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選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選15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讀後感優選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

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著。這本書訴説着在烽火連年的戰爭環境中的一本文學經典。

第一回關羽、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他們三個人願意結為三兄弟,一起報效國家。他們三人按年齡排序,劉備為長兄,關羽為次,張飛為三弟。這時他們三個人決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隊伍。

我最喜歡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諸葛亮智取三城?。這一回説:以前蜀國的五虎將中只剩下一個趙雲。他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還是主動請戰。諸葛亮對趙雲很信任,就認命為先鋒。趙雲威風不減當年,上陣後連斬魏國先鋒韓德等五員大將。魏國主將夏侯楙慌了手腳,派重兵設下了埋伏來對付趙雲。

趙雲勇往直前,結果被魏國包圍在山谷中。趙雲以為自己殺不出去了,這時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乾兒子關興帶着兩隊人馬殺來,原來諸葛亮知道趙雲的脾氣,早就安排了接應的'人馬。三路人馬匯合後士氣大振,殺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進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無路,只好向諸葛亮投降。最後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馬遵接到夏侯楙請求信,正準備發兵,姜維出來阻止説:這是諸葛亮的詭計。姜維獻上一計由他帶領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後馬遵帶領一隊人馬號稱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遠,諸葛亮一定趁虛襲擊天水,到時候一定會兩面夾擊打敗他。按照他的計策,果然打敗了偷襲的趙雲。諸葛亮聽説有人能夠識破他的計謀,非常吃驚,就想把姜維爭取過來。

有人問諸葛亮:為什麼不捉夏侯楙?諸葛亮呵呵一笑説:夏侯楙不過是隻鴨子,而姜維是隻鳳凰呀!

只要思考,都能聰明!

我從前認為諸葛亮很聰明,我看到這一回時,這才知道,姜維也很聰明啊!以後我也得多動腦筋,多思考啊!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著。這本書訴説着在烽火連年的戰爭環境中的一本文學經典。

第一回關羽、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他們三個人願意結為三兄弟,一起報效國家。他們三人按年齡排序,劉備為長兄,關羽為次,張飛為三弟。這時他們三個人決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隊伍。

我最喜歡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諸葛亮智取三城?。這一回説:以前蜀國的五虎將中只剩下一個趙雲。他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還是主動請戰。諸葛亮對趙雲很信任,就認命為先鋒。趙雲威風不減當年,上陣後連斬魏國先鋒韓德等五員大將。魏國主將夏侯楙慌了手腳,派重兵設下了埋伏來對付趙雲。

趙雲勇往直前,結果被魏國包圍在山谷中。趙雲以為自己殺不出去了,這時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兒子關興帶着兩隊人馬殺來,原來諸葛亮知道趙雲的脾氣,早就安排了接應的人馬。三路人馬匯合後士氣大振,殺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進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無路,只好向諸葛亮投降。最後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馬遵接到夏侯楙請求信,正準備發兵,姜維出來阻止説:這是諸葛亮的詭計。姜維獻上一計由他帶領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後馬遵帶領一隊人馬號稱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遠,諸葛亮一定趁虛襲擊天水,到時候一定會兩面夾擊打敗他。按照他的計策,果然打敗了偷襲的趙雲。諸葛亮聽説有人能夠識破他的計謀,非常吃驚,就想把姜維爭取過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3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裏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説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裏,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日記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説,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後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着魏延的面説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裏總憋着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

