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1

今天因為看一個視頻的時候,又提到了“覆盤”這個詞,所以就又把《好好學習》這本書找出來,讀了讀和“反思”有關的一個章節。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

1.關於“重讀”

這一陣,都會有意識地去重讀一些書。以前,我總覺得讀完了也就讀完了,好像一個任務終於完成了,但現在的心態不是這樣了。

讀完了,只是彼時彼刻的一個動作。但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讀完”,而是收穫新知。我們在某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認知理解侷限。同樣一本書,同樣一句話,不同的階段讀,收穫自然也是不同的。

讀完不是重點,讀完,只是幫助你下一次重讀的起點。尤其是那些經典的好書,值得在需要的時候重新去讀。

2.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書中一個小標題,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學習的本質是什麼”,之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怎樣去回答。

看了書中的解釋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學習本質上是一個可以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的”。

由此,就引出了“覆盤”。我們假設可以怎樣怎樣,但結果並沒有怎樣怎樣。這中間有怎樣的問題,下次我們可以怎樣去迴避等等。也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不斷調整修正的過程。

3.怎樣去反思?

作者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了三種練習“反思”的方式,

①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②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③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書中説了這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着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我覺得,這大概就是“以小見大”的能力吧。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一點,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失敗,並不只是某一因素單純作用的結果,它應該是各項因素的綜合反映。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2

  一、記錄

有句話叫做“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生動説明了記錄的重要性。但是這裏要澄清一個概念,我們現在説的記錄並不是簡單的將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而是要經過思考、整理,形成一個有組織的記錄。在你的記錄過程中,應該學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比如,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達到了沒有?為什麼?還可以怎樣改進?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其實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哦~

  二、定期回顧

這個技巧與前面提到的記錄是一脈相承的。當你的記錄積累越來越多,你就有了可供定期回顧的資源。回顧是一個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樑。回顧過去能夠讓你更好地認識自己,看到更多事件後面的本質。比如“吃虧是福”,當前看可能是不合算的,但是過一段時間,當你再回首,就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

回顧可以分為幾個層次進行,比如每週回顧,每月回顧,每年回顧,多年回顧等等。短期回顧讓你看到微觀層面的問題,長期回顧則更能夠直達事情的本質和根源。

已經介紹了兩個技巧,這裏插入一個軟件推薦——印象筆記(為知筆記、有道雲筆記等工具均可)。這些APP可以幫助你實時記錄聲音、圖片、微信、文字等等,而且自帶各種記錄模板可供選擇。所有數據隨時隨地匯聚一處,這簡直是太棒了!

  三、付費購買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一點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高質量、有針對性的信息。通常這樣的信息都是需要付費的。可能大部分人習慣了免費的午餐,願意耗費大量時間去尋找免費資源,但是我們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寶貴的。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不論是購買圖書、網絡資源、在線課程,付費將是未來的趨勢。

總結一下

三個實用的技巧操作起來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長期堅持。就我個人而言,雖然剛剛起步,但是正在從這三個技巧中逐漸獲益。相信我,一旦你形成了類似這樣的能力,它帶來的長期收益一定比“技巧”要更多!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3

説來慚愧,想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已經很久了,一直拖到今天才開始動筆搞完。因為覺得需要好好用心梳理大寫特寫一番,潛意識裏當個浩大的工程去做了。

一開始看到成甲先生的大名是在李笑來老師在其app上的大力推廣,抱着好奇心看到成甲先生的個人簡單介紹和著作內容。看到書的介紹中寫的每個犀利的問題都擊中自己學習時的一些問題,意識到這本書應該非常有價值,於是果斷上網訂購此書回來學習。

結果書一到手就發現有“毒”啊,打開後就根本停不下來。成甲先生對於學習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讓人驚為天人,果然不負江湖盛名: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他對於讀書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知識管理的實踐運用,讓人感覺到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我十年書。故此,自己把此書認真看了三遍。不斷思考總結和玩味體會。

