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5篇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5篇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

還有十天,我來雅園就整整一年了。在這一年裏我成長了!發展了!還記得在上學期雅園舉辦的“精神家園”裏。林華老師就和我們交流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讀哪些書籍。她當時舉了5類書籍,其中有有一類書籍就是哲學書籍。讀哲學可以使人富有智慧。在雅園總是提倡快樂,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而多讀一讀哲學方面的書籍就更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快樂,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這不在假期裏,我們雅園的自主發展菜單裏就要求我們讀一讀周國平老師的《守望的距離》或者是《經典的理由》。

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終於在新教育書店旁邊的書店裏找到了它。當時我捧着它心裏有一種説不出來的激動。《守望的距離》我終於找到了!

當我在陽台上閲讀第一章-存在之謎的自我二重奏的那部分時,作者彷彿把我帶到了他的哲學世界裏在他的哲學世界裏他向講述,分析,了他的哲學理念。彷彿我也在和作者一起思考,討論,品味人生的奧妙和宇宙的玄機。當我讀完一半時,我覺得雖然作者非常喜歡哲學,而且他又能溝通過散文的方式將它哲學觀點和對生活的追求告訴人們。能夠讀到這本書,我感到十分的榮幸和幸運,我想不僅僅是我很多人都會在這本書裏收穫智慧和超然吧!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過讀這本《守望的距離》後,我的感悟和收穫吧!

1、人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但這短暫的生命有時過於擁擠的。

我從中的感悟;是啊!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每一天都會過於擁擠。就像這學期我在雅園裏度過的每一天一樣,每一天我都覺得似乎特別漫長,在經歷了單元考試,半期考試,期末考試甚至是馬上又要開學了。到現在我回想起去年開學的時候。似乎一切的一切就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情。而95個小時後我又將坐在雅園的學術廳裏開始下半學年的工作。

2、哲學給人帶來的不僅只是快樂,更有痛苦。

我從中的感悟;我們學習哲學為了是更好的把哲學的理念運用到生活當中,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幸福和充實。而在柏拉圖的哲學理想當中,哲學王既無恆產,又無妻室,全身心的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

我認為,我作為一名教師,我的職責是讓我的學生幸福快樂的度過每一天。所以奉獻,責任,謙讓成了我的職業本能。而萬事不可過頭。像第歐根尼,他不要居室,學動物睡在街頭,從地上撿起食物。我認為只要哲學在你心中即可,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心中有佛便是信佛。怪不得蘇格拉底説;“我從你外衣裏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虛榮心”。

在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矛與盾。都有兩面性。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把握好度,否則可能好事變壞事。

3、我曾經嘲笑廉價的人情味,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試問,不花錢你可能買到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丁點兒惻隱之心?

我從中的感悟;也許作為一名教師,就像校長説的那樣。我們的學生以後一定會比我們優秀,這是必然的!

在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的成長離不開每一位雅園老師的諄諄教導,在雅園的六年每一位老師都會真誠的去關愛他每一個學生,一個微笑,一個鼓勵。都會給孩子們增加無窮的自信!讓他們成長,讓他們在每天在雅園的天堂裏自由的飛翔!

也許在當今的社會上,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就像作者所説的那樣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但是在雅園你會發現每一個團隊,每一個班級,甚至是每一名孩子都會做到這一切。作為老師我們懂得關愛,懂得奉獻!更懂得去珍惜!

4、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我從中的感悟;全世界有近70億人,她們來自世界上的各個地方,説着各種語言,在飲食,文化,宗教。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隻有一點我們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都是人,都是社會人,都是這個地球的人,在我看來每一個人都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把個人放在這70億裏面我們簡直就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世界,對於生活我們不奢望能夠憑藉着我們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他,當然,我們不可能去改變世界。也不要去妄想改變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我們自己。比如;在工作上;確定目標;腳踏實地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從中獲得經驗。慢慢地使自己的能力有了提高。就像哲學裏面講得一樣,人的前進都是波浪式的。意思就是每一個人走在這條路上都會經歷很多坎坎坷坷。但是隻要你戰勝了困難你一定會繼續前進。而哲學裏面把他稱作螺旋式上升。當你成功時。你就會發現你站的更高了,甚至是脱胎換骨的變化。在哲學裏這叫做量變到質變。

