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大全[11篇]

《活着》讀後感大全[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活着》讀後感大全[11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花了一天半時間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麼道理。聯想到有些輕生的人十分不該,就在前些天,新車站樓頂還有人嚷嚷着要跳樓,我雖不清楚原因,但相信與福貴一比,定相差甚遠。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餘華在書的一開始就點明主旨,也為之後的記敍作鋪墊。

作品採用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福貴生動的日常語調及其對命運的屈服,向人們展示了將苟活作為唯一生活目標的狀況,使作品更深刻。其為我們提供瞭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去,一次次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卻有着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在他發現害死他兒子的兇手之一是春生時,他深明大義,也明白冤冤相報何時了。當春生面臨絕境時,福貴也依舊盡了朋友的職責,勸他要堅強地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的一視同仁。

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想想福貴的經歷,我們就一定會鼓起勇氣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富貴,而有人只能與福貴一樣勞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勞,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福貴身上隨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給予我們太多無奈與困惑,像福貴那樣經歷了許多仍然頑強生存下去,他對生存其實並無明確認識,只是以一種動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續生命。但他在暮年卻能以一種洞察人生的樂觀來對待生命,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説都是一種生活的啟迪。

平凡、瑣碎的生活得利地充斥着我們的`每一天,隨着歲月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激情被淡薄,過往雲煙的經歷和磨練所體現出的是一絲木訥。

在讀了《活着》以後,才真正思考了活着的意義,也釋然了。現在的生活與福貴相比要好許多,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還在不停抱怨生活對我們的不公,其實這些苦又算得了什麼。

“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壞。只是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活着》讀後感 篇2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餘華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説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餘華

喜歡餘華,大概是作品中能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氣息,他筆下的許三觀,徐福貴,雖死猶生。作者從沒有在書中去講什麼道理,卻讓人在他的娓娓敍述中產生共情。

結合當下疫情,不能出門與工作。每天關注着新聞有關疫情的最新數據,不禁感歎着生命的偉大與渺小。似乎也因為這個疫情靜下來去思考人問什麼活着,到底活着是為了什麼。也許就是為了追尋那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快樂與幸福感,而面對並且學會心甘情願接受着生命長河中的黑暗與痛苦。相信只要活着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信念,哪怕黑夜在漫長。

《活着》中的福貴一生充滿了悲情色彩,他——福貴年輕時是個闊少爺,吃喝嫖賭,揮霍無度,荒唐到目中無人,對待妻子的態度簡直令人無奈作嘔。直至他在賭場輸了所有的土地——作為地主階級富豪的象徵。我想他會自曝自棄,然而並不是,在家道中落,一品如洗中他倒是變得成熟起來。帶着家人開始幹苦力,不辭勞苦幹起了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命運就是喜歡捉弄人,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抓去當了3年兵,家中從此失去了年輕的`勞動力,此去經年在回來時物是人非,母親死去,女兒變成啞巴。

生活停止虐待他了麼?妻子得重病,女兒因產後失血過多而死。瘦弱,乖巧懂事的兒子也因為獻血過多而死,在到後來女婿被車壓死,外孫吃東西噎死。中途幾次放下書讓人讀不下去,過於苦難,我想沒有人不覺的苦難,都説苦難造就一個人,而又有誰真心接受喜歡苦難呢。但是他——福貴。卻在苦難中昇華了自己,見證着一個個至親的離開,人非草木,一開始的他撕心裂肺的哭,可能太多的不幸他學會了麻木,平靜,温習,將那份痛隱匿於廣闊的土地母親,他將頭顱埋於辛勤耕作,帶着對母親的思念,對親情的看中與守護,對妻子的慚愧。