首先書中讓我覺得最打臉的內容是我以往讀書也有多次陷入其所謂的“低水平勤奮陷阱”。自己這幾年買書讀書不少,卻也遺忘不少。每天海量的信息充斥自己的世界,讀過的書寫過的筆記也無暇去回顧總結和反思。導致很多好書讀完以後當時感覺是暢汗淋漓,卻時間一久,發現自己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還是會犯書中提及到的一些問題,沒有把理論有效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本以為是因為時間長了容易遺忘,需要把讀書筆記多温故幾遍,加強記憶。卻被成甲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是因為那種閲讀+劃線/摘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讀書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罷了。這不是我們大腦所擅長的行為,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和舊經驗聯繫起來。

現在我明白了讀書不在於讀多少,而在於自己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有效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於是,我也開始讀書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去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讓讀書的成效顯現一種產生複利的效應。

然後我對成甲先生提出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深以為然: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反思這塊作者認為是提升學習認知能力方面最最重要和基礎的技能。成甲甚至每天進行1-4小時的晨修反思。這點很厲害,很多時候人與人的差異就是認知水準和思維深度上的差異,要知道巴菲特先生那麼大神級別的人物,也甚至每天花近一半的時間進行思考。讀書筆記.反思我自己以往也有反思書寫的習慣,但沒有重視到要及時把每天經歷的重要事情進行篩選總結,從中去收穫啟發有價值的東西。自己之前也會每次反思總結,也無形當中養成了成甲所説的按照不同的分類進行總結思考。以教為學這方面我記得以往看過一個科學理論,學生去聽老師講課,知識有效收穫的'比例大概是40%,課堂記筆記課後回顧鞏固收穫比例大概是60%,而自己把學到的內容講給別人聽,卻有效收穫至90%以上。可見以教為學的作用是多麼強大。自己自打明白這個道理後,就着手一方面在公司裏給自己的團隊小夥伴們培訓或分享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一方面不斷寫文章,不斷將輸入進行輸出,這樣子有效地整合梳理和深化了我自己學到過的知識,很是受益。刻意練習方面作者提出了關鍵詞:心理表徵。這個概念有點抽象,類似於現在説的元認知:即對思考的思考。這點是我以往沒有意識到的。明白了這點以後,我也開始學着作者那樣多站在優秀人士角度去思考,對方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和思考,對自己有哪些啟發。同時自己也開始在嘗試構建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型框架,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

成甲先生還創造性地借用物理學的臨界值概念創造臨界知識理念,臨界知識是指那些能夠廣泛、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知識,諸如:複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和二八法則等。然後作者對於一些臨界知識進行了深入地分析、介紹和總結:複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和二八法則等,並引導啟發讀者去構建屬於自己的臨界知識,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自己擅長的有天分的地方入手。我目前受到的啟發有:要相信複利的效應,堅持寫作、健身和自我成長的投資;要經常反問自己,最重要的20%的事是什麼,該如何有效投入80%的精力和時間去收穫,要每日反思總結,站在系統格局角度、逆向思維角度以及分版塊各個層面顧及······

在此十分感謝感恩成甲先生,不吝分享其智慧和成長成果,自助助人,功德無量。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4

説實話,“深度認知”這個詞我以前真的沒有聽説過,我長久以來的感受就是:“知識我學會了,會用了就行了唄!”原來不是這樣,要想讓你的學習更有效,發揮的威力更大,你就要好好進行深度認知的學習。

1.“海量信息獲取的時代,我們拼什麼?”

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以前我沒有想過,現在我每天都在琢磨!成甲從認知建構的角度做了三個階段的劃分:

第一階段:認知數量構建認知優勢。好像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是在告訴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優勢!但是這個階段到了20xx年,發生了變化!

