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原文及賞析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原文及賞析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原文及賞析

宋 陸游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譯文

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觸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釋

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

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説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公元1192年(宋光宗紹熙三年)的秋天,陸游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本詩是其中一首。

賞析

要想理解這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嶽”,於此有人説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着祖國的可愛,象徵着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着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

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原文及賞析2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註釋]

1.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同題詩有二首,這是第二首。

2.三萬裏河:指黃河。三萬裏形容它的長。

3.五千仞嶽:指西嶽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

4.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

[譯詩]

三萬裏的黃河呵向東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華山呵上摩青天。

淪陷區的遺民眼淚都已哭幹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軍隊一年又一年!

[解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在一個秋夜裏,天快亮時,走出籬笆門,碰上一陣涼風,眼望北國河山,不禁感慨萬千。將曉,快要天亮了。籬門,用竹條編 織的門。迎涼,遇到一陣涼風。也有解為乘涼的,不妥,因為秋夜將曉,秋季天氣轉涼,不是乘涼之日。

[賞析]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宋宗光紹熙三年(1192)的秋天,詩人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詩人熱情地讚美了淪陷區的祖國大好河山,對淪陷區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不收復失地表示無比的憤慨。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嚮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插雲 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讚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佔領,字裏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復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乾了, 他們多麼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註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詞彙。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 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於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沉痛,尤其是前兩句用誇張手法極力讚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jj9d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