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5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5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

高效能的人士熱衷於把精力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前三個習慣學習完了,積極主動,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這是習慣的第一個維度,讓我們從依賴型人格過渡到獨立型人格。

今天我來分享第四個習慣,也是本書習慣的第二個維度。這個習慣是雙贏思維。情感帳户老雞湯:多個朋友多條路,你可能拼命去拓展人際關係,你也可能根據朋友交際來決定他的情商的高低,人際關係的本質是,自制和自知之明,愛人之前,先愛自己,當處於逆境,技巧則不夠用了。

禮貌,誠信,仁慈,信用(這些能存儲情感帳户)

粗暴,輕蔑,威逼,失信(這些能透支情感帳户)

越是持久的情感帳户,越需要時間的累積,與老同學相見,過去積累的情感帳户在,親子溝通如果只是平時的打掃衞生,睡覺了,你就會透支你和孩子的親情帳户。

情感帳户低時,很難取得信任,提升情感帳户,都需要時間。

重點:七個習慣

積極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力)

以始為終(凡事都會有兩次的創造,一次是在大腦,一次是行動)

要事第一(分清事情輕重緩急,重要的事比緊急的事更重要)

雙贏思維,

知彼解己,

統合綜效,

不斷更新。

像這樣投資

七種投資情感帳户的方式:

(1)理解他人,同一種行為,你覺得不重要的,對別人來講可能很重要,你要去理解和認同。

(2)注意小節,比如忽失禮貌,不經意的失言,會給你的情感帳户很大的透支。

(3)守重信諾,守信是一大筆儲備,背信卻是一大筆支出,

(4)明確期望,不要心照不宣,要直接講出來,要明確由誰來完成什麼樣的工作,期望不明確會導致失信

(5)政治失信,不要在背後攻擊他人

(6)勇於致謙,當你在情感帳户提款,就要去真誠的道歉,會增加情感帳户,一在的道歉,會顯得不難麼真讀成。

(7)無條件的愛,有原則,有底限,並不是軟弱。

也許問題就是契機

問題是促進和諧的機會,當問題出現時,就是你增加情感帳户的時機,當顧客帶着問題來,這就是你和顧客建立關係的開始。

如果想要珍惜和他人來之不易的情感帳户,就要不斷去投資和經營。你做到了嗎?你有多久沒和你爸媽聊天了,你有多久沒有和你的小孩深入交流了。作者:陶徵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2

接觸到這本書的機緣,是省公司的入企培訓,老師送給我們每個人一本。初看書名和封面,以為只是本普通的成功學之類的書,讀下來完全改觀,甚至拍手稱讚。

書上一開始就講,變化的世界,不變的原則。用中國的老話講,就是萬變不離其宗。道理誰都懂,遇上事的時候誰也會怕。所以作者告訴我們,不要怕,每個人為人的原則就是他在俗世沉浮的定心石。

這本書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出現了在我的視野裏,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我於今年6月份剛剛離開校園,開始逐漸成為一個更多與社會接觸,並將很快融入社會的人。

從書裏,以及個人認知中,我瞭解到,當今社會對人的要求變了,二戰之前我們的社會推重個人品德,但如今大家只講個人魅力。但是“個人魅力”豈是説有就有,苦苦追求而不得者,往往走上一條歧路,練了一身糊弄別人的障眼法,它賦予你各種手段去取悦、迎合、征服對方。可是表裏不一的人總有見光死的那一天,大風大浪之下,偽善的人總會暴露出真實的想法。

“生活就應該坦率地面對自我”,我就自己的體會而言,作者苦口婆心第一章就擺明這個道理,下筆相當真誠。

在個人原則確立的基礎上,一個人還需要在身體,精神,智力和人際方面堅持不斷地進行磨鍊。走上工作崗位的今天,時間這個維度變得越來越可見。幾乎不再使用“沒時間”這樣的藉口。事實上我可能不是沒時間,而是不想做。

除此之外,有一個點特別觸動我,就是關於聆聽的告誡。看過書裏的闡述,才明白“聆聽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撐, 需要耐心、坦誠和理解對方的願望,屬於品德的高級範疇。相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給出“高高在上”的建議要容易得多。”

作者告訴我們,傾聽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看到很多,包括我們心中已有的答案。而我們的聆聽到底真誠不真誠,説話的人馬上就能察覺的到。

理解了這些之後,我就開始嘗試作出一些改變。以前自己往往陷於敷衍着去聽,爭搶着去表達自己,並且試圖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談話者之上的怪圈。

在知道自己這個不好的習慣後,和同事朋友交流的時候總是不斷的提醒自己去用心感受他的感受,知道他真正想表達的情緒。

現在,我開始學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傾力得去聽對方的意思,事實上也找到了新的感受。那樣感覺很奇妙,就好像你在聆聽的過程中讓別人進入了你的內心,你自己退到一個很脆弱的位置上,可你卻拿到一張入場券,經歷了一場你在時空界限內原本無法參與的事件。這樣的感受如此豐富,令人感恩。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3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昨天中午休息的時候,我又看了一遍習慣六,同事問我,這書好麼,看幾遍了?我當時回答,書寫的很深,每一個習慣,看一遍有可能看不懂吃不透。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説這段話,就寫的特別好,給你們讀讀,然後我就念了一遍。