第二階段: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新千年,互聯網高速發展,知識的數量不再是問題,動動鼠標,還有什麼是你查不到的?那麼這個時候,快人一步的獲取到知識就成為了構建優勢的重要途徑。但是不要忘記,世界是不斷髮展的……

第三階段: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我們現在所處的正是這個階段,而且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持續下去。當知識獲取的數量和速度都不再受到限制,所有人接受的信息同質化會越來越嚴重,那麼這個時候,誰思考的更深刻,誰就構建了自己的優勢。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你再細細品味一下,改變自己命運的是知識的數量還是認知的深度?

2.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才算深度認知?舉個例子,我們做數學應用題,比如行程問題,這裏面是有公式的,你知道路程=速度*時間,很多問題就可以直接套公式計算。但是當題目沒有直接把速度、時間告訴你的時候,不能套公式了,怎麼辦?我女兒在學到這個模塊的時候,就會告訴我她不會,因為老師沒有教過。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可以通過給出的條件,繞幾個彎先把速度或者時間求出來,然後再去解題。這裏面就涉及到認知深度的問題,小朋友沒有理解行程問題的底層含義,她只看到表面的那個公式,但是我們知道,所以類似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做出來。

那麼你發現沒有,深度認知有什麼特點?它更關注具體現象後面的規律,而這個規律可以幫助你解決普遍的類似性問題。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好好回憶一下,如果你的學習是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你是在提高“技術效率”;如果你的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讀書筆記·瞭解解決問題的底層規律,那你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打個比方,作為老師,我們是更重視“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現在,仔細回憶一下,是不是你一直在想辦法提高“技術效率”,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認知效率”?

説到這裏,我想你已經明白了,學習底層規律和方法是提高認知深度的有效途徑!

3.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跨界”。學習要跨界,這是學科融合;工作要跨界,這是能力鍛鍊。這是沒有問題的,多元的社會需要跨界人才,但是我們要看到,跨界是結果,不是原因!想一想今天這個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競爭愈加激烈,你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對它認識得足夠深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優勢。成甲在這裏建議每個人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一是公共基礎課程:比如時間管理、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每天都要用到的執行能力。

二是專業必修課程:即在某個領域內能夠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作為教師應該具備TPACK(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能力。

三是通用必修課程:即掌握通用知識,認識事物底層結構與規律的能力。也就是前面説的深度認知。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深度學習上!

讀書筆記《好好學習》5

整本書簡單易讀,很佩服作者把簡單的道理能寫一整本書,每一章節讀起來還都覺得“是啊,很有道理啊”,當下還備受啟發,想起來這就“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就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因為經常忘,沒執行,所以當你再次看到他時覺得説得很有道理,且好像都是我知道的事。

整本書在説什麼?在説“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説“要從根本出發,從源頭思考問題“,在説“吾日三省吾身”,在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規律應用解決問題呢?

首先是心態上:需要接納新的觀點,將80%的時間花在20%的主要問題上,仔細的想,想通了才是讀懂了,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發生了變化,才是知識

其次,需要用更合理的假設代替不合理的假設,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假設之中,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實時,當用新的假設來面對時,興許會有不一樣的思路。

那麼如何獲得更合理的假設呢?—A面:覆盤。

每日日記,一開始,可以記錄下讓自己自己開心的事和沒處理好的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如果我沒這麼做會怎樣?有沒有更合適的方法?

這樣從小事做起,深入突破,把生活中的作為書本上的案例,自己是作者,看會有怎樣的分析呢?

進階一點,可以設定目標,每天對比這個目前自己做得怎麼樣,有哪些需要優化的?對着目標會不斷的有正反饋看到進步,也是自我催眠

那麼如何獲得更合理的假設呢?—B面:從感興趣的,可信度高的基本規律着手,訓練訓練。

獲得後如何應用呢?應該知曉運用的邊界,系統性的思考問題。

提到的理論(一句話總結):

複利效應:一開始差距不大,後續每一次增長都很驚人。

概率論:概率思想。

黃金思維圈:最核心的,原點出發。

進化論:與時俱進的思想,變化。

二八法則:20%主要需要花費80%的資源。

安全空間:99個成功可能毀於一個失敗,失敗備份,對立面需求轉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2vl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