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優選)呼蘭河傳讀後感

(優選)呼蘭河傳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選)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我讀過許多人物傳記,比如《喬丹傳》、《勒布朗詹姆斯傳》、《莫奈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842》等。我發現人物傳記都是為大人物而寫的,例如超級明星和傑出藝術家。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主要記錄和敍述偉人的生平事蹟,往往根據口述、回憶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虛構。虛構的傳記並不是沒有,例如查爾斯?狄更斯寫的《匹克威克外傳》,還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國最著名的人物傳記應該是《史記》吧,例如《高祖本紀》和《廉頗?藺相如傳》都記載了赫赫有名的歷史故事。

我在寒假讀的《呼蘭河傳》卻很特別。作者蕭紅並不是為某個人作傳,而是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城呼蘭河城作傳。她筆下的人物既不是達官顯貴,也不是英雄豪傑,而是一羣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書分為七章。第一章描寫了小城的大致風貌。文中寫道:“城裏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東二街,一條叫西二街。這兩條街從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長。這兩條街上沒什麼好記載的,有幾座廟,有幾家燒餅鋪,有幾家糧棧。”可見呼蘭河城的安靜和荒涼,沒有生機。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蘭河畔的人們雖然對生活本身毫無熱情,卻對神鬼保持着極大的興趣。腳步遲滯面容麻木的他們把跳大神和放河燈演繹成了地方盛事。“先説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並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後,又開始打顫。她閉着眼睛,嘴裏邊嘰裏咕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處的描寫始終圍繞着“哆嗦”“打顫”,彷彿在冷眼旁觀看客們的無知和荒謬。

第三章作者細緻回憶了她在自家後院度過的那些時光。“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這些有顏色、有聲音、有動感的文字已經拋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調,把她的後院變成了一個讓人行動和心靈都無比自由的國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第四章從這一句開始又轉回到沉重的基調——歡樂童年轉瞬即逝。“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着。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罈子裏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識到了萬事萬物之間某種特定的關係,意識到舊生命死去,新生命到來。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憶了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悲慘故事。“週三奶奶則主張給她(團圓媳婦)吃一個全毛的雞,連毛帶腿地吃下去,選一個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來,讓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雞叫,再把她從被子放出來。她吃了雞,她又出了汗,她的魂靈裏邊因此就永遠有一個雞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黃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傳説鬼是怕雞的。”團圓媳婦最終死在橋底下,殺死她的是亙古不變的愚昧。

“有一回父親打了有二伯。父親三十多歲,有二伯快六十歲了。他站起來就被父親打倒下去,他再站起來,又被父親打倒下去。最後他起不來了,他躺在院子裏邊了,而他的鼻子也許是嘴還流了一些血。”“……過了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難道傭人就該被主人蹂躪?是什麼讓父親隨意處置另一條“低等生命”?

馮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過着烏鴉的時候,就給馮歪嘴子的女人送殯了。”馮歪嘴子要自己照顧兩個孩子,“……於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着他那份責任。於是他自己動手喂他那剛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調匙喂他。”“照常”是説他的麻木,還是説他的堅強呢?在這個時刻,或許兩者都有。“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死亡緩步離開,藤啊蔓啊花啊又光臨人間。

蕭紅在《呼蘭河傳》裏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後院,看到了她的親人和她的鄰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潑潑的小生靈,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壓迫和被壓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裏頭的一線光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傳》是一部怎樣的書啊?

它斷斷續續,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個片段跳入另一個片段,讓人摸不到脈絡。

它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一個小鎮上世態人情,繼續自我童年生活的點滴。開始讀有簡單的趣事,可愈讀愈會感到心頭一點點沉重苦悶起來,直到最後情感波瀾而久久不能平復。它是一篇敍述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作者的眼裏處處是新奇。春天。拔一個白菜,摘一個黃瓜,採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一個大蜻蜒從旁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蘭河的火燒雲是很好看的,變化極多,一轉眼,一低頭,那天空的東西就變了。秋天。偏偏這後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的,秋雨之後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冬天。儲物室隨便打開那一隻箱子,裏邊必須有一些好看的東西,從而來消遣冬日漫長凝滯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帶給作者性命最初的期冀和夢幻,童年的歌盡情流淌迴盪在後園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純真、未被世俗侵擾玷污的年華。

但是,不幸,童年的樂趣總共加起來就這麼多了吧。儘管還有唯一的一個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着作者。一天到晚,門裏門外,寸步不離,祖父授她唐詩,講實在聽厭了的故事。

但是,小小的一點樂趣,怎樣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慾望。在第四章,每節開頭都是一句:“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院中擺着的破舊物,沒有緣由,任其自然,更沒什麼樂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資料空虛;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鄰居們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單調,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作者描述童年生活是為了給在呼蘭河的人的生活反襯和預示。

呼蘭河的人是寂寞的。他們都是像作者這樣由小長到大的,但他們也已經習慣了,覺得理所當然。因此他們抓住一切看熱鬧的機會,不放過呆板單調生活中極少有的樂趣,哪怕只是一個時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舉,是令人窒息的。家長裏短,柴米油鹽,也能讓那些精神極度貧乏的人爭吵上三天三夜。他們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熱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這是精神上的盛舉。

呼蘭河的人是愚昧的。節日的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至於人去看戲、逛廟,也但是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説,此刻的`學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萬上不得學堂的。一上了學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説他要到學堂把他的兒子領回來,不讓他念書了。有的説孩子在學堂裏唸書,是越念越壞,比方嚇掉了魂,他娘給他叫魂的時候,你聽他説什麼?他説這叫迷信。你説再念下去那還了得嗎?相比起來,作者沒有魯迅那樣強烈的一針見血的批評和嘲諷,而是以點滴的筆墨,緩緩地滲透作者對封建惡習的厭惡和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呼蘭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團圓媳婦是書中被封建觀點迫害最深的,在那個沒有一點人性一點温暖的非人間。“大缸裏邊,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之後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湯一次昏一次”;而周圍人呢:“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於是人心大為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他們眼見如此殘忍的行為卻大聲叫好,一個人的死若是能帶來點樂趣的話那就是好的,因此他們樂於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買票,而且趣味無窮”。作者滿含悲痛地描述了這種踐踏性命,蔑視性命的行為,鞭撻又同情他們。是啊,這能怪他們嗎?這能恨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嗎?他們其實還是善良的,實在沒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們同是被幾千年傳下來的思維、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終成為一個個犧牲品。

呼蘭河的人是消極的。那些漏粉的人一向唱着歌,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淚在笑似的。逆來順受,你説我的性命可惜,我自我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我以為得意。不得意怎樣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都是這樣。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馮歪嘴子,他本該絕望,卻鎮靜下來,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團圓媳婦和王大姐那樣無意的反抗,而是雖受限制,卻寄寓着期望。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本書,風格明朗,笑裏含着沉痛。以一個孩子的小視角,反映出中國的一個大時代。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或許,一部好的作品,讀過去,既能喚起共鳴,又能有所啟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還是人性之美。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選讀部分從第三章開始,一上來就寫“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這裏,我寫了第一條筆記:在我兩歲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對他沒什麼印象。不過聽説,祖父一直希望母親生個男孩,可沒想到又生了個女孩,他很不高興。也不疼我。

不知為何,讀書的時候,總會不知不覺地從他人的作品中反觀自己,喜歡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再往下,出場的就是大花園了。關於花園裏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筆墨。每一個很日常很細小的故事,從作者的筆下寫出來,都特別得有詩意,有靈性,能夠很清晰地體會到兒童對於自然世界的獨特認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圓胖胖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相信蜜蜂,大家都見過,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的樣子,大家也都見過,但很少有人去描寫蜜蜂停在花朵上去採蜜的瞬間,還能比喻得這麼形象精闢。

人總是喜歡拿自己熟悉的東西做比喻。比如劉姥姥進賈府,暗自驚歎,鳳姐家牆上竟然掛了一個“秤砣”。想來蕭紅一定是見過也玩過毛球的,不然怎麼會想得到呢?