一本好書不在於你只讀完一遍,而這本《守望的距離》我還會上反覆的閲讀。反覆的去體會和感悟。我相信在以後的閲讀中我還會收穫更多的智慧!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2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讓人覺得扣人心絃,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了周先生對待生活充滿激情與熱愛,對待人生充滿睿智與希望

散文裏説“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是的,全世界有近70億的人,他們來自世界的各個地方,説着不同的語言,飲食,文化也有諸多的不同,我們把個人放到這七十億裏簡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世界,我們不奢望能夠憑藉個人的力量去改變它,也不要妄想去改變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自己,以守望的姿態來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這種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實、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周國平書中談論人生,説不能把一生放在利益社會中,他的書中充滿着智慧的魅力。周國平告誡我們不能讓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審美不僅是欣賞和觀察大自然和人的魅力更是一種開闊的精神看待這個世界,用審美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的!

所以要放鬆的對待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3

《守望的距離》一書是周國平的一本散文集,最早出版是在1996年6月,收集了1983年到1995年4月周國平的散文。在那個年代,周國平先生經歷了人生特殊而重要的階段,研究生畢業的他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迎來了遲到的青春,一切都是那樣新鮮刺激,希望在哲學的事業上有一番作為。然而,生活卻發生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故。也正是這些個變故,使他暫時擱置學術計劃,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思考困惑的人生難題。現在看來,他所思考的確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思考的問題,存在、生死、平淡、追求、守望、愛與人生。

最近休假在家,沒事就是看看書做做飯,做做瑜伽看看老爸。《守望的距離》是先聽聰爸的電台然後買書仔細看的,有時靜下來趴在書房慢慢看仔細揣摩作者內心豐富的世界,有時邊做飯邊聽聽電台,靜靜聆聽聰爸不急不緩的傾訴。字字入耳,句句入心。就這樣慢慢看着感動着,琢磨着領悟着。

第二輯《未知生焉知死》看了兩遍聽了不只兩遍,對於生死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入這個世界的門户,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來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則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來路變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開了”是的,大多人對於父母都是這樣的想法,在今年春節的時候父親步入90歲,我滿心歡喜的想着我自己也能活到90,好像父親的存在是給我指明瞭一條生的道路。然而,在姑姑去世後卧牀不起的父親帶給我的卻是一種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前總是擔心失去父親,擔心父母沒了之後自己也會變成一個孤兒,然而看完本書後我明白了生死。如今面對父親,我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

大多人對於親人的離去是抱持一種不捨的狀態,因為親人的離去自己多了一份孤獨,因為親人的離去自己失去了一份牽掛,又或者因為親人在世時自己沒能照顧或者沒能盡一份心而懊悔,這樣就體現在親人離去後嚎叫痛哭,甚至是昏迷不醒。我個人理解對於死亡的恐懼讓我們不敢也不想面對親人的離去,然而面對耄耋之年的老人,器官的衰竭使他喝水也會嗆到自己,吃飯難以下嚥,五六天拉不下來,身體的精神上的苦痛只有他自己才能明白。在他來看,生死已經淡然,死亡反而是一種最大的解脱,我們又何必苦苦糾纏?放下恐懼和焦慮,盡最大可能幫老人解除身體的和精神的疼痛,是目前作為兒女能做的事情。至於老爸的離去,我抱持平靜的心,不糾結,不強求,順其自然。

在第六輯《淡泊中的追求》“習慣於失去”一文中,我明白“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而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際遇了。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後一蹶不振。

聯想到自己,以前總是為得到某種東西和榮譽而高興,現在好多外在的事物已經不再重要了,反而是內心的喜悦和平和來的更為重要!以前總是為得到領導的讚許和嘉獎而信心滿滿虛榮暴漲,現在平靜做好自己 善待同事陪伴家人一樣感到幸福和滿足。至於物質上的東西更是如此,家裏東西多了定期整理,清除沒用的東西,讓家裏更清爽;沒有車開的日子裏,走路上下班一樣心懷感恩神清氣爽。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4

優秀推薦:美,源於距離。

人生,源於哲學。

或許我們不明白存在的價值;或許我們不明白人生的含義;亦或許,我們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義……

我們不過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你感歎!

