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集錦15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集錦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集錦15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2

我喜愛史鐵生與他的重病無關的文章,主要是回憶生病之前,以及夢想與未來。從他寫的《我的夢想》裏,可以看見他心平靜氣地談論自己“也許是因為人缺了什麼就更喜歡什麼吧”,已然平靜對待自己的現狀,卻滿心希望自己擁有劉易斯般的體魄,當然是下輩子,然而又發現健美的體魄並不能帶來最大的幸福,於是又祈求給下輩子的自己以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這一篇只是一個引子,它是對幸福人生的設計的一交小小的`嘗試,而下一篇《好運設計》則完全整整地設計了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完美的人生,聽上去很容易,只消天資極高,事業成功就行了。然而,那樣會勢必導致一個人心靈的阻塞,心靈的阻塞使人趨於平庸,平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於是需要有痛苦,苦盡才有甘來,那麼甘來之後呢?一定會再陷入平庸。於是一個完美的人生需要無盡的痛苦、失敗、挫折。於是史鐵生自以為是好運的、不無諷刺,但又很矛盾。作者已認為這個矛

盾是無支調和了,便轉而思考人生的組成實質上是過程,不論痛苦還是幸福,殘缺還是完滿,生存還是死亡,過程,是人生中永遠的美好與精彩,於是好運無須設計,人人都能讓過程精彩。平時,人人都是設計的接受者,會有抱怨設計的不公,此刻,作為設計者,反而不知從何下手,看得出來,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至於他的回憶,回憶童年與青年進的自己,同伴,壯年或暮年的親人、熟人,乃至僅有一面之交的人,在我讀來,是充滿了宿命感的。教堂的鐘聲竟讓作者喚起一種故鄉的心情,夜幕籠罩下的寺廟的景象給作者以深深的觸動,甚至恐懼。“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索性頑愚,想必正是他要來這人間的緣由”,這是作者在評價小時的自己,像是一個先知在看初生的嬰兒時下的斷語,又像是高僧在看一位老人入土時下的結語,彷彿這聲音不應來自人間,而是充滿了神靈的地方,總之,充滿了宿命的意味。還是這句話,細細體會,竟感受不出絲毫的主觀感情,説這句話的人,想必此時是面無表情的,因此很難想象這句話竟出自作者本人之口。

他的回憶,又是不可避免地傷感的,我相信人人在年老時的回憶都是傷感的。人生的舞台上演着一幕幕名為《我的一生》的劇,每個劇本,“我”都是無可爭議的主角,當即將謝幕時,主角和觀眾們難免會想起那一個個配角,他們一面翻看配角的劇本,一面歎息。這大概就是回憶。

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是扶輪問路。總結一生!太多的總結,太多的遺憾,太多的沉重的回憶,作者歷數前生,卻又告訴我:你與我一同笑看。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當我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銘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捻起書角,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他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歌聲,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漸漸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從一點一滴創造出一片名叫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醒了他沉睡的意志,讓他放下心中的坎,篤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上的觸動,還有精神上無法言説的力量。讓我感歎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流淌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説着懇求的話。“語、數、英都要麼?”她卻還是温柔地答覆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枱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凝眸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別熬壞了身體”,就讓她動情,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如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4

這幾天抽空讀了《我與地壇》。其實高中時候就讀過幾次,但是多年過去印象已經十分模糊,現在重讀幾乎和讀一篇全新的文章一樣。

人的命運的不可預測的。心與墳墓,生命最終的歸宿。死的事情無須着急,來到世上,死是唯一確定的結果,也是遲早到來的結局,不能拒絕也無可逃避。剩下就是怎樣活的問題,怎樣活,活着幹什麼?作者説這不是一下子能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就像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以前的我也曾經多次思考生活的意義,如蹣跚學步的兒童,在自己的腦中反覆尋找一條不存在的坦途。沉迷尋找一個無解問題的答案,讓內向的我變得更加木訥。發呆成了我經常做的事情,不是發呆就是假裝發呆。假裝發呆,逃避這謎一樣的生活。專注於生活的問題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終於讓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幼稚的以為找到了生活的答案就是找到了生活,買櫝還珠説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吧。