平時大家聚在一起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很少有這種時候,所以我就多説了幾句。我説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最開始我就沒看懂,迷迷糊糊的。直到第二遍我打算寫讀書筆記的時候,仔細的來回翻看,才理解什麼是終,什麼是始。什麼是以終為始。就是你先想好你要在你的墓誌銘上留下什麼字,在別人眼裏,你要什麼樣的評論。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想清楚這個,就是人生的終點大致什麼樣子的。然後按照這個去開始走你的人生之路。這就是以終為始。我就這麼解釋的。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中午和同事聊起來別的事情,後來聊到做飯,我説我不會做飯,很少做飯,也沒那個心情。我有一段時間,迷上了做慕斯,每天就想着要做什麼樣的,怎麼做,需要買什麼材料,要做什麼口味的,硬一點還是軟軟的。我當時的那個感覺就是,有那個心情就想用做點什麼來表達一下,而那時的我,心裏甜美,就選擇了做慕斯來表達我這種心情,柔軟,香濃,美好而甜蜜。也是失敗過好幾次,做了幾次後,才有了起先心裏勾勒的樣子,滿足感油然而生。説到這裏,得到了同事的共鳴,然後她滔滔不絕的講起她做飯的感覺,其實做完吃不了多少,也不見得有多好吃,就是滿足於先有個想法,想做什麼,然後自己去買,動手去做,最後的結果一點點接近原先自己在頭腦中勾勒的樣子。這個過程,是自己完成的,所以特別滿足而開心,很享受。

幾乎是那一瞬間我豁然開朗,這個過程就是以終為始的最接地氣的詮釋。我説出來,同事也覺得這個例子更好理解。終就是一頓飯做完的樣子,始就是想好後,開始按照這個終去行動。人生亦如此。我忽然覺得每個人喜歡做的事情不一樣,但是之所以喜歡,應該或多或少有一些原因是他們在這個喜歡的事情上找到了這種以終為始的感覺。

這個中午的談話,讓我有所得,我選擇及時的記下來。收穫的不止是更深刻的理解了以終為始。還讓我覺得這是一次統合綜效的典範。

先談一下什麼是統合綜效。我的理解:就好像是一盤象棋,一方共16個子,每個子代表一個有生力量,16個加在一起,就是16個有生力量,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若能讓他們開誠佈公的去交流理解創造,就會產生20,甚至20xx的力量。而現實中,能否下好棋,下贏棋,是看掌控棋子的人,是否瞭解每個棋的用法及相關走法上的配合,還有是否有足夠的下棋經驗和次數,來進行試驗與熟練。每個棋子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關鍵在於如何調配。若把每個棋子比作人,每個人也是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在於要尊重差異,取長樸短,這樣就能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就是説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而能做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統合綜效。

而統合綜效的前提,是尊重,溝通,互信,合作,進而才能創造出額外的價值。大部分人在一起共事時,都能做到起碼的尊重,但是不會敞開胸懷的溝通,沒有氛圍。而不能敞開心的溝通,那就談不上互信,合作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更談不上創造。以前的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大家要一起出去吃飯,我不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但是我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近期我終於想明白了。重要的不是吃飯,是大家在一個相對不緊張的環境中一起做些放鬆和快樂的事,進而能夠營造出一種氛圍,增加彼此的瞭解,擴大彼此的信息,增進情感,加深彼此的敞開程度。這樣建立了更多的情感賬户,相處更加融洽,彼此能夠更加坦誠,相互尊重,即使意見不一,也會真心實意去努力理解對方。

領導者是通過營造氛圍來提升績效的人。這句話是《可複製的領導力》一書中的話,我覺得感觸很深,很多概念由模糊變清晰。有時間會把這本書也寫一個讀書筆記。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昨天中午的談話,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氛圍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氛圍帶給大家的不是嚴肅不是壓抑,而是圍繞話題,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想讓別人知道在這個話題上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這種感覺和在會議上不想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沒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覺。讓人熱血沸騰,坦誠交流的效果就在於此,我們完成了創造。一個不經意間的談話,昇華了對人生的感悟。激起了所有參與者的談話的慾望,這就是統合綜效中説的放心大膽的表達情感或者顧慮,你會看見你的收穫與進步。雖然坦誠往往與風險相伴。作者:尼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4

讀了史蒂芬·柯維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使我受益良多,非常深刻的觸動,可以使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了。

他在書中介紹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以修養品性,並用實例闡述如何更好地為人處世。

一、關於個人成功的三個習慣

書中提及的前三個習慣是針對事情需要養成的習慣。史蒂芬·柯維博士將其總結為關於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目標的原則,很多事情是需要我們主動去創造、規劃,如果每天都是被動、消極,不好好考慮要做什麼,更不採取任何實際上的行動,將永遠無法成功。所有我們應該要主動去考慮自己想幹什麼並付諸行動。

有效能的人士總是積極主動地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負責”的精神就是書中所説的“以始為終”。許多人一開始確實“積極主動”地確定了目標,但在埋頭苦幹的過程中,便漸漸淡忘了做事的初衷,事情便成了虎頭蛇尾。所以史蒂芬·柯維博士建議,在完成事情的整個過程中要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全力以赴,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並把事情做對。

史蒂芬·柯維博士並建議我們凡事要分出主次,這個習慣作為自我管理的原則,完全要靠自已來掌握和堅持。以往的自己偶爾會為一些瑣事而破壞了原有計劃,如此看來,以後需要分清次要事情上的牽絆,時刻集中精力於急要事務。

二、關於公眾成功的三個習慣

擁有好的人際關係等於為自己鋪平了更多的道路。想要在公眾領域取得成功,必須經歷一個從獨立到互賴的過程,擁有雙贏思維,能夠知彼知己,並懂得綜合綜效。

主動了解對方,知彼知己並對自己性格做出清楚明瞭的剖析,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也是造就“雙贏”必不可少的一點。