或許他會依着窗台在暗夜中去撫慰那顆受傷的靈魂,向皎潔的月去述説那心裏那厚重的思念伴着肆意的眼淚,與向温柔的月色索要擁抱,不管黑夜怎麼,在日出之時依然看到那個扛着鋤頭佝僂卻有力走向土地的堅忍背影。回憶書中他的牛也叫"福貴",福貴經常向它講話,並且打趣的説道:“要是知道只有你福貴在幹活肯定偷懶“的畫面與那幅“”四周的人離開的田野,呈現了舒展的姿態,看上去那麼的廣闊,天邊無際在夕陽之中如同水一樣泛出片片光芒“讓人覺得寧靜,憂傷又有趣。

人到底為什麼活着,我想遇到了福貴——便得到了解釋,擁有在平凡,與苦難中感知幸福的能力,我想福貴身上那份堅忍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會一直熠熠生輝,帶給在時代洪流中的我們每個人許多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3

首先,一口氣讀完《活着》這本書,全程好像有一隻手在按壓着我的心臟。生命總是這麼無常,像有慶,像二喜,像苦根,像保大卻還是沒了大的鳳霞。

温情總是片刻,苦難卻一直如影隨形。生命卻也如此的頑強。富貴的雙手,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從死在糞坑邊害怕被人看見的父親,到被豆子撐死的苦根。

經歷了三代人的離別,卻仍然樂此不疲地與命運交着手,枕頭下放10塊給自己收屍的辛苦費,至死方休。

我的人生經歷尚短,見識尚淺。但《活着》之於我的意義,是在每一個自覺生活太苦,人生太難的夜晚和瞬間,想到那個褲襠像水袋一樣耷拉着的老人,活着,就什麼都有可能。

其次,這本書以一個青年的第一人稱講述開始,遇到福貴後,便由他接盤小説主體。福貴一生毫無作為,只是在解放前後的.大環境中顛沛流離,子孫後代盡數夭折。

如果以結果為導向,福貴一生毫無意義,但是這位青年卻能耐下性子,聽福貴講完了自己的一生,並且聽得饒有興致。

我回頭一想,才明白餘華以這樣的方式寫下這部小説正是挑明瞭他的立場,生活的意義是以過程為導向的。準確地説,活着的意義,於旁人來説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於自己來説是以過程為導向的。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大富大貴的地主家的兒子到輸光所有家產,變得一貧如洗。這成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他的行為、思想都開始慢慢轉變,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現狀,並且用盡全力去改變它。他開始學習種田,開始為以前對待妻子的行為感到後悔。

他肩負起家庭的責任,開始一步步走向成熟。但是,生活所迫,福貴一家為了讓兒子有慶唸書商量着把鳳霞送出去。看到這裏,我心裏一緊,想着要是我生在那個時代想必也是這樣的遭遇。這種情節太真實了,所以才感到特別痛心。

最後,這本書的作者餘華用簡潔質樸,冷靜卻並不冷漠的文筆講述了老人富貴的一生,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由人間悲喜堆砌的故事,悲慟之後流轉出温情,而後又驟然悲傷。

讀完之後,彷彿是親自在田埂上聽完了富貴講述自己飽經命運摧殘的一生,有悲傷,有歎息,有無奈,只道是命運早已註定,多少人能如此千鈞一髮,而後從自己的生命裏開出堅強的花。

日暮時分,佝僂的富貴跟老牛的背影,應着黢黑大地的召喚,緩緩地消失在炊煙和夜幕之中了。

《活着》讀後感 篇4

主人公福貴在接二連三的重大打擊下,我們沒有看到他呼天搶地、哭哭啼啼,風雨過後,他淡然和樂觀,用最平緩的語氣向小説中的“我”講述自己的故事,還買了一頭老牛與其度過殘年。在外人看來,他活着已毫無意義,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什麼都沒有擊垮他!他對生活還是充滿了希望!不幸和苦難雖然是整個小説的基調,但正是因為在那樣層出不窮、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難像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之旅時,才讓人更加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堅韌和不屈。人的忍受力是無限的.,對希望的期待也是無限的,生命力在極端的狀態下仍然可以頑強地生存,這是因為有了希望!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是生命是無比頑強的。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人懂得,活着就是本錢,活着才能活着。當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還在為物質生活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世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有些人,在碰到一點困難時,選擇了後退,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惡劣的環境中,在苦難面前,我們將選擇怎樣的生活狀態呢?人的生存環境自古以來就是戰爭多於和平,苦難多於幸福。早在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就用不屈不撓的鬥志向後人詮釋了在那樣苦難的日子裏,我們是如何一脈相承的!時間沖刷了屈辱,消磨了痛苦。我不知道在今天,在我們這樣一個安逸和平的年代,我們的年輕一代對苦難、對困境的承受力還有多少。

