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散文讀書筆記

散文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文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散文讀書筆記

散文讀書筆記1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零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零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s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散文讀書筆記2

第一次聽到“史鐵生”這個名字,或許已是多年以前,然而,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文章,已經才是七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懷念母親堅韌的性格,博大無私的愛以及表達了對母親的感謝,處處令人動容。這才令我堅定了決心,在暑假讀這本《史鐵生精選集》。

《史鐵生精選集》裏共有小説十來篇,散文兩篇,每一篇文章都能顯示他極好的藝術感覺與文字功力。每一篇小説,都有獨特的結構,絕無重複。史鐵生將其樸素的人物與故事,容納在看似隨意的結構中,完成各種思想的`表達。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快樂的好,在於曾經擁有;痛苦的好,在於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後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歎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於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於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穫,都在於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穫,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願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散文讀書筆記3

每個週五下午孩子們走了以後,都是我們教研的時間。但是今天的內容卻很特別,老師們一起坐了下來,我的同事,也就是曾經被曬過育兒經的那位家長韓總為我們帶來一篇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作者是張曉風。

説實話,每到週五都是我們最忙亂的時候,孩子們提前放學,招辦有兩位老師因為押班車要提前走,會扔下一堆的事情,而這個週五又是我們春晚前的最後一個週五,我們還想再討論討論晚會的節目安排。六齡童20xx年春季招生已經開始了,我們要研究招生的問題;記憶力課下週怎麼上,我們還要研究一下;語文和數學如何鞏固也要一起議一議……平日裏,我們根本沒有時間聚在一起,只有週末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如果家長接孩子晚了,可能還不到一個小時)。很多的事情堵在我們心裏,大家只是覺得有點燥、有點急,只是覺得不想坐下來學習這篇散文,似乎是浪費了我們寶貴的這點時間。

但是淡淡的音樂響起,呂主任為我們輕聲地念着這篇文章,一個小男孩子第一次獨自上學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閉上了眼睛,靜靜地聽着,靜靜地想象着文章中的情節……

在我心裏有一種暖暖的、非常安靜的感覺,我知道,其實家長已經交給了我們這些孩子,明年他們會變成怎樣的少年人呢,未來將變成怎樣的青年人呢。我們做教師的,除了愛以外,還有着那麼多的`責任。是呀,一個小小的孩子,在我們眼前長大成人,他們將走向何方?孩子要面臨很多危險,而孩子卻並不知情,他們能健康成長又是何等的不易。我們怎樣給孩子一個“誠實又穎悟”的童年,我們怎樣教會孩子正直和善良,面對如飢似渴般貪婪吸收新鮮事物的孩子們,我們做老師的能給他們什麼。

家長交給我們你們的孩子,我們將交給你們一個怎樣的未來呢?

讀着文章,心裏説不出的感動。面對一個個可愛的、純潔的孩子,我們是何等的幸福。我們的一切努力,就是要把家長交給我們的孩子教育好,還給家長們一個健康向上、正直良善的少年人!

很奇怪,當我聽完了這篇文章,我並未感到責任的沉重,反而覺得這個責任是多麼的美好。這份責任帶給我的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了自己內心一份難得的寧靜。我似乎看到那個可愛的、揹着小書包走在上學路上的小男孩兒,在我的六齡童班裏,不是正有一羣這麼可愛的孩子們嘛。

文章聽完了,內心平靜了許多,面對“教育”這個甜蜜的“負擔”,我想説,讓自己沉下來吧,沒什麼大不了的。

天天忙忙碌碌的老師們,缺少的就是這份難得的平靜,我們被太多瑣碎的事情所纏繞,內心的浮躁,對我們是致命的。

感謝這個安靜的午後,感謝這次獨特的教研,感謝那個可愛的小男孩兒……

我們需要不斷地思考,家長交給我們一個孩子,我們還給家長一個怎樣的少年,一個怎樣的青年!

散文讀書筆記4

1.這破落之街我們一年沒有到過了,我們的生活技術比他們高,和他們不同,我們是從水泥中向外爬。可是他們永遠留在那裏,那裏淹沒着他們的一生,也淹沒着他們的子子孫孫,但是這要淹沒到什麼時代呢?

