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瓦爾登湖有感【薦】

讀瓦爾登湖有感【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瓦爾登湖有感【薦】

讀瓦爾登湖有感1

我花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梭羅的《瓦爾登湖》。那是一個靜靜的下午,世人忙着他們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閲讀。徐遲在譯本序言裏説這是一本靜靜的書,然而收穫的快樂,使我想叫喊,無法安靜。我讀了多久,就快樂了多久。之後,夜慢慢瀰漫了上來,我走到户外。腳踩大地,感覺它已變成了一個富礦,我面對着數之不盡的珍寶,歡喜異常。抬頭望天,星空像是為我開啟了天幕,在那裏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麼美好與玄妙。我知道瓦爾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淚,滴到了我心上。

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教師。那段生活賦予了他細緻入微的觀察技巧。他發現每個人都可以變的富足與無憂,只要我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針一線密密縫,為我們縫出了一雙這樣的靴子。

瓦爾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師和朋友愛默森的私人領地。徵得他的同意後,梭羅拿起一把斧頭,勇敢地走了進去。“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徵。”在湖畔,他用雙手建起了一個約14平米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生活。在這段不朽的時間裏,他自己開荒種地,或漁或耕,得以餬口,思考和寫作。

他過着至儉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和瓦爾登湖水,岸上的鬆,飛翔的小鳥,林間的花叢一樣,沐浴在無量的光輝裏,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深邃和寧靜。文明社會把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卻找不到原始生存狀態下的充實和幸福。看着那些勞碌了一天的人們,我想告訴他們:親愛的你們啊,快到這裏來,聽聽梭羅怎麼講。

他不勸説大家放棄掉我們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過上自耕自種的簡樸生活,而是説,“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選擇了你的方式並堅持,一個貧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國王。

對那些愛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他説,“從圓心能夠畫出多少條半徑,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可讓我們選擇。”你認為成功的路只不過是其中一條。不要拿你的尺子來去衡量和鄙薄另一個。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詩:今日為是,昨日為非;法國為樂,英國為悲。兩千年前,蘇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為我們上了課:我去死,你們去活;我們究竟誰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幾百萬人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但是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於智慧;一億人中,才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清醒就是生活。”我們應該清醒,為了保持我們的理性。雖然一億人中才有一個人過得詩意和神聖,但有了這個嚮往,我們就可以“去探尋生命中更高的緯度”。去探尋,去追求,我們是永遠不會來不及的,即便從現在才開始上路。

“我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求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的信一樣。”《瓦爾登湖》就是那封“遠方親人的來信”,是150年前的梭羅用他的清醒與誠懇寫就。

小澤征爾第一次聽《二泉映月》,説“這樣的曲子應該跪着聽。”《瓦爾登湖》卻讓我站起來,從水沼中走開,並給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一雙,於是我開始飛翔。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啊,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海子卧軌前,書裏放着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瓦爾登湖》。可憐的孩子,連死也要帶着它上路。我想另一個天國裏會有他的幸福,在那裏,和梭羅一樣,他開始每天“關心糧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梭羅説瓦爾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淚”。我也想去看看這個神奇的地方,還有沒有垂釣種莊稼的梭羅,看看他的小木屋,破舊的四壁閃爍着怎樣的光芒。但是梭羅告訴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聖,瓦爾登湖就在我心中。

讀瓦爾登湖有感2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瓦爾登湖》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發,啟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製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麼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麼,房屋又提供了什麼?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裏的聲音、色彩,這裏的春,這裏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才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麼大,夜晚還是那麼神祕,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裏又還是處於人類矇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彷彿一劑心靈良藥。對於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麼一片心靈的淨土呢?

讀瓦爾登湖有感3

“我寧願獨自坐在一隻南瓜上,也不願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坐墊上”

—《瓦爾登湖》

如果一切如梭羅所言,在這個傷痕累累的星球上,有這樣一片湖,你願意嗎?