蕭紅的文字,雖簡卻極富感染力。寫與祖父在花園的歡樂時光時,將小孩的淘氣與俏皮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超有畫面感和代入感,讀過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彷佛自己親眼看見,她和祖父在花園裏玩,親耳聽到了那滿天飛的歡聲笑語...

比如這段,“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真是一個典型的跟屁蟲!好在祖父給了百分百的愛。

讀到這裏,不由得想起來姐姐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才兩歲的小灝灝,也是如此。記得有一次,姐姐帶了一個兔耳朵髮飾,結果灝灝看見之後,嘴裏不停地嘟囔,“媽媽戴兔兔,灝灝也要戴兔兔”,讓人哭笑不得。看吧,孩子是最會模仿大人的。

也只有取材於真實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寫與講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小孩對一些事情的.喜惡緣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詩的時候,文中的“我”,姑且稱為小蕭紅吧,很喜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詩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黃梨是很好吃的”,當她知道詩裏的“黃鸝”是兩個鳥時,就“不喜歡了”。相信這個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這裏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們的心思哦!

再比如,沒有玩伴的小蕭紅,終於認識了一個親戚家的小夥伴時,特別開心。但當發現他也知道花園裏的一切時,立馬就不喜歡了。因為,在她的小心靈裏,祖父和花園,都是隻屬於她自己一個人的。當聽到那小夥伴前年來的時候還給自己帶了禮物,立馬又摒棄前嫌,一塊兒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陰晴不定,再真實不過了。

小蕭紅不喜歡她的祖母。説來説去,是因為太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裏,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淨的窗户紙,祖母越氣,她越得意,結果最終被有潔癖的祖母用針紮了手指。説實話,小孩太調皮的話,大人厭煩也屬正常,不過,但真能做到用針扎人手指的,除了《還珠格格》裏的容嬤嬤,我還真是頭一回聽聞。

可以説,祖父和花園,承包了小蕭紅的整個童年。無數的歡樂,無數的記憶,都永遠地留在那片可愛的土地上。

當然,後園被冰雪封上之後,小蕭紅又意外地發現了塵封已久的儲藏室。

用她的話來説,“這裏邊是無窮無盡地什麼都有,這裏邊的寶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東西,使我感到這世界上的東西怎麼這樣多!且樣樣好玩,樣樣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綠顏料,可以到處畫着玩的觀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煙袋點着的圓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鐵塊,差點被土匪劫財去的葡蔓藤手鐲...,每一樣,都讓小蕭紅驚歎不已,可以興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厭了,弄換了,就再去搬。

她樂此不疲地從儲藏室裏翻出來的寶貝,偶爾也會勾起祖父祖母的慨歎。那是多少年前的了,從哪裏得來的,又都送了什麼人,祖父祖母有時也都説不清。

為小蕭紅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除了花園和儲藏室,還有祖母的離世。很多小孩,對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蕭紅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為祖母的離世,她才有機會去到之前從未去過的地方。“他們帶我到糧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時竟把我帶到街上,已經離開家了,不是跟着家人一起,我是從來沒有走過這樣遠”。也是從那之後,她開始想:“是不是將來我一個人也可以走的很遠?”,也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雖然孩子的視角里滿是歡樂,但是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在小蕭紅的成長過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總是願意陪她玩。

若只跟讀故事一樣讀過去倒也罷,但若把自己當成那個小姑娘,設身處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穫!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呼蘭河。

書中,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書中有一處情節最是我難忘,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説:“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

讀到這裏,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麼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樣,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裏充滿了那時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的,説來説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裏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雖然這麼愚昧,這麼這個樣卻在這麼個家庭還有這麼個温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蘭河傳》裏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説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呼蘭河傳》讀後感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因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説拆牆的有,説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説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説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裏,在這座城市裏,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裏,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蘭河傳讀後感5

曾有人説過,想起張愛玲,那是一個泛着華美微光的蒼涼手勢。而讀蕭紅的文字,則感受一種迴盪在荒野上的寂寞低吟。 蕭紅的呼蘭河是她童年的家園。“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這樣一個東北小城,風土人情,來往婚嫁,平常起居,蕭紅淡淡的敍述,精心地刻畫。她寫賣饅頭的老頭、東二道街上的扎彩鋪、一個提籃子賣燒餅的,又一個賣涼粉的,“賣涼粉的一過去了,一天也就快黑了。打着撥浪鼓的貨郎,一到太陽偏西,就再不進到小巷子裏來,就連僻靜的街他也不去了,他擔着擔子從大街口走回家去。賣瓦盆的,也早都收市了。揀繩頭的,換破爛的也都回家去了。只有賣豆腐的則又出來了。” 偌大的一個城,來來往往的人,能幹的就那麼幾件事,能過得就那麼一種生活。這兒的人最熱衷於乾的事就是看熱鬧,甚至只是一個女人追趕孩子的鬧劇,就可以讓周圍的人看的興趣盎然,全然忘記了自己。甚至由此還會發出今天過得真有趣的感慨。

沒有一個外來的人打破這死寂的生活。這樣的小城,一點點把你拉進時間靜止的暗域,掙扎不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茅盾説:“讀蕭紅的作品,開始有輕鬆之感,然而越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

蕭紅以犀利的筆鋒剖析了人們靈魂中哪種可怕的惰性。比如那個泥坑子,“老頭走在泥坑子沿上,兩條腿打顫,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嚇得狼哭鬼叫。”然而“一年之中抬車抬馬,在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沒有一個人説把泥坑子用土填起來不就好了嗎?沒有一個!”呼蘭河的歷史,小人物的.悲歡,都在冷靜的筆調下娓娓道來。既有畫卷般的鄉土風情,也有壓抑的矇昧人性。她愛這座小城,卻決不苟同。一直逃離命運的把握,卻又一直想回到那個温暖的掌心。矛盾、衝突、現實與童心,交織着呼蘭河城的氣息,像有些發黴的棉絮暴露在陽光下,氣味陰濕,但你絕無法拋棄它的舊日温暖。

呼蘭河的寂寞,蕭紅明白,蕭紅的寂寞,又有誰明白? 蕭紅父親殘暴,母親早逝,幼年生活裏僅存的温暖是祖父的疼愛。後來她受逼婚離家,隻身到北平。再後來為逃避敵人追捕,流亡關內,及至晚年因肺結核死亡,年僅31歲。

在蕭紅的作品中,她從不迴避殘酷現實中的苦難和不幸,她描寫貧困、飢餓、疾病、災難,展現出一幅幅驚心動魄的人生。但在《呼蘭河傳》裏,她依然傾注了愛意與童心,不乏詩意與抒情的筆調。那是因為有祖父,有他的後花園。書中也寫過:“祖父不怎樣會理財,一切家務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閒着;我想,幸好我長大了,我三歲了,不然祖父該多寂寞。”

這樣的一個花園,“這花園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 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説也奇怪,我家裏的東西都是成對的,成雙的。沒有單個的。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着。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 小主人公,和她和藹的祖父,使得這死灰般的生活底布上顯現了一抹亮麗的色彩。與祖父在一起的日子讓人看得興致勃勃,無端地豔羨,“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裏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着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裏一揚,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看到這兒,不由得會心一笑,可親可愛的祖父,童真童趣的“我”,即使有“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他們過着桃源般的生活,無憂無慮。 這兒,是存在蕭紅心中的唯一想念,恐慌境遇中的祥和之地。就是在夢中,看到漫天無際飛舞的蝴蝶、蜻蜓,也會同樣開心地笑出來,好像回到了童年的花園。