2.兩天沒有見到太陽,在這屋裏,我覺得狹窄和陰暗,好像和老鼠住在一起了。假如走出去,外面又是“夜”。但一點也不怕懼,走出去了!

3.警察是中國人,倒比日本憲兵強得多啊!

4.對面包我害怕起來,不是我想吃麪包,怕是麪包要吞了我。

5.黎明還沒有到來,可是列巴圈已經掛在別人家門了!有的牛奶瓶也規規矩矩的等在別人的房間外。只要一醒來,就可以隨便吃喝,但,這都只限於別人,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

6.去拿吧正是時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

7.過了好久我就貼在已開好的門扇上,大概我像一個沒有靈魂的,紙剪成的'人貼在門扇。

8.我怕他醒,在“偷”這一刻,郎華也是我的敵人,假若我有母親,母親也是敵人。

9.藥店沒有人出來理她,過路人也不理她,都像説她有孩子不對,窮就不該有孩子,有也應該餓死。

10.郎華仍不回來,我拿什麼來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嗎?草褥子可以吃嗎?

11.讀書時候哪裏懂得“餓”?只曉得青春最重要,雖然現在我也並沒老,但總覺得青春是過去了!過去了!

12.只要有吃的,他也很滿足,我也很滿足。其餘什麼都忘了!

13.我很有把握,我簡直都不用算一算就知道這些菜也超不過一角錢。因此我很大的聲音招呼,我不怕,我一點也不怕花錢。

散文讀書筆記5

歷時一個多月的牀前閲讀《培根隨筆》讀完了,感謝兒子的陪伴,使我有機會有耐性完完整整得讀完了這本書。

培根,是英國17世紀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之一,他説:“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

據説培根從來沒有結過婚。或者也是因為他花了太懂時間和精神去研究這個世界和人性吧。所以當他論述婚姻與獨身的時候,過多關注的是婚姻中對於男人來説消極的那一個方面。“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卻沒有關注到成功的婚姻關係中,妻(或者夫)與子也是男人(或者女人)成就人生的動力和力量源泉。比如説,我覺得像比爾蓋茲的`父母親,一定不會覺得“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而是他們人生投資的一個最划算的部分吧。

散文讀書筆記6

對於史鐵生,我是從《我與地壇》認識他的,以前對文字沒什麼概念,感覺只是標誌一般的東西而已,沒想到史鐵生的文字改變了我對文字的看法,看到了一個人在生活中倒下了,但在精神上又站起來的過程讓我震撼了。我的確感受他的那份心裏的變化,或悲或喜,也感受到了他在地壇裏面心裏的安逸和飄得很遠的思緒。文字的感動開始了,於是我又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命若琴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着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説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斷了一個又一根。原先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説過:僅有彈過的琴絃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貌”的信念,彈琴賣藝為生,不知不覺最終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可是誰都説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台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説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明白自我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先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為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為什麼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説:“要想復明,務必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然後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必須好好彈下去。”於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東西是顯而易見的,認的一生有些東西很重要,也有些東西讓我們在無所謂的執着着,我們很難看破,因為我們很難懂得。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多了一份讓我看不透的神祕。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以前千方百計尋找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這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取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能夠説,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精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並且越走越遠。

讀完《命若琴絃》讓人更加明白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之後,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可是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説:“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明白,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不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就應如此!空間相冊名稱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就應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可是人務必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好處。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好處的題中應有之義。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戰勝自我,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好處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夢想主義者看來,務必賦予它以好處,務必有東西證明它的`好處。“僅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僅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好處。”人務必選取一種東西作為生存好處的證明。史鐵生選取的是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好處的證明,他説“只是因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寫作。”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説史鐵生在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又在為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樣辦?

