀我們現在的人力資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過一篇文章《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大學聯考分數不等的問題。城市本地學生的分數只要350分就能輕而易舉的安心讀書,而別的城市和偏遠山區的學生要500分還要擠破頭顱才能在這所城市就讀,試問這公平嗎?還是説他們的素質真的比不上這些高貴子弟!大漢衞青是幹什麼的,養馬卒,可不照樣立豐功建偉業,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個人愚見,不管是底層的農民還是白領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長都應一視同仁。

再者應給予一定的獎扶政策。

這一點不是説沒有金錢的誘惑就沒有人才的獻策,這只是對有功人士的獎勵而已。我們且看美國,美國從建國到發展成世界頭號強國,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時間,這和美國的人才政策時息息相關,美國是移民國家,有這些人才所追求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和吸納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國的移民政策中所體現出來的對人才的包容和優越的待遇,讓源源不斷的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的聚集薈萃於此。從改革開放後派出第一批留學生截至1995年底,中國共派出各類留學生共25萬人,回國的有8萬人,有16萬留在國外,60%的在美國拿了綠卡。那麼可以想象,從1995年後到現在,中國又有多少赴美留學學成後留在了美國。古時尚有“賞罰分明”,我們現在也應該接力這種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個人脱離羣體都無法生活下去,況一企業,況一國家!

當然,不同的階級層流對人才的定義各不相同,各部門對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進步。雖要廣納,但切勿盲目,正確選擇正確對待,又有合理的方針,定事半功倍!

  《諫逐客書》讀後感2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誠如斯言,李斯貴為一朝宰相,素有雅量,無嫉妒賢才的小肚雞腸,反倒是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實在是令人欽佩。

文章開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一語中的,接着又旁徵博引,談到秦穆公遍求賢士而稱霸西戎,秦孝公採用商鞅新法而實現國富民安的願景,秦惠王採納張儀計策席捲九夷各部,讓其它六國對秦國俯首稱臣。這一系列接納客卿的.事例並沒有給國家帶來危害,反倒是親近賢臣讓秦國更加強大。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雖非本國人,但願效忠該國皇帝,也該得到重用。古人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尚無國別之分,何況是賢才呢?在該文中,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李斯對秦朝的深謀遠慮,他誠懇地勸諫皇帝應該廣納賢才,親近賢才,遠離小人,方可久遠。

在文章結尾,他還深刻地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這樣做勢必會危害到國家。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利害分析得淋漓盡致,一篇《諫逐客書》至今讓人受益匪淺。

法國著名詩人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讀李斯的《諫逐客書》,我不僅讀懂了他為人豁達的胸襟,更讀出了他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關心與責任擔當。不計前嫌遍求各方賢才,苦口婆心地勸説皇帝,他關心的並非是個人的利益,而是國家的利益,這難道不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真實寫照嗎?還有他不懼怕強權,即便遇到重重阻力,仍舊堅守自己正確的立場,深明大義地寫下《諫逐客書》,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觸怒聖顏,可是犯下死罪的啊!但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一般,堅持己見,沒有如牆頭草般倒下。

“讀史使人明智”,短短數百字的《諫逐客書》至今熠熠生輝,“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後輩當勉勵。

  《諫逐客書》讀後感3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來。這篇文章就是秦朝時的丞相李斯寫的《諫逐客書》。我讀了,感想頗多。

《諫逐客書》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時的丞相,他輔佐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可以説,沒有李斯,就沒有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也因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這才產生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可以説,沒有這篇《諫逐客書》,李斯就被秦始皇“驅逐出境”了。

事情是這樣的:韓國國君派了鄭國(人名)到秦國作間諜。鄭國利用興修水利,使秦無力討伐韓國。秦始皇察覺之後,秦國的宗室大臣便對秦始皇進諫説,要把秦國的所有客卿全部趕走。秦始皇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結果,李斯因不是秦國人,也在被驅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後,就寫了《諫逐客書》向秦始皇進諫。

文章擺事實、講道理,細細講述了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害處。文章開篇就開門見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我聽説有些官吏商議要驅逐所有的客卿,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緊接着,第一部分寫了四位君主。這四位君主,都是通過客卿而壯大自己的,可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則寫了秦始皇喜愛的諸多寶物都不是秦國自己出產的,説明對客卿持另一種態度是不對的。

第三部分,李斯先將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説“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然後才點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後一句,與文題和全文呼應:“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動秦始皇心絃,讓他明白自己決策錯誤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一句,就是説,驅逐客卿並不是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辦法。

  《諫逐客書》讀後感4

俗話説得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會改變現在的戰況,而在現在人才競爭的21世紀,是更需要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參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將自己的客卿給驅逐,這些都是人才呀!為什麼秦王不留着他們來為不時之需做準備呢?

在《諫逐客書》中,我認為李斯説的一句話很好:“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許多東西並不產於秦,然而可當作寶物的卻很多;許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國,可是願意對秦盡忠心的卻不少。現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實力,結果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象這樣做而想使國家不陷於危境,這是辦不到的啊!”

雖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還是要精簡,因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確選擇正確對待,又有合理的方針,定事半功倍!而且我們應該要對自己有利而無利於對方,只有這樣作戰時才更方便。

這篇文章對我的學習上也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中,快考試時,我們不應該全部都複習個遍,之間自己的短板中的重點全面的“診斷”一下,這樣在考試中,就能夠將自己的分數高高掛起,讓別人觸之不及。

我認為英語對我來説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過了這個暑假,英語就是我的手下敗將我打敗它就是鬆鬆的,那麼什麼時候我就是沒有任何的艱難險阻能夠難倒我了,我也就離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堅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併為之不斷努力,總有一天,勝利就是屬於我的!

標籤: 讀後感 逐客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r6k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