她一遍遍地重複,絮絮地講述曾經的歲月,生活過的地方,放花燈的、唱台戲的、跳大神的,人們湊熱鬧,談天説地,睡覺,吃飯,探親……一切的細節,都是對祖父一起生活的深刻想念,對故園的渴求。 但,逃也逃不開的,是漂泊、遊離、終苦一生的命運。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蕭紅的文字,一以貫之地清淡平靜、一以貫之地荒涼寂寞。她將命運的起伏不定都向內斂化,讓世事的荒涼和悲壯都隱忍在文字後,如同種子般,深埋地下而包含巨大力量,開出一朵寂寞之花。

呼蘭河傳讀後感6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後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豔的奇葩。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説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這個小小的縣城裏,有着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裏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説,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矩!後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説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着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説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説:“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説拆牆,有的.人説種樹,就是沒有説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起玩,一起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裏。

呼蘭河傳讀後感7

最近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記述了作者小時候與祖父在一起的天真無暇的童年生活以及左鄰右里發生的事。作者的童年是被祖父寵愛着的,她是一個有點小淘氣、小任性的小姑娘,家裏的後花園載着她全部的童年記憶。

整部小説,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講團圓媳婦那一段,我不知道迷信和無知竟活活把人害死。

作者家附近的小偏房裏住着一家趕車的,姓胡,團圓媳婦是老胡家招來的孫媳婦。團圓媳婦剛剛到時,鄰里鄰外都擠破了頭去老胡家看,小作者當然也不例外。作者第一次看到團圓媳婦時,説“原來不是什麼媳婦,是一個小姑娘”。第二天,作者看到團圓媳婦出來倒水,“她的頭髮又黑又長,梳着很大的辮子,普通姑娘們的辮子都是到腰間那麼長,而她的辮子竟快到膝間了。她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由於她長得高,12歲的年齡被硬説成14歲。

團圓媳婦到了老胡家過得如何?過了沒有幾天,小作者就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老胡家開始打起團圓媳婦了,打得還特別厲害。一開始只是晚上打,後來不分晝夜地打,作者家的西南角就一直有哭聲,直到冬天。團圓媳婦的'婆婆認為,打是為了團圓媳婦着想,不打得狠一點,她就不能夠中用。於是,擰團圓媳婦的大腿,大腿被擰成梅花鹿似的青一塊、紫一塊;把團圓媳婦吊在大梁上,用皮鞭狠狠地抽她;更甚者,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這真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呀!

後來為什麼不哭了?因為,團圓媳婦病倒了。她的婆婆給她找來跳大繩的,夜夜跳起大繩來。這時候,作者去看團圓媳婦時,“那小團圓媳婦,有點黃,沒有夏天她剛一來的時候那麼黑了。不過還是笑呵呵的。”這時候的小團圓媳婦可能是有點營養不良了!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硬説她是胡仙旁邊的,胡仙要帶走她,所以繼續請大神,一請請來好幾個,繼續鼓聲連天地跳着。不僅跳大繩,還吃各種偏方,比如豬肉黃連一起烘,壓成面,服用。這時候的小團圓媳婦,病得越來越重,夜裏睡覺,她要忽然做起來,看了人她會害怕。她的眼睛裏老是充滿淚水。可憐的小團圓媳婦,一定是被跳大繩、各種偏方折騰怕了。

最不可思議的是,老胡家跳大神,還要用大缸給團圓媳婦洗澡,而且是當眾洗澡。小團圓媳婦躺在炕上,還是黑乎乎,笑呵呵的。當作者給她玻璃球時,她試着用手指甲去彈,甚至想坐起來彈這玻璃球。可是緊接着,大神敲着鼓,命令團圓媳婦當眾脱衣服,她不肯脱,她婆婆就抱住她,請幾個人幫忙把她衣裳撕掉了。作者寫到,“大缸裏滿是熱水,是滾熱的熱水。她在大缸裏邊,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邊站着三四個人從缸裏攪起熱水來往她的頭上澆。不一會,澆得滿臉通紅,她再也不能掙扎了,她安穩地在大缸裏邊站着,她再不往外邊跳了,大概她覺得跳也跳不出來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裏邊僅僅露着一個頭。”沒多久,她暈倒在大缸裏。當天晚上,小團圓媳婦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可憐的小團圓媳婦,這是遭了多大的罪呀!

後來,小團圓媳婦的病一直沒有好轉,“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睜非睜,留着一條小縫,從小縫裏邊露着白眼珠。”又過了不久,在一個晚上,小團圓媳婦死了。

沒有文化再相信迷信,真就活活把一個好人給折磨死了。為什麼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如此殘忍地對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呢?也許,小團圓媳婦就是他們一家人,尤其是婆婆的撒氣桶,作者寫到,“做婆婆的打了一隻飯碗,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丟了一根針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跌了一個洞,她也抓過來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反正沒有人為小團圓媳婦撐腰,想打想罵都隨意,那麼如果婆婆或誰遇到不如意的事想發泄出來,不打她,還能打誰?這種打法忍心打在自己孩子身上嗎?還有誰讓她這樣打?也許,迷信給了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一家可以荒誕地對待她的理由,反正她是鬼神身邊的,這樣給她驅邪,還是幫她呢,再説,跳大神也是要花好多銀子呢。

小團圓媳婦不過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可憐孩子,她到了老胡家就沒有人心疼她,沒有人真心關愛她了!我對她最大的印象還是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齊膝間的長辮子”,她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那麼的充滿朝氣,卻被婆婆虐待,又被迷信害死了。

在整個敍述過程中,作者好像一個outsider(局外人),就像上帝在冷眼注視着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作者淡淡地説,“呼蘭河這地方,到底是太閉塞,文化是不大有的”。

我之前也動手打過我家老大,我説,她把我內心中的惡都激發出來了。現在我不動手,每次想動手,我都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把她當作我的泄憤工具了,因為自己的憤怒無處化解,而她又比自己弱小,正好可以打她?如果是,那麼我應該找地方化解自己心中的怒氣才是!孩子是要人愛和疼的!

希望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不要在現實生活中重現,人要讀書、學習,瞭解自己,也要了解這個世界。努力做一個明白人!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在蕭紅女士的筆下,那是1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開篇便用“那”,前面沒有交代,指代不明,可以改為“呼蘭河城”)城裏有淳樸的民眾,多彩的民俗,童年的樂園,但就我看來,最最令人慨歎的是那種觸目驚心的麻木,以及隨之而來的閲讀時的沉重思考。

文中有許多“有趣的情景”,如“養豬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頂的草上長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裏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採蘑菇,採蘑菇的驕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則沒有不羨慕的,都恨自己為什麼不住那草房裏。於是感歎啼噓,相歎不已。房上採蘑菇的故意選幾個大的拋下來,藉以炫耀,哪知道忘記了房頂已經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腳掉下去了,把腳往外一拔,腳上的鞋子不見了,鞋子就從房頂落到翻開的滾水裏,滾着翻 着……”但讀者絕不會因為這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淒涼的,含着眼淚的。既同情他們的不幸,又原諒他們的麻木。

