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1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下稱《安娜》),我卻覺得托爾斯泰對列文的描寫比對安娜的描寫要有趣並有內容得多(僅是個人看法,勿噴)……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本書要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呢?我覺得大概作者是喜歡安娜的,不然怎麼會給了她各種美好的形容,卻又讓她揹負悲劇的命運。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安娜》這本書寫安娜就寫安娜唄,為什麼突然就冒出來個列文,描寫篇幅堪比、甚至超越描寫安娜的篇幅。有小夥伴告訴我是用列文的幸福襯托(反襯)、對比、突出安娜的不幸。其實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我看完又覺得也許列文心裏住着一個安娜,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什麼列文之前沒見過、根據傳聞又不怎麼喜歡安娜,見了之後卻被她的美麗、智慧與氣質所征服。列文心中住着一個懷疑並想要突破現實生活束縛的安娜的形象,但是他最終沒有釋放出這個安娜的性情,在他對死、人生、宗教等等的思考中,他慢慢説服了自己要去適應社會、去喜愛生活、去看生活的樂觀面,然後努力而長久的活着,在社會已有的規格下做些無謂的口頭掙扎卻又總是敗於下風(即敗於柯茲尼雪夫所代表的保守貴族觀念——我知道“保守貴族觀念”可能形容的有點狹隘,但我不知道還能怎麼概括……),除此之外還勸説自己:“你和吉娣結婚生子,你的事業小有成就,你還有什麼不滿,這就是你全部的幸福,再多的索求都是你向上帝的生命透支”;在哥哥尼古拉的死的恐懼下,以及安娜慘死的無形暗示下,列文的求生生存本能讓他把心中的“安娜”封存住。而安娜就是替他走完了這個“反叛”形象的路途的人。大概這本書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的原因也在這,列夫托爾斯泰也許(我猜的)想要表達他覺得俄國社會需要的是“安娜”這樣的形象,即使最後結局不怎麼好,也不怪安娜而怪社會(這就是安娜形象美好的原因之一);卻不希望大家都成為列文,所以把書的名字叫《安娜》吧……

然後我看伍昭榮好像特別討厭安娜……我沒有針對的意思……我只是覺得説安娜就是悲劇製造者,她還是有理由感到一點委屈的……不管多麼不贊同什麼傢什麼者説她是什麼樣的受害者,但卻是不能否認這些因素對安娜之死的推動作用……比如社會輿論,我覺得社會輿論對其他的出軌貴婦沒有造成多麼大的影響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那些貴婦的丈夫比卡列寧對妻子更沒愛情,所以根本不在意;而且也沒有卡列寧注重功名,或者本身就沒什麼追求所以又不在意,然後大多又僅限於女人和花花大少之間的談資,反正也沒人多麼正經的看待這個事情,也就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而安娜和卡列寧就不一樣了,安娜出軌時的卡列寧正在力推自己的政策,處在風口浪尖上,安娜又偏偏不像別的貴婦只是玩玩感情,她又比別的貴婦漂亮和傳奇(起碼在托爾斯泰筆下的形象是這樣……),她動了真情還要破釜沉舟,這樣的“與眾不同”使得男的(尤其是卡列寧的政敵和對卡列寧別有用心的人)、女的都談論,這談論的範圍都大了不知道多少,自然影響也更深。

第二,安娜沒那麼厚臉皮又敏感,其實也在意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只是相較於感情她願意隱忍,結果忍一會又忍不住,她不斷地提醒社會名流階層來談論自己,然後自己又受不了,就把自己逼瘋了。弗倫斯基這個小青年也是有名聲、長得帥,有仕途野心和晉升機會又都放棄了,自然社會譁然,焦點都在他和安娜身上,他作為所謂的“追求有婦之夫成功的青年”揹負的評價和安娜不同,安娜的相對要痛苦些。

第三,卡列寧與安娜、安娜與弗倫斯基之間各種事情的反覆無常和問題的解決無能卻是給了安娜很大的壓力,這無可厚非……她是兩邊關係的紐帶,自然承受的東西就多。她本身又自覺很愛弗倫斯基,特別看重自己的這份愛情,所以把所有的東西都誇大來看,她也確實給自己的死亡悲劇一個巨大的推力。別的貴婦沒有這些問題,也不給自己這樣的壓力自然對自身影響就小一些。

所以我覺得好歹作者應該是喜歡安娜的,而安娜做這些不管在所謂倫理、道德上是否正誤,在那個時代身為一個女人做出這些決定並且敢於執行,也是挺不容易的,而弗倫斯基和卡列寧最後都過得不愠不火也不能只怪安娜,他們自身的選擇和行為也會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命運。畢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我能理解一些小夥伴對安娜的不喜歡,其實我也不太喜歡她(我不太喜歡喪失理智,還為了愛情把自己整死了的小姑娘,我覺得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過我對她的態度還是温和的……我就表達一下觀點……我是尊重大家的看法的,我膽小,別來撕我……