諸葛亮用人不當不僅毀了魏延的一生,還毀了自己苦心經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在幾個關鍵性的環節上,在錯誤的地點,選擇錯誤的時機,任用了錯誤的人,導致功虧一簣,抱憾終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4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臨江仙》出現在我的視野裏,耳畔就彷彿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着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嚮往的歷史……而這,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被學者們列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確實無愧於這一美譽。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並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卷描繪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讀者都深深陶醉於其中。這裏既有鼓角錚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紛爭,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意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説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講述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然而使《三國演義》更讓人覺經典絕妙是在於它的戰爭前後經過的細緻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的其它史書望塵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戰,戰爭的起因是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併吳,諸葛孔明舌戰羣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經過,而後孫曹對峙,巧施連環計,火燒戰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書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後又以曹操兵敗,關雲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人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地敍述完了這宏大的戰爭。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雲、許諸、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阻險毒辣,“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雲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説:“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帶來的温暖,它字裏行間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我內心深埋的理想交織、碰撞,產生共鳴,激盪出串串亮麗的火花,鼓勵我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鉅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説?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説:“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而《三國演義》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的硝煙一度讓我迷茫,當我還沒弄明白那一場場無休止的戰爭是為了什麼時,一切便已在?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開始了。

所謂英雄,曹孟德説:?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以為,有志有謀者尚不足以謂之英雄,凡英雄者必經時代的盪滌,戰爭的磨礪。

諸葛孔明,於世人心目中可謂之以英雄也。可縱然有經天緯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計,運籌帷幄之能,如若他終身躬耕於隆中,也難成舉世景仰的蜀國丞相,難以流芳百世。孔明青年時常自比管仲、樂毅,由此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懷的大志——匡扶漢室,興國安邦。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當時漢廷岌岌可危,而劉備只是一隻喪家之犬,寄人籬下。孔明沒有遵循?順天者逸,逆天者勞?之説,他走出茅廬,把他後一半的人生全部獻給了劉備,獻給了蜀國,獻給了那個朦朧的匡扶漢室的念頭。這似乎註定了他嘔心瀝血的一生。

我相信孔明曾在這兩種人生中作過艱難的選擇,當劉備請孔明出山相助時,他拒絕過。然而劉備?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誠?乃曰:‘願效犬馬之勞’?。此乃書中之言,我不信孔明會在一瞬間改變了自己人生的選擇,也不因由於?哭出江山?的劉備的`幾滴眼淚而使他感動。那本應該就是他的志向所在,一種興國安邦般吞天吐地之志。以孔明之才,無論投身劉備、曹操,抑或孫權,都必將是棟樑之材。試想,若孔明拒劉備而投曹操,操定器之。加之曹操麾下有雄兵百萬,戰將千員,取天下易如反掌。到那時,孔明自可歸隱。若孔明與其兄諸葛瑾共事一主,也未嘗不可。孫權安踞江東,孔明盡其才輔之,欲成霸業也非難事。但劉備若無孔明輔佐,必難以長久,三分之勢終難成,天下間的爭戰也就簡單多了。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孔明選擇了劉備,投身了艱難的戰爭,為報知遇之恩,更是為了實現理想。這是一對絕好的搭檔,為君者仁厚開明、善納良言;為臣者神機妙算、竭忠盡力。他離開茅廬時尚囑咐其弟勿要荒蕪田畝,待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我看出了他內心的淡泊與寧靜,更體會到了他的勇氣與信念。可他這一去就再沒有回來,他已在戰爭中?忘卻?了自己的囑託,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山後,他助劉備佔荊襄,入漢中,成鼎足之勢。又聯吳抗曹,輔佐劉備建蜀稱帝。劉備死後,他又忠心捧起阿斗,六出祁山,終積勞成疾,出師未捷,病死軍中。我想,所有讀過三國的人都會傾心於這些精彩的章回,都會對孔明的才智謀略歎服不已。然而戰爭中體現出的並不只是他的智慧: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嗎?西城上演空城計不需要過人的膽識嗎?七擒七縱孟獲不需要豁達的胸襟嗎?知魏延心存反意卻仍用其武,不需要容人之心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需要堅韌的毅力嗎……

三國中有無數英雄,他們沒有得到整個江山,得到的卻是在戰爭中耗盡的無悔的一生。切莫以成敗論英雄,一心一意地馳騁沙場,只是為着自己平定天下的志向,此乃足矣。三國是一個成就英雄的時代,因為有太多的強者存在,有太多的戰爭存在。追憶歷史,從中感悟不少,人生幾何,豈能虛度。惟有向着目標努力,縱然耗費一生也無怨無悔。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7