我印象最深的是慘死的小團圓媳婦兒。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説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兇,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蕭紅女士以深藏同情又略帶嘲謔的筆調述説了1個健康、活潑又純真的少女被無情而腐朽的禮教摧殘致死的悲劇故事。小團圓媳婦不過是沒有其他女人那種低眉順眼、委瑣卑賤的奴相,然而就是這種與眾不同,令她成了街坊鄰居、婆婆大嬸眼中的'“異類”。生活在呼蘭河邊這個封閉空間裏的人羣,他們不允許差別與個性,看不慣激情與生機,因此一致認定小團圓媳婦“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而且“坐到那兒坐得筆直,走起路來,走的風快,”“一點也不像團圓媳婦”。故而當小團圓媳婦遭到婆婆的毒打時,人們同聲稱讚“早就該打”;當小團圓媳婦要被“洗澡”時,左鄰右舍、大媽大嬸便蜂擁而至,一齊撕光小團圓媳婦的衣服,將滾燙的熱水澆到她的頭上,全然不顧這個只有十二歲的女孩的死活。“到後來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那連哭帶叫的小團圓媳婦好像在這個世界上她也並未曾哭過叫過”;“還沒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就死了。”媳婦捱了打,就會害怕、躲避、尖叫,但這些在呼蘭河人的眼裏卻是不能被理解的。相反,因為媳婦的病重,婆婆強忍了自己打人的念頭,這卻是令人同情的。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醫、雲遊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斷折磨、摧殘,終於死去了。這一切發生的如此自然,如此順利成章,如此符合常理:婆婆調教媳婦天經地義,這是傳統,這是常禮;被婆婆他們打了,打疼了,打傷了,打怕了就哭,就叫,就躲避,甚至叫着“我要回家”,這是不懂禮數,是中了邪;為“生病”的媳婦請仙人診治,跳大神這是習俗,更是親情;一家有難,眾鄉鄰豈能袖手旁觀?這是鄰里鄉情。悲哉,痛哉!人的生命的被蔑視、被踐踏、被戕害,被這羣並不懷惡意的人們!

小團圓媳婦受虐致死的悲劇命運固然令我們無比痛心,但更使我們不寒而慄的是,殘害小團圓媳婦靈肉的殺手卻是一羣與她有着同樣悲苦命運的女人。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樣“自相殘殺”的女性悲劇呢?是由於婆婆及左鄰右舍的罪惡本性嗎?顯然不是的。她們雖然偶爾兇蠻,但本質卻還是善良的。她們的打人、殺人全部本着1種“善良”的願望。

究竟是什麼讓這羣原本純樸、善良的女人一聽説“還有兩次要洗的”就“……人心大為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呼蘭河畔的這個羣落真如一潭死水,沒有任何波瀾,沒有任何色彩,只有延續千年的封建傳統、民風、習俗,這傳統如枷鎖一樣束縛着人們的夢想和情感,毒害並異化着女性的精神。她們喪失着母性甚至人性,一方面安於男性的壓制與摧殘,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起男權社會的衞道奴僕,對一切“異端”採取本能地排斥,矇昧地撲滅所有差別與不馴。因此,當小團圓媳婦健康、活潑的人性展露出些微張揚時,她們便不惜一切地對其壓制直至窒息,直至1個鮮活的生命憔悴地凋逝。在蕭紅眼中,女性最大的悲哀不是因為她們經歷坎坷不幸,而是她們對這種不幸的屈從和認可。當然,在整部作品中,遠不止這種女性的麻木,《呼河蘭傳》呈現的是整個城的麻木,這是作者對國民性的1種思考,對人性的1種剖析。所以,人們,杜絕麻木吧!我們必須懂得生命的至高無上的價值,讓一切打着任何“善良”、“關愛”幌子的戕害都永無容身之地。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蒼涼中藴含熱情,歌頌時不忘批判,這是一幅舊中國東北小縣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風情圖,更是濃縮了的20世紀初舊中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辛酸與苦澀,無奈與掙扎,苦痛與麻木,愚昧與可笑。《呼蘭河傳》飽含了女作者的血淚,用回憶性的文字為我們展開了一幀真實無比卻又生動形象的舊中國東北人民的命運畫卷。寫這部小説的原因是:"只因為他們充滿了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那裏了。"寫得之所以深刻、真實,是因為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為太過於熟悉,之所以太過於熟悉,是因為這些往事早已經刻進了腦海裏,揮之不去,掃之不去,趕之不去,轟之不去。

儘管她寫起來似乎很得心應手,並不吃力,可是我讀起來卻頗感勞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讀起來不是那麼簡便,雖説寫得很流暢、平實,資料很樸實、充實、真實,可是小説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斷的敲擊着我的內心,使我的心為之打動,為之感動,為之顫動,為之激動。蕭紅用寫散文的筆法來寫小説,並且還是這種鄉土題材的小説,讀起來令人絲毫感覺不到有隔閡,而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那麼的自然。

她出生在這個小城裏,童年的生活並不完美,盡她的父母皆在她身邊,可是父母的愛對她來説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父親的暴躁,母親的冷漠,奶奶的兇悍,這些家人的愛她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愛,這愛從她一出生就伴隨着她,直至十幾年後因祖父的去世而遠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樂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齊,他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異常是在他們家裏的園子裏,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憶。這個園子裏,有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爺爺種菜她也種,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討好,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雖然如此,但他們都得到了千金難買的東西——歡樂。在園子裏的這段童年記憶是刻骨銘心的,也是頗讓人難以忘懷的,寫得很投入,很不錯,已被選入國小課本。在這個園子裏,她慢慢長大,爺爺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親、可愛、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對她的漠視,祖母對她的兇狠,祖父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對她很熱情,天天與她玩,有好吃的`給她吃,有好玩的給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識字,讀詩,認識事物。她也喜歡和這個老爺爺開玩笑,用玩笑來愉悦彼此的心境。祖父還是個很正直的人,見胡家的團圓媳婦幾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説:"好好的孩子快讓他們捉弄死了。"並且還決定讓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給這樣的人家。馮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後,一家人沒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讓出了一間房子讓他們住。由此可見,祖父是個對外人也很熱心的人,與其他一味壓榨盤剝農民的地主還是有所不一樣的。

讀完這部小説,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少。比如説有二伯,無父無母,無子無女,六十多的人了,跟隨"我"祖父三十多年了,也自恃資歷老,常對別人頤指氣使,還好發牢騷。並且之後經學會了偷盜,偷起了"我"家的東西拿出去換錢,被"我"發現了就想收買"我".之後,他被"我"爸爸揍了一頓。馮歪嘴子,本是個磨倌,卻與王大姐好上了,還生下來私生子,所以,他們,尤其是王大姐沒少遭人白眼,受盡了冷嘲熱諷。可是他們還是歷盡艱辛,挺過來了,當日子一步步好過來時,王大姐卻因產後風而死,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與他相依為命。胡家的團圓媳婦,只是一個12歲的女孩子,或許是因為年紀小的原因吧,見人愛笑,可是而這笑竟然也被人當做缺點。因為在大家的潛意識裏,做媳婦的見人就笑是不妥當的,所以大家就當她是病了,不正常了。於是,就請來跳大神來給團圓媳婦治"病",不行又請來了一個所謂的雲遊真人來治,結果"病"沒治好,倒是被騙走了一大把錢。最終把她弄到熱水裏,當眾脱完她的衣服,用熱水澆她的頭,昏了停下,醒來之後澆,之後又用針刺、鞭打,把她"治"的奄奄一息,最終最終死去了。愚昧無知而又殘忍的人,把這個年僅12歲的小女孩給活活折騰死了,到底是她病了,還是這一幫子人不正常了?