《活着》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需要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其實就在身邊。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着,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感謝老師帶給我們的這本《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以前問過一位名叫阿斌的同學,他讀書是為了什麼。他説是為了爽。當然也有別的同學也贊成這個觀點,讀書就是為了爽。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句話,讀書和吸毒一樣,對着植物屍體讓思緒隨風飛揚。

阿斌還寫過一篇文章,闡述了“爽”的重要性,題目是《人活着就是為了爽》。

《活着》的作者餘華在自序裏寫道:“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這個叫福貴的男人的故事也能體現這一點,他撐過了最苦的時代,而時代帶走了他的所有親人朋友,只留下了他自己還活在世上,給這位收集民謠的老哥講自己的故事。

所有的悲劇都落到了他的頭上,這是活着的荒謬性。他也努力好好生活,期待希望,但命運總是在他剛覺生活有起色後給他來一棍子,讓他經受苦難。加繆曾經寫過,“自殺是回答了哲學的根本問題”,我想應該就是説,如果不想讓命運揍你一頓,最好的反抗就是自殺然後就一了百了,就啥事也都不會發生了。

這使我想到了曾經語文老師提到的一位她的學生,整天思考人活着是為了什麼,幾次思考到精神不太好。還好那位哲學家沒有遇到阿斌,不然他一句“人活着就是為了爽”可以引發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其實這個觀點也許是沒有錯的,為了爽而活着。福貴為了能讓自己爽,在年輕的時候賭博逛窯子,多巴胺分泌旺盛,之後經歷了各種苦難之後,他想讓生活好起來而不停勞作,這種勞動也被附着着“爽”的意味,他可以從這種勞動中感受將來,再到後來親人一個個離去後,活着其實便已經是一件可以稱得上爽的事情了。這也讓我想到一種可能性,自殺可以對抗命運的荒謬,活着也可以對抗它。無論是多麼大的災難,只要還活着就是成功,就還可以感受活在世上帶來的爽。

思考“活着為了什麼”無疑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這也解釋了哲學家們頭髮少的原因,因為他們為了能得到爽的感受而使自己陷入了不爽的境地,儘管這是他們的'職業

有人説能去思考這種問題的人,一般活得都不錯,才有時間去考慮這種矯情的問題,陳奕迅有首歌就唱出了這個道理,叫《你給我聽好》。簡單來説就是矯情的人其實在炫耀自己過的很好,儘管他們看上去不好。其實這也是一種看人矯情就不爽的人的矯情,他們為了活着的意義矯情來爽一下,那我們就以批判矯情來爽一下。

而經歷過苦難的人,他們不必要思考這些問題,他們就是答案。芥川龍之介説,人生有時不如一句波德萊爾,木心説,波德萊爾有時不如一碗餛飩。沒有什麼是一串羊肉串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串。

《活着》讀後感 篇6

當代作家餘華的作品《活着》演繹的對活着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時,似乎還能感覺到夾雜在書頁裏那滄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後,那個坐在田埂上的老人,髮梢似乎都帶上了一絲蒼涼。陽光映在他已經發白的頭髮上,發出耀眼的光澤。夕陽下他蒼老落寞的背影,已經絲毫找不出當年春風得意的影子。這樣一個恬淡温和的老人,誰又能想到他的曾經?