我們太過於渺小,所作所為不過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而當我翻開眼前的這本書,周國平用35萬個字告訴我許許多多人生的哲學,我突然明白我一直在虛度光陰,一直在杞人憂天,一直在愚蠢的幻想。

讀《守望的距離》,領悟人生哲學。

這本書一共分為十四輯,每一輯都有一個主題,周國平在每一個主題裏細細闡述自己的人生見解,或平淡細緻,或晦澀難讀,或平易近人,我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裏,猶如品着上好的觀音茶,沁香撲鼻而來。

其中,要數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十輯――《人生寓言》。

“人生就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女人,你不妨儘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導她,但是,不管她終於成個什麼樣子,你好歹得愛她。”簡短的引言,卻鏗鏘有力,不緩不急地告訴你,不論人生是怎樣的坎坷,或是怎樣的乏味,你至少得熱愛自己的人生,熱愛自己的生活。短短二十六個寓言,卻概述了人生的種種,我務必很誠實的告訴你,我並不能全部理解這些或淺或深的寓言。

但是,我樂於向你們分享這些,我所明白的――

從《告別遺體的隊伍》裏,我明白了生命害怕單調甚於害怕死亡,我們用一生充實自己的生命,無關於結局是否徒勞;從《潘多拉的盒子》裏,我明白了災禍其實源於自己悲觀的想象,其實源於愚蠢的人的杞人憂天,因此,勿要用自己的思想來折磨自己,不如去幹幾件實在的事情;從《生命的得失》中,我明白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而我們不能一直唸叨失去的多少,這隻會使我們更加傷心,正如上帝所説:“誰被這個念頭折磨,誰的確就是最不幸的人;從《尋短見的少婦》中,我知道了生命得換位思考,有得必有失,想通便好;從《落難的王子》中,我懂得了災禍發生時,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面對……

合上這本書,已經深夜了,我想,我收穫的不僅僅是人生哲學,更是一番大徹大悟的生命含義。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5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讓人覺得扣人心絃,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了周先生對待生活充滿激情與熱愛,對待人生充滿睿智與希望!而散文裏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句的語言,也深深的觸動了我的靈魂。

從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中的一切瑣事。周國平在自序中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守望者,“與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保持一個距離,有了這個距離,也就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個守望者,“職責便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這樣,即使到頭來你在物質上一無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個富翁。這是多麼深邃的思考啊。其實,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人的使命不僅僅是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

人生是場邊走邊唱的戲,有太多的歡喜和悲傷要我們用一生去品嚐,去守望,去記載。但人生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着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從中領悟一份真諦,得一份智慧,然後始終平和而從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結束也不會害怕,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周先生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我想也正表明了人生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它期待的是一個完美的世俗人生。

以守望的姿態來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這種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實、是寧靜、是信心十足。讀他的書,我的心變得輕鬆,思想變得澄澈,對生活有了更新更積極的理解。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6

魯迅曾經談到一種情況:呼喚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來時反而沉寂了。我們可以補充一種類似的情況:呼喚自由的作家在自由到來時也可能會沉寂。僅僅在政治層面上思考和寫作的作家,其作品的動機和效果均繫於那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着政治淡化),他們的寫作生命就結束了。他們的優勢在於敢寫不允許寫的東西,既然什麼都允許寫,他們還有什麼可寫的呢?

我終歸相信,探究存在之謎還是可以用多種方式的,不必是小説;用小説探究存在之謎還是可以有多種寫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時也相信昆德拉的話:"沒有發現過去始終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説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説,而且一切精神創作,唯有對人生基本境況作出了新的揭示,才稱得上偉大。

昆德拉之所以要重提小説的使命問題,是因為他看到了現代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機,這個危機可以用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來概括,就是“存在的被遺忘”。

存在是如何被遺忘的昆德拉説:“處在一個真正的縮減的旋渦中,胡塞爾所講的‘生活世界’在旋渦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墜入遺忘。”

縮減彷彿是一種宿命。我們剛剛告別生活中一切領域縮減為政治的時代,一個新的縮減旋渦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們。在這個旋渦中,愛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和公共關係,讀書和思考縮減為看電視,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賓館裏的室內風景,對土地的依戀縮減為旅遊業,真正的精神冒險縮減為假冒險的遊樂設施。要之,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了實用價值,永恆的懷念和追求縮減成了當下的官能享受。當我看到孩子們不再玩沙和泥土,而是玩電子遊戲機,不再知道白雪公主,而是津津樂道卡通片裏的機器人的時候,我心中明白一個真正可怕的過程正在地球上悄悄進行。我也懂得了昆德拉説這話的沉痛:“明天當自然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誰會發現呢?……末日並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許沒有什麼比末日更為平靜的了。”我知道他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還有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整個心靈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圖自救、不復尋求生命意義的那一天到來的。