人類的必需品是什麼?如果如梭羅所言,食物,衣服和住所。食物毋庸置疑,沒有食物人類包括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無法存活。衣服,早在幾千年前便被創造出來,並且至今沒有被淘汰掉,可見衣服是人類思想的一個標誌。住所,請試想一下你在野外露天生活,突然一場大雨,便有可能因此消失在這個星球。

為什麼其中沒有講到關於人與人相處時所需的美德呢?比如誠實,善良,或者“愛”。那是因為梭羅更向往一個人的孤獨。他在瓦爾登湖畔親自搭建了一個小木屋,居住了兩年又兩個月,與動物為伴,與花草為友,從夏日到春季,從黎明到傍晚,從美麗的瓦爾登湖到三隻螞蟻的“世界大戰”。他以一種親切的目光看這片湖,看自然,彷彿已經活出了一種新高度!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無論是魚打漣漪,還是水草叢生,都被梭羅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描繪出來,在他心中,瓦爾登湖是純潔,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的象徵。他在瓦爾登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舒適。從梭羅的字裏行間不難看出,梭羅對現代文明是牴觸的,他討厭工業革命的黑煙污染了環境,現代發展的腳步過快,以至於他心生厭惡,最終“逃”到瓦爾登湖,幽居了兩年多。

在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人為了三房兩廳,月薪5000的生活而奔波,勞碌,而有些人卻去西藏朝聖,去澳洲旅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得到的卻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堵圍牆,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卻想掙脱出去,就像個死性循環,人們無可奈何。瓦爾登湖有你嚮往的天然淳樸,幽靜自然,也有你不能忍受的無網絡,無交通,無文明,我們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梭羅一樣,輕物質重精神,義無反顧地跑到瓦爾登湖。有時候一台電腦和一本書放在你面前,你的選擇就是你的答案!

如果我們不能身處瓦爾登湖,就讓瓦爾登湖沉澱在我們心裏,像梭羅所説,“我們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讀瓦爾登湖有感4

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裏,他認為他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裏,沐浴着温暖的陽光,漫步在鋪滿松針的小徑,閒看着銀色鱒魚遊弋在清澈湖水裏;秋日裏,嗅聞着野果的芬芳,獨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興致勃勃的觀看着螞蟻們忙來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風裏,欣賞着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生命季節裏;炎炎烈日下,撫摸着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仰望着它們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他在這裏觀察、傾聽、感受、沉思、並且夢想,夢想着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

梭羅,我念着他的名字,輕輕撫摩《瓦爾登湖》,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

我驚歎!

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裏獨自居住,就是為了證明給世人,“生活用‘減法’,思想用‘加法’”。梭羅,他的心靜如水,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的樸素淡泊的心境觸動了我的心靈。

“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實的幸福”的爭論早已被人們所遺忘。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裏,我們遮住了本應明亮的雙眼,喧囂嘈雜挑起了人們多餘的慾望。紅燈綠酒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眼花繚亂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們啊,早已不能清靜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們,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車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車而煩躁的喇叭聲。城市裏的人們是在不斷前行,還是在自顧自地演戲?

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有人忘記了生存的價值,而更多的人,則是在迷茫的度過空虛的時間。我們在漂泊,卻始終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在何處?我被那滿天的塵埃困惑了。

還記得那次的數學競賽,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了不讓老師失望,也為了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最優秀的學生,每天晚上,我都強睜着疲憊的雙眼鏖戰在孤燈下,每個週末,我都強打着那顆憔悴虛弱的心抗拒着窗外無限的春光,終於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軀殼換來了數學競賽一等獎的優秀成績;為了成為同齡人中那個“榜樣”,我錯過了很多次原本該屬於我的那些幼稚而快樂的遊戲;為了能讓父母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我努力的扮演着他們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發現自己已走過了14個春秋。笑過,哭過,失敗過,得意過……卻從未靜下過心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心靈的家園。

茫然間,窗外的一陣清風喚醒了我,隱隱吹動着《瓦爾登湖》,一陣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頂驚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聲歎息,為自己,也為了那些迷茫的人們。

“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若我們能有這份平靜,大概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和慾望,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我輕輕的合上了《瓦爾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讀瓦爾登湖有感5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題記(賈島)

七月盛夏,悶熱無風,柳條無精打采的垂着,紋絲不動,水泥路上被曬的泛出點點銀光,彷彿一切都要融化了,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書,卻讓我一直被太陽炙烤着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爾登湖》。