作者在他二十歲的時候突然癱瘓,後數年又遭遇了母親離世、惡疾復發,一次次打擊幾乎讓他失去了生的勇氣。生命中的魔鬼總會突然出現,讓你的驕傲變成失落,讓失落的你變得更加失落。讀後感·無論是誰,遭遇這樣的事情,總是值得我們同情的。而那些能在不幸災難後更加堅強生活的人,更值得我們敬佩。

讀到這些我有一絲慶幸,自己三十多年來,雖然活得並不精彩,但好歹還沒有碰到過什麼災難。在慶幸的背後,又十分慚愧。三十多年,一萬多個日夜,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過去了。頭腦空洞不接地氣,雙手孱弱缺乏行動。蒼白太蒼白。在一天天的重複中,消磨掉所有的衝動和憧憬。一生碌碌無為,到頭又安慰自己平凡難能可貴。

讀過《匆匆》,也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依然不知道人的一生改怎樣度過。只是再也不想這樣過。死亡不可避免,離開世界前,最好留一點痕跡在人間。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着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蜕。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説: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出處:600字作文園地作者深愛着地壇他更深愛着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讀了《我的祖國》以後,我就想到:世界的東方有位巨人,那位巨人就是我的祖國;世界的東方有一隻雄雞,那隻雄雞就是我的祖國;世界的東方有一條長龍,那條長龍就是長城。我的祖國地大物博,疆域遼闊,美麗富饒。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我的祖國它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是世界四大古國之一呢!

在五千年中,中國人受盡了恥辱,但我們終於又站起來了!可謂是“苦盡甘來”!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努力下,嬴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

我看見:從太空中俯瞰地球,地球是一個深藍色的球體,然而在這個深藍的球體上就有一條巨龍在蜿蜒盤旋,而這條“巨龍”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當初秦始皇建造長城的時候,為的只是防禦北方遊牧民的侵擾,然而他不會想到的是,在五千年後的今天,萬里長城竟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更成為了炎黃子孫的驕傲。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中國的人傑地靈。

中國在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中國史稱秦始皇開始,逐漸成為一個富饒、美麗的國度。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鋭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6

一本書講述一段故事,《我與地壇》則講述了一個有關“母愛”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其中一個:作者雙腿癱瘓了,脾氣壞到極點,成天泡在一個名為“地壇公園”的地方。作者的母親既擔心兒子出事,又不想限制兒子的自由,只好每天去那裏看。母親視力不好,來時輕輕的來,走時悄悄的走。

多麼感人的一個故事呀!多麼偉大的母親呀!我不由得想原來我發燒時媽媽的噓寒問暖,為我倒熱水......世界上最樸素而又最偉大的愛不正是母親的愛嗎?這種愛是默默的,在不經意時為你的付出,母親是除了父親外唯一一個甘心為你付出全部的人。好好對待她吧,珍惜這濃厚而偉大的愛吧!

温柔的、細心的、永恆的,母愛如水般劃過每個人心頭......

《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都能真切感受到史鐵生對於母親的愧對和遺憾,他的車輪碾碎過很多片紅葉,衝撞過很多次夏日裏的蟬鳴,擠壓過很多大學覆蓋的白茫一片,繞過很多春花浪漫的'時光過後,終於感悟到身後母親的偉大和這些年的隱忍。母親為什麼不能等一等,看看他出版的小説,看看他日益樂觀的精神面貌?

林夕説:誰甘心就這樣彼此無掛也無牽,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何緬懷。這説的固然是愛情,然而親情也是一個理兒。

《記憶與印象》算得上是回憶錄,回顧周遭的人事物。“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以一個早已對死不再懼怕的心態,觀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往事,也講起陌生的人空白的人形比如姥爺,和完全陌生的景物比如老家豚洲。我想他是隨時做好迎接死神的準備的,才能如此透徹地悟到生命之真純和本質。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他接受了,心平氣和地坦然面對命運的不公,他還能做什麼,還能期待什麼。他不是那種自怨自艾的人,在命定的苦難裏,沉澱自己,放輕自己,一點一點去把荒蕪的精神世界構築得堅實牢靠。

地壇是為了等他吧,為了給他一寸兀自靜思的空地,為了做那個長久的陪伴者,十幾年看着他從絕望的沼澤一步一步自我救贖。那縷遊蕩在園中的朗朗清風,令他如沐慈悲,遼闊而寧靜。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7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卧,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着他的母親。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覺,每一次找到後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夢哪?春天是樹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煙斗。這句子不但生動明確,細細品味確實真實的描述。自然真是無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與史鐵生比起來,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無盡的奧妙在等待着我。