可悲的是,包括小説在內的現代文化也捲入了這個縮減的旋渦,甚至為之推波助瀾。文化縮減成了大眾傳播媒介,人們不復孕育和創造,只求在公眾面前頻繁亮相。小説家不甘心於默默無聞地在存在的某個未知領域裏勘探,而是把眼睛盯着市場,揣摩和迎合大眾心理,用廣告手段提高知名度,熱衷於擠進影星、歌星、體育明星的行列,和他們一起成為電視和小報上的新聞人物。如同昆德拉所説,小説不再是作品,而成了一種動作,一個沒有未來的當下事件。他建議比自己的作品聰明的小説家改行,事實上他們已經改行了——他們如今是電視製片人,文化經紀人,大腕,款爺。

正是面對他稱之為"媚俗"的時代精神,昆德拉舉起了他的堂吉訶德之劍,要用小説來對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喚回對被遺忘的存在的記憶。12下一頁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7

周國平説:“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

在作者寫作期間,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脱、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為此,這本書讓人悟到人生的哲理,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能使人時不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錯過沿途的風景,也不落後於時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一)關於幸福

周國平認為:“世人常把善終視作倖福的標誌,其實經不起推敲。若從人生終結看,善不善終都是死,都無幸福可言。若從人生過程看,一個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過,不管善不善終,都稱得上幸福了。對於一個洋溢着生命熱情的人來説,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的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極而言之,樂極生悲不不足悲,最可悲的是從來不曾樂過,一輩子穩穩當當,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場。”

幸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有些人傾盡畢生之力去尋找幸福,卻往往沒有結果。其實,我認為,幸福就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你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只要你內心充實,那便是幸福。

(二)關於信仰

周國平認為:“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一個人並不需要有多麼敏鋭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之一是: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持,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鬨笑,以無信仰自誇。”

有人説:“這是個信仰缺乏的時代”。確實,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帶來更多的安全感。相反的,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慾世界的誘惑中,因為他們缺乏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為他生活在盲目中,沒有最高的來自信仰的指導。

(三)關於死亡

周國平説:“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廠和喧鬧的`市場。”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和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滅。他認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

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説:“死是一件無須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才不會辜負來到這世上走一遭。

讀完《守望的距離》,總能感受周國平對生命的熱愛與執着。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園。確實,一個人擁有精神家園,他才會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8

初識守望者一詞是源於“麥田裏的守望者”,腦海裏出現的竟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和稻草人的意象,還覺得頗為形象和貼切,稻草人靜靜的駐守,遙望遠方,多温暖唯美的一幅畫面啊。那時的我對塞林格和他的作品甚至一無所知,莫名的就喜歡上守望者的稱謂,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意象吧。“守望者”在我心中是靜默的,屬於自然的,就如同燈塔守護歸航的漁船,永遠出現在畫面了,浮現在漫無天際的各種想像中。

及至讀《麥田裏的守望者》之初,有些失望,我對主人公的種種“劣跡”以一個乖乖女的角度去評判,真不明白作者濃彩重墨塑造這樣一個角色有何用意?及至霍爾頓説出了他想做“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夢想,驚訝之餘更多的是不解,不解主人公頑劣的脾性何以敢褻瀆這神聖的夢想,窮極一箇中學生的理解也覺得突兀的不真實。《麥田裏的守望者》謎一樣的留在心裏。

後來工作了,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並非我理想中的那般樣子,有時頑劣得令人沮喪,反叛的使人氣餒,“墮落”得讓人絕望。但我始終補相信那是“天使”本來的面目,於是我開始讀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書,迷霧慢慢剝開了,我又想起了《麥田裏的守望者》裏那個焦慮,困惑,被誤解了的不羈少年和他那個純真的夢想: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守護一羣孩子。不禁為自己曾經對他夢想的嗤之以鼻而愧疚了。成長就是如此,我不再單以眼之所見來評判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守望者的靜默中開始湧動出一種生命力量,一股温情的暗流。這股暗流深藏在卡西莫多的守護裏,隱匿在楊絳《我們仨》的濃情中,身邊比比皆是的守望:父母的守望,戰士的守望,戀人的守望,朋友的守望,孩子的守望……