説到卡列寧,其實我是喜歡的,我覺得他對安娜還是有感情的,只是他不太會表達,又不懂怎麼表達,他不會愛人不代表他沒有愛。我覺得他的生長環境對他的情感表達有壓抑作用,所以導致他其實敏感又膽小,我其實挺贊成今天唐唐麼誰説卡列寧把他除了對事業以外的感情都加註在了安娜身上,所以他就更害怕失去安娜,原文也有描述他失去安娜後的表白,他發現自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以前他有什麼事都跟安娜説,現在他連個説的人都沒有了。他幼年沒什麼物質所得,所以成年後就害怕失去已有的物質所得,所以格外維護自己的名譽、地位和財富,這沒什麼難理解的吧……而且他也算是有些政治野心的,所以格外看重事業……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是覺得他對安娜和兒子是沒感情的。我覺得卡列寧對安娜的感情可能不太是大家説的愛情……可能是一種卻是親情的彌補,安娜和卡列寧挑明瞭之後卡列寧的所做的猶豫和決定基本都受安娜的影響的,安娜説要離婚他就去找證據跟法官説離婚,有人跟他説跟安娜離婚可能會傷害安娜,他就又猶猶豫豫不離婚,我覺得其實他還是維護安娜的。而説到他不把兒子給安娜,起初托爾斯泰是寫明瞭説那是卡列寧對安娜的懲罰手段。我覺得吧,可能卡列寧心裏把兒子當弟弟,希望他有世俗成就,所以對兒子有課業要求;對安娜的些許割捨不下使他把兒子當成了兩人的紐帶,他把兒子當成一種資產,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在意的東西了,這個不能再失去了。事業上的強硬和情感上的軟弱導致了他事業愛情兩邊不討好,所以不喜歡他我也理解。關於老師説如果卡列寧是個窮酸的人我們可能就不喜歡他了我是不以為然的,對於卡列寧,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我都是挺有好感的。而且我是認可他維護物質基礎的……

主要是我不怎麼喜歡弗倫斯基,比較之下我就挺喜歡卡列寧的了。

弗倫斯基這個小夥子吧,我是不喜歡的,雖然他有着高顏值和高情商,但是我首先不喜歡他對自己和自己朋友的過度自信,什麼“風雅、英俊、慷慨、勇敢、樂觀、沉溺於各種情慾而不會臉紅,對什麼事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態度”,我覺得這種盲目的自信和驕傲太幼稚,我承認弗倫斯基是個可以交友的人,但我決計不會和這樣的人戀愛甚至結婚。他説自己慷慨,卻僅僅只是對賭徒罷了,這是我不喜歡他的第二點——他的原則,什麼“可以欠洗衣工的錢,不能欠賭徒的錢”,什麼“對女人可以胡説,對男人一定要誠實”,不得不説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三觀跟我太不合了。弗倫斯基這個人年輕、衝動,缺乏物質基礎,卻又有着公子哥姿態。我覺得他後來對安娜的冷暴力比卡列寧得更嚴重、更殘酷。而且安娜生女兒的時候,盡顯弗倫斯基的懦弱,我是不喜歡這樣無法使我進步的男士的。故而,對卡列寧這樣穩重,又有點傲嬌的人物好感倍增。

有人説安娜用着卡列寧的、吃着卡列寧的,所以她的出軌是對婚姻的不忠,違反道德。但是起初結婚安娜是不能選擇的,而卡列寧因為幼年的情感缺乏又不會選擇,被姑媽麼姨媽一攛掇就這麼湊合了,他倆的結合兩個人可能都沒多想未來,所以後面出現了問題兩個人多年積攢下來的無形的、看似不怎麼重要的隔閡與問題就成了壓死他們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安娜越是對弗倫斯基愛得深沉,就越覺得自己和卡列寧這麼多年的婚姻過得委屈、窩囊,本來沒什麼,情感誇大就爆炸了。而且我覺得這種説“用着卡列寧的、吃着卡列寧的,所以沒資格出軌”的説法有點站不住腳……就像在説一小孩用着爸媽的、吃着爸媽的就必須聽爸媽的不能追求自我一樣……總感覺哪裏情感怪怪的……這種自我倫理道德的強加讓我覺得挺彆扭的……