曾經的'他——徐福貴,是徐家的闊少爺,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謂是上帝的寵兒,過着極盡奢華的生活,享受着榮華富貴所帶來的快意。但是金錢與物質的薰陶,往往會讓人恃寵而驕,迷失自我。福貴沉醉於充斥着銅臭味的賭場,沉溺在雜亂不堪的生活中。嗜賭成性的福貴最終輸光了家產,不得不過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艱難的生活。福貴的妻子是一個勤勞又樸實的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沒有離開福貴,可是福貴卻在母親病重時,因為抓壯丁被迫離開了家,過上了顛沛流離,惶惑不安的生活。槍林彈雨,食不果腹,一層一層的絕望和恐懼使得福貴非常想家。

曾經,戰場上,作為徵用民工的他,被子彈在身後穿梭不止,但又奇蹟般地地活了下來。當他歷盡艱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婦家珍的面前時,家珍已經老了許多,她眼角溢出的淚水讓人心酸。

對福貴的人生打擊,正如秋雨一般,接二連三,無休無止,使福貴幾乎痛不欲生。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的離開。最終,她的女婿,孫子也相繼死去。福貴親眼見證那麼多親人在他身邊死去,而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這是什麼樣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還能聽到風中飄蕩着福貴對老牛的輕聲細語。結局悲歡離合散盡,時間細數了他鬢角的白髮,磨平了他曾尖鋭的稜角,福貴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經歷發生在中國大轉折大變化的時期,那時,人們把幸福看得如此簡單,吃飽穿暖被人們視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這樣的幸福卻顯得極其難得,家珍因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陣子,當時真的很窮苦!

誰不曾活着呢?可是誰又能真正瞭解活着的意義?瞭解人生的意義?我們都不曾對活着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貴一步步的蜕變,他一次次痛苦的經歷,帶給他的,是對“活着”最盡然最透徹的感受。可能極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貴一樣活着了罷,也可能極少有人能比福貴更有資格談活着的真諦了吧?

書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純粹與書中刻畫的最鮮活的靈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動的追求。活着,是可貴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説,《活着》,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我信之,且我還要説:《活着》是一部用深刻而強大的內心繪出來的作品,它對“活着”進行了最透徹的詮釋。

《活着》讀後感 篇7

“老人的脊背和牛的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細品餘華所著的《活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結束這場曠世之劇,“聚散無常,落葉安知花開日”。每個人的故事總不會順風順水,而文中的主人公也依是如此。

回顧書中福貴的一生,眼前彷彿一片漫漫無垠的沼澤地,似乎那麼平靜。而福貴的親人卻相繼在這裏陷下去被吞噬在平靜背後無盡的黑暗裏。一場場生死離別不斷上演,而最後,當走出這片沼澤時,只剩福貴孤身一人。回頭望望,當初那片埋藏着他無數親人,痛苦與愛的地方,缺口早已癒合,竟完好如初。

他似乎是那麼不幸,卻似乎是最幸運的。

幸運的是,他還活着。而活着,就挺好!

縱使他一直等待,卻始終不被幸福選擇。

縱使他不斷看見希望,卻又眼睜睜地看着死神用無情的雙手扼殺他的.至親,將他的希望之火澆滅,打入絕望的深淵。

縱使苦難總是無情地接踵而至,突襲而來,擊打在那最温柔的地方,亦或是滲入那流淌着的紅色的液體裏。

他也沒有放棄,他也沒有死去。這就是生活啊!

苦難無法打倒一個堅強者的心,更無法阻止一個堅強者好好活着。正如眾所周知的海倫凱勒,命運如此殘忍地蒙蓋她的雙眼,而她卻奮發圖強,報之一個最美的笑臉。

有時候,學習會讓我厭煩。我想去逃避,面對着內心與現實中強烈的“盾”,我不知如何應對。我一面忙着應付現實,一面又得不到解脱。有些人認為死去是靈魂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折磨。其實,死才是懦者的逃避,才是最無能的表現。與福貴相比,我們怎能面對一點坎坷就輕易放棄?人生處處面對絕境,但高尚的便是置於死地而後生。我們都是一個個黑暗中的不倒翁。苦難的風總是試圖把我們吹倒在地,再讓我們趴下。

我們要頂風沐雨,決不被泥濘擋住去路,決不被暴雨衝散信念,而是堅定活着,堅決活着,宛如沙漠中的胡楊林,“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就像書中的福貴,經受過痛苦的考驗,生死的錘鍊,依然安靜地活着。

一頭老牛,一畝地,餘生......