看完書,我獨自一人踏着幽靜的小路,來到一棵有數不清的年輪的大樹下。靜靜地坐下……風,彷彿讓着一切更加寧靜。腦海中幻想着旁邊就是那“神的一滴”,從“簡樸、簡樸、簡樸”,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會在看完書後做這樣的兒事情,完全是因為《瓦爾登湖》給我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瓦爾登湖》不是一部純小説,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講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兩年零兩個月的他的許多思考。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了一番別有風趣的人生。從動物們的鳴叫聲到收穫喜悦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到百花爭豔,萬物復甦的春天。《瓦爾登湖》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感覺:從頭到尾的綠色,一陣陣清涼迎面而來。

濃濃的清幽和清靜讓我想起了在農村裏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剛剛從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過來,像我們一樣熟睡了之後比我們早地醒來了。公雞也在這個時候醒來了,而它,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着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聲打破了一個寧靜夜,豐富的一天就在公雞的叫聲中開始了。我也仰望着天空,忽然發現白雲變成了一隻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飛翔。飛着飛着,蜻蜓不見了……我想着:既然蜻蜓飛在那樣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了。

可天氣就偏偏和我作對,不一會,雨,便飄了下來。原本我想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體驗簡樸生活。可雨聲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靜謐。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雨,正淅淅瀝瀝的下着,我聽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聲,和野薔薇圍籬裏傳來的樹葉沙沙聲。雨聲裏,山中的萬物湊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間的琴鍵,雨是無數輕盈優雅的手指,彈奏出了一首有一首優美的小令。

下午,經過了一場太陽雨的洗禮之後,天氣晴了。我不太想出門,濕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但我還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征程。越往裏走,就會發現在那一棵棵大樹的樹枝上,有一兩個鳥巢的。鳥兒在放聲歌唱。它們為什麼要放聲歌唱呢?誰也不知道,只有鳥兒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陣鳥叫聲過後,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靜。深山的寧靜中又伴隨着自然界萬物的生活的氣息。

我想,這可能就是《瓦爾登湖》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自己的眼睛放大,去親近自然的美好和簡單生活的樂趣。每天聽着公雞的叫聲, 看着太陽的東方吐白。耕田種地,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一頓簡單的午餐和晚餐,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遠遠要好於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鬧的汽車鳴笛聲的環境中好。所以,梭羅之所以會在瓦爾登湖畔待上兩年零兩個月,並不是他為了寫這部小説而故意去瓦爾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觸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來了,此時大地已經沉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着,除了偶然一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6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梭羅

這本書記錄了梭羅隱居瓦爾登湖畔,與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異歷程,讀的過程中彷彿進入了一個澄明、寧靜、素雅的世界。

梭羅彷彿是自然的孩子,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靜靜地思考,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甚至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

書中大面積鋪陳對鄉村生活的描述,這個詞在人們頭頂生活的重壓、稍得喘息片刻時反覆被提及,陶潛的歸園田居成了現代人的想得卻不可得。許多人利用假期在春日的餘暉下去鄉間小路散步,觀賞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澗小溪,遊覽溪邊枯黃的野草和朦朧的冰凌。最享受的應當是鄉村晴天的傍晚,特有的炊煙裊裊,晚飯後在低矮圍牆裏的院子裏閒晃,鼻尖是乾爽的涼意。聽歌手唱着蜉蝣,看月牙,看星星連成一片的蒼穹,以及掛在樹梢和藏在林子裏的太陽。如今,人們或許只能把那份淡泊寧靜的嚮往與追求留在心裏,在閲讀中體會那種安詳靜謐的意境,不失為一種歸於純粹的自我享受。

對此,梭羅從書中走出,帶領着我們,走向那片湖畔。他常常獨自來到林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恬靜和廣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些獨處的時光,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切,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我們認識自己,和自己心靈交流的珍貴時刻。

他還提到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閲讀。“珍惜時間在你人生中劃過的痕跡”,本書鄭重其事,向人們真誠陳説。而閲讀,是對時間最好的描摹和增色。閲讀好書,閲讀藴藏着真摯精神的真誠的書,是一種高尚的鍛鍊,會使讀者獲得比當前受到推崇的做法更好的鍛鍊,這需要接受像運動員那樣的訓練,一生鍥而不捨地獻給這個目標。書本是經過深思熟慮、含蓄地寫下來的,閲讀時也應如此。