説實在的,這本書裏我比較喜歡卡列寧和吉娣……所以,最後我就想説説我也挺喜歡吉娣這個小姑娘的,她起初想跟弗倫斯基好,她媽的作用不可忽略,這就跟安娜和卡列寧的結合,卡列寧姨媽麼姑媽的媒婆作用不可小瞧一樣,都是對感情朦朦朧朧的人被貌似精明的老女人操縱了。後來她沒跟弗倫斯基好成,抓狂了一陣,她抓狂得比安娜早、比安娜及時,又比安娜談資少,所以有方法、有機會解決。看看她治心病時候遇到的人,再看看安娜身邊的人,她倆的命運就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不是有句話叫“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他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麼。然後她和列文結合後她很愉快的做起身為“夫人”和“母親”該做的事,而安娜不一樣,安娜還沒青春少女呢就承擔了不想承擔的責任,就現在沉默中爆發後在沉默中滅亡了。所以説,要麼早點認識自己,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並勇敢的選擇,要麼就愛上自己要做的事(這句話簡直是現代雞湯暢銷文風,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一時之感想,未曾仔細斟酌字句。期待瀏覽者的觀點和建議。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2

全書印象深刻的幾處是農民刈麥,尼古拉去世,凱蒂生產,安娜與渥倫斯基猜忌爭吵,尤其是安娜自殺前的痛苦掙扎半癲狂(心理描寫很逼真)。在背叛了傳統道德體系下的無愛婚姻後,安娜這個曾被眾星捧月的驕傲女人,被社交圈排斥,被社會孤立。渥倫斯基成了安娜的全部,極度的不安全感使得她愈發敏感猜忌,偏執痛苦。最終,安娜走向了滅亡,用生命證實了渥倫斯基對她的愛。安娜曾想過擺脱困境,可發現自己無處可去。在卧軌前,她曾想過服用過量鴉片自殺,但是生的慾望促使她沒有那樣做。在發現自己幾近崩潰時,她曾寄希望於唯一的好友多莉,可惜愧疚和不齒沒能讓她當着凱蒂的面求助。而後卧軌時,她曾一度想站起,可惜太晚,火車已轟鳴而至。直至死,安娜還是留戀着這個世界。

如果安娜及時同卡列寧離婚,似乎結局會是不同的走向。安娜最初拒絕和卡列寧離婚是不願低聲下氣承認自己有錯和不想放棄兒子謝里沙的撫養權,後來想通了,卡列寧卻拒絕離婚。有人覺得安娜咎由自取,她太貪心,要自尊,要兒子,還要和情人的愛情。但是這樣的安娜才是真實的人,複雜而又矛盾。況且讀者用上帝視角,從結局裏看出離婚是最優選擇,可是主人公不會預知未來,不知道當下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何嘗不像生活中做選擇的我們?安娜看似為愛情而死,實則社會生活的隔絕和個性的被限引導了安娜的毀滅。如果安娜所處的社會包容進步,每個人都獨立自由(如婚姻自由,經濟、人格獨立),結局還會一樣嗎?

跟安娜一樣,列文也是一個希望掙脱社會束縛,完成自我實現的人。安娜熱情躁動,以激烈的方式與社會對抗,而列文則通過温和的內省方式摸索着信仰,追求自我價值。在和凱蒂的婚姻中,他找到了愛和責任。反觀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印證了之前看過的一句話:愛人愛到七分剛剛好。安娜的這種傾注全部的佔有慾極強的愛讓渥倫斯基難以消受。愛得太滿,會失去自我,也給對方很大的壓力,結果愛變成了負擔。不過控制愛的度,很難吧,也許需要好好修煉。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3

終於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説《安娜卡列尼娜》,看後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唯一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説: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為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捨更割捨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脱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鍾情,現實的寒冷温暖不了愛情的温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於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恆,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餘心酸的原因吧。

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為情所困為情痴狂最後為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脱,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屍走肉,打着愛情的幌子,揹負着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為別人活着,只為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軌自殺的勇氣,只為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4

書讀完,印象最為深刻的當然是四個主要人物: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和列文。

在網上看了對卡列寧的評論,也是從安娜口中説出來:“木偶不是人……假如我處在他的地位,有我這樣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殺死了。”説卡列寧一心追求功名、感情麻木、虛偽自私。但我覺得卡列寧在知道妻子出軌前,還是愛着妻子的,在安娜第一次去看望兄嫂返回家時的車站,卡列寧前去接她:他接着説,但巳不再是戲謔的口氣,“你想不到我多不習慣……”他久久地握着她的手,帶着一種特別的微笑扶她上了馬車。”回到家後他們夫妻兩人繼續交談,他吻了吻她的手,坐在她身旁。

“我看,總的説來,你的旅行很成功。”他説。

“是的,非常成功。”她回答道,開始從頭訴説發生的一切:她同渥倫斯卡亞伯爵夫人的旅行,她抵達車站,火車站的事故。她還談到她先是同情她哥哥,後來又同情多莉。

“我覺得不能原諒這樣的男人,即便他是你哥哥。”卡列寧嚴峻地説。”我覺得這對於結婚八年有一個孩子的夫妻來説,能夠有親暱的動作,有日常生活的交流,這種相處模式已經很不錯。

卡列寧愛着安娜但也不否認他更醉心於自己在事業上的成功,他不想花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家庭,他希望有個穩定的家庭成為他事業成功的助力而不是絆腳石;讀書筆記他沒有想過年輕貌美的妻子卻需要感情生活上的關愛和激情。做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註定是要寂寞的有奉獻精神的,但悲劇在於安娜不是這樣的女人。説卡列寧虛偽,這似乎是所有政治家不可避免的特質,玩弄權術的人有幾個不虛偽陰狠?