散文讀書筆記7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讀汪曾祺的散文,永遠在不經意間打動人心,他那些平易温和的文字,娓娓道來,卻有一種點亮荒瘠人生的温暖力量。王國維曾贊晏小山詞“淺語皆有味,淡語皆有致”,此語汪老庶幾得之。

還記得幾年前初讀汪老《茱萸小集二——花園》一篇,驚為天人。蘇東坡讀《莊子》,曰“吾向來心中所想,口不能言,此書乃代我言之。”向來最優秀的作品,都具有最雋永動人的力量。不在於取材新巧,滿紙故園情,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焉得不“於我心有慼慼焉”。遍觀此文,所言不過兒時瑣碎細節,菖蒲,童謠,天牛,蟋蟀,蟬,蜻蜓,麻雀,夜哇子,冰心臘梅,天竺果,繡球花,小拖鞋,含羞草,夾竹桃,吃奶的小貓,龍爪槐,小方廳,紗燈,台階,竹笛,夏夜……皆是生活中尋常景物,然自汪老筆下點染,則景語自成情語,物事自顯人事,一塵才起,大地全收,於平淡的生活中人生的詩意汩汩而出,筆觸細膩處,讓人慨然長歎。

汪老的語言很有特色。他從未錯用過一個形容詞,也從未多用過一句修飾語。他總是用最簡單的詞句表達他的意思,而這個字,這個詞,往往便是最恰當的那個。他的語言不是曲折的,噴湧的,而是如清泉出山一樣汩汩地流淌。我於汪老的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美。芙蓉出水,自然天成,藹然仁者之言,汪老是真正做到了他的許諾“融奇崛於平淡”,這是一種最艱難的功力。汪老少時曾評價李賀作品為在黑的底色上作畫,故而顏色濃烈怪豔,私心認為未必全是,但汪老的作品倒的確是在白色生宣上作水墨畫,不假顏色兒姿態橫生了。

汪老曾被視作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因為他傳續了我們古老中國五千年的詩意風華。在他的文字裏,隨處可以發現人生的詩意,人生的美。《花園》一文中,這樣的句子俯拾即是。他總是抓住一些特定的場景和心情,把那種細膩玄妙的感覺,那些生活中的`温暖和光亮寫到紙上,讓人們覺得,原來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如此地有意思。“黃昏的時候,夾竹桃特別地紅”“它的眼睛如金甲蟲,飛在花叢中五月的夜”“紫蘇的葉子上的紅色呵,暑假快要過去了”。文字之美,至此盡矣。

汪老行文不拘文法。他的散文真的稱得上是“散文”,非常散漫,東一句西一句。然而拼湊起來,卻巍然成篇,顧盼有情。它有一個核心,有一種神韻,靈魂將它貫穿。讀完之後,讓你覺得,文章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東坡曰:“作文常行於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此理汪老得之。

《花園》乃汪老少時之作,筆力尚不及後來那般爐火純青,但因當時去童年未遠,故而園熟真切,豐潤反勝後時。此篇可稱汪老散文之代表作,只不知在詩性已墜落已久的今時,還有多少人欣賞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古今同此一歎。

散文讀書筆記8

《隨筆集》中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可以説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隨筆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點。

散文讀書筆記9

這個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我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出生於1561年,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他生於豪門,聰穎早慧,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僅15歲。三年後父親病故,由於他是繼室所生的小兒子,沒有分到什麼遺產,只得獨立謀生,一時債務壓身,飽嘗時態炎冷。後來他通過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浮沉後成為國家重臣,最後因一樁至今仍眾説紛紜的s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妙並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他的散文隨筆一共有58篇,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説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鋭利,説理透徹,警句跌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我認為這本書很不錯,現在把它介紹給你了,你喜歡嗎?

散文讀書筆記10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説:“餘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為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將激情抒發和智性文化沉思結合起來。”讀《文化苦旅》,讀《山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為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讚歎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一起來。《都江堰》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我以為”“最激動人心”“不是……而是……”這些字眼,將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於水利建設的傑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需要具體形象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畫角度多變,生動空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誇張的比喻摹擬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態鏡像,突出其規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為主的偏見、懶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後親睹真容的震驚與歎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相比照,突出江水“踴躍喧囂”的氣韻。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為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裏潛藏着作者對都江堰內藴的精神風度之歷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後,接着將視線聚焦於“李冰”這一形象及其歷史文化的內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敍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餘”,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後疊加上“畫外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這些瀟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內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湧着作者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重與熱愛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僅要藉助於思接千載、心騖八極想像,更須有縱橫捭闔的聯想,從而讓議論的鋒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闡釋李冰的治水韜略時,作者順水推舟的點到:“在李冰看來,政治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這是借題發揮的神來之筆,換句話講,這才是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核心隱喻,它與長城所象徵的“保守、僵硬、封閉”形成一種潛在的對照。此外,作者還善用穿插筆法以拓寬闡釋空間,如第三部分倒數第2自然段,插敍了石像出土後,一位現代作家面對殘損的塑像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發出的詰問——“活着或死了應站在哪裏”,這是對當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擲地有聲的當頭棒喝。其實,這也是作者在向讀者追問:我們今天,應該向李冰學習什麼?那不就是曾經有過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不就是天下為公、澤被萬民的務實行動?……