在這個地壇中有一些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對中年夫婦,現在已經成了一對老人,依舊來園中散步;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還有一個老頭,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裏面裝滿了就酒;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園中人少鳥卻多;有一箇中年女工程師,每天工作都要穿過院子;;還有一個是史鐵生的朋友——一個長袍家,這位長跑家來園中,史鐵生為他計時,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的到了第一名,並破了記錄;最後還有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兒。

誰有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和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8

夕陽夕下,雁雀歸巢,又是那座熟悉的古園,那被夕陽拉得長長的身影,他靜默,無語,深邃的眼眸似將夕陽的腳步停駐……

生命對於很多人來説,是忙碌的,當然也是粗疏和浮泛的,而我們常因此獲得幸福感。

但對於“他”——史鐵生來説,生命是個苦難的過程,也是一個超越苦難的過程。

初識史鐵生是在中學課本中,同是《我與地壇》,只不過僅僅是一個選段,那時的我對他的印象只是一個文章寫得好的殘疾人罷了,殊不知他那崇高的人格和對生命的感悟。而今我有幸再次拜讀這位偉人的文章,內心不覺被一股洪流般的力量驚醒,放眼人生,感悟生命。

十二歲,正是浪漫的青春時代,正是做夢的季節,用他的話説,正是最狂妄的年齡,而他卻忽地殘疾了雙腿。他無奈,他徘徊。放眼人生未走過的.路,他沉淪,而這時地壇卻成了他唯一放飛思緒的地方,也是他涅槃重生的熔爐。

雙腿殘疾,無助的他只能將自己僅存的一點生活的勇氣獻給了這座園子,他見證太陽升起,目送夕陽西下,春夏秋冬從不間斷,以彌補內心對現實的膽怯。但是他並不是庸庸碌碌,他思考人生,思慮生活,不僅為他自己的下半生,更因為他並未放下希望。

在這座園子裏他見證了太多,思考了太多,既有夜幕間散步的夫婦,陪伴他愛唱歌的小夥子,當然也有曾經讓他一見傾心氣質不凡的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對天真無邪的兄妹。但是歲月流逝,當陪他唱歌的小夥子離去,中年女工程師逃出他的視線,他看到了世事的變化;當他看到多年前曾經撿“小燈籠”的小姑娘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來園遊玩,遭到幾個人的戲耍,只因她是一個智障少女時,他看到了漂亮和智障並存對一個人的傷害,看到了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冷酷。他反觀自己慶幸自己並不是精神上的殘疾,因為對於他來説廣闊遼遠的精神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樂土。他看到了社會中的弱者(也包括自己)並沒有被時光拋棄,他曾經抱怨上帝,為什麼將苦難帶到人間,為什麼不將殘疾徹底消除。但是他看透了——一個沒有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肥力的沙漠。他終於認為上帝是對的,差別永遠是要有的,人類的全部曲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最終,他接受了苦難,選擇了寫作,用筆書寫自己的內心,用心詮釋生命的真諦。

殘疾使他涅槃,地壇正是他的跳板,恰是如此,他審視世界,審視自我,思索死亡與生命,他用自己的經歷來感悟生命,不只是他的生命還有在地壇古園中來來去去的更多的生命。

在他的文章中我讀到了生命,讀懂了生命,更主要的是他對待生命的那份純真。生命是延續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説:“那一天,我將沉默地走下山去,拄着我的枴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涯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他對死亡的詮釋正如朝陽,終有光照大地。

對於我們,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的正是那份自強不息,那份對待生命的純真,不讓時光白白流逝,不讓自己的青春變為一個個的遺憾,享受生命中的歡樂也要去享受生命中的苦難,五味雜陳,又不失價值方能使生命綻放出最華麗的光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9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國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職責,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此刻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職責。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向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日,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樣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可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此刻,我猜應當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齊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我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明白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0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註定成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説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着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温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説: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説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冷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史鐵生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説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我與地壇》都給予我們了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要堅強。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一樣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主角,所以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一樣的環境中尋回自我.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期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境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期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完美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期望”又有什麼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到達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歡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樣維繫自我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我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最終走出來了自我的陰影,找到了自我的方向和不一樣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必須有我充當的主角,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歡樂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