當安娜向丈夫坦白她有情人後,卡列寧也把自己的想法擺在明面上,這點説卡列寧不算卑鄙小人。安娜的出軌實則也讓卡列寧痛苦萬分,雖然很大一部分是擔心名譽受損,可是情感上的受傷,是安娜不會相信的。

造成卡列寧悲劇的地方我認為是對待妻子的感情問題不善於溝通。如果交給現在的心理專家去幫助干預,這種事情恐怕就會避免發生。

安娜的結果狠心點説是咎由自取,唯一稱道的是她在追求愛情時的勇敢和真實。

渥倫斯基剛開始我認為他是個花花公子,但後面他能舉槍自殺和參軍作戰,又讓我對他刮目相看。用現在的看法,追求愛情沒有錯,而追求一個已婚的且有孩子的女人的愛情,那便是大錯特錯,天理難容,除非你的愛不會傷害他人。

文中最喜歡的人物當然就是列文,所幸的是這樣一個真實的樸實的踏實的人最終得到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5

安娜是個悲劇人物,她是個文化修養極高的貴族女子,在當時上流社會中以她驚人美麗高貴聰慧在任何場合出類拔萃,美麗迷人。雖然生活舒適無憂無慮,可是身處虛偽的列子 和虛偽社交場合社會環境。使她疲憊不堪,同時又極力想擺脱一切。當遇到渥倫斯基愛後,她毅然勇敢離開列子甚至犧牲自己家庭和愛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當她放棄一切後,讓她意想不到是渥倫斯基是個偽君子,又無情拋棄她,迫使她墜入痛苦深淵,最後導致安娜卧軌自殺悲劇。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説,“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裏,正象魚在水裏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説:“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脱“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説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麼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慾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看完這部小説後我的心裏很複雜,一方面佷同情女主人的不行,佩服她的勇氣,而另一方面,我對她應為個人的慾望而拋棄家庭,背叛丈夫感到厭惡。人固然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但我覺得不可以不顧一切的追求自由。人一旦進入社會就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必須為身邊的一切負責!如果要以別人的痛苦來成全自己的自由、慾望,我寧願不要!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6

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於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鍾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伏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感到安娜正在某個角落裏,懷着滿腹的渴望和決絕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終會擁抱,帶着同樣滿懷的情,擺脱所有的現實,去與她一起起舞長空。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

安娜的愛情雖然沒有得到完美的結局,但她永遠都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遠駐留在我的心中。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在讀書課上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温。這七個人之間有着很糾結的關係!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並且生下一子,後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一見面就喜歡上了對方後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温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温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的事。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很不對,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事情,讓人看得很很難受,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7

世界文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從奧布隆斯基出軌被妻子多莉發現,引出整個故事。

多莉很生氣,跟奧布隆斯基鬧矛盾,奧妹妹安娜來莫斯科為他們勸解,在火車站偶遇前去接母親的弗隆斯基,兩人一見鍾情,弗隆斯基追隨安娜回彼得堡並展開強烈攻勢,安娜淪陷了,生了一個女兒,以為將死請求丈夫寬恕,誰知又康復了。安娜拋棄了大她二十歲,不會表達感情,只是醉心公務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託了所有情感的八歲兒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國外,後經歷彼得堡,鄉下,莫斯科,因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關係,安娜進不了之前的貴族社交圈,因而特別孤獨,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還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於是兩人矛盾激化來。最後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讓他悔恨,卧軌自殺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來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還因此拒絕了另一個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還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期間結識了那誰(名字想不起來了)小姐,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於善,不是刻意給誰看,思想的結解開了,身體也就康復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識到互相還愛着對方,終於放下過去的疙瘩,成功結合。

雖然本書第一主人公是安娜,雖然很美麗,富貴又精緻,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歡,可是我不喜歡她。説是全身心追求愛情,為了愛情放棄了一切,可是愛情是什麼?就是整天膩在一起,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結果來,受不了情郎經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臉子,雖然愛,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捨得放棄兒子撫養權,不離婚,就沒有正當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沒那麼高,單純,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樣的美麗動人,註定要紅顏薄命。

轉回來,不管是吉蒂,還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歡,這才是愛情好嗎,臉紅,心跳,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一點小事就嫉妒,卻又時時為對方着想。

喜歡列文忙裏忙外,想東想西,緊張時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8

作品從奧勃朗斯基的出軌寫起,和安娜後來的出軌相映襯,意味深長。真正出軌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軌(這點得滿滿説清楚)。