“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以小見大,由表及裏,因少總多的選材與立意的運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謀篇佈局的常規。本文着重從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層面來抒情議論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繭剝絲,將其精神個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躍然於紙上,感性與理性交融,譜寫一曲浩浩蕩蕩的激情與智性二重奏。

散文讀書筆記11

讀過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藝復新時期的情況,得知培根是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於探討並樹立新的信念。規範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瞭,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關注現實,集中的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哲學觀點。

文章中運用了許多對比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並講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很多道理,我們也可以把散文中的優美語句積累下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培根隨筆語言凝練優美,意藴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卻藴含了許多豐富的'哲理,所以我們應該向培根學習,把他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到我們的作文當中,並且學會如何用小故事來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散文讀書筆記12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在温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直為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奮鬥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着、奮鬥着,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

散文讀書筆記13

“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這個時候,關了燈,躺在牀上,和一部手機吐露出來的也是真真切切的心腹話了吧。那這篇讀書筆記就記錄自己絮絮叨叨的心裏話。

《流言》是張愛玲的散文集之一。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喜歡張愛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高中班級有一個叫做張玲的女孩,讓我聽張愛玲這個名字就覺得親近。我喜歡張愛玲三個字讀起來響亮。張愛玲原名張瑛,母親送她上學第一天,填名字錄,覺得自己的名字讀起來暗調調的,遂由英文名改成愛玲。通俗得越讀越喜歡,也就不再換了。

第一次接觸張愛玲(我文中所有出現的張愛玲,意思是有關寫張愛玲的書籍或者是她寫得書)是在母校所在地——淮南,畢業半年正值冬天,因為孤身一人,漂泊了竟然想回到母校的懷抱,求她收留我,終究還是離開了。我在等火車之寄,百無聊賴,走進新華書店,不經意拿了一本書,講得就是張愛玲的身世。

因為自己當時孤獨無依的處境,看到張愛玲悽慘的身世,不免覺得我同她一樣。可惜要乘車,只讀到3/4的樣子,她去香港求學就戛然而止了。終究沒看到她與她愛的人之間的故事,很是遺憾。可是,那本書的名字,封面是什麼樣,全然不記得了。記憶中冷冰冰的下午,一個書架,一排排書,一個女孩子窩在書架的腳下看同她一樣可憐的人的身世,女孩的內心彷徨無助,臉上的神情卻是同情張愛玲,也是在同情自己。這個畫面輕飄飄,霧濛濛的不清楚,可是卻怎麼也散不去,深深地停留在心中某個角落。

後來見到張愛玲一句極其經典的話: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成了“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成了飯桌上的一顆飯黏子,紅的成了心口上的硃砂痣。

寫婚姻中愛情的逝去,幾個比喻,就將愛情敗給了時間,現實,瑣碎,幻想説得是多麼的通徹。然而她得有多愛胡蘭成,才能寫得痛徹心扉,是有多才情,才能有如此妙語。

直到現在,決定認認真真博覽羣書,才下了決心,買了一套張愛玲,誓必要弄清楚張愛玲,尤其是她與胡蘭成的愛情。

保留着對張愛玲愛情故事的好奇心,《流言》裏收集的散文,無一篇與此相關。不搞清楚不罷休的心態,竟然想接着一本一本地讀。

看《流言》時無時無刻不感歎張愛玲的想象與細膩。最後一篇《太太萬歲題記》裏,切開的青椒,成為耳朵的樣式。主婦們清理每一瓣裏面的籽和絲絲縷縷的棉毛,是在給孩子掏耳朵。還有“頭髮落下,披披拂拂”這樣的疊詞,我真是極愛極愛得。