在雙方有了充分的相互瞭解後,就需要將各自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即利用“綜合綜效”。綜合效益是有效而正確的原則,其成效超出此前的所有習慣,代表了互相依賴的環境中的高效能,代表了團隊協作和團隊建設精神,能讓團隊成員通過合作實現創造。

三、不斷更新,平衡自我素質的習慣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過程必須包括天性中的所有四個層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每個層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要平衡好四個層面的更新進度,才取得理想的效果。

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就是説,創造財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財富。

可見,七個習慣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將習慣貫徹到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才能循序漸進地獲得實質性的變革,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所以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非常深。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5

本章讀書筆記總結

1-2:從教育孩子、研究相關書籍中,我發現了品德的強大影響力,也認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但我發現這與現代追求捷徑的速成哲學相去甚遠。多年來,我向他人傳授七個習慣,自信很有效,但總是發現這些知識與現代流行的思想不同甚至相悖,現在我對其中的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我並非説個人魅力那套技巧性不同,有些要點也很重要,但它居於次要地位,而非首要。

3-5:即使我玩弄技巧讓他人相信我,但長遠來看,我遲早會敗露。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讓技巧有生命。這就像考試臨時抱佛腳,偶爾可矇混過關,但要想精通,必然要付出很多功夫。耕種也是如此,春天夏天享樂,卻想要秋天收穫這是不可能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捷徑可走。

6-9:人際關係和人類行為是基於收穫法則的自然系統。靠一時的人際關係技巧,可以騙得人一時的好感與信任,但是遲早敗露,矛盾遲早會浮現。只有基於品德,才能建立根深蒂固的信任。即使有些人品德很好,溝通技巧不足,但那也是瑕不掩瑜。歸根到底,我們的本質比言行更有説服力。有些人,我們是絕對信任的,不論他們是否能説會道,因為我們絕對相信他們的品行。

總結:人際關係中,品德居於首要地位,技巧是次要的。沒有品德,有再多的技巧也沒用。人際關係如農民播種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來不得半點馬虎。

心得感悟

仍然記得,大一上學剛讀到這一節時候的感覺。醍醐灌頂,感覺走上了正道。因為剛上大學那會,自己並不善於人際交往,其實,回過頭來看,剛上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不擅長這方面,因為過去的教育並不重視這塊。所以,剛上大學,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巧舌如簧,能説會道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會來事,會做人”等。大環境就是鼓吹書中所説的“人際關係”中的技巧。看到作者這樣的觀點,我心裏很是贊同,很是欣慰,感覺碰到了知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6

前段時間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亂作一團感到煩惱,正打算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沒想到我們的讀書分享會就分享了這本書。

參加完分享會後,覺得這本書和我所預期的不大一樣。我本以為它會講一些具體方法以便幫助讀者提高工作效率,沒想到它主要是講的一些思維層面上的東西。

目前本書尚未讀完,只能針對書中一些引起我共鳴的話,寫寫讀後筆記。

1、別人對你的評語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與其是説是影像,不如説是投影,反映的是説話者自身的想法和性格弱點。

2、消極被動的人還會受到“社會天氣”的影響。別人以禮相待,他們就笑臉相迎,反之則擺出一副自我守護的姿態。心情的好壞全都取決於他人的言行,任由別人的弱點控制自己。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於衝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但這並不意味着積極主動的人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只不過他們有意無意地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選擇對外界物質、心理與社會刺激的迴應方式。

我,就是一個很受別人評價影響的人。記得未讀書的時候,我是一個很皮的女孩,是一堆孩子中的孩子王。帶着小夥伴們行俠仗義。她們也都很信服喜歡我。那時候真是快樂而無憂無慮。

可是,讀書後發現學習成績好可以得到他人的表揚,便金盆洗手,用功學習。起先,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變化。後來發現自己越來越温順,也越來越沒有了生命最初的生氣。

有一次上課的過程中,我問學生,你不希望得到表揚嗎?他説“我幹嘛要別人的表揚,我給他們表揚我的權利了嗎?“我心裏暗暗覺得他活得很通透。有些表揚,看似是表揚,其實是一種操縱和綁架。如果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揚,就得按照他們的預期生活。最後,可能就丟了自己。

所以,作為老師,我一直提醒自己,警惕用“表揚“來綁架孩子。無論什麼樣的孩子,本身都是很可愛的孩子。沒必要根據”分數,智力,頑皮程度來區別對待他們。要看到他們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不要用自己現有的價值觀去評判他們。

3、不要受制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這句話,道理同“人役物,而非役於物”。

我們確實是社交型動物。可能別人的一個冷臉,或者一個漠不關心的眼神都會對我們心情產生影響。可是如果受制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那麼終其一生,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無法真正瀟灑地活。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智強大起來。讀後感·不是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和指責我們都得全盤接受,更無需通過吐槽的方式去緩解心中的幽憤。

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就夠了,沒有什麼比成長更重要。我們的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各種各樣的家長,不要因為學生是否喜歡自己,家長是否認可自己的工作,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要記得自己的初衷是因為自己喜歡這份工作,希望給孩子們帶去幫助。

4、我們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與自身的行為有關),可間接控制的(問題與他人的行為有關)和無法控制的(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例如我們的過去或現實的環境)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習慣來解決。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可以通過改進施加影響的方法來解決,例如採取移情的方式而不是針鋒相對,以身作則而不是口頭遊説。

無法控制的問題:以微笑,真誠和平和來接受現實。這個觀點和張德芬提出的“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很類似,不過更官方一些,也更具體一些。