讀過降妖伏魔的《西遊記》;仰慕過《水滸傳》中行俠仗義的英雄豪傑;也深思過《紅樓夢》裏盤根錯節的四大家族之間的恩怨糾紛,但是令我為之讚歎不已的名著莫過於富含軍事謀略的《三國演義》!懷着激動的心情,我又一次地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勇,的代表人物當然是關雲長,關大俠了。關大俠的勇在《三國演義》這本書當中也是被羅貫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被後人譽為“武聖”的關羽在《三國演義》中的武打場面可謂是佔了不少的風頭,“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中關雲長硬是將“武聖”演繹到極點。至今,人們還能滔滔不絕地説起關羽這個然無數人為他感動,為他感到惋惜的大人物!

智,在《三國演義》中最能體現出智者風範的莫過於是諸葛亮了。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話,那還有誰能夠將“智”戴在頭上的呢?那麼“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中劉玄德單單只是挑了諸葛亮,而不是另外三人做選擇;而且也不會讓劉玄德三次拜訪請諸葛亮出山幫助劉玄德來進行建國大業,之後的'諸葛亮更是讓人們大開眼界,舌戰羣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這樣的例子數不甚數。

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其實最簡單的道理就在你的身邊,即使最簡單,卻藴含着一定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在那裏來等着你來去征服它。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品三國,讀盡三國盡英雄,悟其味,嚐盡三國兄弟情。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礁江渚上,慣看秋月清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各位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

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擴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為此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不僅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閲讀,還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閲讀。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教學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它使課內知識得以遷移到課外去。開展課外閲讀,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道的慾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小在他們心靈上播下決心攀登科學高峯的種子。

每學期初我都結合閲讀教材,把一學期要向學生推薦的閲讀書目確定下來,包括讀多少課外書,讀哪些書,如何安排時間等列入到教學計劃中,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閲讀水平,對於他們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外讀物,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無論是課內閲讀還是課外閲讀,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寫作所服務,葉聖陶老先生説過: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這就告訴我們作文教學無法孤立而行,它必須根植於閲讀這一土壤。在閲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所以課外閲讀中也要做到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時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書推薦課,課上或是由老師向學生推薦書目,或是由學生之間彼此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第二步是好書共讀階段,在閲讀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自己閲讀的內容選擇相應的讀書方法。同時指導學生記採蜜本和讀書筆記,對於書中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闢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還有名言精句等都記錄到採蜜本上,以備寫作是運用。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指導學生把自己讀後的感想也就是讀後感寫在讀書筆記上。這樣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開讀書彙報交流會。讀書交流會是學生讀書成果的一個展示階段。交流會上同學們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以及讀書經驗,交流會的召開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本學期我向學生推薦了《三國演義》這部名著進行閲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國演義》讀書彙報交流會中的第一節彙報課。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四

你聽説過“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歇後語嗎?這個歇後語還有一個故事,就是《三十六計之苦肉計》——《周瑜打黃蓋》裏面講:三國時期,曹操企圖統一中原。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去攻打荊州。諸葛亮向孫權提出聯合起來抗曹軍,孫權答應了,他讓周瑜和諸葛亮配合。經過商量後,決定用火攻,正在此時,已經投降的.蔡和、蔡中來了,周瑜很歡迎,而私下卻命令部下小心提防他們倆人的行動。

突然,周瑜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夜裏周瑜叫人把老將黃蓋叫去見他,問大都督為何不用火攻。周瑜説:“我正有此意,但還需要人配合我演一齣戲。”黃蓋要幫他,周瑜同意了。