蕭紅用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用一個孩子的語氣來敍述這些個故事,用一個孩子的獨特方式來解讀這些問題,雖不免幼稚,甚至異想天開,畢竟童言無忌,説出了許多的"大人"説不出來的真話,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對這方土地愛的執着,愛的深沉,愛的無法自拔,所以下起筆來很容易,寫下的東西很厚重,很耐讀。聯繫到作者苦難的一生,再來讀這些文字,心中翻騰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苦痛,是無奈,是唏噓,還有在淚水裏浸泡許久的温暖。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她寫的是生活,她道的是寂寞。灰色的筆調,平和的敍説,敍説着二十世紀初的呼蘭河,敍説着那兒人們的生與活,傷與悲,喜與樂。敍説着她一生的寂寞,敍説着那個時代的悲歌。

————題記

讀完《呼蘭河傳》已有近兩個月了,但我今日重拾起這本書時,彷彿依舊會聽見那一串悽婉的歌謠,依舊會想起那一首悲傷的抒情詩,依舊會看見那一幅昏暗的歷史畫。蕭紅在這篇小説的最後一段中説“以上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的確如此,我現今想起她筆下的那些事兒,彷彿除了悲涼,還是悲涼;好似除了寂寞,還是寂寞。但我想説,這部小説是優美的,它的優美之處在於被籠罩上寬容,這種寬容是蕭紅給予的。

縱觀整本書,蕭紅筆下的生活永遠是寂寞的。在她看來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那裏人們的生活是寂寞的,她的整個一生是寂寞的。我想,蕭紅在寫這篇小説的時候,定是想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不再寂寞。儘管呼蘭河城不是一個安詳的人間天堂,儘管那裏充滿着苦難與悲涼,生活着無知和愚昧的人們,但不可否認的是,蕭紅在那裏有過一段歡樂的日子,那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當時間偷走初衷,留下的只是苦衷。於是她才會待在一段時光裏懷念另一段時光,才會在寂寞地生活幾十年後提起筆來回憶這段躲在光陰角落裏的故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界,別人進不去,自己出不來。蕭紅的世界是呼蘭河,不對,應該説是她童年時的呼蘭河。不知道什麼是憂傷,就不會真正懷念幸福,所以曾經給她幸福的地方才是她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憂傷的心中最美好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裏,當東西街道上的大泥坑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便時,只有人出主意如何過泥坑,卻沒有人想辦法怎樣填泥坑;在那個世界裏,小團圓媳婦在經歷了捱打、跳神、熱水驅鬼等等迷信活動後,人人都相信她會健康起來,可最後她卻命入黃泉;在那個世界裏,祖母厭惡蕭紅到了用針扎她的地步,所以蕭紅當時唯一的快樂就是陪祖父在園子裏,祖父勞作,她玩耍;在那個世界裏,在跳大神的夜夜鼓聲裏能體味出人生悲涼的況味,從看野台子戲的喧鬧中感受呼蘭河人生命的飛揚。悲也好,樂也罷,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也看出了蕭紅對慈祥的祖父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呼蘭河的一切對她來説是那樣地親切,那樣地淒涼,那樣地讓她魂牽夢縈。在她寂寞的一生中,童年無疑是最幸福的時光,雖然童年時只有祖父能給她温暖,但她不是寂寞的,她的內心深處是有温暖的。所以在這篇小説中,我讀到了蕭紅對愚昧無知的人類的諷刺,對封建社會下的人情涼薄的抨擊,對童年生活中僅有的温熱的無限懷念。

雖然全篇小説都在説這些“不優美”的故事,雖然嚴冷和荒涼是全書的基調,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如果在回憶過往的時候,永遠都是在抱怨、在哭訴,那還有什麼趣兒。正因為蕭紅在敍説故事背後少了一份苛責,少了一份鄙棄,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份原諒,才更顯出她的睿智與博大。儘管她寫了許多寒冷刺骨的'東西,可是她仍不忘用絕望的懸崖上殘存的一絲微弱的温熱,盡心盡意地消融着這個世界的荒涼,來給人生以希望。

蕭紅包容了這些“並不優美的故事”,原諒了這些“至今完全不曉得怎樣”的人們。因為那些故事是那個時代的烙印,是她一個人所無法改變的,而且一個社會只有經過了愚昧和封建,才能有文明上的更大發展,不是嗎?所以她不再去憎恨,也不願去憎恨;不再去抱怨,也不願去抱怨。她不去在意這些事情的是非對錯,不去在意這些人們的生老病死,不去在意這座小城的興衰繁蕪。透過這淡泊的文字,透過她平和的語氣,我們看到了她故鄉的種種不堪,但她都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因為這些不美好,她會悲憫,會哭泣,會無可奈。但就好像一切的殘忍,在小城裏都被看作最極其平淡的事一樣,這些不美好再次被提及時蕭紅大抵也會把它們當作極其平常的事,或説一句:這都是過去的事沒錯,它們都是過往了,即使它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歲月,但在時光的年輪轉過一圈又一圈後,這段“不美好”的歲月終究是讓蕭紅懷念的。所以她才會在寂寞中信手而又仔細地拈來一片片記憶的碎片,將其一一擺出來,在娓娓道來的過程中細細品味那份獨屬童年,獨屬故土的氣息。當她回憶這段過往時,她已離開呼蘭河幾十年了,那裏所發生的一切,再也與她無關,她也不再知曉。小城裏的一切,離她漸漸地遠了。在後半輩子的寂寞中,她只有通過回憶,去體味曾經擁有過的温情,體味曾經受傷過的冷漠。而這一切的感悟與思考都來源於蕭紅對往事的寬容,對社會的寬容,對生命的寬容,對苦難的寬容。

《呼蘭河傳》它説的是一片土地的痛,它寫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它道的是一種生命的殤。聽着蕭紅將那個世界裏的悲歡娓娓道來,悲涼與哀傷交錯,痛苦與磨難更替。但在追憶的過程中,蕭紅在許多事情中都滲入了無可奈何的包容。這種包容不只對愚昧,不只對故鄉,不只對生命,而是對生命所難以承載的太多悲涼和苦難都給予了包容。多少時光在時光中流逝,多少光陰在光陰中逃走,多少故事在歲月中落幕,但蕭紅的這段記憶永遠不會抹去,它會凝結成水晶,反射七色陽光;會化作微風,徐徐送來清涼;會生長成花兒,散發出芬芳,芬芳她童年的那段時光。那段時光裏,悲也好,樂也罷,都是過往,都是生活。正如泰戈爾所説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呼蘭河傳》寫的太好了。

第一章便是全文主旨——人們四季裏,風霜雨雪的過着……

作者寫的,是這土地上彷彿庚古未變的樣態。

在呼蘭河這座小鎮上,那總也不變的大泥坑,那總可以吃到的便宜豬肉,而人們總也不承認那豬肉是瘟豬,總是相信那是泥坑裏淹死的豬。

在呼蘭河這座小鎮上,那總也不變的藥店,那總也不變的扎彩鋪,那總可以看到的火燒雲,人們的生活,彷彿千百年來從未改變過。

在呼蘭河這座小鎮上,有那麼一個院子,那院子裏有蜂子,有蝴蝶,有黃瓜,有不結櫻桃的櫻桃樹,有那麼一個整天跟着祖父的“我”。

即便是這麼一個小鎮上的小院子,也彷彿總也不變似的,養豬的住在院子一角,院子那邊磨坊裏總是傳出來打梆子聲,還有那趕大車的一家,還有那住草房子總能吃到蘑菇的人們,哪怕那草房子搖搖欲墜,卻還是日日住在裏面。

“我”輕快的童年便是在這彷彿永無變化的院子裏流淌。

可就是這輕快的`童年裏,有那麼幾個人幾件事,彷彿給平靜的時間之河裏投下了那麼幾個石子,縱有波紋,卻無波瀾。

一個是團圓媳婦——12歲的童養媳。

一個是有二伯,一個是歪嘴子。

這三個人,若説起來,也沒什麼稀奇。因為他們都是最底層最底層的人了。

《呼蘭河傳》讀之讓人歎服之處,便是作者的不評論不説教了。她只是把那些個人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去做一番審視,再以平靜的敍述去做一番描寫,再以一個孩子一説完就跑去追蝴蝶玩兒去了似的心思,敍述完了便完了,空留下我們這些個讀者,頓在那場景裏,回首之處,看到的是這平靜而破敗的院子,竟不知該把心思收到哪裏去。

《呼蘭河傳》讓人從一個幾歲的孩子的眼睛裏,一眼望穿了幾千年!