對於自己的(和自身行為有關)的事,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負責。可以通過培養良好的習慣來變為更好的人。我希望自己的思維模式能轉化為“以終為始“。記得自己的初衷,一路執着,不要被道路上其它影響。和他人的相處也一樣。話出口之前,要思考一下,這句話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能否對對方產生正面的作用(改掉毒舌的説話習慣)。

至於他人的事,要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要期待對方因為自己而改變。更不能因為對方的沒有改變而惱怒。不要期望心思不在學習上的學生因為自己而愛上英語。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不去討厭這樣的學生,依然認認真真為他備好每堂課。如果學生因為感受到老師對英語的熱愛而愛上英語最好,如果實在不感興趣,尊重他的選擇。

老天的事,那就充分相信命運,以微笑和真誠來面對人生的每一際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7

習慣一:積極主動

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超出我們個人能夠控制的事情,視頻中首先讓我要養成自己積極主動的習慣,我覺得這是能夠成為高效人士的基礎。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自己積極主動去做的,而不是被動去做。作為辦事處負責人更應該養成自己這一點習慣,因為很多事情是沒有人告訴我應該怎麼去做,更多的是需要我主動思考,從一個之前只管業務的角色轉變成一個既要管好業務又要帶好團隊的角色,更需要自己積極主動的去應對,去成長。所有的事情要自己積極主動去思考,去推進。

習慣二:以終為始

這個習慣我理解成,做事情之前要思考一遍我的目的或者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如果要達到我想要的結果,我該如何去做這件事情。並且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阻力或者其他情況,我應該本着達成結果的目的,去判斷我該以何種方式應對。這一個習慣很像以結果為導向去做事的習慣。

習慣三:要事第一

同樣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牽扯精力,但是我們要養成重要的事情永遠是第一位的習慣,時刻提醒自己什麼事情最重要,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當中,養成這個習慣,在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處理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每天列出3件最重要的事情,努力去完成它,完成之後才有精力和時間去處理瑣碎的事情或者自我提高。以上提到的優秀習慣,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去養成自己的習慣。更多的是專注於自己本身。

習慣四:雙贏思維

共贏。這個習慣是需要我們做事養成共贏的思維,而不是為了突顯自己,去詆譭別人。是需要養成取得對方信任及認可,本着共贏的思維去處理事情和人際關係。這一點作為管理者更是尤為重要的。團隊的管理者與團隊成員,就是在共贏的前提下存在的。團隊中每個成員的成敗和團隊都是分不開的,全員的成功才是團隊的成功。

習慣五:知彼解己

先了解對方,再讓對方理解自己。學會換位思考。我覺得這一點,也是一個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的。在與同事溝通中,應該先讓自己完全的瞭解對方,聽清楚對方想表達的內容。然後再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思路,讓對方更好的能夠接受並且理解自己的觀點。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團隊協作。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管理者應該去發現那些願意團隊協作的人,並且挖掘每個人的優點,然後讓團隊積極的運作起來。團隊協作取得的成果,永遠大於單兵作戰取得成果的總和。以上三點習慣更多的是在人際關係上培養優秀的思維習慣,能夠讓自己取得更多認同和獲得更好的成果。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保持成長。很多時候我們專注於處理眼前的事情,忽視了自己本身的成長。忽略了我們承擔的事情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複雜,但是我們也應該相應提高自己的認知和能力。隨着接觸事物越來越寬廣,我們也該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格局。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讓自己思考、學習、積累,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格局。當然這一點,也需要我們回到最基礎的優秀習慣積極主動。需要我們積極主動的付之行動。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8

時間過的真快,一晃兩年過去了,這兩年,馬不停蹄的畢業、工作、戀愛、生活。從一個職場小白變成一位都市白領,從不懂生活到現在開始學着去平衡工作和生活。期間,有過挫折和無奈,有過驚喜和歡快,經過生活的洗禮,身上的書卷氣少了很多,迭代成對生活的堅毅和熱愛。這兩年,一切的經歷和閲讀都內化為一個詞——閲歷,這些閲歷讓我突然懂得: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塑造性格。

提到成功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名利和物質,諸如腰纏萬貫,揚名立萬,拜將封侯,卻極少有人會提到身體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個人的成長、家庭的和睦,畢業兩年混跡職場,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工作究竟是為什麼,難道僅僅是找一份養家餬口的事情做,還是有其他?直到有一天聽到一句話看到一本書,讓我瞬間頓悟,我渴望成功,但是年輕人要追求的更多應該是:持久成長的能力。

這一句話是我的直屬主管告訴我的:你還小,只要不斷成長,學到了本事,賺錢,賺大錢那是遲早的事情。

而那本書告訴我,想要擁有持久成長的能力,我必須重塑我的性格,這本書便是史蒂芬·柯維的大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那麼七個重要的習慣究竟有哪些。這七個習慣又是怎麼樣幫助我們對重塑性格的呢。

習慣一: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喜歡積極主動的人。

剛剛入職那會兒,作為一個新人,什麼都不懂,但是領導吩咐下來的事情是一定是要辦妥的,剛剛畢業,多少有點年少輕狂,當時記得很清楚,當接到任務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工位上自己琢磨,但是怎麼着結果都達不到領導的要求,這個時候,我的師父直截了當的告訴我:你一個大老爺們,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你自己不積極主動的請教,難道還等着我反過來找你不成。這一下如醍醐灌頂,馬上抱着個本子,也不怕別人説我無知,到處請教,自己悶了3天的問題,經過別人的指導,半天就給搞定了。