第二天,周瑜命令眾將領領取三個月糧草。黃蓋挺身而出,説:“三個月,就是三十個月也不行,就打一個月,要不行,還不如投降算了。”周瑜大怒,命令重打黃蓋一百大棍,才打到第五十棍,眾人為他求情,周瑜才命令停下。黃蓋被人抬出去後,就給曹操寫降書,蔡中也密報了黃蓋捱打的事,曹操便相信了黃蓋的投降。到黃蓋投降那天,黃蓋點燃了曹操的船,曹軍大敗。

讀完以後我想周瑜真聰明能用苦肉計讓曹操的兵馬戰敗。黃蓋的獻身的精神用自己痛苦,換來了國家的勝利。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深受啟發。《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説,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由明代小説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説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而成。

《三國演義》寫的是從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鬥爭。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通過這些時期與歷史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書中,曹操一人使我為之欽佩與欣賞,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曹操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而魏國也是三國中第一大國,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司馬懿家族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連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缺點也沒關係,只要確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袁紹的部下陳琳,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辱罵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書中,除了對曹操的人物形象進行鮮明生動的渲染外,還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這一盡人皆知的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凸顯在一個“謀”字上,應該説,足智多謀是他的最大特點,雖説司馬懿在兵法和智謀上略勝他人,但比起諸葛亮,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連司馬懿也曾説諸葛亮“真乃神人也”。所以諸葛亮的計謀,勝於萬人之外,超羣出眾。而其又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給人震撼之力量。雖為四大名著之一,但可稱中國歷史名著之精品。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從國小二年級起,我就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就難以少勝多……到現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掙很多的錢。

同時,我也認識了到嫉妒別人的危害。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説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發生在上四年級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關係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沒有多大進步。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慢慢地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從這以後,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也進步了一些。還有一點,我意識到沒有一顆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正是有一顆坦率的心,才得到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將,才能請諸葛亮幫他爭奪天下,正是有了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怎會如此強大?一個人若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對別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

名著《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8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費了多年的心血寫出的長篇小説,它主要講述了從漢朝崩倒以來,三分天下,最終以晉國統一的故事。

自漢朝崩倒以來,漢朝首領劉邦的次子劉備,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並創立蜀國,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而江東孫權,一心想統一天下,並創立吳國;而曹孟德,也想統一天下,因此慢慢擴大自己的實力,佔據北方一帶。如今三分天下、羣雄紛爭,天下大亂,故事開始了。

種種戰爭與計謀中,塑造了許許多多英雄與□的形象,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詭計多端的司馬懿,英勇無畏的趙子龍,還有魏武帝曹操,吳王孫權??????在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林丹、令我印象最深的非劉備與諸葛亮不可。

有人説,劉玄德是一個大好人,是一個志氣遠大的人。可我不這麼認為,劉備雖然為人寬容,但會亂了軍心,導致軍中□與反賊出現。就如魏延降蜀時,諸葛亮發現他有反骨,便提議早殺為好,但劉玄德認為不必擔心,只得暫時不殺。後來,魏延果然造反,導致蜀兵大敗。向劉玄德這樣的人,如果要成大事,就必須有一顆正直的心,該殺就殺,該斬就斬,這樣既可以免除後患,又可以獲得成功,不是一舉兩得嗎?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聰明過人不得不讓我敬佩,他的聰明讓蜀軍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可以説如果沒了他,蜀軍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勢力。草船借箭、三氣周公瑾、巧布八陣圖、空城計、赤壁大戰等經典的故事都是孔明的佳作。他也吟誦了古今中外的《出師表》。可見孔明乃奇才也!