在生命旅途的最後一段路,他們悠悠地走着——“聚散無常,落葉安知花開日”。誰能説福貴以後不會幸福呢?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見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活着》讀後感 篇8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着。他就是餘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小説時,心理特別難受,眼淚更是不爭氣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間,驚詫、憐憫、壓抑……心頭始終有種衝動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絕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難,誰人能懂,誰人能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裏,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着。

讀完最後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温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着,在校老師疼着;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説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絕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是無與倫比的給予,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就如我們心目中的榜樣: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的杏林子……他們都有一顆火熱的心,積極地與命運抗爭,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帶來的苦難,因為他們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不快樂地活着?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學會説話、學會走路、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温馨的風,採擷一束温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活着》讀後感 篇9

我從來沒有如此熱烈地喜愛過一本書,也從來沒有如此喜歡過某個作家的風格,(引起讀者好奇心,使讀者想讀下去看看究竟是什麼書)可有那麼一本書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就是餘華的《活着》!(這篇作文線索明朗,開頭結尾主題突出,結構合理)

從小我就非常喜愛讀書,可卻從來沒有從書中悟出到多少道理。而且我少時讀的書都比較理想化,充滿幻想與美好,語言華麗而優美,一味沉浸在理想王國裏。當初看這本書時只是因為暑假的必讀書中它看起來比較有趣,而正好媽媽也幫我買來放在書架裏。起初我對這本書沒有什麼興趣就只草草看了個開頭,誰知,看了兩頁後就離不開眼了。

《活着》是我讀過的第一本現實性的書,與美好虛幻的童話完全不同,這本立意與眾不同的書立刻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從下午到晚上,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一頁都沒有落下。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曲折心酸的人生感動到了。

我從這本書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主人公的可憐悲哀,而是還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信念,一種不顧一切也要生活下去,不輕言放棄的信念。

從這個故事中,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的我,覺得生活是多麼無趣,學習多麼痛苦,學習,作業,責罵都是那麼心煩,可這本書,既告訴了我活下去的美好,又證實了當時我想法的愚蠢。是啊,世上比我們辛苦、不幸的人有那麼多,而我同他們比又算什麼?比我活的不像樣的人那麼多,他們都依然努力地活着,更何況是我呢!

書中福貴的生活是杜社會最底層人士的寫照,一生曲折不已,人生起起落落。起的.很少,而落的往住都是是最致命的打擊,一個個親人從自己身邊離開,無論多麼努力也只能眼掙掙睜睜地目睹親人死去,這需要怎樣的意志支撐他才沒倒下去?可他就還是活下來了,儘管他所牽掛的什麼都沒有了,可他卻還是堅強地活着,和那頭與他一樣大的老牛,直到老死……

《活着》將一個人的慾望、堅持表達的淋漓盡致。作者將福貴的一生描述的生動形象,彷彿我們跟着作者一起經歷了福貴的一生。書中既表達了時間漫長和時間的短暫,又從每個事例中講述福貴異於常人的苦難生活,但從他自己口中講述這些經歷時,我們又覺得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似乎都充滿了幸福與快樂。活着就不再是一種煎熬,而是快樂而又幸福的。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讓我們以後樂觀勇敢地對待整個世界,笑着生活每一天!(結尾能進一步談認識,不錯)

《活着》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接觸《活着》這本小説,是在今年暑假。那時我看完書,百感交集,頓時覺得餘華過於殘忍,他就這麼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只剩福貴一人。我讀《活着》,思考了“何為活着”“為誰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個問題。下面就依次道來。