經此以後,積極主動成為做事的第一法則,採取主動對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正如書中所説: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摒棄被動的角色者,不怨天尤人,發揮了人類思想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識,同時以由來愛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始為終,我們都喜歡大小事宜都有個。

我們的身邊總是有這樣的人:嘴巴上説的好好地,什麼時間要把什麼事情給做好,可是總是沒有下文;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各種勢頭,各種計劃和願景,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不了了之,連一個失敗的結果都沒有。我們老祖宗有一個經典的詞來形容這種事情:虎頭蛇尾。

誠如書中所言: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裏醖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大事小事,都要有個結果,做事,我們最想要的狀態是,凡事都要形成閉環。這樣,我們才能從成功中得出經驗,從失敗中獲取教訓。性格塑造,我們需要以始為終。

習慣三:事分輕重緩急,我們當下要做的永遠是要事第一。

剛剛入職那會兒,事情繁雜,忙忙碌碌,恍恍惚惚,每天像個陀螺似的不停的在轉,可是就是效率低下,做不出來成績來,還被領導和客户兩頭訓,簡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後來被領導訓了一次,但是也教了我不少:重要而且着急的事情馬上做;重要但不着急的事情次要做;不重要且着急的事情可以協調資源讓別人幫忙做;不重要且不着急的事情最後做。瞬間頓悟,至此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有一個神奇的定律是“二八定律”,我們回過頭去看,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決定,以及關鍵性的事情占人生的20%,而剩餘的80%的事情是次要的;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有80%的效益是由20%的關鍵性人創造的。不管是生活還是職場上,我們一定要樹立要事第一的做事原則。

正如書中所言,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到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習慣四:共享經濟的時代,每個渴望幸福都要有雙贏思維。

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在思考別人的心理,評價別人的行為,真正意義上做到換位思考的人幾乎都是自帶魅力的,在人羣中他們也更加受到歡迎,因為明白換位思考的人都是“雙贏思維”的積極踐行着。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真的是不勝枚舉,史蒂芬·柯維在書中就舉了一個自己經歷過的事情:

有次他去坐地鐵,有幾個孩子不停的在打鬧,根本一刻都不得閒,而坐在他旁邊的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阻止,也不言語,乘客對此嗤之以鼻,柯維忍不住説了一句:“先生,你的孩子太鬧了,可否請你管管他們?!”

那人抬眼看了看柯維一眼,如夢初醒般説道:“是啊,我該管管他們,他們的母親一個小時前過世了,我們剛從醫院出來,我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吧。”

就在這一瞬間,他的思維轉變了,並積極的詢問他:“您的夫人剛剛過世麼?我感到很抱歉!您願意和我談談嗎?或者我能為您做些什麼?”就這幾句話,這一切都變了。

生活和職場中,不是隻有敵人和自己人,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針對這紛繁複雜的世界,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互求互換的思考框架與心境,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機會,財富及資源,鼓勵我們解決問題。

習慣五:知己知彼不僅僅可以百戰不殆,知彼解己。

市面上“成功學”大行其道,在競爭的充分引導下,我們看重的永遠是“輸贏”,不知道有多少回,我們不能夠和同事同學、至親至愛的人坦誠的分享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尤其是工作之後,因為利益和競爭的關係,我們不能直面我們的內心,在談話中我們也沒有全神貫注的聽別人在講什麼,而是急於思考我們接下來應該怎麼回答,輸贏在我們的心目中佔據了太多的位置,導致我們不能好好的去卸下心理防備,坦然而談,不懂得別人,也更加不能直面自己的內心。

如柯維所説,當他不再急切回答,以誠心去了解和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理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就更能促進溝通,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世界上不是隻有非此即彼,綜合綜效有時高效。

由此去和客户談點事情,因為一個條款雙方不能滿足對方,僵持不下,儘管氣氛還算緩和,但是這個事情已經快到了談崩的狀態,就在上洗手間的期間,我打電話彙報了這個事情,直接了當的問老大:這個條款還有沒有變更的可能?他直接回答:完全變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酌情修改,你就按照這個態度再談一次,要是對方也可以讓步,就直接簽署吧。

按照這個方式,我再去聊,最後對方都作出了讓步,促成了這件事的最終達成,從目前來看,正是這次雙方的讓步,讓雙方更加信任對方,也促成了後續更多的訂單。

這個方式,柯維將其定義為:綜合綜效,這種方式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積分,不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創造第三種更好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瞭解了彼此,甚至還稱讚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把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實績。

習慣七: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個操作系統,需要不斷更新。

每個人的“操作系統”,大概由概念與關聯、價值觀與方法論、實踐與踐行三個板塊組成,人的大腦是神奇的,不僅“軟件”可以升級,硬件也可以自主的升級,任何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都有一個自己一套的“操作系統”,可是時代在變化,我們要是不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統,那邊會被時代這個大的背景所拋棄。

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工作組成了我們生活的基本面,我們剛剛提到了7個習慣,只有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才能提升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方可打造一個完美的自己。

我們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生活和職場變得更多元,更緊迫,對我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的七個習慣,希望可以幫助你塑造性格,擁有高效和幸福的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9

一本書從1月末讀到4月末,聽書名毫無疑問是一本雞湯性質的書,所以在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新意,能給我帶來哪些之前沒有過的思路。

先理一下全書的框架。

前提,誰也無法説服他人改變。

我們每個人都守着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説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首先,對於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需要三個原則