這幾千年,是平靜的,卻也是波濤洶湧的。

平靜在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天地中,命運並沒有惠顧誰,該生的該死的,全都一個樣。

波濤洶湧在於,如魯迅先生説的,這幾千年便只有兩個字“吃人”。

那小團圓媳婦之死,她不是死在人們的麻木與愚昧,她死在了她是一個比一塊豆腐都不值錢的底層社會地位上。她的婆婆,捨不得去打牲口打雞仔,捨不得打兒子,可自己又想打什麼來發泄情緒,便抓過來小團圓媳婦打一打。越打越是順手,越打越是重。為了讓自己打人打的理直氣壯,便要找出許多是為了小團圓媳婦好的説辭。而每一個人都認可這種“是為了她好”,這不是因為人們麻木冷漠,而是因為這是當時每個人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過活,就像那捨不得買的紅花油,捨不得買的一塊豆腐。

紅花油有價,豆腐有價,窮人家的女兒可哪裏有價呢?她無價啊,無價就是不值錢,就是比個豆腐也不如,比個雞仔也不如,就像《白鹿原》裏白嘉軒那六個媳婦,在婆婆嘴裏,不過是窗户紙,壞了便再糊一層。

底層相殺,不是因為人血饅頭好吃,不是人們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千難萬難生存下來的人,已經認可了這吃人的哲學。他們死裏逃生,卻擺着善良卻愚昧的樣子,再去圍觀別人的生不如死。

有二伯的瘋瘋癲癲,正如《Holle樹先生》裏的樹先生,孩子們時而叫他有二爺叫他有二掌櫃的,時而叫他有子,專門讓他急的跳腳。

一想到歪嘴子媳婦生第一胎時候,那冰冷的磨坊裏,孩子蓋着五個面口袋,還要被東家趕出來,一想到那月子裏的嬰兒在那喜鵲窩一樣的草窩裏的樣子,便心酸的要命。

這三個人的故事,特別的短,短的還沒有那院子裏的蜂子、蝴蝶、不結櫻桃的櫻桃樹篇幅長,卻把這人世間的苦楚寫的太深了。

這些人,最苦楚之處在於他們被命運的車輪裹挾着活下來,卻完全聽命於命運,不做任何抗爭,任憑命運擺佈着自己。

《呼蘭河傳》讀第一章時,讀到那句“人們四季裏,雨雪風霜的過着”,我便淚濕了,因為我便知道了,這美麗的火燒雲之下,這平靜的歲月之下,一定會有讓人心碎的故事。

沒想到,這故事發生在那樣平靜美麗的四季裏,那樣無憂無慮的童年裏,那樣平靜的敍述裏……

《呼蘭河傳》總提起那便宜豬肉,若説起來,這便宜豬肉就是小説的題眼所在了,那些揣着明白裝糊塗的人們啊,就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正如打着為小團圓媳婦好的旗號去虐待她,這些人,哪裏可曾真正的面對過真相,又何談去探尋真理呢?

所以,作者以小孩子的“真眼”,在那滿是真切的院子裏,看着那許許多多的人的虛假。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有人説幸運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玲老師,試圖通過蕭紅的《呼蘭河傳》來回答這個問題。

蕭紅自傳體長篇小説《呼蘭河傳》,最終完成於1940年。這時蕭紅29歲,人在香港。1942年初,寫完這個小説一年多後,她就在香港去世了。呼蘭河本來是東北的一條大河,蕭紅用它來指稱自己的故鄉呼蘭縣城。現在呼蘭是哈爾濱的一個區,是大城市的一部分了,但是當年它不屬於城市,而是一個有着獨特鄉土風情的東北小鎮,與開放、摩登的“東方小巴黎”哈爾濱完全不一樣。《呼蘭河傳》是蕭紅在千里之外回望故鄉的作品。一個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時候對故鄉可能會有什麼情感呢?

思鄉是人類普遍的情感,但怎麼思,卻各有各的不同。故鄉之所以與你血脈相連,就是因為它連接着你在那裏的生活記憶。思故鄉,其實就是思你的過往生命。如果你當年在故鄉得到的是愛與温暖,那麼你的故鄉記憶自然就是暖色調的;如果你當年在故鄉受到的是迫害與歧視,那麼你的故鄉記憶自然就是灰暗的。

當然,人的經驗與情感往往沒有那麼單一,你的記憶可能是温馨與悲涼相交織的,那麼故鄉在你筆下自然就是一半光明、一半灰暗。思故鄉,並不僅僅是思你的過往生命,而且還是思你的當下生活,思你的未來人生。如果我們現在的人生非常灰暗,那麼,也許我們就需要藉助過往故鄉記憶的明亮色彩來拯救自我,來照亮我們通往未來的道路,這樣,我們寫故鄉就有可能偏向選奇妙的事,寫完這個或温馨或陰暗的故鄉記憶,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就會被改變。過往的人生經歷、過往的情感記憶,被你的筆召喚出來,它就會變成你當下心靈的一部分。《呼蘭河傳》總共有八個部分。前面有七章,後面加一個小結。一、二兩章是對呼蘭河整體鄉土風情的描述,沒有固定的主人公,童年的“我”這個主人公也沒有出場。

從第三章開始,小説的視角轉到了“我”家的後院,寫的就是主人公“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童年視野中所見到的“我”家院子中的人和事。我們現在來看蕭紅是如何回憶“我”的童年生活的。先提三個相關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的童年生活主要在哪裏展開?當然在“我”家的院子裏,尤其集中在院內兩個地方:後花園和儲藏室。日後讓“我”魂牽夢繞的則是那個後花園。第二個問題,童年與“我”關係最密切的人是誰?是祖父!第三個問題,後花園這個核心地點和祖父這個核心人物,在“我”現在的回憶中是什麼樣子的?是温馨的還是悲涼的?與“我”現在的心靈有什麼關係? 我們帶着這第三個問題往下讀。先看蕭紅是怎麼寫後花園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黃瓜願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結,也沒有人問它。

這裏,動植物都擬人化了。花兒、小鳥、蟲子都變得有主觀意願了。它們的主觀意願有什麼特點呢?都有生命不受壓制的特點,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呈現出生命自由自在的特質。為什麼會有這個特點呢?這個特點是從動植物自身的屬性裏來的嗎?顯然不是。黃瓜開花後結果不結果,不存在它自己願意不願意的問題。黃瓜的生長遵循的是自然律,與自由意志毫無關係。這種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只能是來自作者的主觀心靈。蕭紅把自己關於生命自由的理想投注進自己的寫作對象了。古人早就説過:“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寓於海。”蕭紅把自己渴望自由的“情”和“意”投注到花鳥蟲身上了。黃瓜想結瓜就結瓜,不想結瓜就可以不結。這種藝術構思,顯然是一種童話思維。寫這樣的句子,蕭紅完全變成了一個純真的小女孩,沉醉到童話世界裏去了。寫作時的蕭紅,放下成年人的理性思維,向童年在後花園中玩耍的那個小姑娘迴歸,才會寫出這樣純真無染的句子。蕭紅的文學人格由此顯示出了她非常富有魅力的一面。我們不斷提到過去與現在的關係,那麼,童年回憶所生成的温馨的、本真的光芒,真的有足夠的力量去驅散一個歷盡滄桑的成年女性的生命荒涼嗎?