張愛玲看戲,看畫,讀詩,品他們出來的語言卻又一種按她的喜好,雞蛋裏挑骨頭的嫌棄。她也説過,相對於同齡人,他瞧不上得。所以我讀得時候不免會想,既然你看不上,還看它幹什麼?心生厭惡之情。可是厭惡了,還要去看,是真愛了吧。

我還極佩服張愛玲創作的素材都是身邊之事,比如《被窩》,《説胡蘿蔔》,《雨傘下》。《説胡蘿蔔》行文二百字不到,就是説的一種用胡蘿蔔做得湯,沒了。《雨傘下》更短,描寫了下雨,沒傘的人往撐傘的人身邊躲,反而被傘邊的雨簾子淋得更濕。窮人巴結富人,下場終究是不好的。冬日睡晚了,窩在《被窩》裏睡不着的所思所想,中國人的,日本人的,歐美人的被子,牀單之間的區別。這些都是一個人生活的情趣吧,看到覺得有意思的事,用有意思的語言寫出來,回頭再讀,又覺得有意思,那麼生活就是有意思了。

《流言》中看得最傷心的一篇是《私語》,讀了兩遍,每遍都會抹眼淚。張愛玲自敍身世,悽悽慘慘慼戚,説她姑姑家無它本身是完整的,她是個外來人,所以才會經常打壞東西。她想念自己在天津的家。我想念很多人,為什麼想念,就是因為見不到呀!我現在在上海如一場夢似的,不知是醒着還是睡着。就算和爸媽生活在一起,也覺得這兒於我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借住一段時間,借我爸媽一段時間。從小到大,跟着奶奶,暑假寄居在舅舅,姑媽家,從來沒有覺得我有個家庭。所以我是極渴望有個家的,然後就是越渴望越沒有。現在和爸媽一起時間漸漸長了,家庭的嬉笑怒罵也算體驗到了,煩人但也甚是喜歡。

《流言》中讓我最驚歎的是《中國人的宗教》。“表面上中國人是沒有宗教可言的。中國知識階級許多年來一直是無神論者。佛教對於中國哲學的`影響又是一個問題。可是佛教在普通人的教育上似乎留下很少的痕跡。就因為對一切都懷疑,中國文學裏瀰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質的細節上,它得到歡悦——因此《金瓶梅》,《紅樓夢》仔仔細細開出整桌的菜單,毫無倦意,不知為什麼,就因為喜歡——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

世界各國的人都有類似感覺,中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這“虛無的空虛,一切都是虛空”的感覺總像個新發現,並且就停留在這階段。一個一箇中國人看見花落水流,於是臨風灑淚,對月長吁,感到生命之暫,但是他們就到這裏為止,不往前想了。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們並不因此就灰心,絕望,放浪,貪嘴,荒淫——對於歐洲人,那似乎是合邏輯的反應。像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人,一旦不相信死後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樂而且作惡,鬧得天翻地覆。”

這是她有關生與死的思考。這也是我看來唯一一篇與她可憐身世無關的一篇。其他的就算是有滋有味,也無不能讀出來冷清的孤獨處境。一生如果因為身世可憐,就逃脱不了自憐自艾的心境真是可憐的。可是,可是……

其他有關寫作的《天才夢》,《寫什麼》,《詩與胡説》也給了我看書,寫作上的指點。我學習寫作的方式是看別人的文章,並且一點兒都不學習寫作的章法,因為我怕拘泥了我的想象,所以總覺得我是野路子,寫出來的東西不夠正常,高潮,鋪墊,留白……胡亂排序。所以也沒那個自信向別人炫耀我寫了一篇文章,你看看唄。更像日記,但是魯迅不也是寫日記出身的麼,或許我這個也有可讀之處吧。