母親,“我”的母親是個多麼偉大的人啊。她慈愛無私、細心、堅忍。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他對母親的愛,懷念;以及母親對他的愛,寫得淋漓盡致。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雖然“我”的雙腿癱瘓了,但母親並沒有放棄“我”,而是更加關注關心“我”。面對“我”剛開始接受不了癱瘓的殘酷現實,使得悲痛絕望的心情。仍然堅信,有一天“我”會拋開這些煩惱,再次對生活充滿嚮往,讓生活的'小帆再次揚起來。這讓我聯想到了,作者寫得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思念》,文中的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她並沒有告訴兒子,而是不斷鼓勵他去看菊花,讓他拋開這些煩惱,來學習菊花傲霜鬥寒的精神。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最後一句話,提到的仍然是“我”和妹妹。

願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天堂幸福,為她現在的兒子驕傲。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3

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過在《我與地壇》前止步,三個字形容:太美啦!以前高中學語文知道,美輪美奐這個詞不能用來形容文章,但是面對史鐵生構築起的《我與地壇》這座世之奇偉建築物,我由衷的讚歎“美哉輪哉,美哉奐哉”。

如果這是散文,那麼它已經達到了詩的文字起筆。如果這是散文詩,那麼,它卻有着像小説那樣扣人心絃的吸引人的魅力,我為自己能再次拜讀史鐵生而悄悄慶幸了起來。

如果我的文字僅僅停留在誇獎的層面上,那麼也難以説自己在史鐵生這裏學到了什麼,難以説自己真正讀進去了《我與地壇》,之所以覺得好,最深層次的是因為其中所包含和折射的哲理。這些則會成為亙古不變的科學,值得人們深深把玩。

這篇文章前半部分敍述“我”與地壇,敍述我的母親,二者在我看來,似乎已渾然一物,地壇像母親,母親也像地壇,這些出身的刻畫,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對,我今天便要給媽媽打個電話。

而後,在文章後半段,論及了死,論及了活,論及了為什麼坐着要寫作。以國小的語文水平來看,邏輯性很強,但是以一個人一顆心的角度來説,寫的一點邏輯性沒有,竟全是震撼。我們眺望未來,看着那蹲守在某個時間點的死期,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會在我與地壇這段中悟出點人生方向,然後起航。

最後文章又談到了三種死亡方式,孩子老人和情侶,這種死之心態,被史鐵生仔細的勾勒和形象化,使得我開始覺得,作家成為了一種令人生畏的`角色,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扮演這各色各樣的人,扮演着整個社會,描述着各色人等的心理,一旦與之交往,自己便一絲不掛的站在他們眼前,豈不是讓人內心感覺有些發怵嗎?

合上史鐵生,合上了一個社會,一個世界。

我盪漾在那個社會裏,久久的回味着......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4

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

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

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

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5

最近,讀完了《我與地壇》,我對母愛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一句話讓我的感觸很深。小時候寫母愛的作文,無非就是大風大雨時,母親送我去醫院,就是吵架之後的一杯温牛奶,或是淋濕之後,母親為我熬的一碗薑湯。可是現在,我對母愛的理解不同了,母親對我的愛,是我永遠無法發覺的`。餓常常與母親吵架,吵完架又坐在一旁一言不發,我當時並不知道,那時母親的心會是怎樣想,至少我不曾理解母親看着我難過她也難過的這一種狀態。冬天的晚上我喜歡踢被子,母親每每母親快睡熟了,可卻又擔心我,不厭其煩地起牀幫我蓋被子;洗衣機壞了,她怕我沒有衣服換,在大冬天的晚上用手幫我洗衣服,她的手經常凍的通紅,卻沒有抱怨一句。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失去了雙腿”的兒子,她總是期待自己的兒子幸福,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種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母親才能明白的,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母親卻不在了。

相比於史鐵生,卻覺得自己比他要幸福得多,至少當自己取得成功時,台下有人為自己鼓掌,至少當自己失敗時,會有人為自己不斷打氣,至少當自己生氣時,會有人與自己吵架,至少當天冷的時候,會有一個人晚上幫自己蓋被子,可是當這一切都不在時,這又意味着什麼呢?

這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每個人都擁有,只是不易發現罷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410r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