它在網上被親切地調侃為“奇效抗失眠讀物”,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來它是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是屬於一個人的書,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地思考,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沖淡通俗,只餘留清新的香氣。

一切大悲大喜都會過去,倒映在瓦爾登湖上的只有這些靜默的閲讀、思考和勞作。背身喧囂,返璞歸真,拾級而上即心之所向。

讀瓦爾登湖有感7

斷斷續續小半年才讀完這本書,前情已想不起時候又開始讀,好在是本散文書,不太影響後續的閲讀。一開始讀確實還是比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爾登湖景色的描寫,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點沒意思,可能我總是偏向於故事性的書籍,但並不影響這本書確實是很經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記憶比較深刻的,梭羅在其中説因為你需要麪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賣更多的勞動力來換取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維持生命的物質,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這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應該少一些慾望和需求,更多是維持生存本質即可。但是我覺得梭羅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一個人不僅只是如梭羅般生活在瓦爾登湖的人,他是一個社會人,在社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進行交換。此外,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基於人的慾望,因為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因而存進社會的進步。當然我覺得梭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過較為誇張的方式表達人的慾望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慾望是應當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這個度,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悟透的。

經典之所為經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讀幾次的。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讀,下次再精度細讀獲取營養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8

清晨,追隨着透過雲端的晨曦,踏上尋訪夢境中的"瓦爾登湖"的旅程。

1845年,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融,而蟄居的生活開始舒伸了。他在那裏親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獨居到1847年。隨着閲讀的深入,我的心靈沉靜下來,發現自己的心在閲讀時遠離了紛繁的都市,隨着梭羅走近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用最簡樸的方式進行。太多的感官慾望佔據了我們的生活,物質,虛榮的東西,所以人們對於生活的意義可能並不是每天都能進行一番思考的,漸漸便迷失了。也許作者的行為在人們眼中很可笑,偏偏要放棄近代文明帶來的方便而隱居,但這時才真正地把慾望削弱到最樸實最基礎,而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

感謝梭羅,讓我明白寂寞如此美麗。曾記得一個假期,居住在一個寧靜的地方。一個午後,一杯香茶,透明的玻璃窗,暖暖的微風,一個人的下午,安靜得如此真實,心靈在沉澱。唯有心遠,地自偏。遠離了紛繁的都市,我可以靜下心來閲讀,寫作,親近自然。我享受着寂寞的幸福。

我要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在這本書裏,我尋找到了答案。書中説:"不論你的生活如何卑賤,你必須面對它,生活它。"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人們大談奢飾品,大肆炫耀,物慾像一隻八爪魚佔據着人們的大腦和靈魂,而我,想少一點物慾,多一點清爽,多一些心靈上的自由。

我們當然不需要像作者一樣,到瓦爾登湖,自己建一個小木屋,但我們可以,像作者一樣,多探索自己的內心,在浮躁的現實中豐富自己的內心。我們都是獨立的人,都可以按照內心真誠的指示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我們從梭羅遼闊豐盛的精神可以領悟,獲取的實在太多,徜徉在這種安靜的文字裏,在文字中尋找原始,寧靜而致遠的景緻。《瓦爾登湖》在文字間穿透的,正是如水般温柔的恬淡。把恬淡帶給讀者,彌補我們的寂寞。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裏,我們努力奔忙着,卻又擔負着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説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説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有感9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令人喜悦的事了,一個人的夜晚,點亮一盞枱燈,讓另一個時空的朋友為你講述來自於他的,或喜悦或憂傷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聽一遍,聽過了會恍然大悟,然後離開。有些故事讓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聆聽。漸漸地,你發現你與講述者是如此的心靈契合,它讓你思索,讓你頓悟,給你啟迪。你們有如此多的共同語言,通過文字,你彷彿能觸碰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知己。顯然,亨利。戴維。梭羅之於我,就是後者。下面我想來談談他的作品《瓦爾登湖》。