這是一個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從他體內溢出。他出軌,那麼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為妻子的陶麗第一次發現,她痛苦倉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嚴,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捱罵後奧勃朗斯基睡覺,夢中聽到歌聲而笑了,醒來,想起夫妻矛盾,煩惱幾分鐘,很快就又忘了。他“對待自己是誠實的。他不能欺騙自己,不能裝作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愛她了”,“這一層他並不後悔。他後悔的是沒有把那件事瞞過妻子”。他為這生活處境感到難過,可也沒細想。他來辦公室,即刻容光煥發,這個英俊男子,這個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關心政治和談論政治,他的觀點和信條,他的善良,他的適應現實的能力,他的安適之感和一些小煩惱,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軌——性出軌也是那麼正常得在該有的生活的軌道。

以出軌寫常軌,這個開頭真好。

列文出場。和奧勃朗斯基構成反襯,兩種生活與人的形態。

列文的愛情,這樣一份純真,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讓人感到害羞,感到卑微,感到虛弱的心靈的顫動。這和奧勃朗斯基的已然過去了的愛情也是一種對襯。一切愛情都將過去嗎?什麼樣的心靈能為愛情保鮮?

列文與奧勃朗斯基關於愛情的談話。

對於奧,這已經過去的愛情,是生活無法卸去的負擔,是一個男人的歎息。而對於列文,這正在來臨的愛情,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關”,純真得不能有一點褻瀆,它讓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靈緊張虛弱的顫動。

彼此為各自的愛情體驗而爭執:在奧勃朗斯基眼裏,女人已變成肉身的誘惑,列文懷着純情之心嘲笑和反駁。他們是不同的.,但細節是:列文終於有理解的笑容了,他無法在誠實的內心完全反駁奧。他突然意識到了肉身曾經的罪,“你説的話也許是對的。很可能是對的……可我説不上來,實在説不上來。”(P63)列文説。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組成的。”奧勃朗斯基補充。

列文歎氣,分神。有些東西,是他不願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從此忘記這個不幸的哥哥,但又覺得這樣做是卑鄙的。這兩種思想在他心裏鬥爭着。”這樣的雷霆之聲,悄無聲息地隱藏着,好像隨意一筆。

列文與吉娣在溜冰場見面。開始,吉娣熱情歡迎列文,他在她心裏是親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説,但立刻因為説了這話而感到害怕,臉都紅了。果然,他一説出這句話,她臉上親切的表情頓時消失,好像太陽躲進烏雲裏。她變得冷冷的了。人很難自然歡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種歸屬,它用來給這個,就沒有了給那個,是這樣的嗎?因為不能同樣程度地回報那表達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厭惡逃避。人被感情所佔有,生命的大海於是成為河流,有了它的規定的軌道。

列文到吉娣家裏,當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開他,重重地喘着氣。她興奮極了,心裏漾溢着幸福感。她怎麼也沒想到,他的表白竟會對她產生這麼大的作用。但這只是一剎那的事。她想起了伏倫斯基。她抬起她那雙誠實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見他那絕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這不可能……請您原諒……’

一分鐘以前,她對他是那麼親近,對他的生命是那麼重要!可此刻,她對他又是多麼隔膜多麼疏遠啊!

列文哥哥熱衷公益。“列文認為哥哥……這種他自己完全缺乏的辦公益事業的能力,也許不是什麼特長,相反,倒是由於身上缺乏一種什麼東西——不是缺乏善良、正直、高尚的願望和趣味,而是缺乏活力,缺乏所謂良心這種東西,缺乏志向,缺乏那種促使一個人從無數生活道路中選擇一條並且為之奮鬥的志向。”p327

吉娣崇拜施塔爾夫人。可是,當那麼一天,她帶父親去看她,藉由父親的眼睛,毀滅突然變了。

“吉娣沒有回答,並非無話可説,而是即使在父親面前也不願公開她內心的祕密。不過,説也奇怪,不論她怎樣避免受父親的影響,不讓他踏進她心中的聖地,她卻覺得她整整一個月來保存在心裏的施塔爾夫人的神聖形象,從此消逝了,就像一具由舊衣服裝扮成的木頭模特兒,一旦剝去衣服,就原形畢露了。施塔爾夫人如今只剩下一個短了一截腿的軀體,因為模樣太醜了,就長年躺在那裏,可她還要折磨任勞任怨的華侖加,就為了給她蓋毯子蓋得不合她的意。吉娣不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恢復施塔爾夫人原來在她心中的形象了。”p316

吉娣佩服喜愛華侖——她那麼樸素而幾乎沒有自我形象的關注,那麼熱心地照料每個病人。吉娣學習她。然後,兩個病人因同時喜歡她而發生了爭吵,委屈來了——

“是我活該,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不是出於本心。別人的事同我有什麼相干?到頭來弄得我成了爭吵的原因,彷彿我做了人家沒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為什麼要裝假呀?”華侖加低聲説。

“哎,多麼愚蠢,多麼可惡!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説,把傘打開又收攏。

“為了什麼目的呢?”