我們都是守望者,也都被守望着。這守望中藴含着多少人間的悲歡離合,又飽含着多少的厚望衷情。心中守望者的畫面似乎又飄出舒緩而又深情的背景音。

近日讀完《守望的距離》,守望者在周先生的筆下又昇華了:”一個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藴和限度,他在這個浮華世界上就很難成為一個躊躇滿志的風雲人物了。不過,如果他對天下事仍有一份責任心,他在世上還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適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為他定位的一個確切名稱”守望者不單單是靜靜的守護,守候,深情地凝望,眺望,更多了一份哲人的通透與豁達。這樣的守望者是我欽佩和敬仰的,深處世事喧囂的大眾非一定的閲歷是難以企及的。似乎也只有‘守望’的份了。

我更願做一個生活的守望者,守護心中所愛之人,所衷之樂,所執之志,即便平凡但不至平庸,足矣。

每個人都是自己心中那片麥田上的守望者!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9

"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説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着同一個聖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只讀過周國平的一本書,叫做《何來何往》。在此之前,在豆瓣上看過一些關於《靈魂只能獨行》零星的書評和筆記。當時對這樣的一句話印象很深:黑暗之中我們並肩行走,彼此獨立,又彼此相依。無懼無驚,無怨無悔,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後來在讀《何來何往》的過程中發現了和這句話意義很相近的一段話(即第一段引用的話)。而且前幾天去圖書館隨便翻了他的幾本書,發現書與書間有相當部分是雷同的。但如果把他僅作為一個哲學家來看的話,周老師在把文學方面已經很成功了。他已經儘可能的把哲學用直白的、比較文藝化的、適合大眾閲讀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讀起來少了很多枯燥與晦澀。我想對於大多數想通過閲讀幾本哲學方面的作品來增加一些人生厚度的人來説,他們會選擇《靈魂只能獨行》而不是《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或者《存在與虛無》。

他還有一本叫做《各自的朝聖路》的書。我一直覺得這個題目和《靈魂只能獨行》有些什麼聯繫。

在一些個輾轉反側的夜裏,這兩個關於靈魂和道路的命題一次次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裏,讓我難以入眠。儘管答案已存在於題目表面:要獨立的、自顧自的、帶着孤獨去尋找那條只存在於內心深處的神聖道路,才能得到自己夢想的東西。我相信許多人都有能力獨自摸索出這個淺顯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已經找到那條通向實現夢想大道上的人。

可是現實生活中,如果你去做一個關於夢想的抽樣調查的話,我想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處在迷茫中的,即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更別提為夢想而奮鬥了。他們只是和許多人走在同一條大家都不知道通往哪的寬敞的路上。因為有許多人,假使前方有危險而不幸自己也遭遇了不測,看到別人同樣悽慘的命運會給他們帶來許多安慰,許多哲人都説過這樣相似的話:緩解痛苦的最好辦法就是想着那些受着同樣痛苦的人。還有一部分人隱約知道該走向哪條路,卻不敢輕易去嘗試。因為每一條路看起來都異常崎嶇和漫長,人們必須為自己的草率和衝動付出代價,所以他們也處於彷徨和痛苦中,而且甚於前一種人。就好像那首詩説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有少部分人是已經獨行在路上了的,這條路或許不是他們自己試探出來的,他們中有些人也許還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但他們最終會知道的。他們終有一天會懂得感恩,感謝上蒼,感謝父母,感謝把他們引入這一道路上的一切。

我認為要讓靈魂獨自走上這條朝聖路需要相當的運氣,也可以將其稱為天意。幸運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那條對於自己來説正確的路,運氣差點的就只能一邊鼓舞自己盡人事,聽天命一邊繼續嘗試了。但如果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應該是他們孩童時期的引導者,尤其是父母。對於對這個塵世還一無所知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個明智成功的父母也許會首先考慮遺傳因素,然後將其與孩子的性格特點相結合,再給孩子指出一條比較接近理想的道路,讓他們少了許多或許不必要的嘗試,從而縮短了實現理想的時間。然而擁有這樣的父母歸根結底也是好運氣的一種。

人生短暫,白衣蒼狗,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會在內心的掙扎和痛苦的抉擇的糾纏中度過。但這種人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就好像直面慘淡人生的勇士,哪怕最終得不到俗世的認可。

