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破繭》有感

《破繭》有感

《破繭》有感1

由一個黑珍珠一般的子兒,變成了一個肉乎乎的蠶兒,到沉睡於繭中的蛹,羽化成了一隻振動透明的薄翼的蛾,這就是蠶這個神祕精靈的一生了!

《破繭》有感

想必在座的同學們都養過蠶,蠶一生的變化都是大家所聽到過或看到過的。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悟出了這其中的哲理,例如單士兵。

單士兵寫了一篇文章——《破繭成蝶》。講述了蠶兒破繭成蝶的'過程:“當可愛的蠶兒吸取了充足的甘草潤澤後,便用生命的絲織繭而棲,生命被黑暗覆蓋,沉埋於寂靜之中,藴蓄着一次生命的復活。終於,它破繭化蝶,完成了生命本質的一次飛躍。”描述了蠶破繭成蝶後的輕柔之美:“它振動着透明的薄翼,時而以舞者的姿態翩飛於屋檐下,時而款款行走於牆壁上。”闡述了自己對破繭成蝶的理解:“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是那麼專注於自己的生命,用重生來拒絕死亡,穿越了生死之界,讓生命得以絢爛。”

其實破繭成蝶這個過程類似於我們戰勝自己心中產生的絕望。在很多時候,當我們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結上一層自己用絕望與迷茫所織成的繭,但如果我們必須要面對考驗,必須要戰勝考驗,我們就必須用心咬破這自己構築的外殼,儘管這一過程會非常難熬,非常痛苦,但對於生命而言,它又實在是一種必然,包括面對死亡,一個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人,也一定是一個能坦然面對挑戰,面對困難,面對生活的人。

法國古典畫家安格樂説過這樣一名話:“卓越的藝術成就只有用眼淚才能取得,誰不飽受折磨,誰就不會有信心。”

所以破繭成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無法避免,何不勇敢面對,享受新生與成功的喜悦。

《破繭》有感2

雖然現在是一隻最不起眼的毛毛蟲,但我堅信,只要努力,依然會變成一隻最美麗的蝴蝶。——題記

我們都知道,不管毛毛蟲有多醜陋,但最終都會變成蝴蝶。就如我們,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長大,都會承受更多的風和雨。使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還是用消極悲觀的心態去面對,都由自己選擇。

就像現在的我們,只是一隻不起眼的毛毛蟲,所有的努力,只為了破繭成蝶。雖然路上會很難,但只要堅持下來,回頭看看,什麼都是美好的。

然而,想要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不付出努力的結果,永遠都不是好結果。

在我們周圍,名義上在學校學知識,可事實一問三不知的人真不少。相反的,還有一種人,他們或許不聰明,但他們努力的完成每一件事,雖然現在很不起眼,可是,總有讓我們刮目相看的一天。

每一個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是最聰明的,但絕對是最努力的。那些站在巔峯上的人物,也是靠努力得來的,只因為他們更會堅持,更會承受。【暑假作文集錦】

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當然只靠自己是不行的,還需要靠那些對我們人生道路上有幫助的'人,讀後感《七年級暑假讀後感精選:讀《破繭成蝶》有感》。比如父母、老師、朋友……父母會教你怎樣生活,老師會教你知識,社會會教你怎樣做人。學與不學在於自己,“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還要自己去面對風和雨,如果一次挫折就讓你一蹶不振,那你永遠得不到鍛鍊。就算成為一隻蝴蝶,一遇到大風大浪,依然避不過災難。

不只是人,毛毛蟲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它可以每天呆在家裏,吃喝玩樂,到最後成繭。或許在繭中死去,也或許出繭後承受不了大風大浪,安然的死去。它也可以努力的使自己成長得更好,即使是破繭成蝶後,也依然很努力的生活,它可以戰勝暴風雨,完成它的夢想。也可以讓我們知道,即使是嬌弱的蝴蝶,只要努力,就會活得更好。

雖然一開始的毛毛蟲是不起眼的,甚至是自卑的,但只要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破繭成蝶。那時候,便是一隻耀眼的蝴蝶,無與倫比,就算遇到再大的風浪,依然會堅信自己能成功。

就算迷途的惆悵,已讓我迷失方向;

就算途中的創傷,已讓我遍體鱗傷;

就算其中的艱難,已扯碎我的手臂;

我依然堅信,光明就在前方,成功近在咫尺。

《破繭》有感3

近期,我有幸從圖書館借閲了由移居美國的黃宗之、朱雪梅夫婦通過自己的科研事業和教育子女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並揉和了不少經驗教訓著成的《破繭》一書。小説主要講述的是兩對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洛杉磯的中國父母教育兒女的故事。同樣的心願,同一個夢想,驅使他們為了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上一流的大學,即使吃遍異鄉所有的苦,仍然義無反顧地移居美國。

兩個家庭,兩種不同的環境,兩對夫婦,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讀過這本書,我有許多的感慨,也與文中的許多觀點產生了共鳴,更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反思我們自己。

讀書的確重要,但知識更重要。讀死書,死讀書,書本上的知識不加以靈活運用,那樣便只是讀書的機器。而中國父母自大孩子出生以來,就只希望他們長大能好好讀書,把一張張成績單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不管孩子是否像羊吃草一樣把學到的知識消化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反正成績優秀才是硬道理。為了孩子的明天,為了孩子的未來,更為了體面,他們通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對孩子的愛,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對其感興趣,不管三七二十一,孩子就必須遵循自己的規劃,沿着自己的完美規劃走下去,不偏不倚,三歲學芭蕾,五歲學國畫,七歲學薩克斯......孩子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的,這還是孩子嗎?這簡直就是所謂的'試驗品,犧牲物,太可怕了!

‘‘你能好好讀書,是爸媽在美國唯一的希望’’。多麼簡短的一句話,卻藴含了多少期待,多少辛酸和多麼深厚專注的情感,往往在背後支撐它的就是父母對兒女分外的呵護和包而辦之的保姆似的教育方針,家長會成為孩子們安全的港灣。而在西方則不然,他們通常會採用放寬式的教育方法,不會有包辦的現象,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會給予孩子一些指導意見和建議,他們只是孩子面前的一盞航燈。究竟是安全的港灣還是一盞航燈,這就是中國與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別,是兩種教育制度之間的裂縫,也是兩種教育觀念之間的裂縫。在西方許多國家,有不少富翁寧願把鉅額的財富在自己死後捐給慈善機構,也不願直接留給自己的後代,就怕後代因為有了大量的財富而失去自我奮鬥的意志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而中國呢?

當今社會,是一個智慧與能力齊飛的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許許多多的新事物也相繼登場,世界也因此變得色彩斑斕,面對此情種種,家長往往會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安排孩子的生活。這不能説是錯誤的,但至少一定合理性與科學性的。孩子再大也是孩子,誠然,從輩輪上是這樣,可能力和年齡上來説,就是不對的了。因此,家長也應該適當的鬆開手,更多的與孩子互動,更多的理解孩子,從而讓孩子自己在風雨中茁壯成長。不要擔心他們會跌倒,跌倒了可以再爬起來。如果沒有跌倒的機會,今後怎麼會知道什麼路可以走,什麼路不可以走呢?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樣不是更好嗎?

《破繭》這本書引發了我無盡的思考和感慨,我需要好好想想,再想想......

標籤: 破繭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q76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