“為了要在別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顯得好一點,為了欺騙大家。不,這樣的事今後我再也不幹了!寧可當傻瓜,也不説假話,不騙人!”

“到底誰騙人哪?”華侖加用責備口吻説。“您説話彷彿……”p320

人和人如此不同。內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倫斯基的功名心。和謝普霍夫斯科的對話。p416

一切都在開始時候就昭示了結果,可是,我們還得看着安娜如何跳進去,送命。構思時,作為道德家的托爾斯泰開始想要譴責,可真正寫作時,文學讓他選擇了作為人去面對和挑戰虛無。安娜真正出場,她愛,然後撕裂,毀滅。這裏沒有其它的價值支託,沒有社會賦予的意義,沒有理解,沒有其它理由,純粹就是愛情燃燒然後寂滅。其他人都在常態裏,也許應該説,那一切都不能構成和虛無的對話,唯有安娜這個生命。——這是小説的命脈,也是在這點上體現了作家的真誠和勇敢。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9

六年級伊始,李老師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構思精巧,條理清晰,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我們從未經歷過戰爭年代,這本書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和殘酷。

書中我最瞭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個很有錢的人,但她從不快樂,從不為自己着想。她總是關心別人,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發生了什麼事,她的心情也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捨,她憑着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取得進步,她的事業終於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點,但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她有很多姐妹,當她摔倒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評論別人,這一優勢使她在後來的事業中加倍成功。我們也不應該評判別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混亂的時代,窮窮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的我們在吃穿方面沒有什麼好擔心的。這本書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應該隨意浪費我們的生命或金錢,而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花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10

大概我們每個女人,都想做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她有着驚世駭俗的的美麗容顏,有着門第顯赫的尊貴身份,有着“取自不盡,用之不竭”的社會資源。她就是上流社會中的寵兒,是貴婦中的貴婦,是一株搖拽在風中的妖豔玫瑰。

她原本是一隻繾綣在幸福港灣的小精靈,丈夫位高權重、兒子乖巧可愛、家庭殷實富庶。似乎別的女人有的她都有,別的女人沒有的她也有!

她原本可以無憂無慮地過她養尊處優的安逸生活,原本可以驕傲矜貴地閒庭信步在貴族圈,原本可以被愛寵上天。

但是,這一切都在遇上情人渥倫斯基的那一刻改變了。

只因為在人羣中多看了她一眼,從此再忘不了她容顏。這位年輕英俊、風流倜儻的貴族軍官,在第一次邂逅安娜的時候就不可救藥地迷上了她。於是,執着的他冒着冬日的寒風大雪,隻身擠上那輛開往愛情的快車,從莫斯科一路把愛情追到了彼得堡。

但是,渥倫斯基和安娜之間卻還隔着一個卡列寧。

卡列寧和安娜可是名正言順的夫妻,他們的結合是受法律保護、受道德擁護的。而渥倫斯基只是一個想插足他人婚姻的卑鄙“小三”,他沒有任何權利和卡列寧去相爭,他的行為終會被世人所譴責、唾棄!

但是,在見到卡列寧的那一刻,自信灑脱的渥倫斯基很快就把自己的想法從世俗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眼前的安娜是那麼嫵媚迷人、風情萬種,而她身邊的那個男人則黯淡無光、毫無可圈可點之處。他年齡大、個子矬、顏值低,簡直就是中國版的“武大郎”,一點都配不上高貴的她。安娜嫁給他,真是一朵玫瑰插在了牛糞上!而自己則英姿勃勃、激情飛揚,又是達官顯貴,完完全全可以把那個“小老頭”甩出十八條街,渥倫斯基越來越感覺自己才是真正可以配得上安娜的那個優質男!於是,為愛痴狂的他奮不顧身地穿越過一切羈絆,飛蛾撲火一般一頭扎進了愛的紅火裏。

在這個世上,沒有哪個女人不是為愛而活的。同樣,作為正派女人典範的安娜潛意識裏也藏有“不安分”的基因,冥冥之中她似乎也一直在等待那個可以給她愛情的人。

在外人眼裏,她是一個“要風得風,要雨有雨”的完美貴婦,有着閉月羞花般的絕世美顏,有着超凡脱俗的優雅氣質,有着泰然自若、大方得體的性情、修為。她就是上帝精心創造出來的一件最為滿意的“藝術品”,沒有一絲瑕疵、沒有一點敗筆,完美到極致、驚豔了時光!任何一個見到她的男人都會迷醉在她腳下,任何一種雄性物種都會為她而意亂情迷!