許多年來,也曾試探着走過幾條路,但都淺嘗輒止,最終無功而返。許多年後,每當想起那些最寶貴的童年時光,我都會問自己,如果當時堅持下來了,那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但那只是如果,但人生沒有如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的,我發現我開始疲於嘗試,或許是累了,或許是到了這樣一個註定會茫然的年齡。我覺得我的周圍除了一片迷茫什麼也看不見,我覺得我失去了一切,我覺得我徹徹底底的迷路了。雖然一直牢記着這樣的話: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是你開始得到的時候。雖然也看見別人這樣寫到過:你不會找到路,直到你迷路的那一天。

式微、式微,胡不歸?可是我連回去的路都記不得了。此時的我已深陷墮落的泥潭,在痛苦迷茫之間苦苦掙扎,dota成了我的麻醉劑,讓我還可以沉醉在為自己編織的謊言裏,妄想着有一天能將dota作為自己的職業。儘管我深知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有些愛好不能稱之為愛好,這一點直至今日我才漸漸懂得。一眼能看到終點的路我們不要去走,明知是徒勞無功的事不要去做。大二寒假在沒日沒夜苦練dota的休息間隙,我完整的讀完了一本《心經述議筆錄》。在開學的前一晚我鬼使神差的在qq上發了個狀態:再見,dota。於是直到今天我沒再打過一次dota,這是近幾年來我覺得挺神奇的一件事。但是那段有dota陪伴的日子,卻是一段幸福與痛苦交織的複雜時光。記得那時我會賦予其中每一個人物特殊的意義,讓他們栩栩如生的存在於我的腦海裏,我甚至一度愛它如戀人。時至今日,我也時常會想起它,想那些靜靜躺在文件夾裏的replay記錄我一次次的輝煌,想念我最喜歡的奈門摩爾。

從《心經》開始逐漸重拾讀書的愛好。心裏的那份負罪感和躁動也隨之慢慢的平息下來。但四周還是一片霧茫茫,迷茫依舊沒有散去。佛法接觸了一些,但除了讓我平靜下來,並沒有為我撥開迷霧。在旅行早已成為陳詞濫調的今天,我開始偶爾出去走走,因為覺得這20年來自己實在太閉塞了。不奢求也不相信什麼間隔年,我只是想走走。

但是腳永遠不能代替心靈走路,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大半個中國走過,依舊分不清方向,但是心態裏樂觀的成分卻增添了不少,這讓我有繼續嘗試的勇氣。

雖然同意一些關於悲觀論的一些宗教或是哲學觀點。對叔本華的人生是由痛苦和無聊組成的理論深表贊同,也對佛陀的教誨諸漏皆苦深信不疑。但是對於資質平庸的我們來説,當樂觀來襲時,還是會不自主的嘴角上揚,內心灑滿陽光。

帶着久違的笑容,再一次開始在迷霧中探索。在偶爾夜不能寐的日子,默唸一段揭,儘量讓自己沉靜下來,以更好的姿態迎接第二天的朝陽。

不懂耶穌,卻也祈禱。不拜佛祖,但也讀經。不信真主,仍有顆朝聖的心。

前方的路依然影影綽綽,但維以不永傷的日子卻已經一去不返。生而為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既然前世那麼虛無,來生又那麼縹緲,那就緊緊抓住當下的每一天吧。

靈魂只能獨行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或許每個人的解脱之道都存在於內心最深處,耐心的等待着最終被發現的一天。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0

初讀周國平先生的書,我慶幸我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人彷彿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着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記得當年的我還把這段話抄在了活頁紙上,大學四年裏,本子的扉頁語一直都沒有變過,一直都是這段温暖又激勵的話語。

它就像路的盡頭的那盞燈,一直指引着我前行,它更像是我深藏於內心的一個温暖的家園,時刻都對我喃喃細語,“累了就回家。”時光荏苒,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象牙塔裏的人兒,一頭扎進了工作後,生活也複雜了許多,不能説迷茫滿布,困擾也是不少的,很難能靜下心一讀好書。

於周國平先生,我是心懷感激的。正是這麼一個樸實温暖的哲學家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哲學也不盡是晦澀難啃的理論,也不都是些抽象難懂的哲學問題,原來我們也可以過上一種哲學的生活。哲學與生活,也是理性與感性。一個不感性又不理性的人,生活不一定精彩,但也肯定是純樸的。一個既感性又理性的人,理性的光輝普照生活中的雜緒萬千,若能理得清清楚楚,想個透徹明白,那便是有福氣的生活。倘若總是在感情與理性之間徘徊與掙扎,那便是糾結叢生。