一:主動積極操之在我的力量

二:以終為始確定目標、全力以赴

三:要事第一掌握重點的個人管理

然後,對於人際關係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需要三個原則

四:雙贏思維利人利己的人際觀

五:知彼解己設身處地的溝通原則

六:綜合綜效集思廣益的合作原則

最後,全面觀照生命,需要的原則是

七:不斷更新均衡發展的成長原則

其中讓我覺得驚喜或思考的點

1,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答案是品德。

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着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

2,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

其實品德就是自己的原則。

3,依賴-獨立-互賴-共贏

4,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氣的變化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本身的價值觀才是關鍵。

確立人生信念。制定個人使命宣言。

管理是有效的把事情做好,領導則是確定所作的事是否正確。

進行心靈演戲,模擬各種可能狀況以及適當的反應,最終能控制情緒,冷靜應變。

撰寫家庭使命宣言,每年修訂。

5,規劃長期目標,使命宣言-角色-目標

6,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自制與自知之明。

為感情開個賬户,感情賬户存儲的是增進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能夠增進感情賬户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

7,最重要的三項品格,誠信、成熟、豁達

成熟,即勇氣與關懷兼備而不偏廢。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有勇氣追求利潤,也顧及他人的利益,這才是成熟的表現。人格成熟者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豁達的胸襟源自厚實的個人價值觀與安全感。

8,溝通不良的四大弊病

一,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二,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隱私。

三,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四,想當然而—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9,人生最高明的投資策略,莫過於在身體、心智、精神、待人處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從日積月累的進境中,不但可拓展自我成長空間,也協助了他人成長。

身體-運動、營養、壓力管理

心智-閲讀、想象、計劃、寫作

精神-服務、設身處地、集思廣益、內在安全感

待人處事-學習與思考,確立與堅持價值觀

10,增進內在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堅守原則,肯定自我;與人為善,相信人生不止輸贏兩種抉擇,還有雙方都是贏家的第三種可能性;樂於奉獻,服務人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關鍵詞:

溝通和表達,內在安全感,人生信念,互賴。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0

聽説這本書是身經百戰的培訓老師在台上做的重點推薦,而發現這本書是在半朵晴天,一個可以捐書,閲讀,購書的雅緻書苑,我喜歡舊書裏歲月的味道,便欣然買了20xx年印刷版。我一直相信緣分,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在塵世間翻滾後洗盡鉛華的智者,不遠萬里,款款而來。

年輕的我們,總在歲月中存留許多執念,對自己,對愛情,對身邊的人,一直堅信自己的三觀是對的,毋庸置疑的。而當讀書旅遊,走出自己的圈子再看世界時,發現你認為右側通行的鐵律,在香港是要撞車的,你寧缺毋濫的處人方式會讓你在公司,客户面前吃盡苦頭。世界那麼大,你想去看看,而一旦你看了,往往就不知道該怎麼好好的做自己了。

本書從自我管理領導出發,途經人際關係領導,路過創作性合作,最終到達實現自我平衡和更新的目的地。以職場人的人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方向,逐步打開解答祕密的卷軸。

每一步,都走的紮實而有力,不但深刻剖析大家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且針對問題給予現實可用的方案對策或表格,內容較多,我第一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試着勾勒出本書的脈絡,僅供大家參考,希望有所助益。

本書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識和我們熟知的理論存在共通性,例如書裏提到了心靈地圖,意思是我們的一生會受家庭,工作環境,親友同事,流行思潮等的影響,不知不覺左右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人看世界,這和感知濾鏡的概念一致,在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中提到要讓自己的影響圈擴大,而非過度讓關注圈侵害了自身,別讓問題制服了你的概念,和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貫穿始末的同心圓概念相似。

有幾個生動活潑的問題和例子是最另我深思的,例如鵝和蛋,一個人擁有一支會下金蛋的鵝,而此人沒有控制住自己貪婪的慾望,把鵝肚子打開想拿走所有的金蛋,結果自然是鵝死蛋無。這是一個產出和產能的平衡問題,事實上現實生活中“重蛋輕鵝”的事情屢見不鮮,父母為了讓孩子愛自己,給她謀劃好未來,從而強制包辦,破壞了父女關係這隻鵝。夫妻間汲汲營營於獲得享受婚姻好處這個金蛋,卻忽略了維護彼此感情的這隻鵝。那麼落到我們身上?我們有沒有喂好自己的鵝?還是每天心心念念想要各種情感和職業上的金蛋?再或者作出矯枉過正,“重鵝輕蛋”的事?

自然,問題提出都是有解決方法的,舉例説明:增加情感賬户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評估並加強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把控,理解別人,注意小節,信守承諾,闡明期望,誠懇正直,勇於道歉。展開勇於道歉來説,弱者才會殘忍,只有強者懂得温柔,捫心自問,我暫時做不到給予所有我愛的人她們想要的温柔,你們呢?是否做過殘忍的事?

除此之外,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的例子和很獨到。想象一下你死後親人上台追述你的平生,你最希望聽到什麼?把這個想象擴展,反躬自省,就可以重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任何劇本都像一本好書一樣有它清晰的故事線和邏輯原則,而非單純碼字。設立自己的個人宣言,是作者給出的改寫劇本的好方法,好比法律之於國家一樣,指導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至於隨波逐流也避免緣木求魚。分享我自己的一條針對愛情的個人宣言是,在彼此保持個性獨立,欣賞理解的前提下,團結合作,相互成就。那麼,你的個人宣言是什麼?