但是,她的內心卻沒有外人看到的那般幸福美滿。她對那個長她很多的為結婚而結婚的男人並沒有多少感覺,更多的只是親人般的依戀。

這個時候,渾身上下都流淌着荷爾蒙誘惑的渥倫斯基,出現在了她的寂寥世界裏。他年輕氣盛、活力四射,和自己枕邊這個暮氣沉沉的老男人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在這個世上,最美的遇見不過就是,你剛好愛慕你,我也正好傾心你!於是,對渥倫斯基的緊追不捨,矜持的安娜採取了半推半就、欲擒故縱的迂迴戰術,用不拒絕來默許、用不回覆來做暗語、用深不可測來吸引!

?深處熱戀中的兩個人為了愛情,情願和全世界作對。

最終,安娜被渥倫斯基的愛火燒昏了頭腦。她不計後果地拋家舍子,揹負着傷風敗俗的深重罪孽,義無返顧地投入了渥倫斯基的懷抱。他們只想為愛燃燒自己的一切,絲毫不顧及私奔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毀滅。

為此,他們為這份不被人祝福的愛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渥倫斯基原本如日中天的事業遭遇了晉升瓶頸,安娜被曾經遊刃有餘的社交圈屏蔽出局。為了躲開那些充滿鄙夷的目光和流言蜚語,他們不得不離羣索居,不得不遠離之前的喧囂熱鬧而與世隔絕。於是,這兩個原本活躍在上流社會、聚焦在舞台中央的的寵兒,一下子從被人追崇的雲端跌入了被人踐踏的地底泥。

為了愛,原本光明磊落的他們,成了一對見不得光的苟合男女。

相比較於和外界還能藕斷絲連的渥倫斯基,完全和社會脱節的安娜似乎損失更慘重。她從之前的交際名媛一時間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從之前被人供上神壇到今天被人踩在腳下,她本來四通八達的順暢生活變得舉步維艱、四面楚歌。

此時此刻,安娜就像一隻渴望自由的金絲鳥被人圈養了起來,儘管生活還是錦衣玉食、還是珠光寶氣、還是奢華高端,但是她卻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富麗堂皇的大別墅裏,到處瀰漫的是孤獨的氣息。

儘管吃穿用度應有盡有、隨心所欲,儘管家中侍從成羣、傭人結隊,儘管自己還被慣着、寵着,但是她卻莫名其妙地越來越浮躁、焦慮!

於是,當愛情的熱潮漸漸消退,當激情浪漫開始演變成平淡瑣碎,安娜開始越來越懷疑自己的愛情。她每天都活在惶恐不安之中,每刻都在糾結於“還愛不愛我”的幼稚問題上,她幾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了這個男人身上。因為,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就是自己生活的全世界。就是自己抓在手心裏的一塊寶,更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沒有了他,她不知道該這樣活下去!

但是,對一個男人來説,愛情似乎永遠是屈居事業之後的。為了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渥倫斯基不得不為自己的事業和前途奔走忙碌,這就在無意間疏遠了把愛當終生事業的安娜。

漸漸地,渥倫斯基對工作的應酬給安娜造成了被冷落的錯覺,他開始被安娜無休無止地盤問、跟蹤、質疑、嫉恨,讓原本就身心俱疲的他更加焦頭爛額!最終,他們爆發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爭吵,這更一點點加劇了他們之間漸漸綻開的感情裂痕!

在這個世上,再濃烈的愛情也得給彼此留足自由呼吸的空間,否則就會把雙方窒息、憋死!最終,安娜步步緊逼的愛成了壓在渥倫斯基心口上的沉重負擔。他越來越發現安娜沒有當初那般可愛動人了,沒有當初那樣知書達理了,她開始無理取鬧、開始胡攪蠻纏、開始河東獅口、開始消極厭世……她一步步從美麗貴婦淪為了醜陋潑婦,最終墮落成了一個神經質的怨婦!他越來越難以接受她的不可理喻,只能通過逃避遠離去獲得片刻喘息。

我為了你捨棄了屬於自己的一切,如今當我被全世界都嫌棄的時候,你卻也厭倦了我!見渥倫斯基對自己忽冷忽熱、若即若離,安娜越來越感到委屈。她開始想辦法去報復這樣“負心”的男人,她想讓他一輩子都處在懺悔中不能自拔。

於是,在彌留之際的那個傍晚,近乎神經錯亂的安娜來到了當初遇見愛情的那個車站,朝着飛速開來的火車縱身一躍,用漫天飛濺的鮮血祭奠了奄奄一息的愛情。在冰冷的鐵軌上,在鋪天蓋地的黑暗裏,這束嬌豔的玫瑰在飛轉的車輪下瞬間被碾壓成泥!

安娜用自己的死,呼喚着自己的愛情。

兩個深愛她的男人聞聽訃告,發瘋一般衝向了愛情的殉葬地。可是,他們再也看不到那個曾經讓他們瘋狂着迷的身影了,等待他們的只是一具面目全非的冰冷屍體!