《三國演義》讓我們懂得了做人,懂得了戰略計謀,此乃佳作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羅貫中最新的《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合集,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分久必合。”這是周朝以來對世界的定義。週末七國紛爭,併入秦。秦滅後,楚漢對峙,與漢合併。漢高祖劉邦斬白蛇造反,統一全國,波及狄鹹。分為三國,後三國歸金。《三國演義》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東漢末年的三國史詩。

東漢末年,以賣草鞋為生的落魄貴族劉備與殺人犯關羽、張飛結為兄弟,共同開創了一番大業。天下三分的時候,劉備也佔了一席之地,以伏龍鳳為少年,以飛為武將,以趙雲為戰馬,以黃忠為虎將,佔領了西蜀。寧願大家背上黑鍋,也不教大家在我太監之後背上曹操的黑鍋,發展地方武裝,擁兵自重,被北魏成為亂世梟雄。孫堅的兒子孫權繼承父兄的衣缽,佔領了江南大國吳棟。他手下的四個諸侯,周瑜、魯肅、夢露、魯迅,也各有千秋。

身體虛弱的曹操奮起克服困難,央求董卓,攻打袁術,殺死呂布,投降張繡,消滅袁紹,攻打劉表。可謂是榮耀時刻。劉備雖然實力最弱,但是心地善良,人緣好,大家都喜歡他。他的大哥數量最多: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等。但是在諸葛孔明投靠了他之後,一切都變了。他挺進蜀地,有了根據地,開始發展軍隊,擴大地盤,稱霸西蜀。然而,關羽失去了麥城,被吳棟殺死。劉備大怒,魯迅放火燒其七百里連營,敗其亭。最後,他被期望將孤兒託付給白蒂。

三國中,我最佩服關羽。華雄被温酒殺,六將五關斬六將,蔡洋在古城相遇時被殺,文丑在白馬坡相遇時被顏良殺。最後,他的父親和兒子被抓獲並被斬首。關的名聲在這裏以一種不完美的方式結束了。

對人才的渴求也是值得曹操欣賞的地方。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以封建美德和弟子輩分為標準的用人標準,提出了“任人唯賢”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發佈了“求賢令”。曹操陵從一開始就總結了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和中興王從來沒有一個能以一個人才治理天下的,而得到的人才往往也沒有走出後巷。這絕不是一個機會,但當權者乞求並拜訪了它。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眼下天下不定,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刻。他期望身邊的人不要去想自己的'出身,幫他發現和推薦那些出身貧寒、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重用他們。後來在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兩次頒佈求才令,反覆強調他的用人政策“唯才是舉”。他要求各級人事主管部門和地方官員在選拔人才時不要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會受到影響,只要是真的有才華。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當時全國各地有不少人投奔曹操門下,構成了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盛況。而對於曹這樣有才能的人,還是既往不咎。比如陳琳,原來是袁紹的部下,之前為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祖上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向曹操投降。曹操問他:“你為袁紹寫作的時候,可以只罵我一句。為什麼罵我祖宗三代?陳林趕緊道歉。

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不脱罪,還任用他。曹操在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

對應曹操的是袁紹,袁紹和曹操打過官渡。因為謀士田豐、季風、許由、郭圖暗中爭鬥,田豐勸諫,袁紹不聽,季風看見了。田豐告發,田豐鋃鐺入獄,最後袁的官職在官渡被打敗,田豐自殺,然後袁紹死了。袁的三個兄弟為爭奪政權而明爭暗鬥。最後都被曹操殺死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這部書內容跨越90多年,書中對各種人物及故事情節的描寫,確實精彩,除了民間熟知的劉、關、張、趙等人物寫得很生動之外,還有一些人物,不經意的幾筆,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蔣幹;昏庸、低能、“樂不思蜀”的劉禪;富有政治、軍事才幹卻殘忍、陰毒異常的曹操…等,給人深刻的'印象。書中武將們金戈鐵馬廝殺之餘,文官謀士更是大顯身手,各派勢力的謀士勾心鬥角,什麼二虎竟食、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疏不間親、美人之計、連環之計…不一而足,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各樣陰險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來,整部書足以編寫一部《陰謀大全》!

這些讀書心得,是在讀《三國演義》之時,結合讀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有關章節寫成的,選摘若干。

空城計,司馬懿中計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思想準備:準備給人罵個狗血噴頭!千多年來,諸葛亮一直被人們崇拜為智慧的化身,空城計,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計》之中,空城計列乎其中,因此,提這個問題,似乎不智。

但還是要問:司馬懿真的中計嗎?