我們來看這段話: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們從這段話中體會到的是什麼心情?是悲涼,是傷感,對不對?此時,蕭紅歷盡了歲月的滄桑,而且有家不能歸。她把這種生命狀態比喻成“逃荒”,這真是有無限的悲涼啊!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呼蘭河傳》這本書,我最初非常喜歡,喚起了童年在小鎮的舊事,比如走街串巷賣小吃的,家家户户看火燒雲的,佳節寺廟上香的,老老少少夏夜乘涼的……有種説不出的親切與温馨感覺。可讀到後來卻愈發感到悲涼,不禁讓我想起讀過的一則夜鶯與玫瑰的故事:夜鶯欣賞於一青年愛情的偉大,甘心用自己的鮮血浸染玫瑰樹,在月色裏用歌聲使紅玫瑰誕生來使青年與他的愛人能夠跳一支舞。然而當青年拿着那朵用生命與歌聲換來的紅玫瑰給他的愛人時,女郎卻説花配不上自己的衣服,比不上大臣送的珠寶首飾。一怒之下的青年將玫瑰丟棄,一個車輪便將它碾過。我不知道為何會聯想到這個絕美又哀婉的故事,大抵是因為生命的熾烈,無論是夜鶯還是人,生命本身就藴含着希望,美好,然而也暗藏着死亡,帶來苦痛,意外與悲傷。《呼蘭河傳》裏的人物生來平平靜靜,死了也平平靜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去地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但,我相信他們都曾嚮往着幸福,雖然幸福的念想總化為絕望的泡沫。

淒涼之歌——王寡婦

王寡婦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從此以後她就瘋了,但她卻仍曉得賣豆芽過活。偶爾在廟台上狂哭一場引起鄰人街坊們的同情,不過為時甚短因為人們看得多聽得多不以為奇或者認為“人間苦難的人多着呢”。我感到淒涼的不僅在於王寡婦遭遇的悲慘,也在於鄰人街坊們“三分鐘熱度”的惻隱之心。雖然尚可理解,畢竟在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悽慘事件轟動一時被各大媒體咬住不放爆炒熱賣,然後隨着時間推移悲傷會淡忘,同情心些許會氾濫最後開始懷疑事件的真實性都已經司空見慣,但我想説的是無論何時,請心懷一顆慈悲之心,悲憫天下不幸之人,你可以不施以援手,但也請不嘲笑諷刺,更不要懷疑他們。或許有些事情是假,但若非有難處誰會編造傷疤用眼淚賺的同情與金錢?請用你的真心去接受他們的傷痛或者不同之處。淒涼之外我還感受到生活的無奈,王寡婦死了獨子後仍然是平平靜靜地活着,哭過後也是如此。她將難過埋在心底,偶爾情緒失控大哭一場又是明天,生活的馬車缺了誰照常運行,唯一做到的只能是向生活妥協,過好平淡的每一天。

希望之光——扎彩鋪

中國自古就流傳着“陰間”“陰曹地府”“地獄”等説法。人死後,靈魂進入陰間,陽間的親人怕他沒有房子住、沒有衣裳穿、沒有馬騎。活着的人就為他做了這麼一套,用火燒了,到地府樣樣皆有。其實,這是活着的人的一種期盼嚮往,活着的時候做牛做馬,死後也希望像人間的老爺般有人伺候,能夠吃飽穿暖。扎彩鋪就是呼蘭河人的心願寄託,是生活下去的精神動力,是希望之光。即使在現在看來這希望之光有種深深的絕望,是最無奈的精神支柱,甚至會説是奴役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然而沒有了這希望之光,心靈就得不到一絲的寬慰。就像現在佳節給祖宗上

墳一樣,我們跪在墳前,雙手合十,默唸願望,虔誠莊重的模樣。只説,心誠則靈。

脆弱之花——小團圓媳婦

《呼蘭河傳》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團圓媳婦。她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辮子快到膝蓋,不是一個媳婦,而是一個姑娘。眼前彷彿就出現了一個典型農村小女孩的形象,給人天真活潑之感。但村裏的人卻説她不害怕羞不像個團圓媳婦、大模大樣的,兩個眼睛咕嚕咕嚕的`轉。想來,她定是個聰明機靈的女孩,可在那時的舊社會,卻只遭來毒打。她具有反抗精神“你擰她的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説她回家。”而她的婆婆對她的生病卻不歸咎於自己的毒打,反而找各種偏方,比如跳大神,吃全毛的雞,扎穀草人等。最後竟然在眾人面前脱光她的衣服把她放在滾燙的熱水缸中。文章中的“我”這個小孩都能輕易看出小團圓媳婦的病結,但所謂的熱心幫助的大人採取的方法令人心驚。一方面或許是封建倫理的束縛,一方面或許也是科學知識的缺乏。這場悲劇以小團圓媳婦的死收尾,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更讓我心寒的不是那些“熱心幫助”的人,而是那些看笑話,湊熱鬧的人。不禁讓我想起魯迅先生曾目睹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甚至有拍手叫好的。貌似魯迅先生曾批判這為國民的劣根性,麻木,軟弱,渾渾噩噩。國民的劣根性難除,國家富強就尚遠,唯一可做的就是愛國,無論何時用愛國之心愛人民之心落到實處,做切實可行,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用一副討厭的嘴臉嬉笑叫好。

《呼蘭河傳》這本書有與外祖父在後花園嬉鬧的無憂無慮生活的童年歡樂,自我認為更多的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人性的弱點,還有封建社會生活的悲涼,她以兒童的視角寫出淒涼的故事,淒涼的人物,像那句話説的“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但這些悲涼之事並不只在過去,也有在現代,這些才顯得愈發的重要,因為它們的解決推動着時代前進的步伐,讓未來沒有絆腳石,思想的前進才是社會前進的前提。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在一個午後,享受着慵懶的陽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書——《呼蘭河傳》。

“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首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東北邊遠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中,“我”是個不諳世事、天真無邪的孩童,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後花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説的開端。在這小小的縣城裏,有着淳樸的居民和純淨的鄉村生活,雖不如大城市那般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了童年時最愛的花園,我特別喜歡那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般的語言,簡單又活潑,寫得多好!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然而,我們卻不曾想到,在家中長輩的那一個年代,是那麼貧苦。記得小時候,在我吃晚飯時,總愛是把米粒飯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裏還有大半碗飯菜沒吃就倒進了泔水桶。每每這時,媽媽便像唐僧一樣的來教育我。我雖然表面上很不耐煩,但卻牢牢的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裏。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那麼困苦,媽媽很小的'時候便要去田裏幹農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餓得肚子咕咕叫卻還是吃不上一頓飽飯,僅有的那一點食物還不夠塞牙縫的,卻要分給一家五口人吃。在我們奢侈的揮霍水果時,你可曾想到,在那個年代,被説新鮮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爛的都沒有。冬天,在我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卻還嚷嚷着冷時,那時候的人們卻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風霜雨雪中不停的幹活。