就這樣,安娜用玩命的激情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她不僅害死了自己,還毀掉了兩個最愛他的男人!

望着眼前這個傷害自己最深的女人,沉穩冷靜的卡列寧最終選擇了寬恕和包容,他默默地參加完安娜的葬禮,然後悄無聲息地接走了安娜和渥倫斯基所生的小女兒,承擔起了撫養義務。也許失去安娜的他,只能在安娜的女兒身上尋找些慰藉。也許在以後的漫長餘生裏,這個孤獨的男人也只能在這個小女兒身上依稀捕捉些愛情的影像記憶!

和淡定理智的卡列寧不同,失去安娜之後的渥倫斯基精神防線徹底崩潰。心如死灰的他好幾次想自殺去和安娜相見,幸好被人嚴加死守才得以倖免。安娜的死成了他內心裏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不斷噴湧而出的鮮血讓他痛不欲生。最終,他選擇遠走他鄉去療傷,選擇投身革命事業去忘卻傷痛,選擇隨時獻出自己的生命在致命打擊中振奮起來!

安娜讓死神帶走了自己的痛苦,從而活在了永恆的愛情裏!這朵驚豔時光的等愛玫瑰,最終把自己的美永遠定格在了那觸目驚心的一瞬間!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11

耗時一個半月或者兩個月,終於讀完了。有的地方很能引起共鳴,有的地方就不是太懂。剛開始看的時候,被一系列名字完全繞暈了,什麼斯捷潘·阿爾卡季奇·奧布隆斯基、達裏婭·亞力山德羅夫娜、安娜·阿爾卡季耶夫娜·卡列寧娜、阿列克謝·亞力山德羅維奇·卡列寧、阿列克謝·基裏羅維奇·弗龍斯基、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尤其是安娜的丈夫和情人一個名字,我就更暈了。好在多背幾遍名字再結合人物關係圖,總算是理清了。

開局是斯捷潘的出軌和達裏婭的原諒,再就是花花公子弗龍斯基甩掉基蒂後與安娜相戀,最不能理解的是安娜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自由竟然拋下丈夫和兒子走了,雖然安娜在書中是美麗的貴婦,但我還是對她這種不忠的行為接受無能。

不過最後她卧軌自殺是我沒想到的,可能是深陷放大的痛苦無法解脱吧。列文對於農業和農民的思考是亮點,可惜他土地承包制帶領農民致富的洪偉願望被別人的不理解和質疑以及他暈陷在愛情裏的愚蠢行為擱置了,感覺挺遺憾的。總體感覺這本書我連一半都沒有讀懂,但是這是一本鉅著無可否認。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12

花20多天的閒暇時間,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對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劇結局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社會所限制,如果擺在現在,是不至於有那麼悲慘的結局的。或許就像現在的大多數婚外情一樣,會離婚結婚,也會對原來打家庭造成很大的傷害,重新結婚之後也未必一定會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種平凡瑣碎也很熱烈的幸福,讓人覺得多麼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這樣熱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種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對於還處於思想波動期的年輕人也是恰當的一個例子:矛盾又有獨立,想融入大眾,又想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努力並驕傲地保持自己的特點,並追求和達到了自己的幸福。總得來説,覺得他是一個很可愛的人,有天真執拗的孩子稟性,又能獨立和堅持自己的立場,讓人又氣又愛。只是基蒂的理解和愛,最終讓他能夠很幸福,一對可愛的人兒。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閲讀習慣,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真正地喜歡閲讀或寫作,正如列文一樣,是想通過閲讀,能夠尋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問題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後又推翻,依然主要還是會積極努力地去做該做的,去過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學或寫作當成自己的愛好或特長,那還有很遙遠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並不會花特多的時間去閲讀,去寫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瑣屑,並努力把周圍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篇13

她的故事或許在西方可以説是為了自己的愛情去大膽的追求,在中國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是難以接受的,但是我卻有另一種理解。

她的行為雖然還稱不上是拋夫棄子,但也沒有什麼兩樣了。並不為她的斥責加以斥責,卻也不會為她的結果感到惋惜。既然當初她選擇了離開,那麼她就是在拿她的下半生命運在,不幸的是,她輸了,所以也不可以怨天尤人,她的自殺毀滅的終究是自己,既然他不愛她了,何來傷心。安娜很笨,有第一次的追求就可以有第二次,我自己的幸福寄託在別人的身上實在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

現在有很多人也像她一樣,遇到了一些挫折就有尋死的念頭,以為這樣就可以解脱,留下的只能是給親人更大的苦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死了之對不起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漢朝的司馬遷,他活了下來,還名留青史,有什麼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呢。當你生命結束的時候你的一切都結束了,死是簡單的,活卻是艱難的。

每一個人生命的道路上都會有歧途,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如果你原路返回就可以沿着康莊大道一直走下去,走到生命的盡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q5e9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