這部作品初稿創作於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時期,因為之前在康科德鎮過的並不舒心,梭羅逐漸萌發了搬離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愛默生以每英畝八美元八美分的價格買下了瓦爾登湖旁邊十一畝林地,於是梭羅便在此動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湖邊生活。與之一同完成的還有《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的一週》。不過這兩部作品在他生時都未十分暢銷,後者還被梭羅自己調侃"現在我擁有一座藏書近900冊的圖書館,其中700冊是我自己寫的。"直到百年後,《瓦爾登湖》才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被奉為經典。它的滯銷,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思想的先進性。其中標榜的個人主義,時至今日已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於當時不得不説有些超前。"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這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十九世紀,我寧願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筆鋒直接抒發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廢奴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雖然是那麼卑賤與無知,卻可能是生具異稟的天才。他們總有獨到的見解,從未不懂裝懂,儘管他們的外表可能是骯髒邋遢的,他們的思想卻可能如瓦爾登湖般深不可測。"梭羅提倡的思想獨立,人人平等的個人主義觀念,對於今天的我們,無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思慮什麼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會發現,大家都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這種模式是我們清醒時做出的選擇。然而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選。

我們為了工作而學習,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一棟房子,一份生計而勞碌奔波。也許你已經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口,隨着成千上萬的人進進出出。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你多久沒有離開這裏,去看看別處的風景;你會不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看一看你頭頂的天空?或許你已足夠努力,但依然感覺不到足夠的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你會想就這樣不做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麼,現在,閉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麼令人豔羨的,你已經過上了清醒而又詩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現在放棄你的偏見還不算太晚,因為沒有那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的去跟從。你可以選擇做自己,過你想過的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棄的世界,當你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後,你還會與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爾登湖》裏找到被背棄的自然之美。與松蘿,圓柏,輪葉冬青,黑樺不期而遇;看野鴿疾飛而過;看魚鷹插進平靜的瓦爾登湖,叼起魚兒復返長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過門前的沼澤;看飛來飛去的刺歌雀壓彎了莎草。梭羅所展現的自然如此詳實細膩,不是"樹木"或"飛鳥",而是真實鮮活的生靈。為了這一份難以忘懷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臨,帶我們回到千年前人類的本源。

社會的洪流太過迅猛,每個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風險,每個人都有淪為機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以百萬計,但清醒得足以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很少,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羅所説,"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惱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迴盪,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最近讀了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的經典名著《瓦爾登湖》,其實這已是我第二次拜讀了。因為第一次的拜讀是在一種毫無感覺的狀態下進行的,從頭到尾翻看完之後,腦子裏一片空白。這次拜讀是強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譯者徐遲先生的要求來做的。徐先生在書的封底上説:“在白晝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地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情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靜之時躺在牀上拿出此書,靜靜地仔細閲讀。夜靜了,心靜了,書中的綿長的味道就出來了。瓦爾登湖那份恬靜和幽靜展現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讀此書不能有一絲的浮躁之情,必須沉靜下來,就像僧人讀經書時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氣盛根本讀不進去的。但人們由於居住環境的影響和心態的浮躁,整體社會風氣的使然,真正能走進像瓦爾登湖描繪的世界的很難很難。而正是因為如此更需要我們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們去拜讀此書,由此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心態。那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與煩躁的都市形成鮮明的對照。人與人的爾虞我詐沒有了,勾心鬥角不見了,人從自然中走來又重回自然的懷抱,復歸平靜和安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園牧歌。這難道不是一種和諧嗎?在這部書裏,我不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靜靜地體會那份心境。為何我們經常看到佛教講究的閉關清修,就是要在心靈的鍛造上達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煉得到了昇華,那麼不管你從事何等事務,不管你在何種環境當中生活和生存,都能達到出神入化的狀態。我們拜讀《瓦爾登湖》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重返自然界,每個人都復歸到原始狀態當中過茹毛飲血的生活,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裏,但我們需要的是那種在自然當中修煉出來的心態,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就是在喧譁與躁動的世界當中同樣可以尋求到那份平和與寧靜,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