而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詩,像一幅畫,沒有煩惱,沒有紛爭。

但文中小團圓媳婦的童年也是那麼悲慘,她短暫的生命讓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貧苦,被千里迢迢送去當童養媳。她剛入門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錯事情時,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樑上,用燒得通紅的鐵塊烙她的腳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紂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時,婆家人給她用開水洗澡。當時的人們因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來看熱鬧。看着她在水裏痛苦地掙扎,沒有人來救她。當她昏死過去時,人們才跑過去,有人還留下了眼淚。也許是因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學,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來“救人”。當他們看到昏死的小團圓媳婦,心裏掩埋的良知,憐憫之心才被喚醒。可最終,她還是難逃悲慘的結局。每每讀到這裏,我總會義憤鷹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復了心情,合上書本,天邊已燃起了火燒雲,我閉上雙眼,細細地回憶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眼兒。整篇小説既樸素又流暢,讀着它,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不論是小城的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合子戲,還是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作者蕭紅筆下充滿生機的圖畫,令人讀後掩卷長思,滿口餘香,回味無窮……

“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最近,我喜歡上了被作家茅盾這樣評價的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隨着它,我慢慢走進了蕭紅小時候眼裏的家鄉,位於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遠小城——呼蘭河。

女作家蕭紅就出生在黑龍江的呼蘭河畔。她半生漂泊,命運多舛,年僅31歲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小城三月》和《呼蘭河傳》等。寫於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説《呼蘭河傳》,是她的最後一部著作。

在這本書中,蕭紅介紹了家鄉呼蘭河的景色、習俗和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呼蘭河的景色優美,習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都讓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蕭紅的童年生活雖苦多樂少,每天都要忍受父親的冷漠、母親的惡言惡色,還被外祖母用針扎過手指,卻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像後花園和儲藏室,都是小蕭紅的“天堂”。在後花園,她把玫瑰摘下來,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還説:“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怕也聞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裏人笑,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在儲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鋸,便椅子腿上鋸一鋸,牀沿上鋸一鋸。吃飯時,她還用這小鋸鋸饅頭;睡覺時,做起夢來也會喊:“我的小鋸哪裏去了?”在這裏,我們能感受到小蕭紅的活潑、淘氣和快樂,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對她的愛。在她不幸的童年中,這種温暖十分可貴。

當然,這本書也諷刺了當地人的無知、迷信和各種陋習。像老胡家的童養媳,天天被婆婆打罵,變得神志不清,瘋瘋癲癲。婆婆卻以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貼、跳大神一類的辦法來治她,還把她按進滾燙的開水裏洗澡,結果反而把她給“治”死了。這些描寫不禁讓我們對這位童養媳,以及書中其他遭受陋習迫害的人,增加了無限的同情。

《呼蘭河傳》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呼蘭河一帶的風土人情,“看”到了可愛的小蕭紅,更讓我瞭解了偏遠地區人們的迷信以及各種陋習的可怕之處。我喜愛這本書——《呼蘭河傳》,我喜歡小蕭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家鄉人的回憶與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親自去呼蘭河看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其實在幾個月前曾和《呼蘭河傳》打過照面,也許當時的心情氛圍還不適合這本書,就與蕭紅擦肩而過。如今重新捧起這本書,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書與蕭紅。

該怎麼説這本書的文風呢?清新雅麗,或冷靜清幽,亦或童趣自然?我覺得大概都不是,或都是。讀着讀着,常常會出現幻覺,覺得彷彿文字裏有自己的影子,常有心有靈犀之感,同時竊喜自己並不孤獨。

靜靜的歡愉,簡單的生活。

祖父於蕭紅而言,是最親的情,是永恆的愛與樂。唯有祖父,總是不厭其煩的教她辨別穀子和狗尾草,雖然“我”總是敷衍着祖父。唯有祖父,總是做着同樣的惡作劇,摘帽——藏帽,惹得小孩子哈哈大笑。唯有祖父,會童趣地應答”我“的問題: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因為你嘴饞,他就不開花。唯有祖父,會被我惡作劇後,不僅不惱怒,反而笑得不能自已,看到祖父不笑了,我又“提醒”祖父,祖父又憋不住得大笑,就在這循環往復間,成了“我”與祖父最默契的言語。唯有祖父,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着我捯飭出來的舊東西……後園是我與祖父的遊樂場,更是我們的生命自由呼吸的棲息地。難怪蕭紅説:”我拉着祖父就到後園裏去了,一到後園裏,立刻就另是一個世界了。決不是那房子裏的`狹窄的世界,而是寬廣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麼大,多麼遠,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麼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一片。”我與祖父,祖父與我,一高一矮,一老一小,就在那落日餘暉中,在那簡樸後院裏,吟着詩歌,説着家長裏短,聊着花草樹木,望着變幻多端的火燒雲,時光靜靜的,一切都那麼恬淡自然。

祖父帶給蕭紅的是兒童最需要的關注和陪伴,這永遠是她未來的人生波折中的精神慰藉,是她悲涼人生裏的一抹暖陽。

鮮活的場景,真實的回憶。

翻着書,一步步走進蕭紅的回憶,讀着讀者,總是會心一笑,如此真實,如此貼切。我喜歡用手對着那白白透着花窗櫺的紙窗捅幾個洞,若不加以阻止,必得挨着排給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地搶着多捅幾個才能停止。這簡直把小孩子內心想法寫得淋漓盡致,這種加速搞破壞簡直就是常事,讓你不要扯草了,好吧,使勁兒扯幾根再離開;讓你不要看電視了,一定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像要把動畫片吸乾似的。

下雨了,別怕,設法鑽進缸子裏去,頂着缸子走了幾步,天昏地暗,索性蹲在韭菜很厚的地方,坐在“小房子”裏,坐累了,又變成行走的“小房子”……看到這裏,我情不自禁笑了起來,雖然蕭紅沒有得到所有親人的關愛,但這種放養式的生活,也讓日後洋洋灑灑的筆墨中增添了多少自由,釋放了多少天性啊!

獨特的視角,創意的想法。

院子裏總有些破敗的東西,打碎了的大缸,破了口的罈子,豬槽子,鐵犁頭,所以作者説“説也奇怪,我家裏的東西都是成雙的。沒有單個的。鑽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着。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缸子裏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是啊,多有道理啊,那麼不堪入目的殘垣,在作者筆下卻有了新的理解和生命!

田地裏,那些生生不息的植物,在作者眼裏也如此個性。花開了,它醒了。蟲子叫了,它説話了。倭瓜願意爬上架就上架,願意爬上房就上房。黃瓜想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結黃瓜就結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無所謂。多瀟灑啊,其實這倒映的是一位率直的作者,一個富有靈氣的蕭紅。

落後的小鎮,不盡的淒涼。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道破了作者的深意,看似一個寧靜的小鎮,確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裏面有説不完的心酸,道不盡的惆悵,歸根結底在於人的貧窮與愚昧。跳大神、放河燈、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捨不得吃喝的人們,卻花錢給神鬼。最讓我難受的是團圓媳婦,多好一個姑娘,總是笑眯眯的,嫁入老胡家開始,就跌入了痛苦的深淵。為了好管,婆婆不盡的打呀、罵呀、燙呀……一到深夜,那悽慘的哭叫聲便開始了,不知這聲音傳到大家耳裏,會不會揪呀揪的心疼?愚昧,讓如花似玉的姑娘失去了生命,像野草般,輕輕地來,輕輕地走,甚至沒有誰能為她説一句話。

團圓媳婦的離開,會不會成為呼蘭河人心裏的一滴淚,無時無刻叩問他們的靈魂?正如作者説:”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淒涼的夜。”

這本書裏藏着明快的童年,卻無處不散發出淒涼的氣味,隱隱心痛……“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能在人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oqmekv.html