相信所有夥伴和我一樣,讀書是為了學以致用,讓書的思想滲透入自己的生活。分享一下這本書給我造成的改變,我開始奉行第七條原則,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在四個層面磨練自己,包括身體,精神,社會情感和心智。身體上我參加徒步善行者活動挑戰50公里,心智方面開始半月一本書,同時學習在線課程,寫作的計劃。精神層次增加對朋友情感賬户的投入,培養無條件愛的思維,並在社會情感方向參與拆書幫等活動。

一本好書好比一個無法替代的朋友,我尊重它,珍惜它,並向它學習。它讓我更清楚的瞭解並看清自己。你呢?結識這本書會帶給你什麼?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1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亞里士多德

在知識大爆炸的21世紀,似乎每個人都在追求高效,追求成功,這也讓《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成為了一部永恆的暢銷書,該書所介紹的七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以及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看上去似乎是老生常談,平淡無奇,但其實它們相輔相成,且最重要的點都在於付諸行動。然而現實情況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定目標容易,付諸行動難,我們在心裏或是在朋友圈立完了各種Flag,比如早睡早起、減肥、每天跑步、閲讀等等,然後,就沒有了下文。最後只能感歎一句“立志早起(減肥)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其實很多時候不在於我們想不想,而在於我們有多想。

之前有段時間我特別想晨跑,但擔心自己不能早起,於是我下載了一款鬧鐘APP,將關閉鬧鐘的方式設置為在宿舍陽台對着門拍一張照片,並且我在前一天晚上就將運動衣放在了牀頭。當我換好了衣服,並且已經起牀走到了陽台,此時大腦基本已經清醒,不去跑步都難。當然,如果你照着我説的方法,做完了這些,卻又爬上了牀去睡回籠覺的話,那直接忽略這一段吧!

所以,我個人認為,對於許多優秀的習慣我們無法養成的原因在於我們還不夠渴望,我們對自己還不夠“狠”,我們的內在還未更新。然而,就像書中説的,“誰也無法説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着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説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如果你真的想要提升自我,那就從現在開始由內而外地造就自己吧!在書的最後一章中有這麼一段話:上帝行事由內而外,塵世行事由外而內;塵世讓世人擺脱貧困,耶穌則先讓世人擺脱內心的貧窮,然後由他們自己擺脱貧窮;塵世通過改變環境來造就人,耶穌則通過改變人來造就環境;塵世塑造人的行為,而耶穌改變人的本質。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2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教育類型的書。這本書以作為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務員、軍隊官兵裝備書而出名,在美國這本書的影響力僅次於《聖經》”。

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有它這樣的成功是因為它徹底的改變了讀者對自己思維的理解。

它讓讀者們認真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行動?

如柯維博士在書中所説“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

為了生計或實現自己的理想願望,現代人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可是,如果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每個人的工作效能是不同的,效能差異源於習慣的不同。

柯維博士認為習慣是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即“做什麼”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

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要通過閲讀觀察來學習總結規律和方法,同時要通過實踐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依照意願去做該做的事。

以上的7個習慣,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1、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積極主動不僅僅指行事態度,還意味着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以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觀來決定一切。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向着目標堅定不移的努力。

3、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把握重點的管理,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4、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生活即是一個合作的舞台,不必將他人之得視為自己之失。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鼓勵我們解決問題。

5、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改變心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6、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合作,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有分歧才有收穫。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7、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羣都是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在四個基本生活方面,即生理、社會、情感、心智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七個習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作者相信的是一個人,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中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柯維提倡的就是不能讓環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是鼓勵我們去積極的改變這個環境和調整自己來得到最大的成功和效能,能夠更清楚和正確地看待環境與成功的關係。

除此之外,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品德的重要性。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內心品德的強大,就像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友好要比一個機械化的微笑和優美的着裝更能説服別人。這也就體現出了現在社會的一個問題:重點從對內心的培養轉移到了對外表的注重。這樣的轉移會讓人們更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二點就是人必須以原則為中心才可以高效和成功。原則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價值觀,是指引着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引導着行動。有些原則無法否認地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比如公正、安全、勤勞等等。如果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以這些原則作為標準,那我們就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但是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原則,那麼效率也許就會變低。用一個例子來説明:有了付出才有收穫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正如沒有耕地就沒有收穫似的。如果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價值觀,一個原則,並讓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那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因為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捷徑而浪費時間,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們就會更成功、更高效。因此我自己創建了一些我認為可以幫助我成功的原則,比如勤勞和誠實。如果我要做的事情與這些原則互相矛盾,那我就會立即放棄做那件事來避免走彎路。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安放更精彩的青春和夢想?養成好習慣,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這本書將循序漸進地教會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

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被譽為“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其思想成就在領導理論、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不亞於我們熟悉的傑克·韋爾奇、德魯克等大師中的任何一位。

書中主要介紹了七個好習慣,分別是:

1.積極主動:主動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把精力放在影響圈而不是關注圈。

2.以終為始:以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以原則而不是任何具體事物為人生中心。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兩次創造,一次是在頭腦中,一次是在實踐中。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須先明確目的(即終點)。我們總是先看見終點,然後奔向終點。做每一件事都如此。而漫長的人生,也應當有這樣一座遙遠的燈塔可供眺望,繼而將我們的每一步、每一件事都統納到正確的航向上,安全出行。以終為始説的就是我們應以原則為中心,指導自己規劃人生,並要始終牢記這座“燈塔”的位置,使自己不致偏離航向。

3.要事第一:分清主次與事物的輕重緩急,為最重要的事留出時間;從對人生的意義來看,時間管理矩陣給我們很多啟示:(Ⅱ類)重要不緊急≥(Ⅰ類)重要且緊急≥(Ⅲ類)不重要要但緊急≥(Ⅳ類)不重要也不緊急。