理性而不感性,生活會枯燥些,但應該也是井井有條的。人最怕的就是感性而不理性。缺少了理性對生活的整理,人就容易迷失在感性化的生活裏。莫名的挫敗感,難以驅逐的空虛感,對未來的無力感,鬥志昂揚又情緒低落,自信又自卑,生活陷在情緒化的泥潭中無法解脱。

感性是天生的,你不能控制自己對一花一木傷懷。感性也並非不好,它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但要豐富且多彩,人就必須理性的活着。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理性不必達到通曉生死的哲人智慧,我們理性的活着,只需要接受現實,接受自我。接受現實,人理性活着的第一步。接受現實,生活的每一步才能紮實的落在土地上。

而接受現實,最重要的莫過接受自我。恰當的自我評價,你才不會陷入無謂的自信與自卑之中。接受了現實,你就要着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時間於你才真正產生了價值。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有得做,二是可做,在一點一滴的小成功中積攢把握生活的信心。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1

什麼是幸福?有人認為滿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認為金錢榮譽就是幸福,有人認為與別人做比較就是幸福,我説:知足便是幸福。

多數人看見別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嫉妒。

在人類心理中,也許沒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幾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種本能。為了害怕孤獨,人會選擇痛苦,博取別人的垂憐,悲傷理直氣壯地成為要求被愛,被體諒,被細心治療的籌碼。嫉妒別人的快樂,永遠活在別人的影子下,這樣的人與自己較勁,自己折磨自己,只會使自己更加痛苦。

相反,“能經天磨是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賢妒能的實質是嫉名妒利,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倒黴蛋是不會有人去嫉妒的,“它們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點,以證明他受之並非完全無愧,這樣的弱點總能找到,因為我們怎會承認別人在一方面都勝於己呢?”

但是,偉大的成功者卻不易嫉妒,因為他找不到值得他競爭的對手。那我們是不是也該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別人呢?

真正的精神強者必是寬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質,在生活中,如果你學會了知足,你便擁有了幸福。現在你知足了嗎?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2

讀周國平的這本書已是四月初的事情,至今依舊沉醉。那時用心將整本書仔細閲讀完畢,遇見很多與靈魂相撞文字。現摘錄如下:

一、關於童年和童心

回首往事,誰不緬懷童年的幸福?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為那時候我們有最純淨的感官。

童年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為我們在童年曾經一度擁有永恆。自從失去了童年,我們也就失去了永恆。從那以後我所知道的唯一永恆便是我死後時間的無限綿延,我的永恆的不存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佔據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我甚至説,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為成熟而不會再失去。

始終攜帶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這永不枯竭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光陰蹉跎,世界喧囂,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分童趣和閒心是不容易的。

所謂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説明智慧是童心的守護神。凡童心不滅的人,必定對人生有着相當的徹悟。所謂徹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

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他始終保持一顆淳樸的童心。

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樣單純的人,目的意識淡薄,沉浸在過程中,過程和目的渾然不分,他們能夠隨遇而安,即事起興,不易感到無聊。

二、關於人與人生

在人生畫面上,夢幻也是真實的一筆。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通過往事。

理想便是靈魂的寄託。

在理想主義普遍遭恥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因為幼稚,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成熟與自覺。

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我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然而,當我檢點思考結果的時,卻發現我弄明白的似乎只有這一個簡單的事實——今天我活着。

萬有皆逝,唯有精神永存。

人生中,只有死是必然,其餘一切均屬偶然。

生活是一場永遠不能成為正式演出的彩排,一張永遠不能稱為正式作品的草圖。

人處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上,作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卻嚮往永恆和無限。

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

對於一個洋溢着生命熱情的人來説,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第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

與天才相比,最富於幻想的女子也是過於實際的。

青春未必全是舔吻和鮮花。有這樣一些敏感的心靈,對於他們,青春意味着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機,意味着某種幻滅和覺醒。

他只是貌似在看、在聽、在生活罷了,實際上早已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

三、關於愛情和婚姻

有一個字,內心嚴肅的人最不容易説出口,有時因為它太假,有時是因為它太真。

真正的愛情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

家是一個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把它作為活的有生命的東西那樣,懷着疼愛之心去珍惜它。