昨晚把《流言》放回到書架上,因為經常摩挲,封面邊角泛白,我又想到我現在學得攝影,線條的藝術,只是又不太懂,只是覺得好看,有意思。用了“點兵點將”的方式挑到了張愛玲的《傾城傾戀》,取下可以活動的封面,想讓她永久保留乾淨如新的樣子。內頁第一張的顏色是石灰泥色,一個字也沒有。再看封面,一大羣水墨藍,像花,其他的也看不出來了。

散文讀書筆記14

總是開着25瓦的小枱燈,在深沉的夜幕中完成作業。早上醒來,雖是短髮卻依然纏繞成死結,從夢境中爬出來的身體如同走出泳池,在一瞬間感覺到史無前例的地心引力,身體沉重。每一天穿過同樣的馬路,眼前交錯着掛滿晾乾的曬洗衣服,橢圓小巧的報刊亭,公交車頂着不一樣的數字,他們的軌跡在城市交錯出繁複的劃痕。

這是我生活的世界,忙忙碌碌,卻不明白為誰而活着。直到某一天,我翻開史鐵生散文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那一篇小説《命若琴絃》,以往讀了很多遍,這次卻獲得了新的感受,突然感覺到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説:“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兩個一老一少的瞎子,每人拿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説書為生。老瞎子期望有生之年能夠彈斷一千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好自我的眼睛,好親眼看這完美的世界。而小瞎子則期望能與自我心愛的姑娘在一齊。

二人抱着完美的夢想,揣着完美的嚮往,直到老瞎子彈斷了那一千根弦。可那所謂的藥方只是一張白紙!瞬間,一切都破滅了,一切完美的嚮往都消失不見了。而小瞎子也因為心愛的姑娘遠嫁他方而心疼不已。為了讓渴望光明的小瞎子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氣。老瞎子把師傅的空白的藥方封進了小瞎子琴的琴槽裏,就如當年師傅告訴老瞎子一樣,老瞎子讓小瞎子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再取出藥方治好自我的眼睛。這善意的謊言,這虛假的目標,這渴望光明的動力,給予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生活的勇氣。

800—1000—1200根斷絃支撐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期望,支撐着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明白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史鐵生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於破滅。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當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此刻的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張白紙,更需要這樣一種追求,需要這些來給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努力去拼搏,拉直自我心中的那根弦,才能更穩健地奔向遠方。

此刻我才明白了自我要為誰而活着。因為父母,我必須活下去;因為朋友,我能夠活下去;因為那些未曾謀面的芸芸眾生,證明我活下去;因為自我,我要以堅強的姿態活下去。

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掩卷沉思,這樣一句話已銘記在心:“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散文讀書筆記15

《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過這個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愛讀它。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憑着文字在書中流淌,讓我覺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記錄,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點滴感受。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看《匆匆》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我們曾經學過的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燕子飛走了有飛回來的時候。但是,只有時間去了,為什麼不復返呢?是啊!時間一但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時間在慢慢的流逝,可見它是多麼的匆匆啊。看着文章裏時間從飯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時候,從水盆裏流逝,讓我想到自己的時間也在不經意間流逝,這多麼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學校裏課間休息和同學玩鬧、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的時候、在家裏偶爾會拿起平板電腦玩遊戲消磨時間的時候,時間就這樣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過去了。時間走得那樣的悄無聲息,又是那樣的如箭如梭。時間都去哪裏了?我知道,時間猶如生命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鐘,珍惜每一天,做好時間的`小主人。

《背影》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感激,這是一篇記事的回憶散文,敍述了:朱自清先生離開南京到北京讀大學,父親送他去火車站照顧他上車並給他買橘子,在火車站月台爬上爬下時的動作和背影,此時的兒子感覺到了父親的偉大,

通過細緻的動作描寫來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和付出,同時也表達了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敬佩和懷念。讀完後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飯的媽媽來到我牀前叫醒我的時候,我總是那麼的無奈和抱怨,每天晚上在燈下、在桌前陪伴在我身旁還是我那和藹可親的媽媽,我卻感覺不到什麼,難道要等父母離去的時候,才明白他們那份無私、偉大的愛嗎?

書中的字裏行間中,我體會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實感,更讓我也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這本書是我永遠的朋友,值得我們認真閲讀、細細品味!

標籤: 讀書筆記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o2y4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