答案很簡單,司馬懿根本沒有中計,是他故意放走諸葛亮,指導他這一行為的,是司馬懿的一個巨大政治陰謀。

為使分析較有條理,先從兩位當事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及他們所代表的二個政權蜀國和魏國作一番介紹,自能得出結論。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外交、內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動計劃,確定了以蜀地為立身之本,然後向中原發展的設想,經過十來年的經營,到建安二十四年,終於擁有兩川之地,實現了《隆中對》前半部的戰略計劃:“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這是正確戰略,也實現了。然而,《隆中對》後半部戰略卻是錯誤的,隱形的錯,鉗形攻勢是正確的,把主力與偏師位置放倒置,故説為“隱形的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戰場規則,讓敵軍兩面作戰,但要命的是主力與偏師用錯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

原因何在?這是因為:自漢獻帝遷許都後,秦川已失去號召全國的政治地位;經過戰亂,“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經濟民生,無法支持大部隊行動;大部隊遠離後方,中間隔着崇山峻嶺,給養無法及時供應,軍糧輜重長途穿行崇山峻嶺中,一旦被斷,大部隊危險異常。所以只宜用精幹小部隊,在防襲的前提下,到處突擊,牽制敵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荊州方向則不同,荊州地處長江邊,與益、荊、揚分別坐鎮長江上、中、下游之戰略要地,佔有荊州,則益州與荊州全盤皆活,軍事 上可順流而東。更何況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戰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謂“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故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與國連接,若據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資治通鑑》卷十三),但因荊州地方狹小,缺乏縱深,又兩面受敵,因而諸葛亮一再告誡關羽要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以免兩面受敵,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隊受壓,後援又未至,則處境極其危險,故關羽失荊州後,兵敗被殺。所以宜動用大部隊,通過連續施加軍事壓力,達到牢牢控制戰略要地目的,則是可進可退,行動自如。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是句在社會上流傳很久的話,其實,這是封建社會統治者的一種愚民術。他們認為青少年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會造反:年長者飽經世故,看了《三國》會變得老奸巨猾。現在,這種偏見早已被打破,《三國》,《水滸》成了社會提倡閲讀的優秀歷史讀物。袁闊成在電視台上講《三國》,吸引了千千萬萬聽眾的心;研究《三國》,《水滸》的書刊,文章汗牛充棟;以他們為底本改變的電影,電視,戲曲令人目不暇接。中華民族,可以説從三尺孩童到銀鬚飄拂的老人,常常喜歡在閒暇之際談《三國》,論《水滸》。

我最喜歡《三國演義》裏面的《草船借箭》: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想找一個機會除掉諸葛亮,故借軍中缺箭,叫諸葛亮三天內造十萬支箭,否則人頭落地。諸葛亮請魯肅借來二十條船,六百名士兵,在每條船兩邊紮上草人。第三天半夜,諸葛亮下令把草船劃到離曹營不遠的江面,二十條船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排開,然後命令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一聽,急忙起牀,但由於江中大霧,惟恐有埋伏,不敢出兵,急忙下令弓-弩手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全都射在了草人上。諸葛亮又叫士兵把草船調轉方向,逼近曹營,大聲吶喊,擂鼓助威,虛張聲勢,而自己和魯肅卻在艙中飲酒。曹軍以為敵軍來功,拼命放箭,一會兒工夫,二十條船上的草人都密密麻麻受滿了箭,諸葛亮下令鳴金回營,邊撤邊喊:“謝謝曹丞相送箭。”曹操方知中計,再要追時,可諸葛亮的船順風順水,怎麼追得上!諸葛亮回到東吳,一卸箭,足足有十五六萬支。這一計,使周瑜不得不自歎不如,嫉妒之心更強了。