古猶太法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和他的結髮妻子離婚時,甚至聖壇也會為他們哭泣。

真實的感情往往找不到語言,真正的兩心契合也不需要語言,謂之默契。

人生最美好的時刻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不獨愛情如此。

四、關於藝術

一個藝術家無論在閲歷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靈上卻永遠是孩子,不會失去童年的清新直覺和少年微妙心態。

美如此令人心醉,人類的語言又如此貧乏無力……除了藝術,沒有什麼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沒有什麼能把靈感留住。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3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讓人覺得扣人心絃,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了他對待生活充滿着激情與熱愛,對待人生充滿着睿智與希望!而散文裏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句的語言,也深深地觸動了我的靈魂,使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關懷自己的靈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

還有一處説道“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的確,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自世界的各個地方,説着不同的語言,飲食、文化也有諸多的不同,我們把個人放到其中簡直太渺小了。對於世界,我們沒有理由奢望能夠憑藉個人的力量去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自己,我們可以對待學習多一份責任心;對待同學多一份關心;對待自己多一份信心。在遇到任何挫折時都永不言棄,因為自己是自己的全部,如果自己都放棄了,誰還會來幫助我們?

《守望的距離》也是本關於審美的書。審美本身就超過功利,審美並不僅僅止於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是以自己的理想塗抹生活和周圍世界的結果。一位西方哲人説過:一個人只要肯有審美的人生態度,那麼他從茅棚中和從宮殿中看日落,其實感受是一樣的。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周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4

最近閲讀了周國平先生的《守望的距離》一書,讓我深受感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書中飽含哲學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卻依然動人心絃,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都希望尋求到人生的意義與真諦。

在本書中,先生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和人生的境界。先生説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

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空虛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先生還對探討死亡情有獨鍾,因為死亡和人生的意義緊密相連,即所謂“未知死,焉之生”。對生命的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尋求,全出於人只有一次人生。

人總有一死,無論經過多少喧譁和騷動,有過多少夢想和榮光,總要走向寂滅。他認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就不會看重和孜孜追求到頭來卻一場空的浮利虛名。因此他感歎“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場”。

他覺得一個人思考了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先生的這本書充滿了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讓我感到這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與另一種人生境界的碰撞。充滿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語句,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靈魂。國平先生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説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我願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來守望我的快樂與幸福。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5

優秀作文推薦:近期,我閲讀了周國平先生寫的《守望的距離》一書,該書是周國平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記錄了他在1983年至1995年間經歷了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包括女兒的病死,父親的離世等之後所產生的一些對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脱等人生哲學的思考。

該書收錄了作者的散文十四輯,分別是第一輯―存在之謎、第二輯―未知死焉知生、第三輯―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第四輯―絢爛歸於平淡、第五輯―智者的心靈、第六輯―淡泊中的追求、第七輯―守望的距離、第八輯―書與人生、第九輯―愛的智慧、第十輯―人生寓言、第十一輯―隨便走走、第十二輯―對話和獨白、第十三輯―格言的本色、第十四輯―讀元曲隨想。全書均以以哲學的眼光和充滿人文的思考融入內涵睿智的文筆,發人深省,使我對人生的理解不再拘泥於現實中的平庸生活而是上升到了一個對生命,愛情,自由,成功等無限嚮往的高度。

書中的語句“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懷念,消逝就不是絕對的,失去了童年,我們還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們還有愛,失去了歲月,我們還有歷史和智慧,沒有懷念,人便與木石無異。”教會了我人要學會懷念,懷念一切我們所值得懷念的,不要讓靈魂跟不上你在現實中的前進速度;

書中的語句“每個人都追求成功,然而,還有比成功更寶貴的東西,這就是追求本身。”提醒了我完美的結果固然能使人歡愉,但是成功所帶來的最本質的歡愉還是我們創造成功的過程;

書中的語句“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警示着我自己選擇的路就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通讀全書後,我認為所謂超脱,並非是超然物外,遺世獨立,而只是與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保持一個距離。有了這個距離,也就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眼光。一個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藴和限度,他在這個浮華世上就很難成為一個躊躇滿志的風雲人物了。不過,如果他對天下仍有一份責任心,他在世上還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適位置的,而“守望者”便是他的名字。

我們不經意間已經成為了“守望者”,但可憐的是我們自己卻認為我們自己還在成為“守望者”的路上前赴後繼??

標籤: 讀書筆記 守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53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