此時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這樣的一個口號的科學與合理性。我們實在是需要這樣的和諧了。當然如果要求誰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自律,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但在讀了《瓦爾登湖》之後,的確感到這是提高自身在這方面修煉的很好的途徑。如果你還沒拜讀過此書,或者你還在經常對煩躁的都市無可奈何之時,不妨看看此書,我想它能暫時讓你忘卻身邊的煩惱,讓你的心態平和下來。當然必須在夜深人靜之時拜讀才有此效果。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你有過因為喜歡一本書的封面而渴望讀它的經歷嗎?你有過剛開始讀時感覺艱澀難懂卻越讀越有味道的經歷嗎?你有過讀後久久回味其中的閲讀經歷嗎?我有!《瓦爾登湖》這本書的閲讀經歷就給了我如上的全新閲讀體驗。

這本書是一位懂書的小姑娘送給我的,我猜,這本書不是她送給我的初衷,而是另外一本書。而我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書——因為我太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藍,純淨的藍,似天空,像湖泊,若森林……藍得悦目,藍得悦心,藍得想融入其中。純淨的藍上漂浮着嫩綠的、鵝黃的樹葉,讓你想到春天,想到秋天,想到一棵樹,一片森林……我不懂配色和設計,卻被這美好的畫面所吸引,忍不住走進了它。

翻開這本書時,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很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彼時,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最喜歡的讀書時段,我深吸了一口氣,合上書本,靜靜地想了想——是的,我確信我已經靜下來了,我確信我能夠讓我的心靜下來,讀下去,於是我再次打開了它。

這本書是作者亨利記錄的在瓦爾登湖一個人生活的經歷,從親自動手建造必須的小房子,到種植豆類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他留心觀察瓦爾登湖的動植物的變化,他用他的眼睛和心靈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閃爍在文字間的他的思考則如一顆顆明珠,熠熠生輝,吸引着所有的讀者去欣賞,去感受,去思考。

《經濟篇》裏,他説:“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滿載着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何嘗不是呢?我們大多數人不都是為了生活疲於奔命,忙碌操勞,似乎這是生活的牛車拉着自己必須如此,如果不是我們的慾望太多,奢求太多,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旅途中採集一些生命的美果,芬芳生命的旅程的。

《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裏,他寫道:“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的簡單,同樣的純潔無暇。如果每個早晨我們並不是給我們自己的稟賦所喚醒,如果並不是由我們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要求來喚醒我們——如果我們醒時,並沒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麼這樣的白天,即便能稱之為白天,也不會有什麼希望可言。”我們經常説,新的一天,新的開始,嶄新的太陽照耀下的我們,是不是也是全新的自己呢?!是不是可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可愛,更努力,更向上呢?

在《閲讀》這一篇章裏,他這樣表達自己的觀點:“許多人學會了閲讀,為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閲讀作為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級意義來説,只有這樣才叫閲讀,絕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新的時刻,獻予閲讀才對。書本是世界的珍寶,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要坐着,而能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內,這種益處我得益於書本。”讀到這段文字時,我甚至有一種興奮的感覺,彷彿作者就在我的眼前,和我侃侃而談,思想的契合,觀點的一致,讓我們穿越時空進行精神交流。讀書,或許是最不能和“功利”相提並論的一件事,“我們在肉體的疾病方面花了不少錢,精神的病害方面卻沒有花什麼,人的靈魂必須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那麼,就去閲讀吧,因為,“一本書,能解釋完美的奇蹟,又能啟發新的奇蹟,這本書就為我們而存在了。”

……

無論是《寂寞》還是《種豆》,抑或其他篇章,去讀它的時候,總能被其中的一些精妙語言所吸引,這樣的語言密碼和心靈如此契合,讓心靈忍不住雀躍起來。和這些文字耳鬢廝磨的日子,正是疫情期間宅家的時候,心寧靜到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瓦爾登湖,在這裏種豆、讀書、思考,看着春天來臨,過着簡單而樸素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償所願,那麼,從此刻開始,就為自己在心底建一所精神家園,如作者一樣,親手建造,在這裏讀書,觀察,思考,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世界,享受四季的友愛,享受思想紮根的快樂,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在目前這個社會讀《瓦爾登湖》很容易中毒,書中的作者梭羅的生活態度、看法對我感觸很大,幾個小時就能完成拆卸組裝的樺皮屋、一個木工箱就可以滿足作者對房子的需求對我影響很大,現在的人所不停追求的像房子、工作、生活條件等等這些物質東西,在作者看來是這樣的簡單,而我們為了這些東西卻耗去了大部分的精力甚至是所有的精力,最終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對生活仍然是不滿和抱怨,我們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過上或是接近作者所過的那種淡然、充實的生活。