何為活着

福貴原本是個富家少爺,後因嫖賭輸光家當,面對親人的不離不棄,他頓時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兒子被害致死,女兒難產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後孫子也不幸夭亡。這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獨留命大的福貴一人活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啊,從你擁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須活下去,去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為了活着而活着。

為誰而活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着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我”卻束手無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貴,我會不會選擇繼續活着。我經常思考,人為什麼活着?但我總不能得到答案,借用書上的話:“人應該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當今社會,有太多的人一生只為追名逐利,為了錢與權,他們不惜互相殘殺,不擇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運的不公,對人生不抱希望,選擇了斷生命。而我認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須明白為誰而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

何為幸福?對《活着》中的福貴而言,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從前的我總是認為家庭物質富裕,譬如住上豪宅、開上名車,飯桌上即使沒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魚肉雞鴨才有幸福可言。讀完《活着》想想,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實在過於膚淺。

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我才發現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擁着。每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着圓桌吃飯,何嘗不是幸福?課後同學們一起談笑風生,又何嘗不是幸福?原來,我一直擁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

活出色彩

一個人活着,應該活出生命的價值。《活着》中福貴面對家庭的變故,選擇貧困潦倒地過完一生。這樣的小説結局是我倍感惋惜的。當我們面對挫折,只要一線生機尚存,我們都不應言敗,而要重拾鬥志,與命運坎坷抗爭。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務,活着無需理由,因為活着本身就是一種理由。記住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而堅強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讀後感 篇11

王爾德曾經説過:“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見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書後,很慶幸主人公福貴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實的活着,而非簡單的存在過。

餘華所作的《活着》從福貴自敍年輕時遊手好閒嗜賭成性為始,以暮年時與同樣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結,期間伴隨着父母﹑妻兒﹑女婿﹑外孫先後離去的失親之痛,又經歷了戰爭﹑土改﹑人民公社﹑饑荒﹑文革……這是他的一生,又或許可以説這是那一代人的縮影。只不過相較於他人,福貴似乎擁有了更多的苦難。在閲讀時我幾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閲的衝動,因為當作者用最最客觀的語調將殘酷的現實一層層剖開呈現在眼前時,那種悲苦更甚﹑那種震撼愈發讓人難以平靜。

然而當我們由旁觀者的`視角轉化為主人公的身份時,當一切的不幸變成了現實,擺在面前時,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福貴的快樂其實多於苦痛,甜蜜可以大過心酸。一夜輸光家產從地主淪為平民,卻因此在土改中逃過一劫,福貴是幸運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甘願一生守護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恰恰印證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裏最珍貴的財富。又聾又啞的鳳霞勤快能幹,最終也覓得一樁好姻緣。有慶長跑能手運動會第一,受老師表揚,作為父親同樣驕傲。二喜女婿懂得責任與擔當,孝順長輩,給鳳霞以最好的生活。我們不可否認福貴生活遇見的變故之多,但我們同樣應該知道這些最親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温馨的回憶會是支撐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有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與命運相處的模式並非對抗,而是順其自然,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軟弱與妥協。他看見了苦難也看見了幸福,儘管美好總是短暫,僅餘的些許温存總是在不經意間最慘烈的方式從他生命中抽離,但他依舊選擇了不斷向前,不斷生活。有人曾評價説“人太渺小,稀釋成了平凡”,而我認為他並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種最温和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活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本書裏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福貴的一生。我並未從中讀到福貴很多的心理描寫,是悲哀自己慘淡的一生,亦或樂觀的積極生活下去,這些都沒有。彷彿在講述時,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但我卻感受到了傳達出來的一份平靜,平靜的接受,平靜的生活。

就像在結尾,老人扛着鋤頭與同樣名為福貴的老年遠去時,在鄉村渺遠的歌聲裏,在夕陽沉沉的暮色裏,大地正敞露胸懷無聲的召喚着,蒼老而又龐大,充滿着無盡的隱祕感。我知道,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態。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66p0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