我真佩服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我還敬佩他,為了天下黎民,放棄了平靜的田園生活,陷入了打打殺殺的生活。我還敬佩他大公無私,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的`精神品質。我覺得做人就應該這樣,不能為自己的一絲利益而不顧他人,不顧大局,不能因為自己的一些瑣碎雜事而背信棄義。

要做像諸葛亮那樣神機妙算聰明過人的人從小就應該不知疲倦,勤奮好學。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感想頗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狹窄,他見諸葛亮很有才幹,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諸葛亮,總想置他於死地,而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周瑜。後來,周瑜也不得不被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所折服。

讀到這裏,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達大度的品質。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懷好意,處處和自己作對,但他總是那麼從容鎮定,總是那麼寬宏大量。可惜,在現實生活中像諸葛亮那樣心胸寬闊的人卻不多。就拿我們班集體來説吧,有的同學學習成績好,有些同學就心懷嫉妒,他們不但不努力去學習,還在背地裏説長道短,甚至還要説些人家的壞話,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搞得同學之間不能和睦相處。有時候同學之間發生一些矛盾,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學去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非要弄個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心胸開闊,豁達大度,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會多一份融洽.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裏的英雄非常多,有忠厚仁愛、惜才如命的劉備,有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有勇猛善戰、性情暴躁的張飛,有有勇無謀、唯利是圖的呂布……其中,我最喜歡關羽,他的忠肝義膽、文武雙全給我留下尤為深刻的印象。

關羽的勇武可以説是貫穿於他的整個人生。從出場不久,便一戰成名。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際,關羽主動請纓,在温酒未冷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温酒斬華雄”也成了傳承千古的經典名段,至今仍為人們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談資。此後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更是讓關羽的萬人敵和大無畏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他成為千百年來無數先古今賢所推崇追求的目標,也成為了歷朝歷代普通百姓的粉絲偶像。

“千里走單騎”在整個《三國演義》中佔有較多的篇幅,由此我們更多可以看出關羽的忠義誠信。當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照顧劉備家眷,不得已投靠曹操時,張飛誤以為關羽變節投敵,而關羽並沒有性急,斬殺了前來追趕的蔡陽,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以重金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雖然曹操屢送他財物金帛,還給他“漢壽亭侯”的官位,但他的心始終在劉備處,當張遼來試探他時,關羽對張遼歎息説“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果然,此後他一打聽到了劉備的消息,就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上演了“過五關、斬六將”的精彩好戲。我認為,作為一個男人,就應該像關羽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信念、情義和操守,不為金錢財帛、高官厚祿、美女佳餚所動搖,做一個義薄雲天、忠肝義膽、頂天立地的漢子。這也許就是關羽和很多其他武將相比,更勝一籌的地方,也是他能成為“武聖人”的主要因素吧。

同時,關羽也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比如在“水淹七軍”一節,由於關羽長期征戰在荊襄地區,瞭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他看到曹軍秋季錯誤地駐紮在低窪地區,於是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並調水軍集結待命。關平對此納悶不解,問關羽為什麼陸戰還要使用舟筏,關羽笑着回答“如今正值秋天,直接放水一淹,七路兵馬便死無葬身之地了”。後來斬龐德、降於禁的結果直接印證了關羽的深謀遠慮。由是也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不單單是靠着蠻力衝鋒陷陣,更要有大智慧,熟知天文地理,利用自然環境順勢而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縱觀關羽的人生,他也存在着一些缺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目空一切,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點,也不至於使得孫劉聯盟的破裂,更不至於“敗走麥城”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整個三國的歷史甚至都可能重寫。但是,關羽的缺點也許正是他從出道以來就百戰百勝、功高至偉所造成的,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吧,所以我們無論在多大的成績面前,都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當然,關羽作為《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歷史人物,有一定的侷限性,但缺點畢竟是少數,所謂瑕不掩瑜,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深深為他的英明神武、忠肝義膽、有膽有識所深深折服了,諸位看官,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rwrv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