要燒成一盤好菜確實需要好的調料,但一個好的廚師是不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尋找或製作好的調料當中,因為這個廚師最終需要的是一盤好菜而不是最好的調料,好的調料絕不等於一盤好菜,現在的生存環境雖然和梭羅當時所處的環境很不一樣,但是這本書裏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地方的,比如從整體上看。

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都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結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説理透徹,十分精闢,令人深思。

這是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是動人的描寫,這裏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淨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的環境污染。

從深處看,《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説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錄着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説,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裏,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哈丁曾經這樣評價過這本書:內容豐厚,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本聖書。沒錯,這是對一本書很高的評價。當我閲讀之後,我覺得在目前這個燈紅酒綠,權錢交易的社會,保持一顆簡單、美好的心甚是重要,因為我們最終需要的是一盤好菜。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兩年在筆尖上流轉,瓦爾登湖邊留存着梭羅的一方天地。他將凡俗置若罔聞,保持着孤獨的自由,應當是個在大千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

他確實是個徹徹底底的叛逆者。

又有誰會如他一般,毅然放棄太多生活體驗。既不用聚富斂財,也不需抵抗誘惑,一生孑然獨居,不入世俗。許是他沒有饕餮的胃口,又許是他對凡俗無過多激情,可若要是世間之人誰也不甘如此,誰也不願鬆開功名利祿的衣角吧。他猶如隱君,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又不似隱君,仍堅持着求知篤行的報負。

只可惜,他在有生之年卻得不到理解。他的朋友曾説:“我愛他,可我沒法喜歡他,與其去挽他的胳膊,還不如去挽榆樹的枝條呢。”梭羅身上所體現的獨立性讓朋友望而卻步,即便是他們明白,卻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知己啊。梭羅好比一棵樹,蓬勃向上,獨立支持着自己,兀自生長着。其餘人只得遠觀,不願靠近也無法靠近。他是寂寞的清冷的,他與凡俗似乎劃分了楚河漢界,彼此遠離,默默觀望。

僅僅只是因為人們一念之間的慾望,一秒之差就大不相同的追求。

在那個大發橫財的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工商業蓬勃發展,無時無刻不在刺激着人們無限制地追求功名利祿,倒在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石榴裙下,擁有神仙一般的物質生活,何樂而不為呢?因此,人們便隨波逐流地投入獲利頗豐的行為之中,如痴如醉的整日忙碌,只為滿足物質需求所帶來的快感,只因抵不住的誘惑。

但在此處境中的梭羅,出淤泥而不染。即便能夠聚富斂財又怎樣呢,我仍初心不改,清貧自守,這便是我的人生。梭羅説,“就算我獲得了跟克瑞瑟斯一樣多的財富,我的志向還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生活方式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他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叛逆者,堅持本心的教徒。活得不同只為活出自己。

也是因為如此,他的命運與自然有着無盡的牽扯,他將他的才智奉獻於自然,他將全部的熱愛投身於鄉野的一草一木中了。面對自然,他依然是充滿思想的學士。海子曾這樣評價他:“他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生下來的是他自己。”興許梭羅便是如此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通過生活,他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面對自然,他成為了多情的孩子。他説:“藍鳥把天空背在背上。”他,到底還是存着一顆難得的純真之心的,眼前之景不再是一個死物,而變得靈動和真實。我想,他在人流之中成為了叛逆者,但在自然之中成為了崇高的信仰存在。

他的叛逆,是對污濁的世間的蔑視,他的叛逆,是對自己所推崇的自由和真理的不離不棄。他,不浮於表面,擁有着深沉的思想,他是與人流格格不入者,卻是堅持本心的高尚者。我想,他的靈魂和思想一定永存於瓦爾登湖畔,欣賞着湖邊的大好風光呢。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為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為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着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韁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悦。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為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裏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痺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兑着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標籤: 瓦爾登湖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mo2g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