經營家庭,照顧親人,陪伴孩子這些人生最重要的事,卻未必是我們眼前最緊急待辦的事項。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沒有截止日期的催促,常常就被我們一拖再拖,令我們陷入永遠在處理Ⅰ類甚至Ⅲ類那些緊急事務的焦慮狀態。而一旦有了空閒,我們又將時間毫無知覺地投入了Ⅳ類那些打發時間的娛樂或者無關緊要的瑣事裏……

另外,角色管理可以保證這些角色與我們的人生目標方向一致,然後優先完成它們;責任型授權可以讓我們解放自己,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Ⅱ類)重要不緊急的事物。

以上三個習慣可以讓我們從依賴性人格(以“你”為核心)成長為獨立性人格(以“我”為核心),成就個人領域的成功。

4.雙贏思維:建立雙贏關係,達成互信;如果不能建立互信,不合作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面;達成第三選擇(或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雙贏思維不是簡單的1+1>2,需要雙方努力。既要顧及他人利益,以維持合作關係,同時也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輕易退縮,雙方需要進行真誠的溝通、理智且適度的後退,以達成的確令彼此都滿意的成果。

5.知彼解己:學會傾聽,移情式的聆聽。

先了解清晰的狀況、不要為了迴應而回應,隨便地提出解決方案……這種看似我們在與對方認真談話,但卻並不屬於有效溝通。讀書筆記.有效溝通始於準確的聆聽。另外,感同身受地瞭解對方此番談話的真正目的,並掌握準確清晰的事實,再通過對對方情感的客觀反饋,來實現真實有效的溝通。

6.統合綜效:尊重差異,調動創意。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各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此外,溝通的三個階段層次分別是: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統合綜效。

以上六個習慣可以讓我們從獨立(以“我”為核心)走向互賴人格(以“我們”為核心),幫助我們成就公眾領域的成功。

這其中,有一個情感銀行的概念,父母與子女或者擴大來看人與人之間都可以看看賬户裏是否有在足夠的存款。要達到互賴,就要懂得投資情感銀行,更多的關心、付出會增加我們的銀行存款;傷害、索取則會掏空我們的銀行。

7.不斷更新:身體、智力、社會/情感和精神的不斷螺旋上升的一個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4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以及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的由內而外的修煉。由內而外即反求諸己,由個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維、品德與動機做起。

習慣一 積極主動

主動為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負責,並依據原則和價值觀,而非情緒或者外在的環境下決定。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摒棄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怨恨他人,積極面對一切,由內而外的改變自己。

習慣二 以始為終

以終為始是一個人應有的職業習慣。以終為始的基礎是想象力——設想的能力、看到願景的能力、用自己的頭腦創造目前無法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能力。以終為始意味着,每天、每個任務、每個項目開始之前,你都要對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個清晰的構思(即願景),然後再動員一切積極因素去實現它

習慣三 要事第一

為了生活更加平衡,有些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必要時也可以拒絕。但是哪些事情必須首先去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後,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優先事務?

夢想的組織和實現,不論迫切性如何,均要針對要事而來。

習慣四 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在一切人際交往活動中不斷尋求互利的一種思維模式。怎樣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立互信關係?同事之間是否真心樂於分享?跨部門之間的協作是否以利人利己為目標?雙贏品格是雙贏人際關係的基礎。雙贏品格特徵是: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態。任何有成就的組織,都煥發雙贏品格的光芒。

習慣五 知彼解己

捨棄回答先去聆聽。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和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面對,讓溝通更加順利。

習慣六 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又稱協作增效。統合綜效是建設性合作的習慣,意味着你能與他人共同創造一些個人單幹時達不到的業績。協作增效的實質是重視差異、尊重差異、建立優勢並彌補弱點。人們一旦經歷了真正的統合綜效,他們就不再放棄。

習慣七 不斷更新

在基本的生活面向,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中不斷地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會提升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5

看到這本書的第一章重新探索自我的時候,我就已經被驚豔到了。書中羅列出的困惑,恰恰是我現在正好遇到的:

我很忙,確實很忙,但有時候我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有價值。

要做的事太多了,我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用。

看到別人有所成就,或獲得某種認可,表面上我會擠出微笑,熱切地表示祝賀,可是,內心卻難受得不得了。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這些問題已經困擾我很久了,我也嘗試過去解決這些問題,可是我壓根不知道如何解決。所以在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些問題從此不會再困擾我了。

整本書很的內容很豐滿,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思維定式那一部分。作者舉了自身的例子,以生活中教育自己的小孩為引子,講述了自己的思考以及一系列闡述。同一件事物,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客觀的,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也許雖然別人看到的和你不一樣,但是可能比你客觀的多。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在業績不好的時候,我就會忙的焦頭爛額,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然而一天下來,感覺忙碌了一天,回過頭來想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幹了什麼,感覺是在瞎忙活。當看到人家項目組好的時候,我的內心只會更加焦慮。

那麼業績不好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辦?我可能忽略了很多東西,我只看到了業績不好,可能這段時間,諮詢的轉化率還是上升的,這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假使諮詢員的轉化率是下滑,那麼我應該相信,諮詢員個人比我還要着急。而我也不應該盲目的去責怪諮詢員,可能諮詢員這陣子遇到了什麼棘手的問題,所以導致了不在狀態,從而導致了業績的下滑。

正如書中所講,固步自封的思維只會把失敗歸咎於別人和環境的缺陷,如果我們認真的剖析自己去發現問題,換位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qrr9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